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李兆瑞;刘二华

关键词:翼状胬肉, 发病机制, 紫外线辐射,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抗代谢药
摘要:原发性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关于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近的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是一个增殖性而不是以变性为特征的病变,并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联合使用抗代谢类药物,近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在分子及生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许能够发现更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熏蒸法联合眼部按摩治疗睑缘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睑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睑缘炎患者60例 113眼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56眼,对照组30例 57眼.对照组行30g/L硼酸溶液冲洗眼睑,氯霉素眼液点眼,红霉素眼膏涂睑缘;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中药汤剂熏蒸及睑板腺按摩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更有效治疗睑缘炎.

    作者:王砚颖;姚小萍;庄晋峰;汪旬;刘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手出核法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引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和复明手术中广泛开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白内障手术.如何成功将晶状体核娩出又是该手术的关键所在,双手出核是作者在近年来新学习到的一种方法.自2010-01/2011-09,我院眼科在本院及武定、景东、勐腊、弥勒等县行国家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共325例350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全部采用双手出核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喜;杨金润;彭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下泪点封闭术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下泪点封闭术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重度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01/2011-01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9例38眼使用人工泪液效果欠佳的中重度干眼症患者,采用下泪点封闭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3d及术后1wk;3,6mo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河高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SⅠt)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干眼患者主诉多为干涩、异物感、视疲劳.术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与术前相比,15例30眼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着色消失,下睑缘明显有泪河线形成.与术前相比,BUT和SⅠt明显增加和延长.结论:下泪点封闭术可明显改善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眼表的泪液量,打破干眼症泪液分泌的恶性循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中重度干眼症患者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玛琮;张文佳;胡竹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硅油在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临床作用

    目的:观察硅油在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眼外伤患者36例36眼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术中使用曲安奈德和激光,眼内填充硅油.术后8mo左右行硅油取出手术.结果:硅油填充后,观察10mo.及时补充激光治疗.观察期内,视网膜平伏,未见眼内出血和严重增殖性反应,无感染性眼内炎.结论:硅油在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可起到长期顶压视网膜,控制炎症反应,抑制增殖和预防感染的作用,并为术后及时补充激光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胡宏伟;黄黎黎;宋愈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晶状体损伤的观察

    目的:观察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对晶状体损伤的情况.方法:对2009-08/2010-07在我院行20G或23G有晶状体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共91例95眼进行分析.A组46例48眼行20G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45例47眼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采用吊顶灯技术.术中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剥膜、视网膜切开、视网膜脱离复位、异物取出、视网膜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气体/硅油填充等步骤,对术中晶状体损伤情况进行观察.结果: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组18例18眼发生晶状体混浊,23G玻璃体切割手术组5例5眼发生晶状体混浊.两组均未见切割头咬伤晶状体.结论:23G手术与20G手术相比,因可以在术中灵活更换灌注套管位置,减少因器械伸入行程过长、进行对侧基底部玻璃体切割时造成的晶状体损伤.

    作者:钱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鼻内镜改良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38例40眼,经鼻内镜行改良泪囊鼻腔造口术,术后在鼻内镜下进行常规泪道冲洗及鼻腔清理换药.结果:随访5~14mo,35例37眼鼻腔造口通畅,溢泪和溢脓症状消失;2眼术后3mo出现溢泪及溢脓,鼻腔造口阻塞,再次行鼻内镜下扩大造口,1例治愈,1例无效;1眼冲洗通而不畅,需加压,有冲洗液溢出.总有效率95%(38/40).结论:经鼻内镜改良鼻腔泪囊造口术具有创伤小、避免面部瘢痕、操作简便等特点.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加强随访,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条件.该术式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超;安惠民;袁军;郭建华;张娇;李正权;汪晓玲;侯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底出血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眼底出血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对40例5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后1d~1wk在直接检眼镜下进行观察.并对发生眼底出血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生眼底出血患者50眼视力恢复良好,发生黄斑出血者5眼视力不能恢复.结论:造成眼底出血的主要原因与眼压突然降低有关,大多预后较好.

    作者:何维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盐酸卡替洛尔眼液预防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在预防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屈光回退中的作用.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者68例136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第1d开始用1g/L氟米龙、1g/L玻璃酸钠和1g/L普拉洛芬滴眼液3次/d,1wk后试验组停用1g/L氟米龙滴眼液并且加用20g/L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停用1g/L玻璃酸钠以外的其他滴眼液,术后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裸眼视力≥1.0者、屈光度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wk;1,3,6mo试验组眼压按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角膜屈光力、角膜后表面Diff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应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能预防屈光回退,使患者获得更持久的效果,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蒋宏苏;伍卫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60例1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观察.结果:患者160例187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33眼,发生率为17.65%,其中1眼发生脉络膜脱离,经保守治疗治愈.在160例小梁切除术中,我科开展了5例6眼术毕向前房内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以预防术后浅前房,其中1例双眼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右眼发生广泛后弹力层脱离经前房注气3次治愈,左眼脱离范围小于1/3未做处理.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要轻巧,操作要精细,以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瑞;赵志和;李岩;戴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方法:对2006-03-01/2010-10-31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7例51眼,眼压稳定后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均随访1~3a.结果:术后47例51眼中44例48眼眼压下降,术前眼压22.98±3.22mmHg,术后眼压13.24±3.17mmHg(P<0.05),45例49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47例51眼术后前房深度加深,由术前1.542±0.314mm转为术后3.157±0.243mm(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以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加深,不同程度地开放已关闭的房角,改善周边窄房角的解剖状态,降低瞳孔阻滞后周边前房关闭的可能性,可以使升高的眼压下降,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媛;王睿;毕春潮;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harles Bonnet综合征研究进展

    Charles Bonnet综合征(CBS)的主要特征为发生于非精神异常患者的复杂性幻视,患病率约为0.4%~40%.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临床特征亦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及时诊断、合理解释将有助于缓解患者情绪.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近年来有关CBS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侯言彬;张亚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硅油Densiron-68视网膜耐受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硅油(Densiron-68)作为长期玻璃体腔填充物对兔眼视网膜组织耐受性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白兔21只,随机分为实验组(Densiron-68组、硅油组)、对照组.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入Densiron-68、硅油和平衡盐溶液(BSS) 2mL左右.手术后定期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及监测眼压.实验组分别于手术后4,8,12wk,对照组于手术后12wk,取兔眼视网膜标本行光镜及电镜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观察期内角膜均维持透明,无玻璃体出血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各组手术前后眼压及组间眼压无统计学差异.Dension-68、硅油在玻璃体腔内形成单个透明泡,手术后3~8wk可见到Densiron-68乳化.对照组、硅油组实验眼术后均未观察到白内障形成.Densiron-68组1眼晶状体在术后4wk开始出现晶状体后囊下点状混浊,随时间延长而缓慢发展.未见视网膜脱离.实验组光学显微镜下未见明显视网膜组织结构异常.实验组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Densiron-68组上方视网膜在各个观察期均未见明显超微结构改变,下方视网膜在术后4wk可见个别光感受器内节线粒体轻度肿胀;8wk时可见到个别内节线粒肿胀加重,个别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模糊不清;其余大多数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形态正常、排列整齐;12wk的标本中仅见个别光感受器内节线粒体轻度肿胀,膜盘大致正常.硅油组术后仅12wk时可见小部分上方内颗粒层线粒体轻度肿胀.对照组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结论:作为长期玻璃体替代物,兔眼视网膜对Densiron-68的耐受性良好,虽易早期发生乳化,制约其临床应用效果,但在目前仍不失为一种选择,其乳化后是否会对角膜及房角产生毒性反应,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希彬;庞秀琴;李林;于洁;梁天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兔视网膜光凝术后GFAP和CTGF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色素家兔视网膜光凝术后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激光斑的表达.方法:采用倍频532nm绿激光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极部30点(光斑效应为Tso分级Ⅲ级),建立色素兔视网膜光凝Ⅲ级光斑效应动物模型.24只有色家兔右眼为视网膜光凝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按术后观察时间1,3,7,14,21,28d分为6个亚组,各组动物于光凝术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取出眼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和CTGF的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GFAP蛋白在色素家兔正常对照眼神经节细胞层弱表达,光凝后3d,激光斑Müller细胞表达GFAP,表达持续增强到光凝术后28d.光凝后3d,CTGF在光斑处弱表达,持续增强至术后28d,CTGF阳性表达在视网膜光凝斑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细胞和无定形的胶原基质.CTGF蛋白在正常对照眼无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视网膜光凝斑GFAP与CTGF表达强度在时序上呈密切正相关(r=0.786,P<0.01).结论:CTGF与GFAP参与了视网膜光凝术后激光斑损伤修复的调控过程.可能是视网膜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覃冬菊;游庆华;唐罗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儿泪囊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泪囊炎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时机.方法:对52例65眼小儿先天性泪囊炎按月龄分为3组,每组均在表面麻醉下用一次性泪道冲冼针头行泪道冲冼,然后直接进行泪道探通术.结果:月龄1~3mo组27例32眼,一次探通治愈30眼(94%);4~6mo组13例20眼,一次探通治愈16眼(80%);7~11mo组12例13眼,一次探通治愈6眼(46%).结论:使用一次性无菌冲洗针行泪道探通术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方法.

    作者:刘梅莹;邱铭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黏弹剂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

    目的:探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单纯Healon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单纯性硬核(≥Ⅳ级核)白内障分两组,每组30例30眼.第一组操作中应用双重DisCoVisc作为观察组;第二组操作中应用单纯Healon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mo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较单纯Healon可以更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术后角膜水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杨晓英;郑一卓;陈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36例

    目的:研究外伤性眼内炎的病原及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36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分析受伤原因及病原体培养结果.结果:随访5~36mo,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的36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24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占67%.球内异物是主要的致病原因.22例术中取玻璃体行微生物学检查,7例检查阳性,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3例,革兰氏阴性杆菌1例,真菌2例,混合感染1例.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腔内注入有效药物是提高外伤性眼内炎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陆璐;刘哲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不可逆盲的主要病因.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诊疗手段的进步,青光眼的流行病学特点也在不断的变化.由于不同的青光眼诊断标准和分类系统可以导致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而流行病学的特征又指导着临床的干预措施.因此青光眼流行病学状况对青光眼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汪俊;崔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南京市1352例学龄前儿童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筛查

    目的:调查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分布、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及同时视情况.方法:采用带状光检影镜,TSJ-IV型同视机在半暗室光线非散瞳下对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7所幼儿园3~5岁儿童1 352例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进行检查,其中男孩728例,女孩624例,对检查结果按屈光状态检查及同时视检查分类,并分别统计不同年龄组的结果.结果:屈光状态检查中,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率为13.35%,5岁~组屈光不正率高,但各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408).屈光不正眼中,3岁~、4岁~、5岁~年龄组远视、散光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3),4岁~年龄组散光占比高于其他组.同时视检查发现视轴异常162例,占总人数12.01%.其中视轴向内偏斜角>+5°占96.30%,向外偏斜角>-5°占3.70%.3岁~、4岁~、5岁~年龄组视轴偏斜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岁~组异常率高,视轴向内偏斜为主(P=0.001).视轴偏斜异常162例,屈光状态以正视为主,占81.48%(132/162),视轴偏斜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与视轴正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类型为散光和远视,双眼同时视检查异常以视轴向内偏斜为主.在半暗室光线下行非散瞳检影并同时行双眼同时视检查可作为幼儿园屈光状态及初级视功能检查的有效筛查手段.

    作者:刘虹;王菁;李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视网膜石蜡切片法改进及其分子结构与PMI关系的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更好的制作视网膜石蜡切片方法,探讨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层细胞凋亡蛋白Bax表达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按死后0,12,24,36h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的眼球标本应用本研究新型改进方法制作石蜡切片后,分别做HE、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进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改进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HE染色显示死后0h各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层次均基本保持完整,细胞形态清晰;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各层逐渐发生紊乱并出现核固缩.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A、B、C三组Bax表达含量依次增多,D组下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石蜡视网膜组织切片制作方法较好,值得推广.Wistar大鼠死后不同时间视网膜层细胞凋亡蛋白Bax表达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为法医进一步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栗志;王浩;刘索新;刘慧莹;谭瑞义;盖菁菁;鞠学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玻切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硅油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11/2011-11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白内障患者102例102眼,距离玻璃体手术时间3~9(平均6.1)mo,采用玻璃体腔灌注,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房注入黏弹剂,行硅油置换,然后人工晶状体植入,环形后囊切开,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等.结果:术后 4wk,102例102眼中,97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5眼术后视力无改善;后囊破裂2例,无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无脉络膜脱离.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硅油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可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同时避免二次手术所带来的风险.

    作者:甫拉提·阿布都热衣木;陈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