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许从峰;陈瑞珍;徐薇;沈燕;葛均波;陈灏珠;郑秀娟;熊思东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趋化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一个大样本从血清流行病学(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CMV的IgG抗体)和分子生物学(PCR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MV特异性基因)方面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检测CMV感染对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中CMV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82.2%和61.0%,P=0.02);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CMV基因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管组织(13/15和2/7,P=0.01);CMV感染还可上调内皮细胞ECV-304表达MCP-1.结论CMV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生,这可能与CMV上调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有关.
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彝族人群HLA-A基因的DNA分型

    HLA具有高度多态性,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群在HIA基因型别和频率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分析不同民族人群HLA基因的多态性可为疾病相关联研究、移植免疫及群体遗传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作者:鲁晓知;洪坤学;秦光明;李崇行;朱家鸿;邵一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HIV-1CN54 DNA疫苗滴鼻免疫小鼠诱发系统和黏膜免疫应答

    目的探讨重组痘苗病毒rVVsyngp120或rVVmCN54gp120候选疫苗是否增强HIV-1CN54合成gp120基因(syngp120)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第0、7、14、21天用DNA疫苗滴鼻免疫小鼠,第28、35、42天再滴鼻接种rVVsyngp120或rVVmCN54gp120.体外测脾和肠系膜淋巴结(MLN)淋巴细胞增殖应答与CD8+CTL应答.测血清和黏膜洗液特异的IgG和IgA,并测其是否中和实验室适应株HIV-1SF33.结果单纯DNA免疫后,脾和MLN淋巴细胞在体外发生增殖应答和CTL应答,且测出血清特异的IgG和黏膜洗液特异的IgA.重组痘苗病毒末次免疫后第2周(第56天),发现rVVmCN54gp120增强MLN淋巴细胞增殖应答和CTL应答,脾CTL应答也增强.rVVsyngp120则增强MLN CTL应答.同时发现:2组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的动物其血清中特异IgG抗体滴度均有所增高,但黏膜(粪便和阴道)洗液特异IgA抗体滴度却未增高,未测出血清特异IgA和黏膜洗液特异IgG.免疫血清可中和HIV-1SF33,而阴道洗液却不能.结论单纯DNA疫苗滴鼻免疫可诱发较弱的系统和黏膜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但维持时间短.重组痘苗病毒主要增强局部黏膜的细胞免疫应答,且稍增强系统体液免疫应答,未增强黏膜的IgA应答.免疫血清有中和作用.

    作者:张欣;陈磊;陶欣;肖瑶;杨贵波;邵一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糖皮质激素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糖皮质激素是常见的凋亡诱导剂,可诱导未成熟胸腺细胞及多种造血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凋亡,同时凋亡也是其临床应用治疗骨髓瘤及白血病的主要机制.然而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近几年对其诱导凋亡的机理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程晓刚;粟永萍;罗成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用流式细胞仪富集大鼠骨髓干细胞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干细胞富集的方法.方法用常规方法从大鼠胫骨中获取骨髓细胞,采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然后以PE标记的CD3、CD45RA抗体及FTTC标记的Thy抗体标记细胞,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选Thy+CD3-CD45RA-细胞.结果①大鼠骨髓细胞中CD3+、CD45RA+和Thy+细胞分别约占14.1%、4.2%和20.8%;②流式细胞仪分选的Thy+CD3-CD45RA-细胞约占2.8%.结论应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及通过流式细胞仪分离Thy+CD3-CD45RA-细胞是一种较有效的富集大鼠骨髓干细胞的方法.

    作者:展玉涛;魏来;陈红松;丛旭;费然;高燕;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补体调节蛋白CD59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补体调节蛋白CD59活性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长期采用铜仿膜(CU)与聚砜膜(PSU)透析患者外周血TGF-β1水平及CD59活性表达.结果MHD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明显增加(P<0.05),其中CU组为(81.7±8.7)ng/mL;PSU组为(64.3±8.3)ng/mL,与正常对照组(49.3±6.1)ng/mL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PSU组与CU组相比,外周血TGF-β1水平明显下降(P<0.05).CD59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无表达,而在尿毒症未透析组及血透组均有表达,其中未透析组表达较低,而血透组表达较高,CU膜血透组较PSU血透组表达要高(P<0.05).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U组与PSU组内TGF-β1水平与CD59表达均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6409与0.583,P<0.05).结论血液透析通过血液-透析膜间相互反应可活化补体,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合成TGF-β1增多,而增高的TGF-β1水平可上调CD59基因表达,抑制补体异常活化造成的细胞破坏,对机体具有代偿性保护意义.然而不同透析膜如CU和PSU对MHD患者TCF-β1与CD59的影响有所不同,这些变化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有关.

    作者:孟建中;李丹丹;彭侃夫;张永寿;徐悦;肖鹏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D86对CD8+T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CD86(B7-2)对CD8+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XhoⅠ酶切质粒pCDM8得到CD86基因,并将其插入pCDNA3,用BamH Ⅰ酶切鉴定.用脂质体法介导pCDNA3-CD86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MC7721,600μg/mL C418筛选,稳定且高表达CD86的抗性克隆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从健康志愿者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使PBMC与靶细胞之比为20:1,共同培养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T细胞内IL-4和IFN-γ的表达率.结果成功构建pCDNA3-CD86真核表达载体;CD86在HMC7721-CD86细胞中的表达率为30.8%,而在HMC7721细胞中的表达率为0.98%;健康志愿者CD3+T细胞内IL-4和IFN-γ的表达率分别为1.92%和24.4%;PBMC与靶细胞共同培养48h后,无论是否用IFN-α刺激,IL-4/IFN-γ的阳性比值在HMC7721-CD86转染组均大于1,而在H-MC7721未转染组均小于1.结论在细胞培养中,CD86可诱导CD8+T细胞活化,并向Tc2表型转化.

    作者:孙斌;秦成勇;王延军;张国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正常人及肿瘤病人血清中CML66蛋白抗体水平

    CML66是通过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分析技术(SER-EX)[1]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中筛选出来的一种具有广泛免疫原性的新肿瘤抗原[2].本研究在原核表达、纯化蛋白的基础上建立ELISA等技术,应用于肿瘤病人及正常人血清的抗体水平检测,为其在临床肿瘤诊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探索.

    作者:程琳玲;尤强;王颖;王树军;张惠珍;葛海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激活方式影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的扩增与活性

    目的研究不同激活方式对CIK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使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或抗CD3单抗刺激细胞增殖,从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CIK细胞,用乳酸脱氢酶(LDH)分析法分析细胞毒活性,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不同培养条件下CIK细胞的纯度进行分析.结果使用抗CD3 mAb刺激生成的CIK细胞在扩增能力、纯度和细胞毒性方面都优于使用PHA刺激生成的CIK细胞.在细胞因子和有丝分裂原加入3 d后,将其洗脱,但仍加入IL-2,有利于提高细胞的扩增能力.另外,使用包被的方法将抗CD3 mAb固定在孔板上比悬浮加入效果好.结论这一结果对于CIK细胞的大量扩增和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秦晓亮;康自珍;蔡海波;谭文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河豚毒素的新型人工抗原及其高效的抗毒效应

    目的河豚毒素(TTX)是高毒神经性毒素,目前无特效解毒药.为探索免疫防治河豚毒素中毒的可能性而开展本研究.方法以中国鲎血蓝蛋白(TTH)为载体,通过甲醛将河豚毒素与载体蛋白偶联制成人工抗原(TTX-TrH)并免疫Balb/c小鼠.结果免疫小鼠经TTX攻毒,单次ip2×LD全活;3×LD可存活97%;半数动物可耐受l2×LD以上攻毒;约32%动物可耐受18×LD以上剂量;少数动物可耐受22~26个LD而存活.免疫鼠能耐受多次反复攻毒,高耐受累积剂量达100×LD以上.描述了机体对TTX半抗原的抗体反应规律.结论研制的TTX的实验疫苗可高效预防TTX的攻毒,免疫防治是对抗河豚毒素中毒很有希望的途径.

    作者:徐勤惠;荣康泰;恽榴红;魏昌华;高莉莎;黄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药物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免疫损伤的机制

    在保证药物有效成分不损失的条件下,将由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等十二味中药组成的人参养荣丸蜜丸变为片剂--人参养荣片(Renshen Yang Rong Pian,RSYRP),并建立了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免疫损伤的实验模型[1],研究RSYRP及其组方中几种单味药对CY损伤小鼠细胞因子[IL-1、IL-12、Erythropoietin(EPO)、G-CSF]产生的影响,并与外源性G-CSF的作用进行了比较.

    作者:胡涛;耿排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TCR Dβ-Jβ sjTRECs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建立检测TCR Dβ-Jβ sjTRECs的方法,并了解不同T细胞受体Dβ-Jβ之间T细胞受体删除DNA环(sjTRECs)在胸腺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中的形成情况.方法利用巢式PCR分别扩增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3例正常胸腺细胞DNA中不同的Dβ片段和Jβ重排时形成的sjTRECs的情况,PCR产物进一步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以确定结合区的位置.结果可检测到Dβ1与5个Jβ1基因片段、Dβ2与4个Jβ2基因片段分别形成的sjTRECs,其中以Dβ1-Jβ1S1、Dβl-Jβ1S2和IDβ2-Jβ2S2的sjTRECs常见,PCR产物经克隆和序列分析证实其形成Dβ-Jβ sjTRECs的情况.结论成功地建立了检测Dβ-Jβ-sjTRECs的方法,为分析各TCRβ亚家族的sjTRECs含量和确定TCRβnaive细胞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李扬秋;杨力建;陈少华;韩素芳;张学利;许敏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鼠→大鼠异种移植耐受模型的建立

    目的用非清髓方法建立小鼠→大鼠混合嵌合体模型,探讨免疫耐受机制.方法给SD大鼠亚致死全身照射(TBI)后,4 h内输入Balb/c小鼠骨髓细胞(BMC),2 d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分别于BMT后30、60和90d,检测小鼠源性BMC在大鼠体内植活情况.通过皮肤移植、迟发超敏反应(DTH)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查,探讨其耐受机制.结果经处理大鼠外周血可测出小鼠源性嵌合体,皮肤移植、DTH和MLR检查显示对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耐受,且较持久.结论应用7.5 Gy TBI+腹腔注射50 mv/kg CTX+供体BMT可成功建立小鼠→大鼠混合嵌合体模型诱导特异性耐受,嵌合体与耐受有关系.

    作者:唐湘凤;李春富;裴夫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E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预测

    目的预测SARS病毒E蛋白的B细胞表位和二级结构.方法以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为基础,采用Gar-nier-Robson方法、Chou-Fasman方法和Karplus-Schultz方法预测E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用Kyte-Doolittle方案预测蛋白质的亲水性;用Emini方案预测蛋白质的表面可能性;用Jmeson-Wolf方案预测氨基酸的抗原性指数.综合评判,预测SARS病毒E蛋白的B细胞表位.结果在SARS病毒E蛋白N-端的第1~6、13~19、39~43、47~64区段和第73~76区段有β-折叠中心;第6~12区段和第67~69区段可能形成转角或无规则卷曲,是柔性区域.E蛋白N端第2~13区段和第61~74区段为B细胞优势表位区域.结论用多参数预测SARS病毒E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为实验方法探索SARS冠状病毒E蛋白的B细胞表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吕燕波;万瑛;吴玉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分泌及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IL-18mRNA表达量变化.方法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及30例DM患者(Ⅱ型糖尿病15例,Ⅰ型糖尿病15例).应用IL-18特异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8血浆水平,同时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PBMCs IL-18mRNA表达量.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PBMCs IL-18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3.1±99.46)vs(248.86±82.68)and(0.731±0.129)vs(0.715±0.116),P>0.05];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PBMCs IL-18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60.17±125.48)vs(248.86±82.68)and(0.935±0.132)vs(0.715±0.116),P<0.05].结论Ⅰ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IL-18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介导本病发病过程;IL-18可能不参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作者:许勇芝;陈孝文;刘华锋;唐德燊;梁东;刘付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和免疫因子白介素-6的共存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和免疫因子白介素-6(IL-6)的表达,证实它们在心内神经节共存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技术.结果切片上观察到3种细胞:①AR单标细胞,胞核呈棕褐色;②IL-6单标细胞,胞浆呈红色;③AR/IL-6双标细胞,胞核棕褐色,胞浆为红色.双标细胞占全部阳性标记细胞的50~60%.结论AR和IL-6可共存于同一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从而首次于细胞水平为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在心脏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证据.

    作者:刘晓柳;李光千;赵小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IL-4和IL-4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成人变应性哮喘的关系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4(IL-4)、IL-4受体α链的2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成人变应性哮喘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IL-4启动子区C-589T和IL-4R α链Q576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IL4 C-589T与中国成人变应性哮喘无关,然而,变应性哮喘组IL-4R α链576R/R频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x2=9.369,P<0.01;OR=3.797),且与血浆高IgE相关.结论IL-4R α链576R/R基因型是中国成人变应性哮喘的基因危险因子.

    作者:崔天盆;王琳;吴健民;胡丽华;谢俊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表面工程与肿瘤疫苗

    细胞表面工程,又称GPI锚定蛋白转移法,是一种不依赖基因转移而能够在细胞膜上表达新蛋白的有效方法.GPI锚定蛋白可以通过其尾部脂质GPI结构自然地整合到细胞膜上.这种方法克服了基因转移技术的一些局限,在临床应用上更具优势.该技术可用于肿瘤疫苗和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将GPI锚定修饰的免疫分子直接转移到肿瘤细胞膜上,已经证明是一种研究新型治疗性肿瘤疫苗的有潜力的新策略.

    作者:于继云;沈倍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病理变化,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光镜、电镜观察EAE大鼠模型组织学改变,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呈袖套状改变,血管周围明显脱髓鞘,神经元变性;电镜下可见髓鞘松散、断裂或融合,轴索细胞器消失,神经元内质网扩张脱颗粒,脊髓病变广泛,程度重于脑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随病情加重荧光渗漏的范围和程度也加重.结论EAE的病理改变除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及白质脱髓鞘,也可能有轴索的早期脱失和神经元变性,其改变可能涉及不同的发病机制.

    作者:董梅;刘瑞春;郭力;李春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家蚕蛹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蛋白口服免疫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家蚕蛹表达的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蛋白[rHBsAg(PreS2+S)]口服免疫原性.方法选择4周龄的SD大鼠,将重组病毒感染后的家蚕蛹,制成口服剂型灌胃大鼠,ELISA方法检测抗-HBs抗体及抗-PreS2抗体.结果在灌胃重组蛋白组中有40%鼠体血清内检测到了特异性抗-HBs抗体及抗-PreS2抗体,抗体应答反应持续2~3周;口服免疫后抗体转阳的SD鼠加强免疫后能产生较强的二次免疫应答.进一步研究表明,口服家蚕蛹表达的rHBsAg(PreS2+S)具有加强免疫的效果.对酵母重组疫苗单剂腹腔注射过的SD鼠,用家蚕蛹表达的rHBsAg(PreS2+S)灌胃加强免疫后,能诱导鼠体迅速产生较强的抗-HBs抗体.结论家蚕/BmNPV表达载体系统将有望开发成为新型的口服乙型肝炎疫苗表达系统。

    作者:杨瑞丽;任学毅;张耀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一个大样本从血清流行病学(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CMV的IgG抗体)和分子生物学(PCR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MV特异性基因)方面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检测CMV感染对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中CMV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82.2%和61.0%,P=0.02);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CMV基因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管组织(13/15和2/7,P=0.01);CMV感染还可上调内皮细胞ECV-304表达MCP-1.结论CMV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生,这可能与CMV上调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有关.

    作者:许从峰;陈瑞珍;徐薇;沈燕;葛均波;陈灏珠;郑秀娟;熊思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中国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