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型胶原对缺氧状态下RPE细胞DDR2和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

张煜;朱洁;储昭节;王雨生

关键词:胶原, 盘状结构域受体2, 缺氧,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脉络膜新生血管
摘要:目的:观察缺氧状态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盘状结构域受体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DDR2)的表达,观察Ⅰ型胶原缺氧刺激下RPE细胞中DDR2,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Ⅰ型胶原和DDR2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照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置于含终浓度为200μmol/L CoCl2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建立RPE细胞化学缺氧模型.在缺氧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和24h终止缺氧,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的表达.缺氧条件下以Ⅰ型胶原(10μg/mL,50℃孵箱内孵育)刺激,在刺激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24h终止缺氧,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和HIF-1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观察RPE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缺氧时间延长,RPE细胞中DDR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在缺氧状态下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使得DDR2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组相对于缺氧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VEGF蛋白表达减少.结论:缺氧条件下,RPE细胞中DDR2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RPE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上调.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测厚仪角膜厚度测量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及Schempflug原理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07我院门诊角膜正常的患者86例150眼分别用非接触式眼压/角膜厚度测量仪NT-530P和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超声角膜测厚仪三种仪器测量CCT.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方法测量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绘制Bland-Altman散点图,分析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三种仪器所测得CCT测量结果分别为:NT-530P 541.19±32.47μm,Pentacam 542.76±32.40μm,超声角膜测厚仪539.88±31.98μm.三种检查仪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0,P=0.748),且两两之间高度相关(r1=0.954,r2=0.973,r3=0.948).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CCT为基准把患者分为3组:CCT≤520μm,520μm570μm,对三种仪器测量的结果进一步对比分析,三组中的各仪器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种方法测量的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杨雅静;赵江月;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多焦电生理技术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记录测试野内许多局部视网膜电图的反应波形,有助于了解视网膜或视路病变的机制,可用于一些眼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能客观和敏感地观察药物或手术的疗效.现将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眼科临床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建华;廖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疗效观察

    0引言老年性(退行性)睑内翻与随着年龄增大患者眼睑水平张力减弱等因素有关,大多需要手术治疗[1].2010/2011年我科对老年性睑内翻、倒睫16例23眼行下睑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矫正下睑内翻,术后睑内翻矫正良好、倒睫改善消失.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玉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梅毒性眼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眼后节表现为主的梅毒性眼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本院收治的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眼病13例23眼,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13例患者按神经梅毒除1例因青霉素过敏予静滴头孢曲松治疗,其余全部予静滴青霉素治疗.结果:患者13例中,9例17眼患者表现为脉络膜视网膜炎,2例3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1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炎,1例2眼患者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抗梅毒治疗后,所有炎症消退,12例22眼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0.56±0.23.患者RPR滴度下降4倍,平均1∶16.6.结论:梅毒性眼病表现多样,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张辉;江志坚;董健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翼状胬肉上结膜反向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胬肉

    目的:观察胬肉上结膜反向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2009-01/2012-01本院确诊的复发性翼状胬肉26例26眼,均为经历一次手术,手术方法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复发1a以上病例.本次研究中,切除胬肉组织时,将其上结膜充分游离后切下保存,羊膜覆盖胬肉切除后裸露巩膜面,再将保留的胬肉上的结膜植片反向覆盖羊膜上缝合.术后1,2wk;1mo及3mo观察结膜植片愈合情况、羊膜溶解吸收时间、角膜创面修复时间、角膜新生血管及胬肉复发率.术后随访12mo.结果:结膜植片愈合时间6.03±2.76d,羊膜溶解吸收时间14.26±3.64d,角膜创面修复时间5.42±1.58d.术后3mo,胬肉切除后裸露巩膜面新生结膜及结膜植片愈合良好,无明显胬肉术后并发症.术后1a,再度复发2例,复发率8%,治愈率92%.结论: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因传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已经创伤部分角膜缘及眼表结膜瘢痕,单纯结膜移植,或单纯羊膜移植,术后胬肉复发率偏高,本方法取胬肉上结膜反向移植,避免大面积创伤眼表,取材容易,而且良好控制术后翼状胬肉复发问题,不失为一种解决复发性翼状胬肉的良好选择.

    作者:秦光勇;刘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巩膜切口深度对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影响

    目的:观察巩膜切口深度对硬性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依据术前角膜地形图测角膜散光度数46例46眼,均行巩膜缘后3mm水平切口,术后visante oct分两组:A组切口深度为1/2巩膜深度(23眼);B组切口深度为1/3巩膜深度(23眼);分别于术后1wk;1,3mo观察两组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同时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检测结果,术后散光1,3mo与术后1wk相比,角膜散光度数有所回退,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2巩膜切口对硬性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散光影响较小.

    作者:刘晶;温克征;邰鹏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反式维甲酸增强HSV-tk/GCV系统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旁观者效应

    目的:体外观察兔晶状体上皮细胞N/N1003A经全反式维甲酸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后,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2,rAAV2)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自杀基因系统对细胞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rAAV2介导HSV-tk基因转染N/N1003A细胞后TK基因的表达,MTT 法观察经ATRA诱导后HSV-tk/GCV系统对N/N1003A细胞旁观者效应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经ATRA诱导后HSV-tk/GCV系统对N/N1003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rAAV2介导HSV-tk基因成功转染N/N1003A细胞并稳定表达.与对照组比较,ATRA诱导组可显著提高HSV-tk/GCV系统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N/N1003A的旁观者效应(P<0.01),且ATRA诱导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ATRA可显著增强rAAV2介导的HSV-tk/GCV系统对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旁观者效应.

    作者:丁芝祥;彭燕一;张文彬;邱梅园;张玉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与观察研究进展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重要模型,其建立手段较多,但定量方法较少.本文结合文献综述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方法,比较不同模型的特点.

    作者:王浩;刘索新;鞠学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分析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09/2011-09在农三师医院施行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01例242眼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mo,197例238眼治愈(98.3%),4例4眼复发(1.7%).结论: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简单、实用、安全、高效,可显著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伍继光;杨明善;王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鼻泪管探通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探通术与灌溉对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CNDO)的成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从2005/2011年,患有CNDO的儿童235例261眼行鼻泪管探通术.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组1,131眼为12~24月龄;组2,82眼为>24~48月龄;组3,48眼为>48~120月龄.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上、下泪小点探通术.术后1d;1,2wk;1,3mo进行随访.通过Mann 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手术成功率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儿童235例(女性122例,男性113例)的平均年龄为27.6±10.7(12~120)mo.3组患儿一次探通术后的成功率分别为90.1%、85.4%和47.6%,并且组1、组2成功率显著高于组3(P<0.05).患儿53例(20.3%)再次行探通术,3组的成功率分别为:61.5%、58.3% 和25.0%.结论:鼻泪管探通术是治疗CNDO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小于2岁的患儿.手术成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但是上下泪小管二次探通术可以提高术后效果.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角膜地形图引导与常规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术后波前像差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进行LASIK的患者40例80眼,在术前通过Zyoptix波前像差仪对患者进行波前像差的测量.随机分两组,其中20例40眼接受常规LASIK(对照组),20例40眼接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computer assisted corneal topography guide 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ectomy,ORK-CAT组),分别于术后1,3,6mo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数和波前像差检查,从而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结果:术后早期两组间屈光度数均呈轻微过矫状态.术后1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术后两组屈光度数均有轻度的回退,ORK-CAT组比对照组回退少.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K-CAT组和对照组高阶像差比较,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作者:宋伟琼;武正清;何芳;李国桥;段金凤;张艳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Epi-lasik治疗近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Epi-lasik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在本院行Epi-lasik手术的患者112眼,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58眼,B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54眼,两组分别在Epi-lasik术后,立即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眼药水,并观察患者术后刺激症状、术后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术后视力及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时间、haze等情况,随访6~12mo.结果:A组的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要好于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检查,A组有45眼(77.6%)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B组有32眼(5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时间上,A组的大部分患者在术后1wk以内达到,而B组的患者多在术后2wk以后达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对术后haze的影响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Epi-lasik手术中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减轻角膜上皮瓣的水肿,缩短术后视力恢复的时间,改善干眼症状,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盈龙;彭小宁;方向东;吴帅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作者:李战梅;黄海;黄学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PRK术中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低中度近视

    目的:评价PRK术中应用低浓度(0.02g/L)丝裂霉素(PRK+LMMC)30s治疗低、中度近视眼术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的30例57眼低、中度近视患者,术中应用0.02g/L的MMC 30s,将术后6mo的随访结果与同期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mo,PRK+LMMC治疗组等值球镜屈光度0.210D、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范围内的发生率71.9%、裸眼视力≥1.0者77.2%,平均佳矫正视力1.19±0.18;LASIK治疗组等值球镜屈光度-0.017D,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范围内的发生率70.1%,裸眼视力≥1.0者72.7%,平均佳矫正视力1.16±0.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PRK+LMMC治疗组没有出现超过1级的haze,所有眼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LASIK治疗组1眼因角膜上皮植入使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3行,其余眼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结论:PRK术中应用0.02g/L的MMC 30s治疗低、中度近视同LASIK具有同样的视力结果,避免了LASIK瓣的并发症,不失为一个可取的手术程序.

    作者:牛玉坤;李琳;王卫群;李援东;许泽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设备的发展,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手术效果令大多数患者满意.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角膜屈光手术由于改变了角膜的正常结构,对角膜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医源性角膜扩张越来越受到手术医师的重视.现就角膜生物力学的特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及影响其改变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并予综述.

    作者:洪冬梅;孙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大龄近视患者LASIK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龄近视患者LASIK特点及采用Monovision矫正方法设计的LASIK术后疗效.方法:对104例186眼大龄近视患者(年龄≥40岁)采用Monovision矫正方法设计并进行LASIK手术,并对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手术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mo,所有术眼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P<0.01),达到1.0的百分率分别为非主导眼83.7%(87/104),主导眼91.5%(75/82);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佳矫正视力比较,非主导眼差异不显著(P>0.05),而主导眼提高明显(P<0.01);术后屈光度非主导眼为-0.70±0.12D,与术前欠矫设计量基本一致(P>0.05),主导眼为-0.04±0.28D,两组差异显著(P<0.01);患者对远视力满意度100%、近视力满意度82.7%.结论:大龄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以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为主,大屈光参差(>2.50D)患者占比例较高;采用Monovision矫正方法设计的LASIK术对改善大龄患者术后视近功能、缓解视疲劳以及提高其视觉满意度是切实有效的,将这一临床经验用于个体化手术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其更为完善.

    作者:陆岩;夏丽坤;于杰;柴广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基因或药物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药物和基因的靶向治疗系统是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在心血管疾病、肝肿瘤等疾病的靶向治疗方面得到了满意的研究成果,但在眼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治疗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就超声微泡造影剂携药物和基因靶向治疗在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马大卉;黄丽娜;申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因.方法:记录患者第一次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种情况,发生眼压不降时眼部专科检查(眼压、视力、房角等)及UBM检查等,回顾分析2009-09/2010-12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30例34眼的病因.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因:滤过泡扁平瘢痕化12例15眼,恶性青光眼倾向5例6眼,术后前房出血3例3眼,巩膜瓣内切口欠通畅2例2眼,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长2例2眼,包裹性滤过泡2例2眼,术前葡萄膜炎1例1眼,术后膨胀期白内障1例1眼,手术操作不良1例1眼,手术方式选择欠妥1例1眼.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主要原因是术后滤过泡扁平瘢痕化.

    作者:王淑娜;汪自文;余美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剂量氯胺酮与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小儿眼外伤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单纯氯胺酮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全麻在小儿眼外伤术中的应用.方法:小儿眼外伤急诊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B组采用单纯氯胺酮全麻.分别于麻醉前、麻醉中及麻醉后观察记录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副反应、眼内压、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氯胺酮的用量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副反应、眼内压增高较B组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氯胺酮用量显著高于A组,苏醒时间较A组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应用于小儿眼外伤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眼内压保持稳定、苏醒迅速,是小儿眼外伤静脉全麻较为理想的组合.

    作者:王华玲;赖江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羊膜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新进展

    随着羊膜移植在眼科临床,特别是在治疗眼表疾病中应用的成功报道,羊膜在眼科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也进一步受到关注.本文就羊膜的组织学、免疫学、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杨雅岚;王丛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