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荣;李蓉;谢晶;吴栋;李海辉;胡文静
目的:分析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09/2011-09在农三师医院施行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01例242眼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mo,197例238眼治愈(98.3%),4例4眼复发(1.7%).结论: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简单、实用、安全、高效,可显著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伍继光;杨明善;王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评价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老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视患者44例77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下LASIK(TOSCA)手术并加入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随访时间6mo且资料完整.观察患者术后远、近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术后6mo平均裸眼远视力:主视眼为 1.00±0.16,非主视眼为1.00±0.23;平均裸眼近视力:主视眼为 1.07±0.29,非主视眼为1.09±0.33.屈光度:术后6mo时的平均等效球镜-0.41±0.56D.高阶像差:瞳孔直径6mm时,术后6mo较术前,水平及垂直彗差向负值方向漂移,球差向正值方向漂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CS):低、中、高频对比敏感度于术后10d及1mo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o时恢复术前水平.立体视:术后1,3,6mo立体视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38例(86.4%),比较满意4例(9.1%),对近视力不满意2例(4.5%).术中、术后并发症:全部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Shotfile切削模式治疗老视近期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能显著改善近视力,远视力无明显丢失;术后球差向正值漂移,可以补偿老视患者调节力的降低;本术式对患者立体视觉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世洋;赵玉阳;刘雪雁;马红利;赵爱红;蒋骁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钠(citicoline)对青光眼性视野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有视野缺损,眼压控制在18mmHg以下的青光眼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者共29例48眼,男16例27眼,女13例21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5眼,闭角型青光眼19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4眼.使用胞磷胆碱钠片,每次0.2g口服,每日3次连续用药3mo.观察用药前后视野的变化.分别于用药后1mo及3mo检测视野平均敏感度(MS)、平均缺损值(MD)和丢失方差(LV)等指标,并与用药前进行比较.结果:用药1mo后48眼的平均视敏度值(MS)明显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值明显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mo后,患者视野MS值明显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和LV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胞磷胆碱钠对青光眼性视野损害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天;刘静;张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25眼CRAO患者采用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等相关药物治疗,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视野缺损减少范围、视网膜血液循环改善状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过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等相关药物的治疗,25眼CRAO中治愈2眼,显效8眼,有效13眼,无效2眼,总有效率为92%.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等相关药物治疗CRAO是有显著疗效的.
作者:徐海龙;李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设备的发展,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手术效果令大多数患者满意.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角膜屈光手术由于改变了角膜的正常结构,对角膜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医源性角膜扩张越来越受到手术医师的重视.现就角膜生物力学的特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及影响其改变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并予综述.
作者:洪冬梅;孙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前房灌注下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IOL)缝线固定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0例30眼玻璃体切割术后6~12mo无晶状体眼的患者行前房灌注下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1.5a.结果:患者30例30眼在前房灌注下,成功实施了后房缝线固定IOL植入术,术中出现睫状体出血1例,术后玻璃体出血1例,脉络膜脱离2例.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得到提高,视力≥0.3者24例(80%),其中视力≥0.5者8例(27%);视力<0.3者6例(20%),其中视力<0.1者2例(7%).结论:前房灌注下行此类手术,术中眼压控制稳定,手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恢复视功能的可靠手术方法.
作者:徐柒华;朱建刚;陈惠英;徐学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眼,其中植入非球面IOL(Alcon SN60WF)22眼,植入球面IOL(Alcon SN60AT)20眼,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0.2,术后6mo对视力、表观调节力、对比敏感度等视功能检查.结果:术后6mo非球面IOL和球面IOL两组的矫正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后的近视力、表观调节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低、中空间频率非球面IOL组CS和GCS优于球面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频区、明视及明视眩光状态下两组间CS和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非球面IOL植入术后CS和GCS优于球面IOL植入术后,可以改善视觉质量.
作者:张春元;奚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多焦电生理技术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记录测试野内许多局部视网膜电图的反应波形,有助于了解视网膜或视路病变的机制,可用于一些眼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能客观和敏感地观察药物或手术的疗效.现将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眼科临床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建华;廖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隧道内分核手法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小切口隧道内分核手法,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前房内分核手法.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在术后1d和术后1wk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实验组较对照组低.结论:小切口隧道内分核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白内障复明工程的手术方式.
作者:罗建平;谢钊;何其琼;鄢小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药物和基因的靶向治疗系统是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在心血管疾病、肝肿瘤等疾病的靶向治疗方面得到了满意的研究成果,但在眼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治疗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就超声微泡造影剂携药物和基因靶向治疗在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马大卉;黄丽娜;申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探通术与灌溉对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CNDO)的成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从2005/2011年,患有CNDO的儿童235例261眼行鼻泪管探通术.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组1,131眼为12~24月龄;组2,82眼为>24~48月龄;组3,48眼为>48~120月龄.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上、下泪小点探通术.术后1d;1,2wk;1,3mo进行随访.通过Mann 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手术成功率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儿童235例(女性122例,男性113例)的平均年龄为27.6±10.7(12~120)mo.3组患儿一次探通术后的成功率分别为90.1%、85.4%和47.6%,并且组1、组2成功率显著高于组3(P<0.05).患儿53例(20.3%)再次行探通术,3组的成功率分别为:61.5%、58.3% 和25.0%.结论:鼻泪管探通术是治疗CNDO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小于2岁的患儿.手术成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但是上下泪小管二次探通术可以提高术后效果.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体外观察兔晶状体上皮细胞N/N1003A经全反式维甲酸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后,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2,rAAV2)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自杀基因系统对细胞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rAAV2介导HSV-tk基因转染N/N1003A细胞后TK基因的表达,MTT 法观察经ATRA诱导后HSV-tk/GCV系统对N/N1003A细胞旁观者效应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经ATRA诱导后HSV-tk/GCV系统对N/N1003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rAAV2介导HSV-tk基因成功转染N/N1003A细胞并稳定表达.与对照组比较,ATRA诱导组可显著提高HSV-tk/GCV系统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N/N1003A的旁观者效应(P<0.01),且ATRA诱导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ATRA可显著增强rAAV2介导的HSV-tk/GCV系统对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旁观者效应.
作者:丁芝祥;彭燕一;张文彬;邱梅园;张玉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重要模型,其建立手段较多,但定量方法较少.本文结合文献综述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方法,比较不同模型的特点.
作者:王浩;刘索新;鞠学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因.方法:记录患者第一次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种情况,发生眼压不降时眼部专科检查(眼压、视力、房角等)及UBM检查等,回顾分析2009-09/2010-12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30例34眼的病因.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因:滤过泡扁平瘢痕化12例15眼,恶性青光眼倾向5例6眼,术后前房出血3例3眼,巩膜瓣内切口欠通畅2例2眼,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长2例2眼,包裹性滤过泡2例2眼,术前葡萄膜炎1例1眼,术后膨胀期白内障1例1眼,手术操作不良1例1眼,手术方式选择欠妥1例1眼.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主要原因是术后滤过泡扁平瘢痕化.
作者:王淑娜;汪自文;余美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且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46例5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均有不同程度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对合适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勇;万新娟;刘刚;秦艳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SiPc(C35H27O5)8介导的PDT对人RPE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hRPE细胞分空白对照组、激光组、光敏剂SiPc(C35H27O5)8组、PDT 1J组、PDT 2J组,对各实验组应用CCK-8、荧光显微镜蓝光激发、DCFH-DA检测RPE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水平与RPE细胞凋亡率.结果:不同浓度光敏剂[SiPc(C35H27O5)8] 介导的PDT对RPE产生的作用不一样,其中以5μg/L的浓度对RPE的杀伤作用大.结论:新型光敏剂SiPc(C35H27O5)8介导的PDT对RPE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可能机制为光敏剂[SiPc(C35H27O5)8] 介导的PDT对RPE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增加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徐国兴;周晓芳;陈鲤敏;彭亦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胬肉上结膜反向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2009-01/2012-01本院确诊的复发性翼状胬肉26例26眼,均为经历一次手术,手术方法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复发1a以上病例.本次研究中,切除胬肉组织时,将其上结膜充分游离后切下保存,羊膜覆盖胬肉切除后裸露巩膜面,再将保留的胬肉上的结膜植片反向覆盖羊膜上缝合.术后1,2wk;1mo及3mo观察结膜植片愈合情况、羊膜溶解吸收时间、角膜创面修复时间、角膜新生血管及胬肉复发率.术后随访12mo.结果:结膜植片愈合时间6.03±2.76d,羊膜溶解吸收时间14.26±3.64d,角膜创面修复时间5.42±1.58d.术后3mo,胬肉切除后裸露巩膜面新生结膜及结膜植片愈合良好,无明显胬肉术后并发症.术后1a,再度复发2例,复发率8%,治愈率92%.结论: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因传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已经创伤部分角膜缘及眼表结膜瘢痕,单纯结膜移植,或单纯羊膜移植,术后胬肉复发率偏高,本方法取胬肉上结膜反向移植,避免大面积创伤眼表,取材容易,而且良好控制术后翼状胬肉复发问题,不失为一种解决复发性翼状胬肉的良好选择.
作者:秦光勇;刘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0引言近年来,由于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的角膜先天异常和变性疾病,如圆锥角膜、角膜变性等,更可以对临床上的相关病变进行早期鉴别,从而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现将我们发现并采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取得较好疗效的1例角膜透明样边缘变性报告如下.
作者:郭颖卓;王华;何书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近年来,眼科内窥镜技术及相关治疗方法已经逐步丰富完善,内窥镜在泪道手术、青光眼手术、晶状体手术、眼后段手术、眼眶手术及眼整形美容手术中逐渐推广应用,开创了眼科微创手术的新时代.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直视下操作、安全有效的优点得到了广大眼科医生认同.本文就眼用内窥镜的发展过程、内窥镜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任亚男;周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于2010-05/2011-10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中心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的14例深层角膜溃疡患者的预后.14例患者中包括6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和1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结膜瓣遮盖术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用氟康唑冲洗角膜溃疡,细菌和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用庆大霉素液体冲洗角膜溃疡.根据角膜溃疡大小不同采取部分或全部结膜瓣覆盖术.术后根据不同的角膜炎类型使用不同的抗菌素共4wk.所有的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结膜瓣存活情况、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时间达10~18mo.结果:所有患者经历1次手术后均痊愈(治愈率为100%).除1例结膜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2wk自体结膜瓣均存活并与角膜溃疡处贴附紧密(85.71%).这13例患者的结膜瓣在随访观察期间内逐渐变得透明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缩.1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术后3mo时角膜炎复发,在使用那他霉素眼液点眼3wk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3mo时并发浅前房.1例患者术后10mo并发后弹力层膨出.1例患者术后1a并发了青光眼.所有的患者成功地保留了眼球,但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有效,但是术后长期观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作者:孙昱昭;刘贤洁;白雪;才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