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缝线法矫正儿童特发性下睑内翻倒睫

熊师;陶利娟;杨慧玲;王平;王曦琅

关键词:缝线法, 儿童, 下睑内翻, 倒睫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缝线法治疗儿童特发性下眼睑内翻倒睫的效果.方法:应用改良缝线法治疗儿童特发性下眼睑内翻倒睫.结果:本组72例中治愈43例,好转25例,失败4例.总有效率94%.结论:缝线法对于儿童特发性下眼睑内翻倒睫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的护理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治疗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护理.方法:对30例准备行Lucentis治疗的患者做术前心理护理,加强注射后并发症的观察,尤其是眼压监测.结果:AMD患者30例30眼中,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1眼.注射后1h眼压升高4眼,眼压为20.1~24.6mmHg,未做特殊处理,术后1d眼压均正常.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加强AMD患者注射前、中、后护理,对确保该技术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崔霞;单鑫;李晓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LASE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07/2010-01在我院行LASEK手术的271例493眼患者,按术前等值屈光度分为高度近视组(6.00~10.00D)与超高度近视组(≥10.00D),其中高度组311眼,超高度组182眼.随访1a,比较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haze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随访结束,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眼数为,高度组255眼(82.0%),超高度组110眼(60.4%),两者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haze均在2级之内;无明显的角膜刺激症状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ASE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对超高度近视的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程鹤;邹月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随州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随州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弱视的防治探索出良好的方法.方法:首先由经医师培训的各幼儿园老师对学龄前儿童作检查前视力表训练,再由园医配合我院眼科医生进行视力检查,经反复检查裸眼视力<0.8和有斜视者列为进一步散瞳验光检查对象,再由专职的小儿眼科医生扩瞳后进行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再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并查矫正视力,然后观察弱视与低视力、性别、年龄的关系,各种类型弱视及不同注视性质的分布比例.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及弱视患病率男女无显著性差异,3~6岁各年龄组视力低下率有显著性差异;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轻度弱视占比例大,中度弱视次之,仅1例重度弱视;在屈光参差和斜视性弱视中,中度弱视比例大,在形觉剥夺和其他类型弱视中,重度弱视占有比例大;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愈高,中度弱视所占比例愈大;斜视性弱视多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共同性斜视与屈光不正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共同性斜视与远视有关系,外斜视与近视关系不大.结论:通过对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弱视儿童中,以屈光不正性、轻中度及中心注视性质为主,及时治疗对患儿的痊愈是很有帮助的.弱视治疗普遍采用综合疗法.应加大弱视常识及危害性的宣传,提高家长、社会对弱视的认识和重视.

    作者:李随;周鲜琳;王斌;陈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采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132例140眼圆锥角膜,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术后随访6~48mo.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0.4者13例14眼,~0.8者92例96眼,>0.8者27例30眼,发生排斥反应5眼,植片透明131例139眼,半透明1例1眼,8眼出现后弹力层皱褶.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具有并发症少,能减少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视力好,且对供体材料要求较低等优点,为治疗圆锥角膜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肖丽;吴彦超;王东;王鑫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植入静脉输液港导管堵塞的处理及护理

    0引言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源于视网膜胚胎核层,是婴幼儿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 14 000~1∶ 20 000,无种族、地域及性别的差异.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12(双侧)~24mo(单侧).治疗的目的是挽救患儿生命,保留眼球,保存有用视力.在发达国家,RB患儿的存活率已经明显提高,达到95%[1].

    作者:顾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眼部高温金属溶液热烧伤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温液态金属所致眼烧伤早期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患者52例56眼高温铝水或铁水烧伤患者立即予剔除眼部残存的金属异物,抽自血作球结膜下注射,取合适大小的明胶海绵涂上洛美沙星眼凝胶、贝复舒眼凝胶和阿托品眼膏覆盖于角膜表面及结膜囊中包眼.每3d更换一次.同时全身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伤后6d停用激素.对于重度眼球热烧伤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眼球仍有穿孔危险者,则行羊膜覆盖术.结果:患者56眼均保存了眼球.角膜云翳17眼,角膜斑翳9眼,角膜白斑7眼,假性胬肉18眼,睑内翻11眼,睑外翻1眼,睑球粘连2眼.结论:对高温金属溶液眼部烧伤的早期干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伤眼的基础条件,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二期手术创造较好条件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远标;刘斐;刘国颖;黄艳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鼻泪管引流管及硅胶管联合置管治疗泪道系统多点阻塞

    目的:探讨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泪道引流管治疗方法.方法:临床诊断为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患者23例28眼,经泪道探通后,采用泪道引流管[1]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治疗.结果:术后4mo拔管,随诊1a,患者23例28眼中,23眼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治愈率82%.2眼少许溢泪,泪道冲洗时另一泪点少许返流,探针可达骨壁,可以入咽,为好转,好转率为7%.2眼泪道冲洗原路返流,针头不能达骨壁为无效;1眼泪道冲洗时探针可达鼻骨,但再次出现脓性分泌物,为无效,无效率为11%.结论:鼻泪管引流管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是治疗泪道系统多点阻塞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曹业宏;徐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的原因及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11/2010-10因PDR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眼压状况.结果:患者119眼中共有25眼(21.0%)于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眼压顽固性增高,经药物治疗后眼压维持正常者18眼(72.0%),7眼需要手术治疗;25眼中,19眼(76.0%)为术后1wk内出现眼压升高,6眼眼压升高发生在术后2~18mo.眼压升高原因:在术后3mo后出现眼压升高的5眼中,除1眼为瞳孔闭锁导致高眼压,其余4眼均出现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中3眼在硅油取出时联合白内障摘除,1眼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119眼中,行硅油注入42眼(35.3%),C3F8注入12眼(10.1%),但在眼压升高的25眼中有11眼联合硅油注入(44%,P=0.41),有无硅油注入眼压升高差异无显著性.2眼C3F8注入(7.7%,P=0.83),有无C3F8注入眼压升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多可通过药物将眼压控制正常,术中硅油注入不是眼压增高的主要因素,远期的眼压升高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关,术中或术后是否摘除白内障需要慎重考虑.

    作者:张良;赵云云;黄中宁;尹东明;孟倩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不同术式对白内障合并NPDR患者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MSICS)和超声乳化(Phaco)白内障摘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核硬度达到III级(Emery法)的白内障合并NPDR患者45例60眼,分为MSICS组和Phaco组,每组30眼.白内障手术前后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给予患眼散瞳,测量散瞳后瞳孔直径,两组术前及术后3mo的散瞳后的瞳孔直径进行比较.结果:MSICS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3±0.83mm,Phaco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6±0.85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CS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1±0.09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aco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7±0.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ICS组和Phaco组之间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核硬度达到III级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MSICS和Phaco均可使散瞳后瞳孔直径变小,Phaco术可能对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更明显.

    作者:王树林;王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眼压症患者的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高眼压症的危险因素、随访指标.方法:对29例高眼压症患者进行3~4(平均3.5)a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眼压、视野、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等方面的检查.结果:随访过程中25例患者眼压无明显变化,2例眼压呈下降趋势,眼压增高2例.结论:高眼压症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应密切随访观察,出现可疑青光眼改变,积极行抗青光眼的治疗.

    作者:朱鸿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碱烧伤小鼠行羊膜移植后MMP及TIMP表达的变化

    目的:通过检测羊膜移植对小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MP-2,8,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1,2)的表达,探讨羊膜移植在碱烧伤病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烧伤小鼠角膜;实验组小鼠右眼行羊膜移植加睑裂缝合术,对照组仅行睑裂缝合术.分别在羊膜移植后的第0,2,7,14d处死小鼠,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MMP-2,8,9及TIMP-1,2的表达,增强化学发光法(enhanced chemiluminescent,ECL)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角膜中MMP-2,8,9在第2d出现表达,第14d达到峰值,且表达主要位于基质层及上皮下的炎性细胞中.碱烧伤后第2d TIMP-1仅微弱表达,第7d可见表达增加,第14d到达峰值.TIMP-2第2d即可见表达增加,后持续增强.实验组各时间点MMP-2,8,9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TIMP-1,2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行羊膜移植可通过抑制MMP的表达,促进TIMP表达,从而抑制和延迟碱烧伤后角膜炎性浸润及溃疡的发生和发展,对碱烧伤后角膜的重塑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晶;程旭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Avastin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avastin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眼随机分为avastin组和激光治疗组.Avastin组球结膜下注射avastin治疗,激光治疗组予以激光治疗.结果:术后6mo avastin组无效率为10%(3/31),激光组为28%(1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astin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朱俊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饼式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饼式后巩膜加固术,对20例39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3a.结果:患者术后眼轴无进行性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屈光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矫正视力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饼式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高度近视的方法.

    作者:刘雪芳;程鹭;丁延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不同类型眼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91例96眼不同类型眼底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4例59眼,合并高血压病患者21例;单纯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例8眼;单纯视网膜脱离患者17例17眼;其他原因如外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患者12例12眼,总结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的原因.结果:术后随访1~6mo,术后71眼(71/96)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由术前光感、手动及数指提高到术后0.1以上者18眼 (18/96),提高到术后0.02~<0.1者9眼 (9/96),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20眼 (20/96),术后视力较术前下降5眼(5/96).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不同类型眼底病疗效明显,可使大多数患者视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张英楠;陈晓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ZnSO4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ZnSO4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随机分为三组:(1)阴性对照组(正常组);(2)阳性对照组(紫外线照射);(3)实验组(紫外线照射+ZnSO4).观察晶状体的混浊程度,晶状体组织中GSH-Px和SOD的含量,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同时段阳性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较同时段的阳性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显著低于同时段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段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晶状体中,ZnSO4可诱导HSP70的表达进而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季阳;刘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与5-氟尿嘧啶的对比观察

    目的:通过在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环胞霉素A(CsA)与5-氟尿嘧啶(5-FU)的对照研究,评价环胞霉素A(CsA)与5氟尿嘧啶(5-FU)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60例9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45眼,一组患者术中应用20g/L CsA溶液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另一组用25mg/mL 5-FU溶液浸润巩膜瓣上及结膜瓣下,共4min.术后随访15mo.结果:术后第15mo末,CsA组和5-FU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百分率分别为(81.25±10.13)%和(61.75±8.1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sA组累计完全成功率与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1.25±10.13)%,(92.62±3.38)%与5-FU组的(61.75±8.12)%,(79.37±6.12)%,差异有显著性(P<0.05).CsA对眼部毒副作用比5-FU少,且无长期严重并发症.结论:CsA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术比5-FU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王艳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泪然联合贝复舒眼液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泪液(泪然)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光眼滤过术后有干眼症状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组采用人工泪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对照组单用人工泪液.记录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2,4wk的干眼症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4wk治疗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泪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疗效优于单用人工泪液,效果显著.

    作者:陆守权;曾志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复明手术中翼状胬肉两种术式术后疗效比较

    目的:对翼状胬肉手术常用的两种术式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探讨可否免除结膜缝线.方法:将65例76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分别采用无缝线法联合丝裂霉素C(MMC组,36眼)和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移植术(ALCT组,40眼),术后随访1a,比较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MMC组与ALCT组的术后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缝线法较缝线法手术简洁,创伤小,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的复明手术,同时无需拆线,适合偏远山区,无法复诊拆线的老年、贫困、以及行动不便的患者.

    作者:裴育;黄赟;肖凡;程文武;杨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豚鼠眼底结构形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检测豚鼠眼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及结构形态,探讨OCT检测豚鼠眼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与组织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5只英国属花色豚鼠(出生后3wk)采用OCT扫描眼底并进行分析,然后处死豚鼠(10眼)行组织学检查.结果:OCT检测豚鼠视网膜厚度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具备良好相关性(r= 0.77,P<0.01),OCT检测视网膜厚度比组织学检查结果厚15~20 μm.但豚鼠脉络膜厚度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19,P=0.203>0.05).结论:豚鼠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均可通过OCT进行检测.

    作者:李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早期患者的眼底改变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眼底改变.方法:对CD4≥200×106/L,不合并其他部位的机会感染和全身病,尚未曾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结果:患者120例中114例(95%)患者的221眼(92.1%)的佳矫正视力≥1.0;3例(2.5%)4眼(1.7%)视网膜后极部点片状出血者;1例(0.8%)患者1眼发现后极部棉绒斑.结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早期眼底改变,在CD4≥200×106/L时,病变发生机会较少,对视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孙挥宇;勇志鹏;何宏宇;李丹;毛菲菲;柳月红;许雪静;马爱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