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黏弹剂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

杨晓英;郑一卓;陈丽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黏弹剂, 角膜内皮
摘要:目的:探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单纯Healon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单纯性硬核(≥Ⅳ级核)白内障分两组,每组30例30眼.第一组操作中应用双重DisCoVisc作为观察组;第二组操作中应用单纯Healon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mo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较单纯Healon可以更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术后角膜水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NVG

    目的:观察Ahmed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NVG患者20例20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 0.1mL(2.5mg),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36(平均24)mo.结果: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1wk内20眼虹膜新生血管均不同程度消退.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后一次随访20眼中仅有3眼联合1~3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眼因眼压无法控制而行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控制),其余16眼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13.62±3.8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4.17±16.17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8,P=0.000).视力提高者8眼(40%),保持不变者12眼.全部病例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及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中术后均未观察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NVG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但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要注意原发病的处理.

    作者:赖铭莹;邓丽红;黄丽娜;成洪波;樊宁;梁安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原发性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关于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近的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是一个增殖性而不是以变性为特征的病变,并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联合使用抗代谢类药物,近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在分子及生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许能够发现更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兆瑞;刘二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视神经肿瘤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视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视神经胶质瘤和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视神经胶质瘤的15例患者中以发现眼球突出为主诉的病例为6例,以发现视力下降为主诉的5例,眼球突出合并视力下降的2例;视神经鞘脑膜瘤组21例患者中以眼球突出为主诉的病例为13例,视力下降5例,眼球突出合并视力下降的3例.超声检查、CT、MRI检查均有典型表现;3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6例经伽玛刀治疗.结论:视神经源性肿瘤在眼部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治疗方案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制定,目前以手术及放射治疗为主.

    作者:刘洋;张虹;刘琳;宋国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RGP对青少年复杂性屈光不正的矫正效果

    目的:研究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对青少年复杂性屈光不正的矫正效果.方法:对51例90眼复杂屈光不正10~20岁的青少年患者给予验配RGP镜片,观察其矫正视力以及随访其并发症.结果:RGP镜片平均矫正视力为0.95±0.17,与框架眼镜平均矫正视力(0.39±0.11)相比,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RGP镜片能有效提高复杂屈光不正患者的矫正视力,促进青少年视觉功能发育.

    作者:王智;肖启国;费志刚;袁满红;夏世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应用1/3剂量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急性CSC

    目的:观察1/3剂量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急性CSC患者26例26眼,行单次1/3量维替泊芬(2mg/m2)进行PDT治疗,术前和术后1,4,12wk进行佳矫正视力和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和12wk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1wk,26眼中有20眼(77%)视网膜下积液吸收,其余6眼(23%)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术后4wk,26眼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22眼荧光渗漏完全消失,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消失;术后12wk,26眼均病情平稳,无复发.治疗后1wk,佳矫正视力从术前平均0.41升高至0.80.随访期间26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1/3剂量PDT治疗急性 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作者:刘东宁;徐丽;高桂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恶性青光眼倾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有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的疗效.方法:青光眼患者19例 20眼术中从角膜穿刺口注水恢复前房检查巩膜瓣渗漏情况时,表现为前房浅眼压高的患者,予以玻璃体穿刺抽液、前房注黏弹剂的方法治疗.结果:患者19例术后无1例浅前房,出院眼压为5~22.5(平均10.4)mmHg,视力较术前提高者5例6眼,下降者9例9眼,3例3眼有玻璃体出血.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出现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常为伴有睫状体前位晶状体前移的闭角型青光眼,术中联合玻璃体抽液术,可有效预防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

    作者:吴岚;胡耀;彭华琮;唐亮;吴立平;王军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增视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增视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的透明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4-01/2005-12于青岛眼科医院行增视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optical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的患者97例105眼,包括圆锥角膜,角膜基质营养不良,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角膜白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稳定期,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等.统计分析术前视力及术后佳矫正视力、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内皮细胞计数、是否排斥、植片混浊原因,采用R×C表及四格表的χ2检验.结果: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术后1a 89.8%,术后2a 83.7%,术后3a 78.3%,术后4a 67.1%,术后5a 63.6%.术后5a时圆锥角膜角膜植片透明率高,达94.1%,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低,为14.3%.术后佳矫正视力0.05~1.0,0.8以上者圆锥角膜所占比例多,达72.5%,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少,占6.3%.导致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结论: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逐年稳定下降,相邻两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原发病不同,角膜植片透明率有差异,圆锥角膜手术效果佳;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

    作者:郭滨;程钧;孙亚杰;谢立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60例1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观察.结果:患者160例187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33眼,发生率为17.65%,其中1眼发生脉络膜脱离,经保守治疗治愈.在160例小梁切除术中,我科开展了5例6眼术毕向前房内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以预防术后浅前房,其中1例双眼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右眼发生广泛后弹力层脱离经前房注气3次治愈,左眼脱离范围小于1/3未做处理.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要轻巧,操作要精细,以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瑞;赵志和;李岩;戴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内障术前清洁结膜囊方法的现况研究

    白内障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有效手段,细菌性眼内炎是其严重的并发症.目前,预防眼内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而结膜囊的术前准备也受到越来越多术者的重视.本文就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的准备现况进行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1)术前结膜囊抗生素眼液的应用;(2)术前结膜囊的消毒、冲洗;在此,结膜囊冲洗液中提出使用温热生理盐水的观点.另外,已有术者提出术前睑板腺处理的必要性.

    作者:许金凤;周希瑗;马华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36眼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资料.结果:视网膜血管炎36例中以视网膜动脉炎为主者2例,炎症侵犯视网膜静脉为主者4例,炎症同时波及动静脉者30例;术中并发症:1例发生晶状体损伤混浊,医源性视网膜裂孔6例;锯齿缘截离3例.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再脱离2例,发生前房积血2例,发生高眼压9例; 36例术后佳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0.02~0.1者2例(6%),0.12~0.4者22例(61%),0.5~1.0者12例(33%).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是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恒;米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巩膜外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两种巩膜外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220例220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0例70眼,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50例150眼.分别实施巩膜环扎+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及巩膜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对复杂性RRD和非复杂性RRD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为89.3%,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仅为72.9%.结论:巩膜外手术对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而巩膜环扎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并非完全必要.

    作者:易银武;胡昌波;朱学春;胡丕清;姜德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方法:随访323例368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观察其术后1mo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其中矫正视力低于0.3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分析其发生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7,30d低视力发生率分别为51.90%,27.99%和12.23%;术后1d和7d低视力发生率较高,术后1mo低视力发生率与文献报道(13.21%)接近.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方法之一.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眼底病变.

    作者:郑建奇;彭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中高度近视患者17例33眼,术前屈光度-8.00~-24.00 (平均-15.46±6.26)D,眼轴长度25.33~33.77(平均30.22±2.55)mm.33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也称植入性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 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TICL).其中,22眼植入ICL,11眼植入TICL.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wk,所有手术眼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眼压稳定.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适用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度稳定,视觉质量提高.

    作者:贾丽;张超;唐红;张愉;王婧;秦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眼眶骨折中眶下神经损伤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眶下神经起源于上颌神经,经眶下裂进入眼眶,与眶下动脉一起走行于眶底的眶下沟和眶下管,于眶下孔出眶.此神经损伤多见于眶底骨折,而眶爆裂性骨折多发生于眶底,其发生率为85%.临床表现多为同侧下睑中部,鼻翼皮肤、上唇皮肤和黏膜的感觉异常.分析原因:(1)外伤直接或间接所致的神经周围组织水肿导致眶下管内压力升高,神经严重受压;(2)累及眶下管、眶下沟、眶下孔的眼眶骨折,骨折处可直接压迫神经导致损伤.针对眶下神经损伤的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两种方案.至于哪种更有优势,尚无定论.

    作者:刘璐;陈明;苏志彩;王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兔视网膜光凝术后GFAP和CTGF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色素家兔视网膜光凝术后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激光斑的表达.方法:采用倍频532nm绿激光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极部30点(光斑效应为Tso分级Ⅲ级),建立色素兔视网膜光凝Ⅲ级光斑效应动物模型.24只有色家兔右眼为视网膜光凝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按术后观察时间1,3,7,14,21,28d分为6个亚组,各组动物于光凝术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取出眼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和CTGF的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GFAP蛋白在色素家兔正常对照眼神经节细胞层弱表达,光凝后3d,激光斑Müller细胞表达GFAP,表达持续增强到光凝术后28d.光凝后3d,CTGF在光斑处弱表达,持续增强至术后28d,CTGF阳性表达在视网膜光凝斑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细胞和无定形的胶原基质.CTGF蛋白在正常对照眼无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视网膜光凝斑GFAP与CTGF表达强度在时序上呈密切正相关(r=0.786,P<0.01).结论:CTGF与GFAP参与了视网膜光凝术后激光斑损伤修复的调控过程.可能是视网膜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覃冬菊;游庆华;唐罗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研究

    目的:为了筛选适合结膜松弛症结膜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方法,对不同培养基培育及杞精明目汤药物血清作用前后的结膜松弛症和正常球结膜成纤维细胞进行观察.方法:收集结膜松弛症松弛结膜组织16例、翼状胬肉组织11例和正常球结膜组织5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状态,筛选适合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培养基.结果:采用DMEM/F12培养基可使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少量从组织块内溢出,但不能传代.采用含100mL/L胎牛血清、1μL/mL成纤维细胞生长添加物(FGS)的DMEM-H培养基可使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顺利生长,且能够传代.结论:适宜培养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基是含100mL/L胎牛血清、1μL/mL FGS、100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的DMEM-H培养基.

    作者:李轶捷;张兴儒;项敏泓;张隆;李青松;韩竹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例

    引言Sturge-Weber综合征亦称Sturge-Kaliseher-Weber氏综合征、脑颜面血管瘤、脑三叉神经综合征,是颜面与脑混合性血管畸形和癫痫发作的遗传性疾病.青光眼是此病眼部一个典型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虹膜角膜角异常,如巩膜突发育不良、葡萄膜小梁网变厚、周边虹膜向前止于小梁网上等引起.

    作者:包煜芝;杨方列;芦晓磊;范凌志;施继光;杨亚培;张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眼内磁性异物摘出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定位下眼球内磁性异物摘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48眼眼球内磁性异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巩膜探查摘出异物后,24例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例行玻璃体切割,摘出异物的同时清除玻璃体积血或积脓.结果:一期异物全部摘出.术后视力全部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64排螺旋CT定位下眼球内磁性异物摘出是眼球内异物摘出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赵保文;贾天华;张黎;刘英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讨黏附分子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硫代修饰的CD44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的影响,放射免疫法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的影响.结果: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起促进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促分泌作用越强,但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44反义寡核苷酸封闭CD44基因表达后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增加而合成透明质酸减少.黏附分子CD44可能通过影响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功能参与了POAG发病过程.

    作者:李中国;王青;梅红英;罗一青;陈永娟;张宇宏;余萍;云亚歌;史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盐酸卡替洛尔眼液预防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在预防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屈光回退中的作用.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者68例136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第1d开始用1g/L氟米龙、1g/L玻璃酸钠和1g/L普拉洛芬滴眼液3次/d,1wk后试验组停用1g/L氟米龙滴眼液并且加用20g/L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停用1g/L玻璃酸钠以外的其他滴眼液,术后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裸眼视力≥1.0者、屈光度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wk;1,3,6mo试验组眼压按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角膜屈光力、角膜后表面Diff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应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能预防屈光回退,使患者获得更持久的效果,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蒋宏苏;伍卫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