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楠
目的:研究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及脱离复位后神经感觉层细胞凋亡情况,探讨RD后视功能损害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健康成年无眼部疾病青紫兰兔40只,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D后1, 3h;1, 3, 7, 14, 28d组及正常对照组,共8组,每组5只,选取右眼为致伤眼,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后按时获取兔眼标本,以TUNEL法观察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视网膜脱离复位后存在着神经感觉层细胞凋亡现象,正常对照组、14d和28d组几乎不见凋亡细胞,脱离后1,3h;3, 7d组在视网膜各细胞层均出现较多的、具有凋亡形态学与生化改变特征的凋亡细胞,其中在3d组视网膜感觉层细胞凋亡细胞数量达到高峰.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凋亡细胞数目在1,3h; 3, 7d 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3h; 3, 7d 组与正常对照组、1h;1, 28d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1h; 14, 28d组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D复位后,神经感觉层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王志玉;李玉娟;史爱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糖条件下VEGF mRNA,EPO mRNA和EPOR mRNA在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胰蛋白酶将新生小鼠视网膜组织吹打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RT-PCR测定高糖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VEGF,EPO和EPOR基因的表达. 结果:成功获得视网膜Müller细胞,传代后90%以上的细胞呈兔抗鼠谷氨酰胺合酶(GS)染色阳性.Müller细胞VEGF mRNA,EPO mRNA和EPOR mRNA在高糖条件下表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但糖浓度50mmol/L组较40mmol/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明显时间依赖性. 结论:Müller细胞在高糖条件下VEGF, EPO,EPOR的表达增加.
作者:郭龙;许惠卓;夏晓波;毛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加压泪道冲洗对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门诊治疗中对3mo以上的新生儿泪囊炎280例340眼进行泪道冲洗,随机分为2组,A组140例164眼采用常规方法冲洗,B组140例176眼进行加压泪道冲洗,对比并观察冲洗治疗效果.结果:A组冲洗1~3次通畅9眼(5.5%);冲洗4次以上通畅14眼(8.5%);需加泪道探通141眼(86.0%).B组冲洗1~3次通畅128眼(72.7%);冲洗4次以上通畅31眼(17.6%),需加泪道探通术17眼(9.7%).改良方法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结论:加压泪道冲洗可明显提高新生儿泪囊炎泪道冲洗成功率.
作者:王芬琴;董诺;王亚灵;卢晓燕;李东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近年研究表明,雌激素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促进神经生长发育、可塑性、神经递质的合成乃至神经元的存活、髓鞘和轴突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雌激素在中风、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脊髓、坐骨神经损伤、急性脑出血、脑缺血、神经外伤等方面备受关注.但是关于雌激素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术、视神经损伤疾病中作用的报道还很少.我们就雌激素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宋亚琼;赵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0 引言Terson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继而发生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积血的疾病,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1].
作者:黄祥平;胡淑琼;朱炎华;张祖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抑制地塞米松(Dex)诱导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正常家兔晶状体,随机将家兔晶状体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Dex(10μmol/L)处理组(B);Dex+EGCG(10mmol/L)实验组(C).分别于3,5,7d培养结束后观察各组晶状体的透明度,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TUNEL法检测EGCG对Dex诱发的兔LEC凋亡细胞数量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EGCG实验组晶状体透明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但高于Dex处理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ex处理组 LEC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Dex处理组与EGCG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GCG可抑制Dex损伤所诱导兔LEC调亡,具有明显抑制激素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
作者:刘湘萍;何湘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HSP70表达的变化及替普瑞酮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慢性高眼压模型组30只;慢性高眼压模型+GGA组30只.采用烧灼巩膜浅层静脉的方法制备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替普瑞酮800mg/(kg·d)每日灌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应用及未应用替普瑞酮的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不同时点的差异及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平均眼压高于正常眼压40%的手术眼为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高眼压大鼠应用与未应用替普瑞酮者,视网膜均随着高眼压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形态学变化,于高眼压的21d和28d视网膜变薄,节细胞数量减少;在此过程中,HSP70表达增多.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应用替普瑞酮者与未应用提普瑞酮者相比,其形态学变化较小,而HSP70表达则明显增多,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普瑞酮通过上调HSP70表达发挥对慢性高眼压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致力;王英蓉;沙倩;聂庆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基因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近年来新型的治疗方法.我们从自杀基因、抑癌基因、抗血管生成基因这三方面对RB的基因治疗现状、相关进展及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郑敏明;周希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报告免疫力正常少年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早期表现为复视和双眼视力低下.方法:病例报告.结果:男,17岁,两眼视物模糊并复视3wk,伴随严重的搏动性头痛、恶心、呕吐及低热.经体格检查无发热及假性脑膜炎迹象.双眼视力为6/15并视野缩窄.双眼前段正常 .眼外肌运动表明双侧第六神经麻痹. 眼底检查显示双侧视盘充血和轻度隆起.CT扫描大脑正常,无颅内肿块或脑室异常.腰椎穿刺发现高开放压>300mmH2 O.脑脊液显微镜下及培养均存在新型隐球菌.本例由神经医疗组联合处理.患者开始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神经症状1wk后恢复,双眼视力提高到6/6 ,同时周边视野恢复.随着第六神经麻痹的康复双眼复视得到好转.结论:本例强调了隐球菌脑膜炎进展缓慢的性质.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不会存在明显的假性脑膜炎特征,复视可能是脑膜炎患者的早期表现之一.
作者:Yanti Muslikhan;Wan Hazabbah Wan Hitam;Siti Raihan Ishak;Ibrahim Mohtar;John Takaran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90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45眼,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另服用除风益损汤加味,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均治疗1wk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矫正视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矫正视力为0.66±0.26,对照组为0.54±0.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7.8%,对照组 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水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光林;彭清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了2007/2009年3a间眼内手术后患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探讨.方法:收集眼内手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0例,白内障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9例,青光眼术后3例.对其病史,角膜炎发作时间,发病时症状,眼部查体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30例中18例有病毒性角膜炎或重度病毒性结膜炎感染史,6例患者有感冒或消化道疾病等诱因,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查体角膜点状侵润或树枝状混浊.应用抗病毒药物和营养角膜药物后治愈.结论:眼内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跟病毒性角结膜炎感染史,机体免疫力低下,破坏泪膜稳定性,损伤角膜内皮,术后大剂量激素用药等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防治关键.
作者:王昕华;才娜;李若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造影3种检查方法对可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比较,优化检查程序和方法.方法:对2007- 01/2009- 01就诊我院门诊和住院确诊的26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眼底病专科医师阅片进行诊断,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诊断为标准.主要指标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方法进行筛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为筛查阈值时直接眼底镜检查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敏感度分别是63.4%,86.8%,特异度分别是76.9%,92.3%,Youden指数分别是41.1%,79.1%,Kappa检验的一致性分别是41. 9%,80.7%.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为筛查阈值时,直接眼底镜检查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敏感性分别是65.5%,93.1%,特异性分别是94.7%,97.4%,Youden指数分别是60.3%,90.5%,Kappa检验的一致性分别是39.1%,61.2%.结论:免散瞳数码眼底彩色照相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优化筛查诊断方法.
作者:张蕾;许维强;谭荣强;刘姣;林绮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观察KTP-Nd∶YAG532倍频激光治疗眼睑、睑缘的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术者配戴专业防护眼镜,手持光纤对准肿物基底部与睑皮肤表面、睑缘持平,360°点接点连续汽化,使之基底部周边游离,然后用有齿镊夹住肿物顶端,用尖刀顺势切断中部与组织相连接部位.结果:手术部位平整,不留瘢痕,眼部正常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KTP-Nd∶YAG532倍频激光治疗眼睑、睑缘肿物安全、有效,开辟了倍频激光手术新的领域.
作者:韩丽川;丛日昌;白玉;汪彩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OCT对无症状的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的检出率.方法:对经检查明确诊断1眼玻璃体后脱离病例49例98眼,及正常体检自愿者93例186眼,采用Zeiss公司生产的Cirrus HD-OCT 进行双眼检查.结果:在1眼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的49例患者中,另1眼发生不同程度的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24眼,发生率为48.9%,正常体检自愿者93例186眼,发生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63眼,发生率为33.9%,所有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者均无眼前黑影等症状.结论:OCT对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的检出具有非常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玻璃体后脱离的必需检查手段.
作者:杨晓然;邵东平;梁雪芬;杨洁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视网膜视力计(retinometer)在预测白内障手术后视力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各类白内障患者93例106眼,术前采用LAMBDA 100视网膜视力计检测患者的预测视力,与术后3mo矫正视力相比较.结果:106眼中12眼(11.3 %)术前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一致, 69眼(65.1%)术后视力好于预测视力(假阴性),25眼(23.6%)术后视力低于预测(假阳性).结论:视网膜视力计对判断非致密非成熟期白内障的术后视力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不同的眼病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情况,可为术中植入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提供依据.
作者:林映父;庄鹏;郑彩慧;韩雅玲;胡小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分析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矫正后眼位回退.方法:选120例患者,初诊年龄1.5~3岁,初诊时用10g/L阿托品眼膏每晚点眼,1wk后散瞳检影,屈光度在+2.00~+10.00D,散光在0~+4.00D,屈光参差0~+4.00D,在散瞳检影的度数上多减去+0.50D作大量的光学矫正.戴镜小年龄为1.5岁,有弱视者同时治疗弱视.每3mo复诊重新用阿托品散瞳验光,根据验光结果调整屈光度.结果:随访5a,在120例中19例发生眼位回退,回退内斜度>+15°,回退发生年龄在4~12岁.结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眼位回退率13%~17%,发生原因主要与发病年龄、发病后未及时戴镜矫正和无双眼单视功能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戴镜矫正是减少屈光性调节性眼位回退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自新;董凤;张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ro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对48例58眼CSC患者的视力、初诊年龄、双眼患病率、男女发病比例及FFA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女CSC患病率比男低(1∶5.86);≤45岁的CSC患者30例35眼,其中双眼发病5例,FFA单灶渗漏17眼(48.6%),多灶渗漏9眼(25.7%),不典型渗漏9眼(25.7%);>45岁CSC患者18例23眼,其中双眼发病5例,FFA单灶渗漏2眼(8.7%),多灶渗漏11眼(47.8%),不典型渗漏10眼(43.5%).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45岁FFA表现单灶渗漏及墨渍、喷出型渗漏.>45岁FFA灶型渗漏及色素上皮失代偿,双眼发病较年轻患者多见,复发者渗漏点多靠近原发灶.
作者:孙冬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球面因子Q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治疗近视散光的长期疗效.方法:接受LASEK的近视散光患者138例随机分为2组,接受Q值引导LASEK患者72例72眼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EK患者66例66眼为对照组.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取右眼进行分析,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裸眼远近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K值、Q值、波阵面像差、对比敏感度、超声角膜厚度和haze等.随诊时间为术前、术后0.25,1,2,3,4,6和12mo. 结果:术后12mo,试验组的裸眼视力为1.12±0.16,对照组为1.07±0.1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0, P=0.205);试验组的佳矫正视力为1.16±0.19,对照组为1.12±0.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5,P=0.380);试验组Q值平均为0.478±0.203,对照组为0.798±0.2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6,P= 0.000);试验组整体高阶像差为0.406±0.103μm,对照组为0.613±0.105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276,P=0.000);试验组球差平均为- 0.186±0.108μm,对照组为- 0.320±0.159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9,P=0.001);两组的高阶像差及球差值均低于术后6mo时;试验组haze平均为0.125±0.275级,对照组为0.375±0.535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9,P=0.07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mo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6mo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mo时试验组对比敏感度优于术前水平,除明亮无眩光外,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昏暗状态下为著.结论:非球面因子Q值引导LASEK安全、稳定、有效;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及球差,更好地保持了角膜的非球面性,更多地节约了角膜组织,更快更好地恢复对比敏感度haze更轻,视觉质量更好.
作者:张立军;张岩;蒋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