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网站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 CCN1/Cyr61)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RNV)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特异性抑制CCN1对R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取 C57 BL/6 J 小鼠2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高氧对照组和CCN1治疗组,每组各50只。高氧对照组和CCN1治疗组分别玻璃体腔内注射空载体质粒和CCN1 siRNA表达质粒。 ADP酶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 和RT-PCR法检测CCN1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高氧组和高氧对照组视网膜可见大片无灌注区和大量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25.25±1.26个;23.12±1.16个),CCN1治疗组较高氧组和高氧对照组的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8.47±1.15个)明显减少。高氧组和高氧对照组较对照组相比,CCN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高, CCN1治疗组较高氧组和高氧对照组显著减弱,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CCN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RNV形成密切相关,特异性抑制 CCN1能有效抑制 RNV 的形成,为预防和治疗ROP提供新的思路及对策。
作者:底煜;张轶欧;杨飏;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移植在HA眼座植入术后重度结膜囊狭窄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眼球严重损害同时伴重度结膜囊狭窄33例33眼者,先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6 mo后再行口腔黏膜移植全结膜囊成形术。结果:口唇黏膜31例移植成功,结膜囊成形良好,未见并发症,1例上睑下垂,1例结膜囊再狭窄。结论:对眼球严重损害伴重度结膜囊狭窄患者,可在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后,以口腔黏膜Ⅱ期行结膜囊成形术,效果良好。
作者:董莉莉;曹国平;俞学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高氧诱导的方法制作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运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于小鼠出生后第7,12,14,17,26 d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视网膜组织中Islet-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视网膜铺片及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小鼠出生后第7d,模型组与正常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小鼠出生后第12~14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生后17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仍高于正常组;出生后26d,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持续缺氧的视网膜组织通过增加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从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作者:熊思齐;江海波;许惠卓;夏晓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单纯白内障患者88例122眼,按切开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透明角膜组( A组)40例60眼;巩膜隧道组( B组)48例62眼。观察术前、术后1d;1wk;1mo时平均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wk;1mo,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SI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SIA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裸眼视力≥0.5及佳矫正视力≥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改变较小,根据角膜地形图指导个性化切口位置,对自身角膜散光的处理更有优势。
作者:霍璐;郝晓琳;张仲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角膜切口的大小对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56例196眼,按角膜切口大小分为两组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透明角膜切口1.8 mm组94眼;3.0 mm组102眼。比较术后1 wk;1,3 mo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结果:术后1wk,两组之间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组间比较亦有差异(P<0.05),术后3mo,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切口大小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不同。其中微切口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相对小,而3.0mm透明角膜切口影响大。
作者:宋宗艳;陈凤华;程芳;闫爱民;邱煦;娄雪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MM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95眼随机分为两组,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 ( T+MMC )组(31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T)组(26例41眼),术后随访4~6mo,观察其前房、滤过泡、眼压及并发症。结果:T+MMC组术后1d平均眼压为11.24±3.73mmHg,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P<0.01),与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6.15±3.62mmHg,与T组(18.79±5.27mmHg)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T+MMC组和T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4.44%和80.48%,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偶发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均治愈。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及滤过泡形态维持均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刘是;邢淑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应用飞秒激光辅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FS-PKP)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48眼FS-PKP术病例。术前佳矫正视力为2.35±1.01(标准对数视力表),角膜病变累及全层,包括圆锥角膜、白斑、外伤性瘢痕等。采用飞秒激光制作不同直径和边缘形状的全层角膜植片与对应植床,进行角膜移植术,术后治疗与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传统PKP)相同。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6,10mo的裸眼视力( UCVA)、佳矫正视力( BCVA)、角膜散光( CA)值、手术并发症。将同期完成的43例44眼传统PKP病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和χ2检验。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与传统PKP的比较中,两种术式的术后UCVA在术后1mo时分别是3.48±0.43和2.97±1.14,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9);术后3mo时UCVA分别是3.86±0.25和3.74±0.73,术后6mo时分别是4.04±0.23和3.98±0.29,均无统计学差异( P=0.146, P=0.56);FS-PKP组术后1 mo BCVA优于传统PKP手术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而术后6,10mo,两组的BC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6mo=0.132, P10mo=0.47);但在术后散光、高眼压、切口裂开等方面FS-PKP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PKP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飞秒激光辅助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早期的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值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体现了这一新技术的临床优越性。
作者:王晶;王林农;周如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随着对DR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对血糖、血压及血脂危险因子的控制,以及多种药物的应用,对DR的防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对DR的危险因子控制及药物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弓欣;徐国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囊内摘除联合两类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做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1例23眼,行晶状体囊内摘除前部玻璃体切割联合IOL悬吊术,依植入IOL类别分为四个闭合襻IOL组和两个C襻IOL组,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综合验光、眼底,6mo时裂隙灯眼前节摄像系统拍照确定 IOL 偏心值,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确定IOL的倾斜度检查。结果: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四襻组IOL平均偏心为0.57mm,两襻组平均偏心0.79mm;四襻组IOL平均倾斜度为6°,两襻组平均倾斜度1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半脱位术中四个闭合襻IOL做悬吊术后居中性更好,IOL倾斜度更小。
作者:邓芳祝;邝国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环孢素A对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磷酸肌醇-3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 PI-3k)途径的影响,为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白色家兔30只60眼,行双眼透明晶状体皮质吸除术,右眼为治疗组,左眼为对照组。术后第1d起,对照组眼用生理盐水点眼6次,而治疗组眼应用1%环孢素A( cyclosporine A, CsA)眼药水点眼6次。分别在术后第1d未点药前、术后1wk,2wk,1mo和2mo各处死随机选择的6只兔,摘取双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张力蛋白同源的28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酯酶 mRNA ( PTEN mRNA )和Ser473-R的表达。结果:术后两组PCNA和Ser473-R的表达均逐渐降低,其中1wk(0.690±0.035 vs 0.785±0.015,t=6.099,P<0.01)和2wk(0.571±0.038 vs 0.670±0.037,t=4.585,P<0.01)时治疗组 PCNA 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1 wk (0.374±0.031 vs 0.435±0.030,t=3.486,P=0.006)和2wk (0.220±0.022 vs 0.251±0.020,t=2.516,P=0.031)时治疗组Ser473-R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wk~1mo时,两组PTEN mRNA均逐渐回升。术后1wk,治疗组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302±0.027 vs 0.255±0.038,t=2.474, ;P=0.033)。结论:环孢素A对兔眼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PI-3 k途径有显著抑制作用,为研究CsA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赵宁;张瑞君;钟一凡;刘磊;李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早期白内障患者,视力还没有受到影响,但常有眼前光幕遮档,夜间驾驶困难等主诉,究其原因,可能是视功能的一项指标———散射光值出现了改变,因此伴随眩光的主诉。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患者,有可能主诉视野中出现光圈、光晕、闪光、亮点等,这也是眩光幻影所致。眩光是指视野中干扰光源的存在导致视力的减退,换句话说,就是由于散射光的存在导致视网膜成像对比敏感度的减退。本文就眩光研究目前取得的共识与近期的新进展展开论述,并针对眩光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
作者:郑雨薇;赵江月;马立威;陈双叶;于紫燕;石栋;张劲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构建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的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胞外段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PCR扩增穿梭质粒PHMCMVTSHR289目的基因并连接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上,重组质粒pcDNA3.1+/TSHR289采用酶切及测序法鉴定。阳离子脂质体包裹重组质粒pcDNA3.1+/TSHR289。结果:重组质粒pcDNA3.1+/TSHR289用HindIII酶切后产物经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出现512 bp条带。正向测序发现AAC突变为AAT,为同义突变。反向测序发现GCG突变为GCT,亦为同义突变。阳离子脂质体与重组质粒的体积质量比例为3:1。结论: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 pcDNA3.1+/TSHR289构建成功。
作者:杨于力;罗清礼;吕红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临床中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12间的80例10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联合手术治疗的38例48眼患者为A组,采取分期手术治疗的42例54眼患者为B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A组和B组的视力较手术前均有不同的提高,组间数据比较无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A组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均是可行的,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视力,均值得临床中应用。
作者:吴清;姜方义;毛明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估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儿童干眼症的效果。方法:干眼症儿童100例200眼被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试验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4次/d;两组同时去除病因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30 d 的症状评分、Schirmer Ⅰ、泪膜破裂时间( BUT )、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能有效治疗儿童干眼症。
作者:欧阳君;屈晓勇;李红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在解剖上,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相邻,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病理状态时,玻璃体的改变为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玻璃体在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消除玻璃体改变在疾病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眼科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玻璃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结构和黏连机制、玻璃体与视网膜界面变化的危险因素、对视网膜疾病影响的描述,阐述了玻璃体后脱离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的影响及采用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作者:王群;刘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及内界膜( inner limiting membrane, ILM)剥除、气体眼内填充后,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观察黄斑裂孔术后的闭合黄斑孔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retinal thickness,RT)变化。方法:非随机、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筛选我院2011-03-01/2013-06-30入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17例17眼,均为同一术者行25 G-PPV和ILM剥除、短效气体填充、黄斑孔闭合良好、随访观察超过6 mo以上者。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Topcon公司SD-OCT进行术眼及对侧正常眼的黄斑区线性扫描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根据ETDRS分成9个区域。术后观察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3~5wk(A 期)、术后2~3mo(B期)、术后>6mo(C期)。结果:在A期中,OCT检查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术眼C, IS,II,IN,OS,OI和ON较对侧眼相应区域的厚度增加( P<0.01),而IT和OT(291.58±18.97μm,250.83±21.21μm)较对侧眼(280.33±20.82μm,242.08±24.02μ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B期中,术眼II,IN,OS和ON区域较对侧眼相应区域视网膜厚度增加(P<0.01),而术眼C,IS,IT,OI和OT区域较对侧正常眼相应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C期中,除术眼IN区较对侧眼厚度增加外(P<0.01),余C,IS,II,IT,OS, OI,ON和OT较对侧眼相应区域厚度均无明显变化( P>0.01)。另外,C期的术眼ON和IT视网膜厚度较A期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持续变化,可能与ILM的剥除导致黄斑区显微组织结构的变化有关。 SD-OCT为黄斑裂孔术后随访观察提供了客观便捷的观察工具,为进一步研究ILM 剥除对黄斑区视网膜的远期结构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艳;郑科;马列;梁军;谷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旨在找出中国眼科医师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与国际眼科医师间水平的差距,以期为今后中国眼科医师的培养提供参考。方法:对全球所有参加2013年国际眼科考试的考生的通过率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中国考生的考试成绩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尤其是临床部分,中国考生的通过率与其他国家的考生差距十分明显;可能表明中国考生对于该项考试的适应性还不够好,基础知识和临床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结论:可能表明我国在眼科住院医师中后期培养上效果不佳,今后需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
作者:柳雯;张泉慧;朱钊良;张赛一;李佩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调查分析航天科技人员干眼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指导其用眼卫生,改善生活工作习惯,从而加强眼部健康。方法:对2013-09/2014-06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在职航天科技人员经过初筛,针对有干眼常见症状者进行问卷调查评分及客观临床检查。临床检查包括基础泪液分泌量检测( Schirmer Ⅰ)、泪膜破裂时间( BUT )测定、角结膜荧光素染色( FL),以确诊干眼。结果:在随机发放的1000份调查问卷中有干眼主诉症状者606例(60.6%),经检查后确诊干眼的为432例(43.2%);干眼在航天科技人员主诉人群中的阳性率为71.3%;航天科技人员干眼病患病人数较多,病因除性别、年龄外,还与空调、暖气、视频终端、睡眠时间等多种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干眼已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病因复杂,航天科技人员干眼的致病因素主要与其工作环境及方式、局部因素有关,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根据导致干眼的不同因素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以减少干眼的发生及控制干眼的症状。同时在眼科体检中也应把干眼筛查相关的系列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作者:李倩文;郝晓琳;张仲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方法:横断面研究。无糖尿病正常人30例30眼(对照组);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无视网膜病变( NDR)患者35例35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 -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38例38眼。分别对其行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 retina 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DR患者即出现P1波振幅下降, N1波潜时延长,且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 P<0.05);NDR患者CS值在中、高频段出现下降( P<0.05), NPDR患者CS值全频段下降(P<0.05);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在对照组与ND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对照组、NDR组与NPD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f-ERG和CS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视功能评价的敏感指标,随着病变发展CRA血流也出现改变。
作者:徐星慧;张武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液、房水、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含量的变化,探讨VEGF与PDR的关系,为抗VEGF药物治疗的给药途径及剂量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检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组,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VEGF含量,还检测PDR患者房水、玻璃体中和正常对照组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并进行综合分析。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其质量和灵敏度相对较高。结果:PDR组房水中VEGF含量有增高趋势,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PDR患者玻璃体中VEGF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0.01)。 PDR组自身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比较有逐渐增高趋势,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血浆VEGF含量在正常对照组中高,而玻璃体中VEGF含量在PDR患者中高。结论:PDR患者眼内尤其是玻璃体中VEGF含量大幅度增高,可能对促进DR发展恶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正常人,VEGF更多地存在于血浆中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在严重DR患者中,玻璃体中异常地出现大量VEGF,推测来自缺血缺氧的视网膜,并可能有向眼前段扩散的趋势。
作者:朱洪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