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1/3剂量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急性CSC

刘东宁;徐丽;高桂军

关键词: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1/3剂量光动力疗法
摘要:目的:观察1/3剂量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急性CSC患者26例26眼,行单次1/3量维替泊芬(2mg/m2)进行PDT治疗,术前和术后1,4,12wk进行佳矫正视力和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和12wk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1wk,26眼中有20眼(77%)视网膜下积液吸收,其余6眼(23%)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术后4wk,26眼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22眼荧光渗漏完全消失,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消失;术后12wk,26眼均病情平稳,无复发.治疗后1wk,佳矫正视力从术前平均0.41升高至0.80.随访期间26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1/3剂量PDT治疗急性 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例

    引言Sturge-Weber综合征亦称Sturge-Kaliseher-Weber氏综合征、脑颜面血管瘤、脑三叉神经综合征,是颜面与脑混合性血管畸形和癫痫发作的遗传性疾病.青光眼是此病眼部一个典型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虹膜角膜角异常,如巩膜突发育不良、葡萄膜小梁网变厚、周边虹膜向前止于小梁网上等引起.

    作者:包煜芝;杨方列;芦晓磊;范凌志;施继光;杨亚培;张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研究进展

    曾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计算一直是个难题,如按常规方法计算,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主要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远视.本文就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测算、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选择、前房深度测量、眼轴测量等影响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多种因素及其解决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薛林平;沈政伟;王柏川;杨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方法:对2006-03-01/2010-10-31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7例51眼,眼压稳定后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均随访1~3a.结果:术后47例51眼中44例48眼眼压下降,术前眼压22.98±3.22mmHg,术后眼压13.24±3.17mmHg(P<0.05),45例49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47例51眼术后前房深度加深,由术前1.542±0.314mm转为术后3.157±0.243mm(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以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加深,不同程度地开放已关闭的房角,改善周边窄房角的解剖状态,降低瞳孔阻滞后周边前房关闭的可能性,可以使升高的眼压下降,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媛;王睿;毕春潮;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疗效

    目的:观察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试验组联合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与0.5g/L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症状、结膜水肿、结膜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角膜缘腺样增生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60±0.87,4.72±1.53与2.53±1.45,2.40±1.20;试验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72±0.77,5.29±1.46与1.47±1.48,1.59±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3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药物.

    作者:贾惠莉;刘春民;邓宏伟;韩冰;朱小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harles Bonnet综合征研究进展

    Charles Bonnet综合征(CBS)的主要特征为发生于非精神异常患者的复杂性幻视,患病率约为0.4%~40%.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临床特征亦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及时诊断、合理解释将有助于缓解患者情绪.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近年来有关CBS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侯言彬;张亚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兔视网膜光凝术后GFAP和CTGF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色素家兔视网膜光凝术后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激光斑的表达.方法:采用倍频532nm绿激光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极部30点(光斑效应为Tso分级Ⅲ级),建立色素兔视网膜光凝Ⅲ级光斑效应动物模型.24只有色家兔右眼为视网膜光凝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按术后观察时间1,3,7,14,21,28d分为6个亚组,各组动物于光凝术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取出眼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和CTGF的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GFAP蛋白在色素家兔正常对照眼神经节细胞层弱表达,光凝后3d,激光斑Müller细胞表达GFAP,表达持续增强到光凝术后28d.光凝后3d,CTGF在光斑处弱表达,持续增强至术后28d,CTGF阳性表达在视网膜光凝斑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细胞和无定形的胶原基质.CTGF蛋白在正常对照眼无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视网膜光凝斑GFAP与CTGF表达强度在时序上呈密切正相关(r=0.786,P<0.01).结论:CTGF与GFAP参与了视网膜光凝术后激光斑损伤修复的调控过程.可能是视网膜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覃冬菊;游庆华;唐罗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观察20MHz高频B型超声在眼外肌的应用

    目的:了解眼外肌在20MHz高频超声中的声像图特点,明确20MHz超声在眼外肌疾病中的适用范围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01/12分别利用10MHz及20MHz高频超声对眼外肌进行对比观察,归纳总结正常人群眼外肌20MHz B型超声的声像图特点及其厚度,以及在不同眼外肌疾病中的表现.结果:20MHz高频超声在正常人群及斜视患者中可以清晰地显示眼外肌的形态特点,正常人群双眼对称眼外肌厚度无明显差别.与10MHz超声相比,其测量值明显增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眼外肌疾病中表现各不相同.结论:20MHz高频B型超声适合正常人群及斜视患者的眼外肌观察,其显示效果明显优于10MHz超声,而在眼外肌厚度增加类型的眼外肌疾病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

    作者:史铭宇;邱辉;高尚;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高龄患者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

    目的:分析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5例120眼85~102岁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视力、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mo佳矫正视力≥0.3者 97例 99眼(82.5%),<0.05者为2例2眼(1.7%),脱盲率98.3%.无严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作者:陈菲;董利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治疗进展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多年来一直是困扰角膜移植患者复明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有望成为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本文主要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发生的机制以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梦;刘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持续性高眼压的手术治疗

    引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控制眼压至正常后择期实施手术.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1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用足量的局部和全身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仍在40mmHg以上,为挽救和保护视功能,对这类顽固的、持续性高眼压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传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60例1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观察.结果:患者160例187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33眼,发生率为17.65%,其中1眼发生脉络膜脱离,经保守治疗治愈.在160例小梁切除术中,我科开展了5例6眼术毕向前房内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以预防术后浅前房,其中1例双眼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右眼发生广泛后弹力层脱离经前房注气3次治愈,左眼脱离范围小于1/3未做处理.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要轻巧,操作要精细,以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瑞;赵志和;李岩;戴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61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行上直肌大量后徙,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同时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术后满意46眼,满意率75%,术后改善14眼,改善率23%,无效1眼.结论:上直肌大量后徙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合并有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无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上直肌后徙术.

    作者:韩二营;于世辉;李月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视神经肿瘤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视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视神经胶质瘤和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视神经胶质瘤的15例患者中以发现眼球突出为主诉的病例为6例,以发现视力下降为主诉的5例,眼球突出合并视力下降的2例;视神经鞘脑膜瘤组21例患者中以眼球突出为主诉的病例为13例,视力下降5例,眼球突出合并视力下降的3例.超声检查、CT、MRI检查均有典型表现;3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6例经伽玛刀治疗.结论:视神经源性肿瘤在眼部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治疗方案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制定,目前以手术及放射治疗为主.

    作者:刘洋;张虹;刘琳;宋国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鼻眶部毛霉菌病的研究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鼻眶部毛霉菌病非典型病例,并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患者,男,17岁,免疫功能正常,左眼2mo缓慢进行性疼痛肿胀.行组织活检,病理学诊断为毛霉菌病.采用综合疗法,包括筛窦及上颌窦侵入性内窥镜切除和清创、左眼眶内容物刮除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和眶内两性霉素B冲洗,成功根除真菌感染.该病例说明,鼻眶部毛霉菌病可发生在年轻健康的个体身上.早期诊断,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对成功地治疗这种罕见的具有潜在致命性的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晶状体损伤的观察

    目的:观察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对晶状体损伤的情况.方法:对2009-08/2010-07在我院行20G或23G有晶状体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共91例95眼进行分析.A组46例48眼行20G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45例47眼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采用吊顶灯技术.术中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剥膜、视网膜切开、视网膜脱离复位、异物取出、视网膜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气体/硅油填充等步骤,对术中晶状体损伤情况进行观察.结果: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组18例18眼发生晶状体混浊,23G玻璃体切割手术组5例5眼发生晶状体混浊.两组均未见切割头咬伤晶状体.结论:23G手术与20G手术相比,因可以在术中灵活更换灌注套管位置,减少因器械伸入行程过长、进行对侧基底部玻璃体切割时造成的晶状体损伤.

    作者:钱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51眼AION患者全身及眼部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眼底、FFA、视野改变.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全身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3±10岁,全身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47.06%患者诉视力突然下降,64.71%患者眼底检查示视盘呈灰白色水肿,33.33%患者视野表现偏盲性缺损,56.86%患者FFA早期视盘弱荧光,晚期荧光增强.经治疗80.39%患者视力提高,视野缺损改善.结论:AION是多病因眼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突然视力下降、视盘灰白水肿、偏盲性视野缺损、FFA视盘早期弱荧光、晚期强荧光是其典型表现.综合治疗后患者可恢复一定视力视野.

    作者:杨铮;周瑞雅;陈彬川;帖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研究

    目的:为了筛选适合结膜松弛症结膜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方法,对不同培养基培育及杞精明目汤药物血清作用前后的结膜松弛症和正常球结膜成纤维细胞进行观察.方法:收集结膜松弛症松弛结膜组织16例、翼状胬肉组织11例和正常球结膜组织5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状态,筛选适合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培养基.结果:采用DMEM/F12培养基可使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少量从组织块内溢出,但不能传代.采用含100mL/L胎牛血清、1μL/mL成纤维细胞生长添加物(FGS)的DMEM-H培养基可使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顺利生长,且能够传代.结论:适宜培养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基是含100mL/L胎牛血清、1μL/mL FGS、100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的DMEM-H培养基.

    作者:李轶捷;张兴儒;项敏泓;张隆;李青松;韩竹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观察并分析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51例89眼,应用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眼压、角膜横径、杯/盘比值、滤过泡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21±6.50)mo,术后1,6,12mo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90%,90%.术后平均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杯/盘比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角膜横径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495);手术失败者角膜横径较术前增大(P<0.05).手术并发症主要有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和术后浅前房等.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韩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矫正老视的研究进展

    老视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调节力逐渐下降的自然现象.目前老视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多种手术方法用于改善老视眼的调节.其中准分子激光手术成为矫正老视一种重要方法,而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不断进步.本文就老视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以及准分子激光矫正老视的手术方式和切削模式进行综述.

    作者:赵玉阳;李世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黏弹剂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

    目的:探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单纯Healon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单纯性硬核(≥Ⅳ级核)白内障分两组,每组30例30眼.第一组操作中应用双重DisCoVisc作为观察组;第二组操作中应用单纯Healon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mo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较单纯Healon可以更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术后角膜水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杨晓英;郑一卓;陈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