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老视的临床研究

李世洋;赵玉阳;刘雪雁;马红利;赵爱红;蒋骁男

关键词:老视, shotfile切削模式, 视觉质量, 准分子激光
摘要:目的:评价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老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视患者44例77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下LASIK(TOSCA)手术并加入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随访时间6mo且资料完整.观察患者术后远、近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术后6mo平均裸眼远视力:主视眼为 1.00±0.16,非主视眼为1.00±0.23;平均裸眼近视力:主视眼为 1.07±0.29,非主视眼为1.09±0.33.屈光度:术后6mo时的平均等效球镜-0.41±0.56D.高阶像差:瞳孔直径6mm时,术后6mo较术前,水平及垂直彗差向负值方向漂移,球差向正值方向漂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CS):低、中、高频对比敏感度于术后10d及1mo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o时恢复术前水平.立体视:术后1,3,6mo立体视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38例(86.4%),比较满意4例(9.1%),对近视力不满意2例(4.5%).术中、术后并发症:全部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Shotfile切削模式治疗老视近期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能显著改善近视力,远视力无明显丢失;术后球差向正值漂移,可以补偿老视患者调节力的降低;本术式对患者立体视觉无明显影响.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乳化治疗特殊类型白内障技术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特殊类型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研究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小瞳孔白内障、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和外伤后并发白内障等特殊类型白内障的技术要领.结果:进行治疗的73例84眼特殊类型白内障患者中,单纯行超声乳化术27例28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52眼,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4眼;术后1mo平均眼压12.72±2.63mmHg,脱盲率99%,脱残率96%;并发症发生率4%.结论:特殊类型白内障手术难度大,超声乳化术切口小,可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和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摘除特殊类型白内障的理想术式.

    作者:牟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I型胶原对缺氧状态下RPE细胞DDR2和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缺氧状态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盘状结构域受体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DDR2)的表达,观察Ⅰ型胶原缺氧刺激下RPE细胞中DDR2,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Ⅰ型胶原和DDR2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照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置于含终浓度为200μmol/L CoCl2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建立RPE细胞化学缺氧模型.在缺氧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和24h终止缺氧,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的表达.缺氧条件下以Ⅰ型胶原(10μg/mL,50℃孵箱内孵育)刺激,在刺激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24h终止缺氧,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和HIF-1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观察RPE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缺氧时间延长,RPE细胞中DDR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在缺氧状态下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使得DDR2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组相对于缺氧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VEGF蛋白表达减少.结论:缺氧条件下,RPE细胞中DDR2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RPE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上调.

    作者:张煜;朱洁;储昭节;王雨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且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46例5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均有不同程度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对合适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勇;万新娟;刘刚;秦艳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1例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病例.方法:病理报告.结果:一名3岁的中国男孩表现为眼外斜和上睑下垂,被诊断为CFEOM.眼底、神经影像学、电生理检查发现异常视神经.病理学显示眼外肌萎缩变性.结论:本病例提示CFEOM可合并异常视神经和非典型眼运动.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发现眼外肌纤维的病变.

    作者:杨娟;刘陇黔;张军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鼻泪管探通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探通术与灌溉对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CNDO)的成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从2005/2011年,患有CNDO的儿童235例261眼行鼻泪管探通术.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组1,131眼为12~24月龄;组2,82眼为>24~48月龄;组3,48眼为>48~120月龄.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上、下泪小点探通术.术后1d;1,2wk;1,3mo进行随访.通过Mann 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手术成功率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儿童235例(女性122例,男性113例)的平均年龄为27.6±10.7(12~120)mo.3组患儿一次探通术后的成功率分别为90.1%、85.4%和47.6%,并且组1、组2成功率显著高于组3(P<0.05).患儿53例(20.3%)再次行探通术,3组的成功率分别为:61.5%、58.3% 和25.0%.结论:鼻泪管探通术是治疗CNDO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小于2岁的患儿.手术成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但是上下泪小管二次探通术可以提高术后效果.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治疗深层角膜溃疡

    目的:评价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于2010-05/2011-10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中心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的14例深层角膜溃疡患者的预后.14例患者中包括6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和1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结膜瓣遮盖术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用氟康唑冲洗角膜溃疡,细菌和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用庆大霉素液体冲洗角膜溃疡.根据角膜溃疡大小不同采取部分或全部结膜瓣覆盖术.术后根据不同的角膜炎类型使用不同的抗菌素共4wk.所有的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结膜瓣存活情况、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时间达10~18mo.结果:所有患者经历1次手术后均痊愈(治愈率为100%).除1例结膜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2wk自体结膜瓣均存活并与角膜溃疡处贴附紧密(85.71%).这13例患者的结膜瓣在随访观察期间内逐渐变得透明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缩.1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术后3mo时角膜炎复发,在使用那他霉素眼液点眼3wk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3mo时并发浅前房.1例患者术后10mo并发后弹力层膨出.1例患者术后1a并发了青光眼.所有的患者成功地保留了眼球,但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有效,但是术后长期观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作者:孙昱昭;刘贤洁;白雪;才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作者:李战梅;黄海;黄学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T细胞变化的动态研究

    目的:了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不同进展阶段小鼠T细胞动态变化,对葡萄膜炎治疗方案的优化及疗效评价提供指导.方法:用CFA+PTX+IRBP对6~10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后肢及尾部皮下进行三点免疫建立EAU模型,于免疫3,7,14,21,28d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用特异性抗原IRBP免疫后,EAU疾病在第14d左右产生,在第21d达高峰,以后开始逐渐缓解.随着EAU疾病的发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3+辅助T细胞数量均有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加更为明显,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第21d达到高峰,第28d开始下降,CD4+CD25+Foxp3+/CD4+CD25-Foxp3+比值从第3d开始逐渐增加,到第21d达到高峰,从第28d开始下降.结论:EAU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密切相关,CD4+CD25+/-Foxp3+Treg细胞为阐明EAU的缓解机制、预防和治疗人类葡萄膜炎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秦力维;彭秀军;郭建巍;王桂琴;高原;曹利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胞磷胆碱钠对青光眼患者视野损害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钠(citicoline)对青光眼性视野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有视野缺损,眼压控制在18mmHg以下的青光眼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者共29例48眼,男16例27眼,女13例21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5眼,闭角型青光眼19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4眼.使用胞磷胆碱钠片,每次0.2g口服,每日3次连续用药3mo.观察用药前后视野的变化.分别于用药后1mo及3mo检测视野平均敏感度(MS)、平均缺损值(MD)和丢失方差(LV)等指标,并与用药前进行比较.结果:用药1mo后48眼的平均视敏度值(MS)明显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值明显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mo后,患者视野MS值明显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和LV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胞磷胆碱钠对青光眼性视野损害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天;刘静;张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自体巩膜覆盖预防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暴露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对预防术后义眼座暴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9例69眼采用双层巩膜覆盖43例、带直肌的板层巩膜瓣覆盖26例为加固物,行一期HA义眼座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4~24mo,均无义眼座暴露发生.结论:在行HA义眼座植入时,双层巩膜、带直肌的板层巩膜瓣为加固物覆盖HA,能有效地预防义眼座暴露.

    作者:洪卫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梅毒性眼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眼后节表现为主的梅毒性眼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本院收治的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眼病13例23眼,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13例患者按神经梅毒除1例因青霉素过敏予静滴头孢曲松治疗,其余全部予静滴青霉素治疗.结果:患者13例中,9例17眼患者表现为脉络膜视网膜炎,2例3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1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炎,1例2眼患者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抗梅毒治疗后,所有炎症消退,12例22眼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0.56±0.23.患者RPR滴度下降4倍,平均1∶16.6.结论:梅毒性眼病表现多样,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张辉;江志坚;董健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疗效观察

    0引言老年性(退行性)睑内翻与随着年龄增大患者眼睑水平张力减弱等因素有关,大多需要手术治疗[1].2010/2011年我科对老年性睑内翻、倒睫16例23眼行下睑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矫正下睑内翻,术后睑内翻矫正良好、倒睫改善消失.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玉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白内障术后点药不慎致原有角膜斑翳穿孔1例

    0引言老龄白内障患者原有角膜病变者较多,但白内障术后由于点药不当引起原有角膜斑翳穿孔的病例少见,我院对1例这样的患者及时进行了桥状结膜瓣遮盖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霁菡;匡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氪黄激光预防DR全视网膜光凝后黄斑水肿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黄斑水肿的佳治疗时间和方案.方法:激光患者分3组,甲组:PDR无黄斑水肿(黄斑格栅样光凝组);乙组:PDR无黄斑水肿(未行黄斑格栅样光凝组);丙组:PDR合并黄斑水肿.甲、丙组患者均先行氪黄激光黄斑格子样光凝,然后将3组均行全视网膜光凝.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视力、眼底造影和OCT.结果:甲组患者治疗后黄斑厚度无改变,视力维持在较好水平;乙组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后部分发生黄斑水肿,视力下降;丙组患者治疗后黄斑水肿虽有改善,但视力维持在较差水平.结论:PDR没有伴黄斑水肿时先行黄斑格栅样光凝后再行全视网膜光凝,能预防黄斑水肿的发生.

    作者:虎学君;哈少平;侯学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分析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09/2011-09在农三师医院施行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01例242眼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mo,197例238眼治愈(98.3%),4例4眼复发(1.7%).结论: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简单、实用、安全、高效,可显著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伍继光;杨明善;王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124眼患有复发性翼状胬肉(均为第一次复发)的患者进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随诊3~15mo.结果:痊愈103例115眼,有效率92.7%,复发8例9眼,复发率7.3%.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好,伤口愈合快,复发率较低.

    作者:陈静;罗丰年;杜刚;张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治疗的分析

    目的:观察Nd:YAG激光对各类白内障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治疗参数和并发症.方法:对360例382眼各类白内障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分1级膜、2级膜和3级膜三组统计激光参数以及分老年性、先天性、并发性和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四组统计激光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性组与外伤性组使用的平均激光总能量和平均激光脉冲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包括激光治疗后7眼眼压升高(1.8%),人工晶状体损伤26眼(7.7%).结论:Nd:YAG激光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病例多为3级膜,Nd:YAG激光治疗时使用单次能量,总脉冲数和激光总能量均大.针对患者的情况选择好激光治疗参数,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陈迎月;陈永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治疗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O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7例115眼,根据是否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分为两组,每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M-NGF治疗组,均给予常规治疗,M-NGF治疗组加用M-NGF,疗程3wk.治疗后随访2mo,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视野恢复情况,并观察M-NGF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在不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常规治疗和M-NGF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和94.7%,后者总有效率高于前者(P<0.05);在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常规治疗和M-NGF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0%和93.3%,后者总有效率高于前者(P<0.05);在激光组和非激光组,治疗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除个别患者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M-NGF治疗DON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健利;孙先勇;张杰;娄华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Epi-lasik治疗近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Epi-lasik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在本院行Epi-lasik手术的患者112眼,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58眼,B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54眼,两组分别在Epi-lasik术后,立即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眼药水,并观察患者术后刺激症状、术后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术后视力及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时间、haze等情况,随访6~12mo.结果:A组的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要好于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检查,A组有45眼(77.6%)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B组有32眼(5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时间上,A组的大部分患者在术后1wk以内达到,而B组的患者多在术后2wk以后达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对术后haze的影响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Epi-lasik手术中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减轻角膜上皮瓣的水肿,缩短术后视力恢复的时间,改善干眼症状,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盈龙;彭小宁;方向东;吴帅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并发白内障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应重视的环节.方法:我科2009-12/2010-12对32例46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除常规裂隙灯、眼压、B超检查外,行电脑验光,必要时行FFA检查.并对血糖进行检测.手术采用美国爱尔康公司Legacy超声乳化仪,德国蔡司VlSu150手术显微镜.做透明角膜切口,切口长度约2.8mm.术后随访1~3mo.结果:术后3mo佳矫正视力0.3~者12眼,≥0.5者23眼.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15眼中,术后3mo矫正视力≥0.5者12眼,其余3眼视力无提高,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Ⅳ期者.术中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10眼,迟发性葡萄膜炎6眼,术后高眼压4眼,后发性白内障3眼,后囊膜破裂1眼.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糖尿病白内障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任可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