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放军309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王静波等在Lancet发表评论

关键词:解放军, 医院, 眼科, 主治医师
摘要: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性翼状胬肉33眼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发性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法的术后再复发率及并发症.方法:我院2006-11/2009- 02对31例33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伴有睑球粘连,眼球运动不同程度受限者12眼)施行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创面贴敷、自体结膜(带蒂或游离)移植或羊膜移植手术,手术方式:彻底切除净胬肉组织,裸露巩膜创面以0.2g/L丝裂霉素C溶液浸湿的棉片贴敷3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巩膜创面覆盖方法:上或(和)下方结膜转位移植26眼,颞上方结膜游离移植2眼,羊膜移植5眼.结果:随访9mo~3a,胬肉未复发28眼;轻度复发(鼻侧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充血增厚,但未长入角膜缘或长入角膜缘内≤2mm)5眼,复发率15%,其中结膜转位移植4眼,羊膜移植1眼;睑球粘连轻度复发3眼;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1眼,眼部干痛、有时红卡等不适症状5眼,无1例发生角膜、巩膜溶解.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或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创面贴敷的手术方式能明显降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再复发率.

    作者:鲁静;刘辅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眼表炎症的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1g/L普拉洛芬滴眼液控制干眼症患者眼表炎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 04/2008-10门诊诊断为干眼症的患者60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试验组:1g/L普拉洛芬滴眼液及人工泪液联合应用,4次/d点眼,每次1滴.B组为对照组:人工泪液单独应用,4次/d点眼,每次1滴.试验疗程为14d.所有的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用药后3,7,14d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体征、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Ⅰ试验、荧光素染色评分等.比较两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g/L普拉洛芬滴眼液及人工泪液联合应用治疗干眼症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人工泪液治疗组,两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普拉洛芬可以有效控制干眼症患者眼表炎症,是辅助治疗干眼症的有效药物.

    作者:赵江月;陆博;孙琦;王又冬;张劲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和黄斑容积(total macular volume,TMV),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6mo的观察随访.结果:患者30例30眼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72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1.03±0.55,CFT为364.97±151.83μm,TMV为8.36±1.84mm3,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和TMV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logMAR,0.79±0.33;P=0.002),经平均9.7mo的随访,BCVA(logMAR, 0.70±0.40;P=0.004),CFT (272.93±81.06;P=0.005)和TMV (7.20±0.98;P=0.004)3项指标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18眼(60%),稳定者为 8眼(27%).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8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3次/眼,有50%再注射能在术后1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湿性AMD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作者:刘文杰;高磊;东长霞;于华军;姜凯;林旭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PVR C2以下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PVR C2以下的近视眼患者32例32眼,入院后1wk内,采用配戴小孔镜和体位治疗,裂孔周围堤坝式激光光凝.剩余视网膜下液不能吸收者行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体位治疗网膜脱离范围缩小,再通过手术治疗,经过2~6mo随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矫正视力、眼压均有显著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结论:小量巩膜外手术是PVR C2以下的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福生;徐艳萍;王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丝裂霉素C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31例31眼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患者手术治疗中应用0.2g/L MMC,观察术后裸眼视力及角膜瓣愈合情况.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平均为0.82±0.19,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绝大部分患者角膜瓣愈合良好,4例患者角膜瓣边缘部分融解,但中心视力无明显影响. 结论: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手术治疗中应用0.2g/L MMC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韩苏宁;陈静;王泳;邓金印;方慧丽;李欣;陈晓娟;龚小雪;朱海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光污染对人眼视觉质量的影响

    光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环境的转变,光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眼视觉质量的影响不断加深.我们将就光污染对人眼的损伤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陈潇;何书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术前护理216例分析

    0 引言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分离,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临床上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多见.随着玻璃体切除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任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治疗滤过泡血管化

    目的:评价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贝伐单抗,avastin)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 1mg(0.04mL,25mg/mL)治疗滤过泡血管化的病例,患者均为复杂的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血管化,经分离结膜下注射MMC而失败的病例8例 8眼,bevacizumab注射后随访2~6mo.结果:注射后2wk眼压降低至正常占87.5%,滤过泡血管化消失占87.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高眼压、葡萄膜炎或其他眼内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滤过泡下注射bevacizumab治疗滤过泡血管化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方法容易操作,并发症少,早期应用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但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冯梅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Terson综合征1例

    0 引言Terson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继而发生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积血的疾病,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1].

    作者:黄祥平;胡淑琼;朱炎华;张祖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玻璃体积血的分期治疗

    目的:观察分期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将玻璃体积血的病程分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急则治其标,以凉血止血为主;中期以活血化瘀为主;晚期以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为主.14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主要观察视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情况.结果:分期治疗玻璃体积血总有效率 88.5%.结论:分期治疗玻璃体积血疗效显著.

    作者:陈伟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免疫功能正常少年患早期表现为复视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

    目的:报告免疫力正常少年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早期表现为复视和双眼视力低下.方法:病例报告.结果:男,17岁,两眼视物模糊并复视3wk,伴随严重的搏动性头痛、恶心、呕吐及低热.经体格检查无发热及假性脑膜炎迹象.双眼视力为6/15并视野缩窄.双眼前段正常 .眼外肌运动表明双侧第六神经麻痹. 眼底检查显示双侧视盘充血和轻度隆起.CT扫描大脑正常,无颅内肿块或脑室异常.腰椎穿刺发现高开放压>300mmH2 O.脑脊液显微镜下及培养均存在新型隐球菌.本例由神经医疗组联合处理.患者开始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神经症状1wk后恢复,双眼视力提高到6/6 ,同时周边视野恢复.随着第六神经麻痹的康复双眼复视得到好转.结论:本例强调了隐球菌脑膜炎进展缓慢的性质.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不会存在明显的假性脑膜炎特征,复视可能是脑膜炎患者的早期表现之一.

    作者:Yanti Muslikhan;Wan Hazabbah Wan Hitam;Siti Raihan Ishak;Ibrahim Mohtar;John Takaran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分析

    0 引言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尤其在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发病率较高,此病系由于阳光、沙尘等外界刺激作用于结膜下组织的胶原纤维,使纤维组织变性,角膜前弹力层损伤,继发上皮变性,结缔组织增生长入已变性的角膜中形成胬肉[1].

    作者:李博;梁利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抗瘢痕药物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术区成纤维细胞增生,致瘢痕形成阻塞滤过道.为提高手术成功率,一些抗瘢痕形成的药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毒副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和新的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

    作者:迟静;马晓华;毕宏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的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简称三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 07/2009- 01收住我院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患者31例39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者25眼,行三联术者14眼.术后随访1~25(平均9.51±6.11)mo.结果:术后眼压:三联术者术后眼压平均(11.31±0.69)mmHg,手术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 01);小梁切除术者术后平均(18.47±3.54)mmHg,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佳矫正视力:三联术者术后均提高,≥0.3者占78%,小梁切除术者术后5眼视力不增反降,≥0.3者占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UBM(超生生物显微镜)检查:小梁虹膜角(TIA)三联术者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小梁切除术者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中央前房深度(ACD):三联术术后平均为(3.22±0.53) mm,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梁切除术后平均为(2.21±0.41) m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三联术术后并发症少,且均无需再手术纠正,小梁切除术者术后并发症较多,部分严重且持久,需再次手术.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短眼轴较单纯小梁切除术设计更合理,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周晓芳;付汛安;梅仲明;赵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陈穗桦教授简介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种上睑下垂术式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4种上睑下垂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探讨上睑下垂术的有效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手术方式.结果:每种手术均有其优点及并发症,提上睑肌折叠术为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结论:临床实践提上睑肌折叠术与以往专家理论:提上睑肌节制韧带上每缩短3~5mm肌肤,可矫正下垂量1mm不同:在节制韧带上缘折叠提上睑肌腱膜即可提起上睑,且上睑缘正好在角膜缘上2mm,术后恢复在角膜缘处.

    作者:付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进展

    我们通过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分析及相关手术治疗的研究,对该病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

    作者:闫亚红;黄秀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老年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安全性.对术中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对122例122眼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中:巩膜瓣豁口2例(1.6%),虹膜脱出4例(3.3%),虹膜根部离断3例(2.4%),晶状体后囊膜破裂7例(5.7%).术后:角膜内皮条样混浊10例(8.2%),前房少量纤维素渗出3例(2.4%). 结论: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晶状体核的处理是关键,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步骤.

    作者:席佩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眼表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眼表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碱烧伤患者4例、角膜溃疡患者10例,共14例.采用单层羊膜移植,术后随访6~12mo.结果:14例术后临床上未见新鲜羊膜植片急性排斥反应;同时眼表迅速稳定.碱烧伤4例无角膜进行性溶解和穿孔,10例角膜溃疡患者中8例溃疡愈合,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是重建眼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减轻角膜的炎症反应,阻止角膜进行性溶解,加速眼表稳定,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Ⅱ期角膜移植赢得宝贵时间,创造良好基础.

    作者:陈红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抑制地塞米松体外诱发兔白内障的作用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抑制地塞米松(Dex)诱导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正常家兔晶状体,随机将家兔晶状体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Dex(10μmol/L)处理组(B);Dex+EGCG(10mmol/L)实验组(C).分别于3,5,7d培养结束后观察各组晶状体的透明度,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TUNEL法检测EGCG对Dex诱发的兔LEC凋亡细胞数量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EGCG实验组晶状体透明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但高于Dex处理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ex处理组 LEC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Dex处理组与EGCG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GCG可抑制Dex损伤所诱导兔LEC调亡,具有明显抑制激素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

    作者:刘湘萍;何湘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