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卫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超声乳化治疗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晶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高能量(80%~100%)、高负压(200~500mmHg)玻璃体腔内超声乳化治疗的23例晶状体脱位入玻璃体腔患者的资料,观察术前和术后的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晶状体23例均通过该方法顺利取出,无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mo.术前佳矫正视力3.3~4.2,术后佳矫正视力3.7~4.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44,P=0.000).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超声乳化治疗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晶状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李玲;张兴儒;项敏泓;张振永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缺氧状态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盘状结构域受体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DDR2)的表达,观察Ⅰ型胶原缺氧刺激下RPE细胞中DDR2,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Ⅰ型胶原和DDR2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照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置于含终浓度为200μmol/L CoCl2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建立RPE细胞化学缺氧模型.在缺氧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和24h终止缺氧,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的表达.缺氧条件下以Ⅰ型胶原(10μg/mL,50℃孵箱内孵育)刺激,在刺激后即刻(即常氧状态下)、2,6,12,24h终止缺氧,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PE细胞中DDR2和HIF-1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观察RPE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缺氧时间延长,RPE细胞中DDR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在缺氧状态下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使得DDR2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组相对于缺氧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VEGF蛋白表达减少.结论:缺氧条件下,RPE细胞中DDR2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Ⅰ型胶原仍可以随时间迁移激活DDR2,缺氧胶原刺激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RPE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上调.
作者:张煜;朱洁;储昭节;王雨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非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于31例31眼白内障患者在行小切口白内障术时均行环形撕囊,术中发现后囊膜破裂后防止后囊膜破口扩大,处理玻璃体后充分利用残余的囊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1wk矫正视力≥0.5者25例(80.6%);术后3mo,矫正视力≥0.5者26例(83.9%).结论:非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处理后囊膜破裂的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承;任百超;马建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单纯氯胺酮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全麻在小儿眼外伤术中的应用.方法:小儿眼外伤急诊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B组采用单纯氯胺酮全麻.分别于麻醉前、麻醉中及麻醉后观察记录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副反应、眼内压、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氯胺酮的用量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副反应、眼内压增高较B组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氯胺酮用量显著高于A组,苏醒时间较A组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应用于小儿眼外伤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眼内压保持稳定、苏醒迅速,是小儿眼外伤静脉全麻较为理想的组合.
作者:王华玲;赖江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0引言随着鼻内镜手术的普及,为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治疗.但随之而来的鼻内镜手术造成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我科近2a接收的因鼻内镜手术引发眼部并发症患者11例,主要症状均为复视或视力严重下降乃至失明.为探讨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现将2例典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原喆;张瑞君;赵宁;刘磊;万超;孙一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以眼后节表现为主的梅毒性眼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本院收治的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眼病13例23眼,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13例患者按神经梅毒除1例因青霉素过敏予静滴头孢曲松治疗,其余全部予静滴青霉素治疗.结果:患者13例中,9例17眼患者表现为脉络膜视网膜炎,2例3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1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炎,1例2眼患者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抗梅毒治疗后,所有炎症消退,12例22眼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0.56±0.23.患者RPR滴度下降4倍,平均1∶16.6.结论:梅毒性眼病表现多样,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张辉;江志坚;董健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124眼患有复发性翼状胬肉(均为第一次复发)的患者进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随诊3~15mo.结果:痊愈103例115眼,有效率92.7%,复发8例9眼,复发率7.3%.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好,伤口愈合快,复发率较低.
作者:陈静;罗丰年;杜刚;张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因.方法:记录患者第一次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种情况,发生眼压不降时眼部专科检查(眼压、视力、房角等)及UBM检查等,回顾分析2009-09/2010-12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30例34眼的病因.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因:滤过泡扁平瘢痕化12例15眼,恶性青光眼倾向5例6眼,术后前房出血3例3眼,巩膜瓣内切口欠通畅2例2眼,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长2例2眼,包裹性滤过泡2例2眼,术前葡萄膜炎1例1眼,术后膨胀期白内障1例1眼,手术操作不良1例1眼,手术方式选择欠妥1例1眼.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主要原因是术后滤过泡扁平瘢痕化.
作者:王淑娜;汪自文;余美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巩膜切口缝合两针与不缝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42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大小为6~7mm,植入直径5.5mm硬性人工晶状体,切口对称缝合两针者205例230眼(A组),不缝合者215例247眼(B组),术后2d;3mo观察术眼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术后2d,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93眼(83.9%)和190眼(76.9%),术后3mo,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05眼(89.1%)和198眼(80.2%),两组病例不同时期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mo,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53±0.59,1.05±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85±0.97,1.31±0.65D,两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病例术后无出现切口渗漏、浅前房、虹膜膨出的并发症,B组病例术后有3眼(1.21%)出现切口轻度渗漏、前房稍浅,4眼(1.62%)术后第1d出现上方虹膜膨出并嵌顿于巩膜切口.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巩膜切口缝合两针者较不缝合者术后视力好,角膜散光小,手术更安全.
作者:黄楚良;蔡继林;沈林雄;郭静;袁金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 274例1 274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第1d及随访6mo时的视力情况.结果:术中并发后囊破裂30眼,角膜轻度水肿240眼;术后1wk内裸眼视力>0.5者1 083眼,达到85%;术后3mo裸眼视力>0.5者1 147眼,达90%.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合我国白内障复明工程.
作者:王晓红;潘绍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体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对预防术后义眼座暴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9例69眼采用双层巩膜覆盖43例、带直肌的板层巩膜瓣覆盖26例为加固物,行一期HA义眼座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4~24mo,均无义眼座暴露发生.结论:在行HA义眼座植入时,双层巩膜、带直肌的板层巩膜瓣为加固物覆盖HA,能有效地预防义眼座暴露.
作者:洪卫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离子螯合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EDTA用于治疗带状角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报道,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EDTA能够松解角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间接地增加药物向角膜内的转运,是一种良好的渗透促进剂.如今,EDTA这种松解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功能在细胞工程中角膜细胞的分离提取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EDTA在治疗角膜疾病、眼科药物的角膜渗透及角膜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伍腾飞;彭秀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01/2010-12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164例206眼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6例50眼)采用单纯切除术;B组(41例47眼)采用单纯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C组(42例52眼)采用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和羊膜移植术;D组(45例57眼)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记录每例手术时间,术后1wk;3,6,12,24mo进行随访观察,观察结膜愈合及胬肉复发情况等.结果:A组复发率高,B组复发率有所降低,C、D 组复发率较A组及B组明显降低,C、D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方面,单纯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羊膜移植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的手术时间较长.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a内.结论:丝裂霉素可以降低单纯胬肉切除术的复发率,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羊膜移植术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胬肉的复发率.
作者:安春燕;孙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近7a住院军人青光眼患者的构成比、年龄、性别、职级、治疗方案及视功能情况.分析军人青光眼住院患者的患病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01/2010-12所有的军人青光眼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军人青光眼住院患者69例125眼中,原发性青光眼110眼(88.0%),继发性青光眼15眼(12.0%).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6眼(44.8%),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4眼(43.2%).住院年龄及发病年龄均高发于61~70岁年龄段.男性比例(92.8%)远远高于女性(7.2%).师职干部多,为40.6%,战士仅占17.4%.治疗涉及手术干预60眼(48.0%).双眼致盲率11.6%,单眼致盲率16.0%.结论:军人青光眼住院患者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比例接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为中老年,治疗方案个体化,致盲率高.与军队征兵体检制度、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相关,呈现一定的军队特色.
作者:李娜;王桂琴;彭秀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检测1例中国上皮基底膜角膜营养不良家系TGFBI基因突变类型.方法: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临床检查后,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内其他2例患者和4例有血缘关系的正常家系成员的静脉血白细胞DNA,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TGFBI的17个外显子进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在该家系患者的TGFBI基因4号外显子发现了c.417C>T,导致了杂合突变R124C.家系中正常成员及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TGFBI基因的R124C杂合突变导致了上皮基底膜角膜营养不良,拓宽了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进一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晓波;陈丽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黄斑水肿的佳治疗时间和方案.方法:激光患者分3组,甲组:PDR无黄斑水肿(黄斑格栅样光凝组);乙组:PDR无黄斑水肿(未行黄斑格栅样光凝组);丙组:PDR合并黄斑水肿.甲、丙组患者均先行氪黄激光黄斑格子样光凝,然后将3组均行全视网膜光凝.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视力、眼底造影和OCT.结果:甲组患者治疗后黄斑厚度无改变,视力维持在较好水平;乙组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后部分发生黄斑水肿,视力下降;丙组患者治疗后黄斑水肿虽有改善,但视力维持在较差水平.结论:PDR没有伴黄斑水肿时先行黄斑格栅样光凝后再行全视网膜光凝,能预防黄斑水肿的发生.
作者:虎学君;哈少平;侯学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01/2011-03我院17例24眼泪囊鼻腔吻合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结果:即刻手术成功24眼,术后6~18mo随访复诊冲洗泪道通畅,总治愈率达100%.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具有创伤性小、复发率低、治愈率高、不影响美容的特点.
作者:朱兴中;王斌;孙军;孙玉亮;梁伟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且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46例5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均有不同程度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对合适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勇;万新娟;刘刚;秦艳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于2010-05/2011-10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中心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的14例深层角膜溃疡患者的预后.14例患者中包括6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和1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结膜瓣遮盖术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用氟康唑冲洗角膜溃疡,细菌和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用庆大霉素液体冲洗角膜溃疡.根据角膜溃疡大小不同采取部分或全部结膜瓣覆盖术.术后根据不同的角膜炎类型使用不同的抗菌素共4wk.所有的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结膜瓣存活情况、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时间达10~18mo.结果:所有患者经历1次手术后均痊愈(治愈率为100%).除1例结膜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2wk自体结膜瓣均存活并与角膜溃疡处贴附紧密(85.71%).这13例患者的结膜瓣在随访观察期间内逐渐变得透明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缩.1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术后3mo时角膜炎复发,在使用那他霉素眼液点眼3wk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3mo时并发浅前房.1例患者术后10mo并发后弹力层膨出.1例患者术后1a并发了青光眼.所有的患者成功地保留了眼球,但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有效,但是术后长期观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作者:孙昱昭;刘贤洁;白雪;才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病例.方法:病理报告.结果:一名3岁的中国男孩表现为眼外斜和上睑下垂,被诊断为CFEOM.眼底、神经影像学、电生理检查发现异常视神经.病理学显示眼外肌萎缩变性.结论:本病例提示CFEOM可合并异常视神经和非典型眼运动.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发现眼外肌纤维的病变.
作者:杨娟;刘陇黔;张军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