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龙丹;谢姝;邢骥;王闯;周爽;刘岩
目的:对翼状胬肉手术常用的两种术式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探讨可否免除结膜缝线.方法:将65例76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分别采用无缝线法联合丝裂霉素C(MMC组,36眼)和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移植术(ALCT组,40眼),术后随访1a,比较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MMC组与ALCT组的术后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缝线法较缝线法手术简洁,创伤小,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的复明手术,同时无需拆线,适合偏远山区,无法复诊拆线的老年、贫困、以及行动不便的患者.
作者:裴育;黄赟;肖凡;程文武;杨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尚透明的晶状体后,行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矫正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44眼,45岁以上晶状体尚透明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曲率、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立体视觉、脱镜率、患者视力习惯和满意程度.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裸眼及佳矫正远近视力、角膜曲率、立体视觉等均较术前提高,术后脱镜率达95.5%,满意程度97.7%.术后除一过性眼压增高外,随访期内未出现后囊膜混浊,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以成熟的超声乳化手术技术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的方法是安全和有效的,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晓琳;戴维智;魏海霞;苏连荣;李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国际上对于小儿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的经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患者、家庭和医生都在期待着术后更好的结果,所以努力地改进手术技术和完善手术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IOL对患儿的预后视力非常重要.
作者:董开业;李才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患复发性后天性眼弓形体病的异常恶化及治疗后视力的改善.方法:病例报告.结果:比沙亚族女孩,21岁,其它方面健康,有与猫接触史,表现为右眼无痛、渐进性视力模糊2wk.视力右眼6/15,左眼6/6.眼底检查呈右眼后极部局灶性视网膜炎,伴视盘肿胀充血,双眼周边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疤痕.经弓形虫血清检查证实其右眼患复发性眼弓形虫病.起初,患者对复方新诺明和阿奇霉素两种药物反应良好.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右眼弓形体病两次恶化,右眼视力下降到6/60,随后进行持续6wk的口服阿奇霉素和逐渐减量的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右眼弓形虫性视网膜炎治愈,随访1a未见复发.患者终视力,右眼6/30,左眼6/ 6.结论:患复发性后天性眼弓形体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并不常见.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永久性失明.及时、充分的治疗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对防止并发症毁坏视觉极其重要.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MP-1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Rb组织中MMP-2和MMP-14的表达;用HMIAS-2000型全自动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表达MMP-2和MMP-14的差异.结果:患者50例Rb组织切片中MMP-2阳性表达38例,占76%;MMP-14的阳性表达41例,占82%;有视神经浸润的肿瘤MMP-2和MMP-1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视神经浸润的肿瘤(P<0.01),处于眼外期的肿瘤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眼内期和青光眼期的肿瘤(P<0.01);Rb中MMP-2和MMP-14的阳性表达水平呈密切相关(P<0.01).结论: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与视神经浸润和临床分期存在密切的关系,提示其表达水平与该肿瘤的浸润与发展有关.
作者:龙华;周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不同类型眼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91例96眼不同类型眼底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4例59眼,合并高血压病患者21例;单纯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例8眼;单纯视网膜脱离患者17例17眼;其他原因如外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患者12例12眼,总结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的原因.结果:术后随访1~6mo,术后71眼(71/96)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由术前光感、手动及数指提高到术后0.1以上者18眼 (18/96),提高到术后0.02~<0.1者9眼 (9/96),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20眼 (20/96),术后视力较术前下降5眼(5/96).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不同类型眼底病疗效明显,可使大多数患者视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张英楠;陈晓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3/2010-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并对两组患者的远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远期效果优40例,良7例,差1例;对照组患者中,远期效果优30例,良15例,差3例.观察组患者的远期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护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远期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ZnSO4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随机分为三组:(1)阴性对照组(正常组);(2)阳性对照组(紫外线照射);(3)实验组(紫外线照射+ZnSO4).观察晶状体的混浊程度,晶状体组织中GSH-Px和SOD的含量,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同时段阳性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较同时段的阳性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显著低于同时段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段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晶状体中,ZnSO4可诱导HSP70的表达进而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季阳;刘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3种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对比.方法:对96例96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平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C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A组、B组的眼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C组(P<0.05),B组眼压下降幅度高于A组,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的视力好转情况明显好于C组(P<0.05).A组、B组的前房深度加深幅度明显高于C组(P<0.05),B组前房深度加深幅度高于A组,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能够显著地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彦;杜进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07/2010-01在我院行LASEK手术的271例493眼患者,按术前等值屈光度分为高度近视组(6.00~10.00D)与超高度近视组(≥10.00D),其中高度组311眼,超高度组182眼.随访1a,比较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haze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随访结束,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眼数为,高度组255眼(82.0%),超高度组110眼(60.4%),两者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haze均在2级之内;无明显的角膜刺激症状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ASE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对超高度近视的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程鹤;邹月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0引言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特别是在海洋石油地处沿海一带,由于海上室外作业多,风沙大,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美观与视力.其发病率以中老年人居多,大多在45岁以上,有很多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等,对较长的手术时间操作不能耐受.
作者:许美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放液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例,外伤性前房出血性青光眼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膨胀期2例,白内障术后高眼压4例.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有效降低眼压者,采用在裂隙灯显微镜前行前房穿刺术放液术.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眼压迅速降低,眼痛头痛缓解.并发症有前房出血5例,虹膜与穿刺口粘连2例,晶状体损伤1例.结论:前房穿刺术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的副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减轻高眼压对视功能的损害.
作者:安春燕;王克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作为一种特殊的钙调蛋白,癌钙蛋白(oncomodulin,OncoM,OCM)一直被认为只在肿瘤的发生、生长中起调节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OCM对视神经损伤具有修复功能,为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本文就目前OCM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亮;许家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调节幅度、立体视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行客观验光、综合验光及相关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立体视、调节幅度等的测量.按是否有近视分为:(1)正视组(11名),+0.75D≤SE(等效球镜度数)<-0.50D;(2)近视组(139名),SE≥-0.5D.近视组中按近视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51名),中度近视组(69名),高度近视组(19名).按是否有屈光参差分为:非屈光参差组(123名),屈光参差组(27名).分析研究不同屈光状态学生的调节幅度、立体视的状况以及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结果:近视组的调节幅度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5),近视组间调节幅度值有差异(F=1.474,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越大,测得的调节幅度值越大(r=0.2698,P<0.05);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325,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16,P>0.05);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比非屈光参差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5).结论:近视组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近视组中,调节幅度与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性.屈光参差组较非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差.
作者:康龙丹;谢姝;邢骥;王闯;周爽;刘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的眼外伤无光感眼的疗效.方法:对9例9眼严重外伤后的无光感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并观察其疗效.随诊6~24(平均10)mo.结果:在9例外伤后无光感眼中,4例恢复了光感或光感以上的视力,5例仍无光感.眼外伤后无光感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屈光间质混浊,视网膜破损、脱离及脉络膜水肿.结论:严重眼外伤无光感眼经及时的玻璃体切割术可获得一定的视力.
作者:周洋;具尔提·哈地尔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采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132例140眼圆锥角膜,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术后随访6~48mo.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0.4者13例14眼,~0.8者92例96眼,>0.8者27例30眼,发生排斥反应5眼,植片透明131例139眼,半透明1例1眼,8眼出现后弹力层皱褶.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具有并发症少,能减少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视力好,且对供体材料要求较低等优点,为治疗圆锥角膜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肖丽;吴彦超;王东;王鑫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在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环胞霉素A(CsA)与5-氟尿嘧啶(5-FU)的对照研究,评价环胞霉素A(CsA)与5氟尿嘧啶(5-FU)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60例9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45眼,一组患者术中应用20g/L CsA溶液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另一组用25mg/mL 5-FU溶液浸润巩膜瓣上及结膜瓣下,共4min.术后随访15mo.结果:术后第15mo末,CsA组和5-FU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百分率分别为(81.25±10.13)%和(61.75±8.1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sA组累计完全成功率与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1.25±10.13)%,(92.62±3.38)%与5-FU组的(61.75±8.12)%,(79.37±6.12)%,差异有显著性(P<0.05).CsA对眼部毒副作用比5-FU少,且无长期严重并发症.结论:CsA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术比5-FU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王艳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MSICS)和超声乳化(Phaco)白内障摘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核硬度达到III级(Emery法)的白内障合并NPDR患者45例60眼,分为MSICS组和Phaco组,每组30眼.白内障手术前后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给予患眼散瞳,测量散瞳后瞳孔直径,两组术前及术后3mo的散瞳后的瞳孔直径进行比较.结果:MSICS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3±0.83mm,Phaco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6±0.85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CS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1±0.09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aco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7±0.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ICS组和Phaco组之间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核硬度达到III级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MSICS和Phaco均可使散瞳后瞳孔直径变小,Phaco术可能对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更明显.
作者:王树林;王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 60只,角膜缝线法制作CNV模型,随机分为A,B,C和D共4组.A组:缝线后立即于上方近角膜缘处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B组:缝线后刮除角膜上皮,用rAAV-ES转染液浸泡角膜10min;C组:缝线后用rAAV-ES转染液浸泡去上皮角膜10min后,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D组:对照组,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生理盐水.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NV的生长情况,并计算其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ES基因表达情况;病理切片检测CNV密度;观察ES基因转移对CNV的抑制作用.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缝线后CNV逐渐生长,14d达高峰,其后逐渐减少;21d后变性.定量数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与治疗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75.810,P<0.01).缝线诱导后不同转染组间CNV面积亦有显著性差异(F=2243.816,P<0.01);其中以D组CNV面积大;C组CNV面积小.不同时间段CNV生长面积之间差异显著(F=1060.854,P<0.01);对CNV增生的抑制率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组在缝线后28d,对CNV增殖的抑制率高达到58.2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于上方角膜缘结膜和角膜上皮中可见ES染色阳性;B组在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发现少量ES染色阳性;C组角膜上皮及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可见较为明显的ES染色阳性; D组角膜细胞均为ES染色阴性.角膜切片结果显示:CNV密度在各转染组均比对照组稀疏.结论:rAAV-ES转基因可明显抑制缝线诱导的大鼠CNV的增生.采用单独结膜下注射rAAV-ES转染液或转染液局部浸泡去上皮角膜的转染途径均能抑制缝线诱导的CNV增生,联合转染途径对缝线诱导CNV增生的抑制效果更好.
作者:汤明芳;于健;白浪;刘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后影响泪膜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90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前的有关因素(性别、年龄、眼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检查结果量化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间与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相关(P<0.05).性别、眼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方式等因素与之无关.结论:患者年龄的大小、手术时间的长短是玻璃体手术后干眼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祺;冯劼;周山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