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易长贤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行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为行白内障超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组(46眼Ⅰ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组(48眼Ⅱ组),并设同龄正常人为对照组(52眼).分析指标为术后7d,3mo总高阶像差值.结果:术后7d对照组,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 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较同龄正常人增加.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早期影响大于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随时间推移二者趋于一致.
作者:刘怡;赵宏伟;李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传统激光切削模式下的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可有效矫正人眼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屈光不正,但术后可能造成人眼高阶像差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眩光、光晕、夜视力障碍等主诉.有研究表明,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角膜形态改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出现的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依据每位患者的目标Q值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术后角膜Q值相对保持不变,球差增大不明显,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悦;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37岁.患者车祸伤后3h,来我院急诊就诊.患者3h前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伤后神志尚清,口鼻出血,左眼球脱出于眼眶外,头部疼痛,未呕吐,胸部疼痛,尚无呼吸困难,余无明显外伤.
作者:王湘燕;戴荣平;谭柯;钟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增生性疾病关系密切,我们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前房液中OPN与VEGF的水平,探讨OPN,VEGF与PV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取2007- 06/2008- 07总共17例PVR病例的前房液样本(A组),2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例前房液样本(B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定量测定前房液OPN及VEGF浓度.结果:前房液中:A组OPN浓度377.0±56.6ng/mL, VEGF浓度521.1±92.4ng/mL;B组OPN浓度286.5±49.3ng/mL, VEGF浓度249.0±83.3ng/mL.A组较B组OPN表达升高(P<0.05),VEGF表达增高(P<0.05).结论:PVR时前房液中OPN与VEGF水平增高,说明OPN与VEGF在PVR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促增生的作用.
作者:李雷;刘肖艺;刘庆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从443例患者中选择符合条件的629眼,其中男369眼,女260眼,年龄4~89岁,用同一曲率仪测量每例患者的角膜曲率,测3次取平均值,得出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轴向,对角膜散光轴与年龄的关系、男女间平均角膜曲率及男女间平均角膜散光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角膜散光轴向有从顺规性向逆规性转变的趋势(P<0.01).男女大小两条径线的平均角膜曲率,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男女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值进行比较,女性也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曲率与年龄及性别有相关性.
作者:许燕玉;范军华;李学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序贯选取我院门诊患者58例(67眼),根据病情采用泪囊区按摩、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法中加用鱼腥草滴眼液及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通过泪囊区按摩后治愈2眼(3.0%),通过加压冲洗治愈11眼(16.4%),通过泪道探通法治愈54眼(80.6%).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可通过适当的疗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疗法均无并发症出现.
作者:洪德健;郭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随即对122例244眼患者进行PRK手术,等值球镜约在- 4.00~-9.00D.其中A组(MMC组)61例122眼PRK术中将浸有0.2g/L丝裂霉素棉签,浸润角膜中央切削区,持续时间约25~30s后,用10~20mL 平衡盐水液冲洗;B组(BBS组)61例122眼,作为对照组,PRK术后仅用平衡盐水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配戴同一型号博士伦隐形眼镜,用同一组PRK术后常规眼药滴眼,并于术后1wk;0.5,1,3,6,8mo;1a,由同一技术人员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情况及haze评分.结果:不同时间MMC组和BBS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观察3~18mo,A组haze明显轻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术后haze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PRK术后应用浸有MMC的棉签浸润切削区可有效的抑制haze的形成.
作者:窦晓燕;杨浩江;司马晶;李林;郭疆;张蕊石;李炜;王腾;林小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0引言青光眼手术中玻璃体脱出率约为1.9%[1],如出现本并发症后处理不当,许多手术后并发症将随至而来,现对此加以讨论.
作者:李宏科;王泽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07/2008- 07住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眼,分析其发病高峰、人群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结果:每年10~12月份发病率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 ∶ 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70例(39.8%)有明确外伤史,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病原菌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结论: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在10~12月份为高发季节,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
作者:刘昭升;谢素贞;闫蕾;吴护平;许芬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慢性泪囊炎的病原菌谱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现状,探索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10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病程、脓液性状及局部用药史对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04例患者病原菌阳性者76例,共检出22种病原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20.2%),草绿色链球菌16株(15.4%),铜绿假单胞菌7株(6.7%),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5.8%),季也蒙假丝酵母菌1株.检出的病原菌对氯霉素的敏感率均较低,检出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100%.几种常见病原菌中,对氧氟沙星和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的敏感率都较高.在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菌株的分布差异性的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未用过抗生素或只用过一种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用过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检测出的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病程在病原菌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敏感性的影响差异性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病程短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病程长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结论:慢性泪囊炎病原菌的菌群较5a前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趋向于更广泛的病原菌种类.病原菌对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有较高的敏感率.不同局部用药史对两种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病程对头孢唑啉和利福平的敏感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卢玺;侯世科;陶海;刘爽;王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对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所诱导的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殖膜的降解作用. 方法:健康成年有色家兔30只,采用日本大耳白兔动脉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诱导家兔双眼PVR动物模型.A组玻璃体腔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12.5μg(0.05mL),B组注入t-PA 12.5μg+MMP-1 100ng(0.1mL),C组注入 t-PA 12.5μg+ MMP-1 800ng,各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注入等量BSS为对照,共观察28d.采用裂隙灯和间接眼底镜等方法行临床观察,PVR分级评分,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b波波幅值评价注药前及注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功能状态,光镜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电镜观察视网膜感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组注药后各时间点PVR级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各时间点F-ERG b波波幅值比较,B组及C组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注药后28d时,B组与C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正常F-ERG b波波幅值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1玻璃体腔注射能对实验性兔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增殖膜产生一定的降解作用.
作者:张晓静;任兵;高晓唯;宋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探讨青光安颗粒预防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回升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2.5倍,5倍,10倍,20倍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和5倍益脉康含药血清,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12,24,36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和MTT法检测的细胞活性(OD)的变化.结果:加压后小梁细胞的OD值与青光安颗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有关系.青光安5倍,10倍,20倍组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OD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倍,20倍组与益脉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青光安10倍组与20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培养24,36h的OD值明显高于培养12h的OD值(P<0.01),但是培养24h与培养36h时间段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安颗粒能够提高加压后人眼小梁细胞的活性.
作者:彭清华;曾志成;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迅速发展和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其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就各类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作者:高玉;景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指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缺陷导致液体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局灶性渗出,引起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的一组疾病.确切的病因还不清楚,虽然眼科学者一直认为精神压力与中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浆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清楚.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假设,认为精神压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系统诱发中浆的发生.精神压力能增加HPA系统活性,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应增高.增高的糖皮质激素收缩脉络膜血管,导致脉络膜缺血和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渗透性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血液供应来源于脉络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异常也将引起色素上皮功能障碍.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进入视网膜下间隙,导致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脱离.
作者:李春梅;易长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72例172眼,排除术前合并其他眼疾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麻醉按白内障手术常规.术前充分散瞳,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各期视力恢复情况:172例172眼手术后1wk;1,3mo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1wk,裸眼视力>0.5(93%),>0.8(7%).术后1mo,视力>0.6(24%),>0.8(43%),>1.0(33%).术后3mo,视力>0.8(29%),>1.0(71%).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有切口愈合快、术后反应小、减少术后散光,易于防止和处理术中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其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彭力光;张明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眼表受损害的情况.方法:对40例(80眼)糖尿病住院患者和25例(50眼)无糖尿病者(年龄匹配)做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 test),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有82%的患者主诉眼干涩和异物感,对照组为44%;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BUT分别为4.49±1.95s和6.76±4.11s(t检验,P=0.000). 糖尿病组的Schirmer Ⅰ试验值为4.48±2.68mm,明显低于对照组6.28±3.65mm(t检验,P=0.003).Schirmer值<5mm者,糖尿病组占65%,对照组占30%(χ 2=15.09,P=0.000).角膜荧光素染色:糖尿病组阳性率为56%,对照组为26%(χ 2=11.39,P=0.001).糖尿病组的杯状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结论:糖尿病也容易引起患者的眼表损害,会诊时应该予以重视.
作者:唐彦慧;周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糖尿病白内障大鼠不同时间点房水中免疫球蛋白变化,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建成大鼠糖尿病模型, 观察不同时期晶状体的变化情况,利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各时间点大鼠房水中免疫球蛋白.结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逐渐混浊并随时间推移而加重.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IgG含量为0.29±0.01mg/mL,成模后1,2,3mo大鼠房水中IgG含量分别为0.74±0.02,0.87±0.02及1.00±0.05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IgA含量为1.67±0.01mg/mL,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4.23±0.01,4.42±0.01及10.56±0.07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Alb含量为10.93±0.01mg/mL,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210.00±1.00,2 200.00±2.64及5 900.00±3.92mg/mL;正常对照组大鼠房水中C3含量为0,成模后1,2,3mo含量分别为10.00±0.01,10.00±0.01及50.00±0.06mg/mL.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房水屏障发生改变,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是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徐军;王大江;刘学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具有显著的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为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国首次将血管内皮抑素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Endostar(中文名恩度,YH-16).目前血管内皮抑素在防治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方面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我们就血管内皮抑素对眼内新生血管的治疗作用和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马萍;樊映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折叠式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单切口与双切口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2.65±3.69)%和(14.73±3.03)%,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在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方面比单切口术式更有优势.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谭湘连;武正清;朱俊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61例82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45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其中74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正相关,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术后3mo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存在相关性,手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作者: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