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疗效观察

谢玉泉

关键词:眼轮匝肌, 折叠, 缩短术, 下睑内翻, 老年性, 现报告如下, 水平张力, 手术治疗, 矫正, 退行性, 眼睑, 术后, 年龄, 患者
摘要:0引言老年性(退行性)睑内翻与随着年龄增大患者眼睑水平张力减弱等因素有关,大多需要手术治疗[1].2010/2011年我科对老年性睑内翻、倒睫16例23眼行下睑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矫正下睑内翻,术后睑内翻矫正良好、倒睫改善消失.现报告如下.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研究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囊袋的大小,囊口的连续性,血房水屏障破坏释放的炎症介质,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分化及晶状体皮质的多少,以及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材质等因素有关.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白内障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作者:许丽疆;徐国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治疗CRAO的疗效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25眼CRAO患者采用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等相关药物治疗,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视野缺损减少范围、视网膜血液循环改善状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过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等相关药物的治疗,25眼CRAO中治愈2眼,显效8眼,有效13眼,无效2眼,总有效率为92%.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血栓通及葛根素注射液等相关药物治疗CRAO是有显著疗效的.

    作者:徐海龙;李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双眼Terson综合征1例

    0引言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玻璃体积血称为Terson综合征.也有少部分玻璃体积血继发于硬脑膜下的出血,但这种情况少见.Terson于1900年首先报道[1],但目前许多文献认为Terson综合征的定义应扩大为各种原因所致颅内出血合并眼内出血.2012-3-22我院收治1例Terson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慧敏;钟凯人;王丁丁;陈子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近视性弱视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对比

    目的: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7例186眼,甲组47例89眼,年龄4~12(平均5.79±1.98)岁,乙组50例97眼,年龄3~10(平均5.92±1.72)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6眼、52眼、21眼,乙组分别为18眼、55眼、24眼(χ2=0.004,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3眼、49眼、17眼;乙组分别为26眼、55眼、16眼(χ2=0.136,P>0.05);甲组患者采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乙组患者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24mo,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5.96%,有效率为40.45%,无效率为23.60%;乙组基本治愈率为56.70%,有效率为26.80%,无效率为16.4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2,P<0.05);甲乙两组治疗后近视度数增加≤1.0D,1.0~3.0D及≥3.0D者分别为:甲组3眼、49眼、37眼;乙组4眼、69眼、24眼,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5).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法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较好,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发展较轻.

    作者:黄玲华;任兵;曹小鹏;高晓唯;刘秀琴;李明;张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72眼并发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前和术后常规做视力、裂隙灯、眼压、前房角镜检查,随访1~6mo.结果:患者72眼中有70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mo及6mo眼压观察,有65例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较少.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晶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效果明显,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对于无超声乳化设备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荣;李蓉;谢晶;吴栋;李海辉;胡文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光敏剂SiPc(C35H27O5)8介导的PDT对人RPE的影响

    目的:探讨SiPc(C35H27O5)8介导的PDT对人RPE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hRPE细胞分空白对照组、激光组、光敏剂SiPc(C35H27O5)8组、PDT 1J组、PDT 2J组,对各实验组应用CCK-8、荧光显微镜蓝光激发、DCFH-DA检测RPE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水平与RPE细胞凋亡率.结果:不同浓度光敏剂[SiPc(C35H27O5)8] 介导的PDT对RPE产生的作用不一样,其中以5μg/L的浓度对RPE的杀伤作用大.结论:新型光敏剂SiPc(C35H27O5)8介导的PDT对RPE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可能机制为光敏剂[SiPc(C35H27O5)8] 介导的PDT对RPE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增加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徐国兴;周晓芳;陈鲤敏;彭亦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老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老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视患者44例77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下LASIK(TOSCA)手术并加入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随访时间6mo且资料完整.观察患者术后远、近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术后6mo平均裸眼远视力:主视眼为 1.00±0.16,非主视眼为1.00±0.23;平均裸眼近视力:主视眼为 1.07±0.29,非主视眼为1.09±0.33.屈光度:术后6mo时的平均等效球镜-0.41±0.56D.高阶像差:瞳孔直径6mm时,术后6mo较术前,水平及垂直彗差向负值方向漂移,球差向正值方向漂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CS):低、中、高频对比敏感度于术后10d及1mo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o时恢复术前水平.立体视:术后1,3,6mo立体视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38例(86.4%),比较满意4例(9.1%),对近视力不满意2例(4.5%).术中、术后并发症:全部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Shotfile切削模式治疗老视近期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能显著改善近视力,远视力无明显丢失;术后球差向正值漂移,可以补偿老视患者调节力的降低;本术式对患者立体视觉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世洋;赵玉阳;刘雪雁;马红利;赵爱红;蒋骁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梅毒性眼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眼后节表现为主的梅毒性眼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本院收治的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眼病13例23眼,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13例患者按神经梅毒除1例因青霉素过敏予静滴头孢曲松治疗,其余全部予静滴青霉素治疗.结果:患者13例中,9例17眼患者表现为脉络膜视网膜炎,2例3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1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炎,1例2眼患者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抗梅毒治疗后,所有炎症消退,12例22眼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0.56±0.23.患者RPR滴度下降4倍,平均1∶16.6.结论:梅毒性眼病表现多样,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张辉;江志坚;董健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测厚仪角膜厚度测量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及Schempflug原理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07我院门诊角膜正常的患者86例150眼分别用非接触式眼压/角膜厚度测量仪NT-530P和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超声角膜测厚仪三种仪器测量CCT.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方法测量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绘制Bland-Altman散点图,分析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三种仪器所测得CCT测量结果分别为:NT-530P 541.19±32.47μm,Pentacam 542.76±32.40μm,超声角膜测厚仪539.88±31.98μm.三种检查仪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0,P=0.748),且两两之间高度相关(r1=0.954,r2=0.973,r3=0.948).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CCT为基准把患者分为3组:CCT≤520μm,520μm570μm,对三种仪器测量的结果进一步对比分析,三组中的各仪器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种方法测量的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杨雅静;赵江月;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设备的发展,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手术效果令大多数患者满意.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角膜屈光手术由于改变了角膜的正常结构,对角膜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医源性角膜扩张越来越受到手术医师的重视.现就角膜生物力学的特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及影响其改变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并予综述.

    作者:洪冬梅;孙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I型胶原对缺氧状态下RPE细胞DDR2和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缺氧状态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盘状结构域受体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DDR2)的表达,观察Ⅰ型胶原缺氧刺激下RPE细胞中DDR2,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Ⅰ型胶原和DDR2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照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置于含终浓度为200μmol/L CoCl2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建立RPE细胞化学缺氧模型.在缺氧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和24h终止缺氧,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的表达.缺氧条件下以Ⅰ型胶原(10μg/mL,50℃孵箱内孵育)刺激,在刺激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24h终止缺氧,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和HIF-1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观察RPE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缺氧时间延长,RPE细胞中DDR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在缺氧状态下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使得DDR2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组相对于缺氧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VEGF蛋白表达减少.结论:缺氧条件下,RPE细胞中DDR2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RPE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上调.

    作者:张煜;朱洁;储昭节;王雨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多焦电生理技术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记录测试野内许多局部视网膜电图的反应波形,有助于了解视网膜或视路病变的机制,可用于一些眼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能客观和敏感地观察药物或手术的疗效.现将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眼科临床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建华;廖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IFN-α-2b联合更昔洛韦治疗角膜内皮炎

    目的:探讨人重组α-2b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2b,INF-α-2b)联合更昔洛韦对角膜内皮炎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15例患者均予以150万U INF-α-2b球周注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针剂0.25g 1次/ d,局部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每2h1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 d,连续用药1wk,对于高眼压患者局部或全身予以降眼压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1wk后,所有患者均治愈,视力提高,治愈率100%;随访4~12mo,无复发病例.结论:局部球周注射INF-α-2b联合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角膜内皮炎具有疗程短、疗效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优点.

    作者:蔡海英;贝明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Epi-lasik治疗近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Epi-lasik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在本院行Epi-lasik手术的患者112眼,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58眼,B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54眼,两组分别在Epi-lasik术后,立即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眼药水,并观察患者术后刺激症状、术后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术后视力及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时间、haze等情况,随访6~12mo.结果:A组的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要好于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检查,A组有45眼(77.6%)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B组有32眼(5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时间上,A组的大部分患者在术后1wk以内达到,而B组的患者多在术后2wk以后达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对术后haze的影响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Epi-lasik手术中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减轻角膜上皮瓣的水肿,缩短术后视力恢复的时间,改善干眼症状,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盈龙;彭小宁;方向东;吴帅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 274例1 274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第1d及随访6mo时的视力情况.结果:术中并发后囊破裂30眼,角膜轻度水肿240眼;术后1wk内裸眼视力>0.5者1 083眼,达到85%;术后3mo裸眼视力>0.5者1 147眼,达90%.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合我国白内障复明工程.

    作者:王晓红;潘绍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青光眼术后视功能恢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患者57例83眼经过手术治疗后,眼压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前房深度正常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单纯手术组和术后复方樟柳碱治疗组,比较两组视力、视野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单纯手术组和术后复方樟柳碱治疗组比较,视力、视野变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应用复方樟柳碱,患者视力、视野有明显改善.

    作者:杨忠友;裴付彬;鲁勃文;姜寿山;席秀芝;明春平;孙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PRK术中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低中度近视

    目的:评价PRK术中应用低浓度(0.02g/L)丝裂霉素(PRK+LMMC)30s治疗低、中度近视眼术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的30例57眼低、中度近视患者,术中应用0.02g/L的MMC 30s,将术后6mo的随访结果与同期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mo,PRK+LMMC治疗组等值球镜屈光度0.210D、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范围内的发生率71.9%、裸眼视力≥1.0者77.2%,平均佳矫正视力1.19±0.18;LASIK治疗组等值球镜屈光度-0.017D,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范围内的发生率70.1%,裸眼视力≥1.0者72.7%,平均佳矫正视力1.16±0.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PRK+LMMC治疗组没有出现超过1级的haze,所有眼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LASIK治疗组1眼因角膜上皮植入使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3行,其余眼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结论:PRK术中应用0.02g/L的MMC 30s治疗低、中度近视同LASIK具有同样的视力结果,避免了LASIK瓣的并发症,不失为一个可取的手术程序.

    作者:牛玉坤;李琳;王卫群;李援东;许泽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超声乳化治疗特殊类型白内障技术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特殊类型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研究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小瞳孔白内障、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和外伤后并发白内障等特殊类型白内障的技术要领.结果:进行治疗的73例84眼特殊类型白内障患者中,单纯行超声乳化术27例28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52眼,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4眼;术后1mo平均眼压12.72±2.63mmHg,脱盲率99%,脱残率96%;并发症发生率4%.结论:特殊类型白内障手术难度大,超声乳化术切口小,可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和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摘除特殊类型白内障的理想术式.

    作者:牟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剂量氯胺酮与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小儿眼外伤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单纯氯胺酮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全麻在小儿眼外伤术中的应用.方法:小儿眼外伤急诊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B组采用单纯氯胺酮全麻.分别于麻醉前、麻醉中及麻醉后观察记录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副反应、眼内压、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氯胺酮的用量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副反应、眼内压增高较B组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氯胺酮用量显著高于A组,苏醒时间较A组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应用于小儿眼外伤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眼内压保持稳定、苏醒迅速,是小儿眼外伤静脉全麻较为理想的组合.

    作者:王华玲;赖江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晶状体脱位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超声乳化治疗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晶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高能量(80%~100%)、高负压(200~500mmHg)玻璃体腔内超声乳化治疗的23例晶状体脱位入玻璃体腔患者的资料,观察术前和术后的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晶状体23例均通过该方法顺利取出,无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mo.术前佳矫正视力3.3~4.2,术后佳矫正视力3.7~4.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44,P=0.000).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超声乳化治疗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晶状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李玲;张兴儒;项敏泓;张振永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