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郑建奇;彭清华

关键词:白内障,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 低视力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方法:随访323例368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观察其术后1mo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其中矫正视力低于0.3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分析其发生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7,30d低视力发生率分别为51.90%,27.99%和12.23%;术后1d和7d低视力发生率较高,术后1mo低视力发生率与文献报道(13.21%)接近.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方法之一.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眼底病变.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1/3剂量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急性CSC

    目的:观察1/3剂量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急性CSC患者26例26眼,行单次1/3量维替泊芬(2mg/m2)进行PDT治疗,术前和术后1,4,12wk进行佳矫正视力和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和12wk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1wk,26眼中有20眼(77%)视网膜下积液吸收,其余6眼(23%)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术后4wk,26眼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22眼荧光渗漏完全消失,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消失;术后12wk,26眼均病情平稳,无复发.治疗后1wk,佳矫正视力从术前平均0.41升高至0.80.随访期间26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1/3剂量PDT治疗急性 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作者:刘东宁;徐丽;高桂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手出核法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引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和复明手术中广泛开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白内障手术.如何成功将晶状体核娩出又是该手术的关键所在,双手出核是作者在近年来新学习到的一种方法.自2010-01/2011-09,我院眼科在本院及武定、景东、勐腊、弥勒等县行国家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共325例350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全部采用双手出核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喜;杨金润;彭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南京市1352例学龄前儿童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筛查

    目的:调查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分布、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及同时视情况.方法:采用带状光检影镜,TSJ-IV型同视机在半暗室光线非散瞳下对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7所幼儿园3~5岁儿童1 352例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进行检查,其中男孩728例,女孩624例,对检查结果按屈光状态检查及同时视检查分类,并分别统计不同年龄组的结果.结果:屈光状态检查中,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率为13.35%,5岁~组屈光不正率高,但各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408).屈光不正眼中,3岁~、4岁~、5岁~年龄组远视、散光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3),4岁~年龄组散光占比高于其他组.同时视检查发现视轴异常162例,占总人数12.01%.其中视轴向内偏斜角>+5°占96.30%,向外偏斜角>-5°占3.70%.3岁~、4岁~、5岁~年龄组视轴偏斜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岁~组异常率高,视轴向内偏斜为主(P=0.001).视轴偏斜异常162例,屈光状态以正视为主,占81.48%(132/162),视轴偏斜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与视轴正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类型为散光和远视,双眼同时视检查异常以视轴向内偏斜为主.在半暗室光线下行非散瞳检影并同时行双眼同时视检查可作为幼儿园屈光状态及初级视功能检查的有效筛查手段.

    作者:刘虹;王菁;李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疗效

    目的:观察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试验组联合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与0.5g/L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症状、结膜水肿、结膜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角膜缘腺样增生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60±0.87,4.72±1.53与2.53±1.45,2.40±1.20;试验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72±0.77,5.29±1.46与1.47±1.48,1.59±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3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药物.

    作者:贾惠莉;刘春民;邓宏伟;韩冰;朱小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治疗进展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多年来一直是困扰角膜移植患者复明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有望成为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本文主要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发生的机制以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梦;刘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讨黏附分子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硫代修饰的CD44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的影响,放射免疫法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的影响.结果: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起促进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促分泌作用越强,但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44反义寡核苷酸封闭CD44基因表达后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增加而合成透明质酸减少.黏附分子CD44可能通过影响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功能参与了POAG发病过程.

    作者:李中国;王青;梅红英;罗一青;陈永娟;张宇宏;余萍;云亚歌;史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早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及IOL植入术后6~8岁眼轴长度变化

    目的:观察生后3mo内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6~8岁人工晶状体(IOL)眼患儿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对15例26眼出生后3mo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年龄在2周岁左右)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儿进行连续观察.分别在6,7,8岁时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另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各年龄段术后患儿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75±1.40,23.88±1.73,23.91±1.55mm,与对应年龄对照组比较,6岁阶段眼轴发育比正常对照组儿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岁阶段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出生后早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并在2周岁左右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眼患儿,在6~8岁阶段,6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快,但7~8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基本相同.

    作者:孙家郡;肖伟;赵岱新;濮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harles Bonnet综合征研究进展

    Charles Bonnet综合征(CBS)的主要特征为发生于非精神异常患者的复杂性幻视,患病率约为0.4%~40%.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临床特征亦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及时诊断、合理解释将有助于缓解患者情绪.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近年来有关CBS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侯言彬;张亚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眼眶骨折中眶下神经损伤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眶下神经起源于上颌神经,经眶下裂进入眼眶,与眶下动脉一起走行于眶底的眶下沟和眶下管,于眶下孔出眶.此神经损伤多见于眶底骨折,而眶爆裂性骨折多发生于眶底,其发生率为85%.临床表现多为同侧下睑中部,鼻翼皮肤、上唇皮肤和黏膜的感觉异常.分析原因:(1)外伤直接或间接所致的神经周围组织水肿导致眶下管内压力升高,神经严重受压;(2)累及眶下管、眶下沟、眶下孔的眼眶骨折,骨折处可直接压迫神经导致损伤.针对眶下神经损伤的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两种方案.至于哪种更有优势,尚无定论.

    作者:刘璐;陈明;苏志彩;王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恶性青光眼倾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有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的疗效.方法:青光眼患者19例 20眼术中从角膜穿刺口注水恢复前房检查巩膜瓣渗漏情况时,表现为前房浅眼压高的患者,予以玻璃体穿刺抽液、前房注黏弹剂的方法治疗.结果:患者19例术后无1例浅前房,出院眼压为5~22.5(平均10.4)mmHg,视力较术前提高者5例6眼,下降者9例9眼,3例3眼有玻璃体出血.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出现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常为伴有睫状体前位晶状体前移的闭角型青光眼,术中联合玻璃体抽液术,可有效预防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

    作者:吴岚;胡耀;彭华琮;唐亮;吴立平;王军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原发性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关于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近的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是一个增殖性而不是以变性为特征的病变,并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联合使用抗代谢类药物,近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在分子及生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许能够发现更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兆瑞;刘二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探讨

    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病因多达40余种,主要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眼部缺血综合征.在治疗上主要是阻止其继续进展,如果NVG继续发展将会导致视力丧失乃至失明.NVG的治疗主要包括对原发疾病的治疗、高眼压的控制和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尽管多年来药物治疗和手术方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范松涛;鞠波;李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对44例65眼DME患者首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进行治疗,术后1mo采用美国Coherent公司的Novus Omni多波长氪离子激光仪,对局限性黄斑水肿进行局部直接光凝,对弥漫性水肿及囊样水肿进行格栅样光凝.结果:所有患者中显效27眼,有效33眼,无效5眼,显效率41.5%,总有效率92.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感染性眼内炎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等特点,是DME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姜红;邱红;于洋;李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军校学员LASIK术后4a干眼症高危人群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军医大学学员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4a干眼症高危人群的发病情况,为军校学员预防和治疗干眼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2007级学员队165例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视力基本情况(标准对数视力表)和眼表疾病指数(参考美国OSDI评价表,包括光的敏感程度、异物感、酸痛感、近距离阅读、使用电脑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将OSDI评分≥30分者定义为干眼症高危人群.结果:被调查学员中干眼症高危率为24.2%,其中LASIK术后4a者干眼症高危率为51.7%,明显高于配戴框架式眼镜者22.4%(P<0.01)和正常视力者11.8%(P<0.01).结论:LASIK手术是引起干眼症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军队院校学员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手术率较高的现象以及干眼症高危率的问题应特别关注.

    作者:韩笑;卞家龙;严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抗病毒药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病毒性视神经炎

    目的:比较更昔洛韦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综合疗法和甲基强的松龙综合疗法治疗病毒性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的疗效.方法:将41例60眼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的O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组,21例30眼)和对照组(20例30眼).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7,14,30,90,180d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结果:两组患者的视力、LP100随时间得到改善(P<0.01).两组患者视力在治疗的第3d开始恢复,治疗30d时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9),治疗180d时两组视力改善无差异(P>0.05);两组LP100在治疗初期(14d内),恢复速率均快,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LP100的近期恢复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远期差别减小.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综合疗法较单纯甲基强的松龙综合疗法治疗ON能更快提高患者视力,增强视神经电活动,改善患者视觉质量.

    作者:李迎春;樊映川;胡建斌;陈豫川;刘娅莉;江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研究进展

    曾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计算一直是个难题,如按常规方法计算,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主要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远视.本文就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测算、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选择、前房深度测量、眼轴测量等影响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多种因素及其解决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薛林平;沈政伟;王柏川;杨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硅油Densiron-68视网膜耐受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硅油(Densiron-68)作为长期玻璃体腔填充物对兔眼视网膜组织耐受性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白兔21只,随机分为实验组(Densiron-68组、硅油组)、对照组.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入Densiron-68、硅油和平衡盐溶液(BSS) 2mL左右.手术后定期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及监测眼压.实验组分别于手术后4,8,12wk,对照组于手术后12wk,取兔眼视网膜标本行光镜及电镜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观察期内角膜均维持透明,无玻璃体出血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各组手术前后眼压及组间眼压无统计学差异.Dension-68、硅油在玻璃体腔内形成单个透明泡,手术后3~8wk可见到Densiron-68乳化.对照组、硅油组实验眼术后均未观察到白内障形成.Densiron-68组1眼晶状体在术后4wk开始出现晶状体后囊下点状混浊,随时间延长而缓慢发展.未见视网膜脱离.实验组光学显微镜下未见明显视网膜组织结构异常.实验组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Densiron-68组上方视网膜在各个观察期均未见明显超微结构改变,下方视网膜在术后4wk可见个别光感受器内节线粒体轻度肿胀;8wk时可见到个别内节线粒肿胀加重,个别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模糊不清;其余大多数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形态正常、排列整齐;12wk的标本中仅见个别光感受器内节线粒体轻度肿胀,膜盘大致正常.硅油组术后仅12wk时可见小部分上方内颗粒层线粒体轻度肿胀.对照组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结论:作为长期玻璃体替代物,兔眼视网膜对Densiron-68的耐受性良好,虽易早期发生乳化,制约其临床应用效果,但在目前仍不失为一种选择,其乳化后是否会对角膜及房角产生毒性反应,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希彬;庞秀琴;李林;于洁;梁天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36例

    目的:研究外伤性眼内炎的病原及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36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分析受伤原因及病原体培养结果.结果:随访5~36mo,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的36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24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占67%.球内异物是主要的致病原因.22例术中取玻璃体行微生物学检查,7例检查阳性,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3例,革兰氏阴性杆菌1例,真菌2例,混合感染1例.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腔内注入有效药物是提高外伤性眼内炎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陆璐;刘哲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高龄患者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

    目的:分析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5例120眼85~102岁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视力、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mo佳矫正视力≥0.3者 97例 99眼(82.5%),<0.05者为2例2眼(1.7%),脱盲率98.3%.无严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作者:陈菲;董利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黏弹剂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

    目的:探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单纯Healon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单纯性硬核(≥Ⅳ级核)白内障分两组,每组30例30眼.第一组操作中应用双重DisCoVisc作为观察组;第二组操作中应用单纯Healon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mo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较单纯Healon可以更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术后角膜水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杨晓英;郑一卓;陈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