范军华;李学喜
目的:通过眼前节重建观察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行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187例187眼,术中彻底切除真菌病灶,保留部分房角结构,术中摘除晶状体,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187例,保留眼球174例(93.0%),感染复发后行眼内容剜除术13例(7.0%),174例中164例无复发,有10例于术后4~8d植片边缘、植片内皮及植床出现感染病灶经过更换植片及植床的扩大切除,术后感染控制,复诊3~6mo均无复发,植片与植床对位愈合良好,近期视力恢复手动~数指/30cm不等.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18例,行睫状体冷冻术,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37例.结论:眼前节重建术对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可以起有效的治疗作用,大多可以保留患者的眼球.
作者:韩育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1只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光损伤前10d用中药复方黄斑颗粒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光损伤白色荧光灯平均光照强度2 800Lux, 暗适应24h后,散瞳光照5h后置暗环境饲养,光损伤后继续给药给水,3d后取眼球做石蜡包埋切片,用TUNEL方法进行染色,同时留取眼球进行电镜观察超微形态改变.结果:正常组视网膜结构规整,几乎无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外核层有大量黄色阳性细胞,结构紊乱,给药组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电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光感受器外段排列紊乱,外核层有较多的固缩凋亡细胞核,而给药组则散在少量凋亡细胞.结论:中药黄斑颗粒可能通过对抗细胞凋亡而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宫媛媛;宋毅;张红梅;吴星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临床研究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患儿62例116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和常规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两组间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 结论: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可以作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于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前应用.
作者:李维义;刘海俊;高晓唯;董晓云;余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迅速发展和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其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就各类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作者:高玉;景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方法: 2007- 06/2008- 05近视患者73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人群特征、近视及矫正的情况、手术原因及对手术相关信息的了解情况、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在734例咨询者中,581例患者进行了手术, 153 例未手术.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近视时间、近视程度、获得手术信息的途径、对手术了解程度、对手术期望程度、就医环境的好坏,手术医师技术的好坏,服务满意度等因素是影响近视眼患者是否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近视眼患者选择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该合理宣传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满意率,使近视患者对手术疗效有合理的期望,正确选择手术.
作者:张文彬;彭燕一;秦贤杰;廖妙云;易冰琰;张云云;杨文燕;赵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61例82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45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其中74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正相关,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术后3mo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存在相关性,手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作者: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年龄在1.5~30月龄的婴幼儿105例(186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患儿接受手术时年龄分为4组:<3月龄为1组,4~6月龄为2组,7~12月龄为3组,13~30月龄为4组.患眼全部采用白内障皮质吸除+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osterior coutinuous circular capsulourhexis,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术(anterior vitrectomy,AV).术后随访6~30mo,观察术后近期(1mo内)及远期(长30mo)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患儿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1mo内,1组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发病率为25%,角膜水肿发生率为57%,前房纤维素性虹膜炎发生率为12%;2组分别为5%,31%及11%;3组分别为3%,24%及4%;4组分别为0,17%及4%;在术后3~30mo随访中发现,1组有51%术眼发生不同程度的虹膜粘连,占各组之首.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时患儿的年龄及手术方式有关:对于联合后囊膜及前段玻璃体切除的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越大.
作者:肖伟;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定位钩劈核技术在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做5.5~6.0mm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采用定位钩劈核技术对219例219眼老年性白内障进行囊外摘除术并Ⅰ期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结果:219例全部成功完成定位钩劈核,术后3d裸眼视力≥0.5者182眼(83.1%),≥1.0者37眼(16. 9%),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和前部色素膜炎,经常规治疗3d后痊愈.结论:结果提示定位钩劈核技术简便易行,可有效解决核大切口小的矛盾,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早期获得良好的视力.
作者:赵文军;宋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折叠式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单切口与双切口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2.65±3.69)%和(14.73±3.03)%,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在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方面比单切口术式更有优势.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谭湘连;武正清;朱俊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兔角膜上皮厚度在A型超声下与共焦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及表面麻醉药对角膜上皮的作用. 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两组,分析左右眼之间的统计学差别;再将左眼做为参照组,右眼滴用表面麻醉药,分析表面麻醉药对角膜上皮的影响;后将参照组用同样方法处理后,将40眼的角膜上皮在A超下与共焦下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兔眼别与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没有显著差别;倍诺喜表面麻醉液会使角膜上皮厚度增加; A型超声下与生物共聚焦显微镜下测量的角膜上皮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倍诺喜可使角膜上皮松解;A超下测量角膜上皮越厚,其共焦下测量角膜上皮也越厚.
作者:李威东;徐国兴;郑绍斌;郭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单纯周边视网膜冷冻治疗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mopathy,DR)的虹膜新生血管形成(iris neovscularization,I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 01/2007-12收治的继发于DR的IN15例17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13眼,女4例4眼;年龄34~72(平均48.6)岁.手术方法为单纯周边视网膜冷冻.观察的内容包括裂隙灯下肉眼所见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IOP)的变化.结果:裂隙灯下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17眼基线视力无明显改变,眼压基本稳定.观察期为3mo.结论:周边视网膜冷冻术可有效促使继发于DR的IN的消退,方法简单安全.
作者:黄金峰;金鑫;姚毅;王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从443例患者中选择符合条件的629眼,其中男369眼,女260眼,年龄4~89岁,用同一曲率仪测量每例患者的角膜曲率,测3次取平均值,得出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轴向,对角膜散光轴与年龄的关系、男女间平均角膜曲率及男女间平均角膜散光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角膜散光轴向有从顺规性向逆规性转变的趋势(P<0.01).男女大小两条径线的平均角膜曲率,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男女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值进行比较,女性也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有相关性.
作者:许燕玉;范军华;李学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儿童高度近视的矫治作用. 方法:对20例40眼14岁以下高度近视的儿童验配RGPCL,同时将20例40眼戴框架眼镜高度近视的儿童作为对照组,1a内定期复查其眼的屈光度、角膜屈折力及眼轴长度.结果:RGPCL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a后的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RGPCL组为0.59±0.42D,框架眼镜组1.07±0.5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角膜屈折力平均减少,RGPCL组为0.22±0.19D,框架镜组为0.02±0.10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眼轴平均增长,RGPCL组为0.29±0.20mm,框架眼镜组为0.49±0.25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GPCL可能由于提供了更好的视觉质量及更好地矫正了散光,在一程度上使角膜变平且减缓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阻止高度近视快速发展的作用.
作者:肖志刚;陶利娟;郭燕;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 03/2006- 07在我院因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性行玻璃体切割方法治疗的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术前均详细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3,6,12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并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4.5±1.2mo.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辅助下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前患者平均视力0.24±0.15,术后1,3,6,12mo平均视力0.19±0.14,0.25±0.16,0.28±0.15,0.32±0.19,术后12mo与术前矫正视力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术前黄斑厚度平均OCT值438±169μm ,术后1,3,6,12mo平均OCT值为317±123,263±87μm,237±6,228±41μm,与术前分别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中2例出现医源性网膜裂孔,激光封口,无患者术后出现玻璃体出血,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前膜,无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可在短期内明显减轻黄斑水肿,并逐步改善患者视功能,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中泪道阻塞部位的分布特点,并探讨泪道阻塞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 01/2008- 03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4例(634眼),取单眼(双眼患者随机选取1眼)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进行泪道阻塞性疾病问卷调查、泪道探查冲洗及鼻内窥镜检查,对其中泪道探查冲洗不通畅患者进行泪道造影、泪道CT三维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及阻塞部位,对确诊的泪道阻塞患者进行阻塞部位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泪道阻塞患者共315例,男女之比为1∶ 2.2,年龄7~83(平均49.5)岁.41~60岁患者所占比例大,各职业中工人所占比例大.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鼻泪管上段、鼻泪管下段、下泪小管、泪总管、下泪小点、上泪小管、上泪小点阻塞.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眼部炎症、邻近组织疾病、家族泪道病史者泪道阻塞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无以上因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结论:泪道阻塞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泪道阻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结膜炎、睑缘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上下泪小管、上下泪小点所占比例较大,有鼻炎、鼻窦炎病史者发生泪道阻塞部位中鼻泪管上、下段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王伟;陶海;刘爽;卢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无血清低钙培养基(KSFM)和含100mL/L胎牛血清的KSFM中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角膜上皮细胞的群体倍增(PD).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在KSFM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可稳定传代超过25代,但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仅能存活3代.在KSFM中,培养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表达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当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后,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呈扁平状; involucrin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胎牛血清可抑制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生、诱导其分化.
作者:马小力;阙艳红;孔珺;刘汉强;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测量LASIK手术患者术中发生的眼球旋转.方法:选择近视患者70例140眼,术前运用AMO的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在暗室中取坐位进行波前像差的测量,术中运用AMO VISX S4 IR手术系统在卧位进行虹膜定位,测量眼球的旋转度数,所有患者均采用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结果:发生顺时针旋转73眼,发生逆时针旋转47眼.旋转<3°者74眼, 3°<旋转<5°者30眼,5°<旋转<7°者12眼,旋转>7°者4眼.其余20眼虹膜定位不成功.结论:LASIK手术中由于患者的紧张和体位的改变会导致眼球的旋转,AMO的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和AMO VISX S4 IR手术系统能够有效测量眼球旋转,更好的矫正散光.
作者:蔡劲锋;朱凤;贾婷;王宇;孙丽丽;朱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体外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VEGFA,VEGFB,VEGFR1,VEGFR2基因表达的调控. 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加入17-AAG并作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VEGFA,VEGFB,VEGFR1,VEGFR2的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进行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分析引物的特异性,再利用ABI 7300PCR仪和SYBR 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 结果:17-AAG可以下调VEGFA,VEGFB和VEGFR1基因的表达,而VEGFR2只有再高浓度17-AAG作用时才下调.结论:17-AAG可抑制RPE细胞VEGF及其受体基因.
作者:姚家奇;刘庆淮;刘肖艺;许志洋;李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白内障的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OL)的临床疗效,并讨论手术技巧.方法:所有41例42眼PPV后白内障患者行激光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Phaco+IOL),其中11例11眼采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Phaco+IOL,30例31眼行Phaco+IOL,观察比较术后视力、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mo时矫正视力(corrected visual acuity,CVA)较术前CVA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P=0.002),术中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与非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39眼CVA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mo CVA<0.3者19眼主要与原有眼底病有关;42眼超声乳化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有不同程度前房深度的大幅度变化伴随瞳孔直径变化,术中发现悬韧带断裂5眼,术中后囊破裂6眼,晶状体物质掉入玻璃体腔3眼,术中发现晶状体物质与后囊紧密粘连4眼;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23眼,后发性白内障4眼,视网膜再脱离2眼.结论:在PPV后白内障行Phaco+IOL术是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对于有复杂超声乳化因素的病历,有复杂玻璃体和眼底病史的病历,超声乳化中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徐艳萍;张健;施玉英;坑彩霞;刘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行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为行白内障超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组(46眼Ⅰ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组(48眼Ⅱ组),并设同龄正常人为对照组(52眼).分析指标为术后7d,3mo总高阶像差值.结果:术后7d对照组,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 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较同龄正常人增加.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早期影响大于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随时间推移二者趋于一致.
作者:刘怡;赵宏伟;李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