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苏为坦和贝他根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比较研究

徐育慧;吴良成;周志超;姚大庆;沈平

关键词:苏为坦, 贝他根,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眼压
摘要:目的:比较苏为坦和贝他根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本院 2008-12/2010-12共46例4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苏为坦组23例,贝他根组23例,两组分别使用苏为坦和贝他根滴眼液,每晚点药1次(1滴/次),治疗周期为12wk,每月随访1次.每日取5个时间节点,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眼压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12wk后眼压均明显下降,苏为坦组眼压从24.3±2.02mmHg降至16.1±1.34mmHg,贝他根组眼压从24.99±1.38mmHg降至15.56±0.68mmHg,波幅下降幅度(用药前后波幅差值/用药前波幅值),苏为坦组为36.7%,贝他根组为35.8%,用药前后各时间节点中,两组间的眼压值变化,在夜间12:00苏为坦组眼压下降优于贝他根组(F=4.25,P=0.045),而其他时间节点两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苏为坦和贝他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降眼压疗效明显平稳,无明显毒副作用,苏为坦在降低夜间眼压方面优于贝他根.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近视眼配镜矫治的方法与发展

    近视眼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而近视的矫治一直是眼科界的热门研究话题.配戴眼镜是目前安全、普通的近视矫治方式,我们就配镜矫治近视的方法与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波;李伟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眼科门诊干眼患病率的初步调查和健康指导

    目的:了解我院眼科门诊患者中干眼患者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措施.方法:对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部分20岁以上患者392例(男性180例,女性212例)进行询问式调查、干眼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以确定诊断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选取患者392例,其中干眼患者52例(13.3%),男性17例(4.3%),女性35例(8.9%).其中20~39岁 2例(0.5%),40~59岁 27例(6.9%),≥60岁 23例(5.9%).环境因素影响者为34例(65.4%),全身疾病及用药患者18例(34.6%),眼部疾病及用药患者20例(38.5%),无明显诱因者6例(11.5%),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上述因素患者22例(42.3%).结论:干眼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发病因素有年龄、性别、全身疾病及用药、眼部疾病及用药、工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应根据导致干眼的不同因素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以减少干眼的发生及控制干眼症状.

    作者:孟丽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verisyse)植入治疗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术后视功能及并发症,以期为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术式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一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2006- 08/2008- 07来本院住院的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42例43眼随机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以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作为试验组,晶状体悬吊作为对照组.作术后视力、角膜内皮及并发症的比较.结果:试验组所有病例术中1次固定成功,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倾斜、偏斜、脱位、眩光等并发症,所有病例中均未出现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两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具有操作简单及安全的优点.适合于无后囊、前房深浅正常及角膜内皮正常的病例.

    作者:易全勇;魏爱民;周和定;王云;周宏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白内障术前滴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结膜囊细菌培养的影响

    目的: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结膜囊细菌培养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60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例30眼,3g/L氧氟沙星点眼组15例30眼,平均点眼5次,l滴/次.观察点药前,点药l,2,3d,结膜囊内细菌的变化.结果:点药前,点药1,2,3d,结膜囊内细菌落积分的变化:对照组,51,51,33,42;3g/L氧氟沙星点眼组,51,30,9,0.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点药3d,P=0.043.结膜囊内细菌检出率的变化:对照组,60%,60%,40%,50%;3g/L氧氟沙星点眼组,60%,30%,10%,0.χ2检验,点药3d,P<0.01.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3d可以达到结膜囊内无细菌.

    作者:孙荔;张劲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茶多酚对紫外线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aveolin-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aveo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晶状体培养技术,通过紫外线照射氧化损伤法,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晶状体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紫外线照射组和实验组(即紫外线照射+TP组),实验组按TP的浓度分为4个亚组,即0.02,0.2,2和20mg/L,分别于6,12,24和48h取样,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计数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aveolin-1阳性细胞,并运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分析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aveolin-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不同时段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Caveolin-1阳性表达率和表达量的比较,各实验组与紫外线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紫外线照射组,实验组的晶状体混浊程度明显低于紫外线照射组.0.02mg/L TP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可以抑制紫外线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Caveolin-1表达的减少,其中0.02mg/L TP对Caveolin-1的作用强.

    作者:修鑫鑫;刘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表麻下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4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在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1~0.3者12眼(27%),0.4~0.6者23眼(51%),0.7~1.0者10眼(22%).43眼眼压降至正常,仅2眼眼压高于正常值,经局部滴药后降至正常.术后随访6~18mo,术后并发症是角膜水肿、浅前房、虹膜炎症,以上并发症经药物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时,能够有效恢复视力和控制眼压.

    作者:赵大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 是典型的多功能酶,主要催化各种化学剂与谷胱甘肽结合.近些年的研究表明,GSTs有抗过氧化引起的白内障作用.GSTs表达水平的高低在白内障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近年来GSTs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作者:李晨;管怀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自体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探讨自体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112眼翼状胬肉患者实施自体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术后反应,移植片生长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术后所有病例有一过性刺激反应,移植片生长良好,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12mo,未见复发病例,患者眼表外观美观.结论:自体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好,安全、美观、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宪孟;韩二营;郭朝广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眼睑缝合术加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营养不良性角膜溃疡

    目的:观察眼睑缝合术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营养不良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我院眼科门诊2008-12/2010-12角膜溃疡患者22例22眼,使用眼睑缝合术联合小牛血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角膜溃疡的愈合及视力的提高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1mo后,角膜愈合情况:痊愈18眼(81%),有效4眼(19%).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结论:眼睑缝合术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营养不良性角膜溃疡,具有溃疡愈合率高,且能有效提高视力的作用.

    作者:徐四俊;刘李平;陈军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尾加压素Ⅱ在人眼组织的分布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 Ⅱ,U-Ⅱ)在人眼组织的分布.方法:将正常新鲜人眼解剖分离出各部分组织并作匀浆后,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U-Ⅱ在人眼各组织的分布.结果:U-Ⅱ在人眼各组织均有分布,范围在0.807~32.958ng/g之间,其中以视神经中的含量高(32.958±1.741ng/g),其后依次为巩膜、虹膜、角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和房水中的含量低.视神经中U-Ⅱ含量是房水中的40.4倍.结论:U-Ⅱ广泛分布于人眼各组织,其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坤鹏;黄秀榕;祁明信;陈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晶状体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短期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保留晶状体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术的32例32眼患者,其中14例因合并白内障或前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术中切割了晶状体,另外18例保留了晶状体.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定术前和术后2wk内角膜内皮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对细胞的4项定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胞形态学改变以术后无晶状体眼更明显.从细胞参数改变上看,术后4项定量指标有改变,与术前相比,有晶状体眼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晶状体眼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时,晶状体的屏障功能减少了多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保留晶状体可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雪莉;周善璧;张学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牵牛花综合征合并知觉性内斜视和先天性白内障1例

    引言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 glory syndrome,MGS)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眼底先天畸形,合并其它眼部先天异常更为罕见.现我院诊治1例牵牛花综合征合并知觉性内斜视和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叶应嘉;陈毕峰;石明华;张成成;王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3G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及眼内压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接受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23-gauge 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23G)患者,评价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术后恢复时间(术后1d;1,3mo)等因素对视力和眼内压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手术方式及评价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多元相关和回归分析56例57眼视力及眼压的临床资料.结果:视力与联合术式、术后1,3mo呈正相关,与非联合术式、术后1d、填充物的使用呈负相关.其中气体填充物、硅油填充物、术后1,3mo与视力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0006,0.0461,0.0210).眼内压与联合手术、术后1d;1mo、气体填充物呈正相关,与视力、未联合手术方式、术后3mo、硅油填充物呈负相关.其中,视力、手术方式、术后3mo与眼内压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038,0.0023,<0.01).结论:行TSV23G后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利于患者的视力提高.惰性气体对于眼内压影响明显.术后视力随时间好转,眼内压早期升高,术后3mo降低.就本研究而言,术后3mo是评价手术后疗效的适宜时间.

    作者:邵彦;胡博杰;刘巨平;李筱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甲钴胺联合复方血栓通及维生素B1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复方血栓及维生素B1通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近4a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64例,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口服甲钴胺联合复方血栓通及维生素B1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并设立复方血栓通联合维生素B1治疗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在良好控制血糖的情况下,眼科治疗2~16wk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及消失;治疗3mo后,甲钴胺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甲钴胺联合维生素B1及复方血栓通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安全有效.

    作者:李雅;罗维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眼球转移癌1例

    引言 原发于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有时会转移至眼球,以眼球为首发症状就诊,易造成临床医师的困惑.现将1例首诊于我院眼科,后确诊为肺腺癌眼球转移的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高福平;魏谨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雄矾散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术前使用雄矾散,术中使用生物羊膜移植对减轻角膜损伤减少翼状胬肉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翼状胬肉43例56眼,其中原发性胬肉45眼,复发性11眼,均采用术前使用雄矾散,术中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随访12~18mo,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翼状胬肉治愈52眼(93%).复发4眼(7%),其中2眼为原发性翼状胬肉,2眼为复发性翼状胬肉.雄矾散未引起角膜化学损伤,且角膜创面光滑平整.羊膜移植未发现角巩膜溶解坏死、溃疡、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雄矾散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良好,角膜创面光滑平整,且修复快,复发率低,无排斥反应,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特别是医疗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更应推广使用.

    作者:贺平;夏天;晏兴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苏为坦和贝他根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苏为坦和贝他根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本院 2008-12/2010-12共46例4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苏为坦组23例,贝他根组23例,两组分别使用苏为坦和贝他根滴眼液,每晚点药1次(1滴/次),治疗周期为12wk,每月随访1次.每日取5个时间节点,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眼压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12wk后眼压均明显下降,苏为坦组眼压从24.3±2.02mmHg降至16.1±1.34mmHg,贝他根组眼压从24.99±1.38mmHg降至15.56±0.68mmHg,波幅下降幅度(用药前后波幅差值/用药前波幅值),苏为坦组为36.7%,贝他根组为35.8%,用药前后各时间节点中,两组间的眼压值变化,在夜间12:00苏为坦组眼压下降优于贝他根组(F=4.25,P=0.045),而其他时间节点两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苏为坦和贝他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降眼压疗效明显平稳,无明显毒副作用,苏为坦在降低夜间眼压方面优于贝他根.

    作者:徐育慧;吴良成;周志超;姚大庆;沈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0例手术治疗体会

    引言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1].手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重要手段,成人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呈正位达到美观[2],并消除术前部分患者的视疲劳、阅读困难、头痛、恶心及复视的症状[3].斜视角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4],术后易出现回退,因而手术设计较为关键.现将我院眼科2008- 01/2011- 03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0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领;孙时英;崔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人TGF-β2特异性siRNA质粒的构建

    目的:构建人TGF-β2特异性siRNA质粒.方法:从NCBI中查找人TGF-β2的mR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序列进行分析;根据siRNA的设计原则,选择佳的siRNA序列;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和Bbs Ⅰ将相应的双链DNA插入到GPU6/GFP/Neo载体中;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和Pst Ⅰ单酶切进行鉴定,鉴定正确的质粒进一步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根据生物信息学选择TGF-β2mRNA的1 016~1 034区域作为干扰位点;重组质粒酶切结果表明双链DNA序列成功插入到了GPU6/GFP/Neo载体中;测序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插入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人TGF-β2特异性siRNA干扰质粒,为研究TGF-β2基因功能和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率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乔芳;傅培;张芳婷;李明华;李金瑛;伍友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顺逆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目的:探讨顺行与逆行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 01/2010- 06的320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顺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128眼,逆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192眼.结果:术后1a,顺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组中治愈者117眼,有效率91.4%;逆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组中治愈者187眼,有效率97.4%.两组术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逆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刘子彬;刘海俊;李燕;许丹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