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泪然联合贝复舒眼液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疗效观察

陆守权;曾志成

关键词:人工泪液,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青光眼滤过术, 干眼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泪液(泪然)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光眼滤过术后有干眼症状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组采用人工泪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对照组单用人工泪液.记录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2,4wk的干眼症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4wk治疗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泪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疗效优于单用人工泪液,效果显著.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眼球内恶性淋巴瘤1例

    0引言眼内淋巴瘤有两种类型,一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称之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另一种起源中枢神经系统之外,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眼部,而初发于眼内的也叫原发性眼内淋巴瘤[1].过去曾认为,恶性淋巴瘤的瘤细胞属网织细胞系统,既往也称为网织细胞肉瘤[1,2].本例患者属于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报告如下.

    作者:苏志彩;陈明;刘鹤南;刘璐;柴广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两种准分子激光机角膜切削厚度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鹰视酷眼和蔡司Mel 80两种准分子激光机在矫正低、中度近视中的角膜切削厚度.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近视患者58例108眼分为两组,其中31例55眼接受鹰视酷眼激光机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为A组,组内等效球镜在-0.50~-3.00D范围内为A1组(25眼),-3.25~-6.00D范围内为A2组(30眼).27例53眼接受蔡司Mel 80激光机治疗为B组,同法分为B1组(23眼)和B2组(30眼).手术均采用小光斑随机飞点扫描Q值优化非球面切削模式,术中使用Moria 2自动旋切式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对治疗区直径及光学区等参数统一设定.术前及术后1mo行角膜厚度检查,其差值为角膜切削厚度实际值.分别比较A1和B1组间、A2和B2组间角膜切削厚度.统计学方法采用多个独立样本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1,A2组角膜切削厚度的实际值与理论值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1,0.444).B1,B2组角膜切削厚度的实际值低于理论值(P=0.000,0.000).角膜切削厚度理论值A1组低于B1组(P=0.001),A2组低于B2组(P=0.000).实际值A1与B1,A2与B2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32,0.884).结论:酷眼和Mel 80准分子激光机的实际角膜切削厚度无差别.酷眼机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一致,可用于准确预测切削量,Mel 80机的理论值显著高于实际值.

    作者:李虎;俞阿勇;余野;王勤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前房穿刺放液术在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放液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例,外伤性前房出血性青光眼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膨胀期2例,白内障术后高眼压4例.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有效降低眼压者,采用在裂隙灯显微镜前行前房穿刺术放液术.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眼压迅速降低,眼痛头痛缓解.并发症有前房出血5例,虹膜与穿刺口粘连2例,晶状体损伤1例.结论:前房穿刺术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的副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减轻高眼压对视功能的损害.

    作者:安春燕;王克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LASIK术后干眼症122例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干眼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008-01/2011-01就诊于门诊的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122例244眼.通过检查视力、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干眼症问卷调查,并在15min后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FL)染色检查.结果:干眼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其占总人数的88.5%,干涩者75例(61.5%),视力波动者93例(76.2%),异物感者84例(68.9%),眼痒者83例 (68.0%).结论:LASIK术后干眼症病因有角膜完整性破坏、神经缺失,术后未能定期复查.

    作者:刘子彬;许丹丹;刘海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玻璃体手术后干眼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后影响泪膜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90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前的有关因素(性别、年龄、眼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检查结果量化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间与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相关(P<0.05).性别、眼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方式等因素与之无关.结论:患者年龄的大小、手术时间的长短是玻璃体手术后干眼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祺;冯劼;周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选择性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差异,在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2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34例39眼;B组11:00位透明角膜切口,26例31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于角膜屈光力大轴向上行个体化高选择性透明角膜切口,36例42眼.结果:术前、术后1wk,3组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P<0.05).结论:角膜曲率引导下行位于角膜屈光力大轴方向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较快恢复,有效控制术后术源性角膜散光,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作者:刘彦章;杜建英;许淑云;关小荣;赵吉飞;黄立;秦玲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泪然联合贝复舒眼液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泪液(泪然)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光眼滤过术后有干眼症状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组采用人工泪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对照组单用人工泪液.记录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2,4wk的干眼症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4wk治疗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泪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疗效优于单用人工泪液,效果显著.

    作者:陆守权;曾志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不同术式对白内障合并NPDR患者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MSICS)和超声乳化(Phaco)白内障摘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核硬度达到III级(Emery法)的白内障合并NPDR患者45例60眼,分为MSICS组和Phaco组,每组30眼.白内障手术前后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给予患眼散瞳,测量散瞳后瞳孔直径,两组术前及术后3mo的散瞳后的瞳孔直径进行比较.结果:MSICS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3±0.83mm,Phaco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6±0.85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CS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1±0.09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aco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7±0.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ICS组和Phaco组之间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核硬度达到III级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MSICS和Phaco均可使散瞳后瞳孔直径变小,Phaco术可能对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更明显.

    作者:王树林;王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的治疗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发生的情况,分析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6-09/2011-11行LASIK术2 666例5 212眼,其中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10例16眼,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2 666例5 212眼中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的10例16眼,发生率为0.31%,按照发生的原因、时间、范围的大小及位置,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其中4例5眼给予百力特眼液点眼,并辅予局部预防性降眼压药物点眼,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消失;6例11眼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掀瓣刮除层间上皮,并常规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1~2d,术后予百力特眼液点眼,并辅予局部预防性降眼压药物点眼,所有患者随访6mo~4a无1例复发,视力恢复好.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是术后所特有的并发症.术前要严格排除手术禁忌证,术中行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及早发现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并给予积极治疗是对LASIK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郑丽梅;洪荣照;吴美聪;王永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甲钴胺超声雾化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

    目的:评价甲钴胺超声雾化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我院行LASIK术式患者72例,屈光度-1.50~ -4.50D,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行LASIK手术后进行治疗,A组空白对照组:手术后不进行抗干眼症处理.B组人工泪液点眼组:手术后点用人工泪液.C组超声雾化甲钴胺组:手术后超声雾化甲钴胺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时测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量和角膜前基质层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术后1mo开始BUT明显增加,C组术后1wk;1,3mo时BUT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和C组不同时期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与B组相比,C组术后1,3mo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与A,B两组相比,LASIK术后C组角膜中央区新生神经纤维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甲钴胺超声雾化可以减少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同时修复受损的角膜感觉神经.

    作者:唐九丰;孙晓芙;刘志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碱烧伤小鼠行羊膜移植后MMP及TIMP表达的变化

    目的:通过检测羊膜移植对小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MP-2,8,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1,2)的表达,探讨羊膜移植在碱烧伤病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烧伤小鼠角膜;实验组小鼠右眼行羊膜移植加睑裂缝合术,对照组仅行睑裂缝合术.分别在羊膜移植后的第0,2,7,14d处死小鼠,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MMP-2,8,9及TIMP-1,2的表达,增强化学发光法(enhanced chemiluminescent,ECL)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角膜中MMP-2,8,9在第2d出现表达,第14d达到峰值,且表达主要位于基质层及上皮下的炎性细胞中.碱烧伤后第2d TIMP-1仅微弱表达,第7d可见表达增加,第14d到达峰值.TIMP-2第2d即可见表达增加,后持续增强.实验组各时间点MMP-2,8,9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TIMP-1,2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行羊膜移植可通过抑制MMP的表达,促进TIMP表达,从而抑制和延迟碱烧伤后角膜炎性浸润及溃疡的发生和发展,对碱烧伤后角膜的重塑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晶;程旭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下穹隆成形术矫正老年性下睑外翻的临床观察

    0引言老年性睑外翻仅限于下睑部,由于老年人的眼轮匝肌功能减弱,眼睑皮肤及外眦韧带也较松弛,使睑缘不能紧贴眼球,并因下睑本身的重量使之下坠而引起下睑外翻,由于睑缘位置异常从而导致流泪,不断向下拭眼泪的动作使外翻加重[1].本文采用下穹隆成形术对15例20眼老年性下睑外翻进行治疗,手术后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眼压症患者的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高眼压症的危险因素、随访指标.方法:对29例高眼压症患者进行3~4(平均3.5)a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眼压、视野、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等方面的检查.结果:随访过程中25例患者眼压无明显变化,2例眼压呈下降趋势,眼压增高2例.结论:高眼压症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应密切随访观察,出现可疑青光眼改变,积极行抗青光眼的治疗.

    作者:朱鸿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ZnSO4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ZnSO4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随机分为三组:(1)阴性对照组(正常组);(2)阳性对照组(紫外线照射);(3)实验组(紫外线照射+ZnSO4).观察晶状体的混浊程度,晶状体组织中GSH-Px和SOD的含量,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同时段阳性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较同时段的阳性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显著低于同时段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段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晶状体中,ZnSO4可诱导HSP70的表达进而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季阳;刘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随州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随州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弱视的防治探索出良好的方法.方法:首先由经医师培训的各幼儿园老师对学龄前儿童作检查前视力表训练,再由园医配合我院眼科医生进行视力检查,经反复检查裸眼视力<0.8和有斜视者列为进一步散瞳验光检查对象,再由专职的小儿眼科医生扩瞳后进行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再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并查矫正视力,然后观察弱视与低视力、性别、年龄的关系,各种类型弱视及不同注视性质的分布比例.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及弱视患病率男女无显著性差异,3~6岁各年龄组视力低下率有显著性差异;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轻度弱视占比例大,中度弱视次之,仅1例重度弱视;在屈光参差和斜视性弱视中,中度弱视比例大,在形觉剥夺和其他类型弱视中,重度弱视占有比例大;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愈高,中度弱视所占比例愈大;斜视性弱视多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共同性斜视与屈光不正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共同性斜视与远视有关系,外斜视与近视关系不大.结论:通过对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弱视儿童中,以屈光不正性、轻中度及中心注视性质为主,及时治疗对患儿的痊愈是很有帮助的.弱视治疗普遍采用综合疗法.应加大弱视常识及危害性的宣传,提高家长、社会对弱视的认识和重视.

    作者:李随;周鲜琳;王斌;陈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采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132例140眼圆锥角膜,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术后随访6~48mo.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0.4者13例14眼,~0.8者92例96眼,>0.8者27例30眼,发生排斥反应5眼,植片透明131例139眼,半透明1例1眼,8眼出现后弹力层皱褶.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具有并发症少,能减少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视力好,且对供体材料要求较低等优点,为治疗圆锥角膜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肖丽;吴彦超;王东;王鑫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不同屈光状态在校大学生调节幅度和立体视的测定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调节幅度、立体视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行客观验光、综合验光及相关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立体视、调节幅度等的测量.按是否有近视分为:(1)正视组(11名),+0.75D≤SE(等效球镜度数)<-0.50D;(2)近视组(139名),SE≥-0.5D.近视组中按近视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51名),中度近视组(69名),高度近视组(19名).按是否有屈光参差分为:非屈光参差组(123名),屈光参差组(27名).分析研究不同屈光状态学生的调节幅度、立体视的状况以及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结果:近视组的调节幅度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5),近视组间调节幅度值有差异(F=1.474,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越大,测得的调节幅度值越大(r=0.2698,P<0.05);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325,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16,P>0.05);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比非屈光参差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5).结论:近视组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近视组中,调节幅度与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性.屈光参差组较非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差.

    作者:康龙丹;谢姝;邢骥;王闯;周爽;刘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板层鱼鳞病患者的眼部改变1例

    0引言板层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osis, LI)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以广泛的鳞屑和角化过度为特征.典型皮损为大的板层状、棕褐色、中央附着、边缘高起的鳞屑,可伴有眼睑外翻、瘢痕性脱发及掌跖角化.组织病理可表现为显著的角化过度,伴有轻至中度的棘层肥厚[1].我科于2008年治疗LI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早期患者的眼底改变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眼底改变.方法:对CD4≥200×106/L,不合并其他部位的机会感染和全身病,尚未曾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结果:患者120例中114例(95%)患者的221眼(92.1%)的佳矫正视力≥1.0;3例(2.5%)4眼(1.7%)视网膜后极部点片状出血者;1例(0.8%)患者1眼发现后极部棉绒斑.结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早期眼底改变,在CD4≥200×106/L时,病变发生机会较少,对视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孙挥宇;勇志鹏;何宏宇;李丹;毛菲菲;柳月红;许雪静;马爱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的护理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治疗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护理.方法:对30例准备行Lucentis治疗的患者做术前心理护理,加强注射后并发症的观察,尤其是眼压监测.结果:AMD患者30例30眼中,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1眼.注射后1h眼压升高4眼,眼压为20.1~24.6mmHg,未做特殊处理,术后1d眼压均正常.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加强AMD患者注射前、中、后护理,对确保该技术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崔霞;单鑫;李晓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