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房穿刺放液术在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应用

安春燕;王克勤

关键词:青光眼, 高眼压, 前房穿刺术
摘要: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放液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例,外伤性前房出血性青光眼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膨胀期2例,白内障术后高眼压4例.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有效降低眼压者,采用在裂隙灯显微镜前行前房穿刺术放液术.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眼压迅速降低,眼痛头痛缓解.并发症有前房出血5例,虹膜与穿刺口粘连2例,晶状体损伤1例.结论:前房穿刺术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的副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减轻高眼压对视功能的损害.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癌钙蛋白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作为一种特殊的钙调蛋白,癌钙蛋白(oncomodulin,OncoM,OCM)一直被认为只在肿瘤的发生、生长中起调节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OCM对视神经损伤具有修复功能,为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本文就目前OCM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亮;许家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LASIK术后干眼症122例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干眼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008-01/2011-01就诊于门诊的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122例244眼.通过检查视力、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干眼症问卷调查,并在15min后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FL)染色检查.结果:干眼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其占总人数的88.5%,干涩者75例(61.5%),视力波动者93例(76.2%),异物感者84例(68.9%),眼痒者83例 (68.0%).结论:LASIK术后干眼症病因有角膜完整性破坏、神经缺失,术后未能定期复查.

    作者:刘子彬;许丹丹;刘海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植入静脉输液港导管堵塞的处理及护理

    0引言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源于视网膜胚胎核层,是婴幼儿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 14 000~1∶ 20 000,无种族、地域及性别的差异.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12(双侧)~24mo(单侧).治疗的目的是挽救患儿生命,保留眼球,保存有用视力.在发达国家,RB患儿的存活率已经明显提高,达到95%[1].

    作者:顾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前房穿刺放液术在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放液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例,外伤性前房出血性青光眼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膨胀期2例,白内障术后高眼压4例.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有效降低眼压者,采用在裂隙灯显微镜前行前房穿刺术放液术.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眼压迅速降低,眼痛头痛缓解.并发症有前房出血5例,虹膜与穿刺口粘连2例,晶状体损伤1例.结论:前房穿刺术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的副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减轻高眼压对视功能的损害.

    作者:安春燕;王克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LASE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07/2010-01在我院行LASEK手术的271例493眼患者,按术前等值屈光度分为高度近视组(6.00~10.00D)与超高度近视组(≥10.00D),其中高度组311眼,超高度组182眼.随访1a,比较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haze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随访结束,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眼数为,高度组255眼(82.0%),超高度组110眼(60.4%),两者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haze均在2级之内;无明显的角膜刺激症状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ASE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对超高度近视的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程鹤;邹月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ICAM-1在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中,建立糖尿病模型,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两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ICAM-1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 TGF-β1和TGF-β1中和抗体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且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培养组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ICAM-1的表达则显著增强,与正常血清培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GF-β1抗体培养组中,ICAM-1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与TGF-β1培养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可以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ICAM-1通过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黏附、增殖而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晓辉;潘永明;徐国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眼压症患者的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高眼压症的危险因素、随访指标.方法:对29例高眼压症患者进行3~4(平均3.5)a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眼压、视野、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等方面的检查.结果:随访过程中25例患者眼压无明显变化,2例眼压呈下降趋势,眼压增高2例.结论:高眼压症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应密切随访观察,出现可疑青光眼改变,积极行抗青光眼的治疗.

    作者:朱鸿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眼球内恶性淋巴瘤1例

    0引言眼内淋巴瘤有两种类型,一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称之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另一种起源中枢神经系统之外,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眼部,而初发于眼内的也叫原发性眼内淋巴瘤[1].过去曾认为,恶性淋巴瘤的瘤细胞属网织细胞系统,既往也称为网织细胞肉瘤[1,2].本例患者属于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报告如下.

    作者:苏志彩;陈明;刘鹤南;刘璐;柴广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甲钴胺超声雾化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

    目的:评价甲钴胺超声雾化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我院行LASIK术式患者72例,屈光度-1.50~ -4.50D,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行LASIK手术后进行治疗,A组空白对照组:手术后不进行抗干眼症处理.B组人工泪液点眼组:手术后点用人工泪液.C组超声雾化甲钴胺组:手术后超声雾化甲钴胺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时测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量和角膜前基质层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术后1mo开始BUT明显增加,C组术后1wk;1,3mo时BUT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和C组不同时期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与B组相比,C组术后1,3mo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与A,B两组相比,LASIK术后C组角膜中央区新生神经纤维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甲钴胺超声雾化可以减少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同时修复受损的角膜感觉神经.

    作者:唐九丰;孙晓芙;刘志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复明手术中翼状胬肉两种术式术后疗效比较

    目的:对翼状胬肉手术常用的两种术式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探讨可否免除结膜缝线.方法:将65例76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分别采用无缝线法联合丝裂霉素C(MMC组,36眼)和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移植术(ALCT组,40眼),术后随访1a,比较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MMC组与ALCT组的术后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缝线法较缝线法手术简洁,创伤小,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的复明手术,同时无需拆线,适合偏远山区,无法复诊拆线的老年、贫困、以及行动不便的患者.

    作者:裴育;黄赟;肖凡;程文武;杨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研究

    双眼在一条或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时,称为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且其发病率呈现随年龄逐渐上升的趋势.屈光参差的形成原因很多,不单是眼轴长度差异所致.屈光参差达到一定程度时造成融合困难,立体视下降,形成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通过磁共振来探讨其神经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果.目前矫正屈光参差方法包括:框架眼镜、遮盖与药物治疗、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屈光手术等,框架眼镜结合遮盖与药物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框架眼镜无法避免光学欠缺,RGP则克服了这一困难,而屈光手术直接作用于角膜,避免了光学像差,较框架眼镜和RGP更能改善立体视.

    作者:罗俊;王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腺相关病毒转内皮抑素基因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 60只,角膜缝线法制作CNV模型,随机分为A,B,C和D共4组.A组:缝线后立即于上方近角膜缘处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B组:缝线后刮除角膜上皮,用rAAV-ES转染液浸泡角膜10min;C组:缝线后用rAAV-ES转染液浸泡去上皮角膜10min后,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D组:对照组,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生理盐水.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NV的生长情况,并计算其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ES基因表达情况;病理切片检测CNV密度;观察ES基因转移对CNV的抑制作用.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缝线后CNV逐渐生长,14d达高峰,其后逐渐减少;21d后变性.定量数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与治疗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75.810,P<0.01).缝线诱导后不同转染组间CNV面积亦有显著性差异(F=2243.816,P<0.01);其中以D组CNV面积大;C组CNV面积小.不同时间段CNV生长面积之间差异显著(F=1060.854,P<0.01);对CNV增生的抑制率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组在缝线后28d,对CNV增殖的抑制率高达到58.2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于上方角膜缘结膜和角膜上皮中可见ES染色阳性;B组在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发现少量ES染色阳性;C组角膜上皮及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可见较为明显的ES染色阳性; D组角膜细胞均为ES染色阴性.角膜切片结果显示:CNV密度在各转染组均比对照组稀疏.结论:rAAV-ES转基因可明显抑制缝线诱导的大鼠CNV的增生.采用单独结膜下注射rAAV-ES转染液或转染液局部浸泡去上皮角膜的转染途径均能抑制缝线诱导的CNV增生,联合转染途径对缝线诱导CNV增生的抑制效果更好.

    作者:汤明芳;于健;白浪;刘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不同屈光状态在校大学生调节幅度和立体视的测定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调节幅度、立体视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行客观验光、综合验光及相关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立体视、调节幅度等的测量.按是否有近视分为:(1)正视组(11名),+0.75D≤SE(等效球镜度数)<-0.50D;(2)近视组(139名),SE≥-0.5D.近视组中按近视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51名),中度近视组(69名),高度近视组(19名).按是否有屈光参差分为:非屈光参差组(123名),屈光参差组(27名).分析研究不同屈光状态学生的调节幅度、立体视的状况以及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结果:近视组的调节幅度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5),近视组间调节幅度值有差异(F=1.474,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越大,测得的调节幅度值越大(r=0.2698,P<0.05);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325,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16,P>0.05);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比非屈光参差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5).结论:近视组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近视组中,调节幅度与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性.屈光参差组较非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差.

    作者:康龙丹;谢姝;邢骥;王闯;周爽;刘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

    目的:观察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的疗效.方法:对2009-01/2010-12来我院泪道专科门诊就诊的泪小管炎患者40例,采取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术后随访3mo.结果:所有患者中28例治愈,12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采用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琳;张敬先;邓宏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有效.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检测视力、眼底、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眼底改善优于对照组,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显著下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减轻.结论: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效.

    作者:牛淑玲;周志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再次显微手术的体会,比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8/2010-06我院收治的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患者24例24眼,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10例(对照组),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14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24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12mo.术后第1d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7%,明显低于对照组30%(P<0.05).术后随访12mo时,观察组12眼(86%)眼压控制在6~21mmHg,对照组4眼(40%)眼压控制在6~21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40%为多(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的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手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和巩膜可调节缝线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潘绍新;赵桂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下穹隆成形术矫正老年性下睑外翻的临床观察

    0引言老年性睑外翻仅限于下睑部,由于老年人的眼轮匝肌功能减弱,眼睑皮肤及外眦韧带也较松弛,使睑缘不能紧贴眼球,并因下睑本身的重量使之下坠而引起下睑外翻,由于睑缘位置异常从而导致流泪,不断向下拭眼泪的动作使外翻加重[1].本文采用下穹隆成形术对15例20眼老年性下睑外翻进行治疗,手术后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免疫功能正常的复发性后天性眼弓形体病1例

    目的: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患复发性后天性眼弓形体病的异常恶化及治疗后视力的改善.方法:病例报告.结果:比沙亚族女孩,21岁,其它方面健康,有与猫接触史,表现为右眼无痛、渐进性视力模糊2wk.视力右眼6/15,左眼6/6.眼底检查呈右眼后极部局灶性视网膜炎,伴视盘肿胀充血,双眼周边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疤痕.经弓形虫血清检查证实其右眼患复发性眼弓形虫病.起初,患者对复方新诺明和阿奇霉素两种药物反应良好.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右眼弓形体病两次恶化,右眼视力下降到6/60,随后进行持续6wk的口服阿奇霉素和逐渐减量的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右眼弓形虫性视网膜炎治愈,随访1a未见复发.患者终视力,右眼6/30,左眼6/ 6.结论:患复发性后天性眼弓形体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并不常见.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永久性失明.及时、充分的治疗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对防止并发症毁坏视觉极其重要.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的原因及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11/2010-10因PDR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眼压状况.结果:患者119眼中共有25眼(21.0%)于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眼压顽固性增高,经药物治疗后眼压维持正常者18眼(72.0%),7眼需要手术治疗;25眼中,19眼(76.0%)为术后1wk内出现眼压升高,6眼眼压升高发生在术后2~18mo.眼压升高原因:在术后3mo后出现眼压升高的5眼中,除1眼为瞳孔闭锁导致高眼压,其余4眼均出现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中3眼在硅油取出时联合白内障摘除,1眼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119眼中,行硅油注入42眼(35.3%),C3F8注入12眼(10.1%),但在眼压升高的25眼中有11眼联合硅油注入(44%,P=0.41),有无硅油注入眼压升高差异无显著性.2眼C3F8注入(7.7%,P=0.83),有无C3F8注入眼压升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DR玻璃体切割术后顽固性高眼压多可通过药物将眼压控制正常,术中硅油注入不是眼压增高的主要因素,远期的眼压升高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关,术中或术后是否摘除白内障需要慎重考虑.

    作者:张良;赵云云;黄中宁;尹东明;孟倩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ERG的影响

    目的:观察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对成年大鼠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650m海拔高度(乌鲁木齐所在海拔高度)组、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模拟5 000m海拔高度组,分别将模拟3 000m和5 000m海拔高度组大鼠放入预先设定高度为3 000m和5 000m的低压舱内,饲养7d后测量大鼠F-ERG a波、b波及Ops潜伏期及波幅.结果:模拟5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Ops各子波OP1,OP2,OP3波峰值潜伏时与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和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Ops各子波OP1,OP2,OP3波峰值潜伏时与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5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波幅及Ops总波幅与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和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波幅及Ops总波幅与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低压舱模拟的5 000m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的视网膜神经元造成损伤,而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的缺氧环境对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不明显.

    作者:桓莹;孙时英;李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