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mm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张建珠;陈俊洪;黄伯健;江瑜;庄义昭;李雪霞;卢国仁

关键词:微切口, 超声乳化, 角膜散光
摘要: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 d;1 wk;1 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1d;1wk;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 DR 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是糖尿病严重和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是一多功能蛋白质,研究表明它在DR中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抗氧化应激特性来实现的。本文就PEDF在DR中的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赵春会;吕红彬;周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

    目的:探讨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75例80眼白内障应用圈垫器和劈核刀进行劈核取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散光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3~12 mo。结果:术后第1d视力0.3~0.5者37眼,≥0.6者21眼,术后1mo 0.3~0.5者43眼,≥0.6者26眼。角膜散光在术后1wk为1.75±0.55D,与术前0.85±0.29D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 0.92±0.48D和3mo 0.89±0.35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眼术中后囊破裂,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内。术后角膜内皮波纹状水肿2眼,术后3d左右消退;斑块状水肿2眼,术后2 wk 内消退。一过性高眼压2眼。结论: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效果好,手术成本低,操作简便,并发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小宁;李盈龙;刘钢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BRVO 合并黄斑水肿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 )对B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3组:第1组(10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2组(10眼)玻璃体腔注射1次雷珠单抗0.05mL/0.5mg,7d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3组(10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间隔1mo,第1次注射7d 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随访6 mo ,观察佳矫正视力及OCT检查(干涉光断层扫描仪检查)黄斑中央厚度。结果:患者6 mo后视力显著提高,1组平均提高11个字母,2组提高17个字母,3组提高18个字母。 OCT显示1组黄斑中央厚度平均降低208.7μm,2组降低312.9μm,3组降低326.8μm。1组中视力提高3行以上1例(10%),2组有3例(30%),3组有4例(40%)。结论: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激光治疗,雷珠单抗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并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作者:张雪岩;李艳波;周黎纹;王晓波;罗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8mm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 d;1 wk;1 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1d;1wk;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作者:张建珠;陈俊洪;黄伯健;江瑜;庄义昭;李雪霞;卢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包括29例29眼具有高危因素如新生血管、葡萄膜炎、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和发育性的难治性青光眼。13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16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滤过泡形态特点以及术后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随访12 mo。结果:术后6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1/13(84.6%),对照组10/16(62.5%)(P<0.05);术后12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0/13(76.9%),对照组10/16(62.5%)(P<0.05)。术后12mo,羊膜组和对照组眼压分别从术前50.3±11.3,49.7±10.7mmHg降至15.7±1.1,19.8±2.3mmHg (P<0.05)。由于滤过过强,对照组术后早期出现低眼压3例(18.8%),羊膜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出现包裹性滤过泡6例(37.5%),羊膜组仅出现1例(7.7%)。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平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作者:侯韶宁;付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 OCT 图像分析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特征。方法:对确诊的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17例34眼应用眼底照相及OCT跟踪观察,于激素冲击疗法后的5,15,30 d再次行上述检查,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及多灶性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网膜水肿减轻甚至消失,神经上皮脱离腔减小,部分脱离腔消失、视网膜基本复位。结论:OCT可清晰观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宋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

    目的:探索正常SD大鼠及视网膜锥体失功能( RCD )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及其可能存在的诊断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及RCD大鼠,各6只,分别进行红、白、绿及蓝色光的视网膜电图记录,刺激所用的红光波长为625nm,绿光波长为525nm,蓝光波长为470nm,白光为混合光。结果:正常SD大鼠各颜色光ERG表现为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刺激条件下波幅值较红光及白光高;而RCD大鼠各颜色光暗适应ERG的b波波幅值无显著差别,但各颜色光的波幅值均小于SD大鼠;而各颜色光明适应ERG均未记录到明显波形。结论:大鼠对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较为敏感,建议可使用蓝光或者绿光作为大鼠视网膜电图记录的刺激光源。RCD大鼠对各颜色光无特异性的反应,尚不能用颜色光视网膜电图作为其特异的诊断指标。

    作者:曹青林;张磊;安晶;张作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3-G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1因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在我院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48例48眼,记录术前和术后1 mp佳矫正视力,观察眼压、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眼底病情的变化,随访时间4~18 mo。结果: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视力提高43眼(90%),视力≥0.12者36眼(75%),视力≥0.3者15眼(31%),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显著性( P=0.00)。术后有6眼(13%)低眼压,5眼(10%)发生脉络膜脱离,13眼(27%)出现前房炎症反应,16眼(33%)术后早期高眼压,10眼(21%)术后玻璃体腔出血,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未发生。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海波;杨艳华;徐少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目的:探讨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滴眼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阿昔洛韦200 mg口服,5次/d,玻璃酸钠眼液点眼,4次/d,当发生角膜基质炎、盘状角膜炎或者角膜内皮炎时使用1g/L氟米龙眼液点眼,4次/d;对照组给予1.5g/L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4次/d。随访3~4 wk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患者局部疼痛及畏光缓解时间、角膜损伤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33)。结论: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满意。

    作者:陈耀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较多。前房解剖结构的改变与青光眼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AS-OCT )具有检查快速、非接触、高分辨率、精确定量化测量等特点,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青光眼术后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作者:赵黎;李青松;柯梅青;张兴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Behcet 病患者血清 TNF-α和 IFN-γ及 MCP-1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Behcet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血清TNF-α、IFN-γ、MCP-1的水平。方法:BD患者25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献血员30例,抽取血清检测TNF-α、IFN-γ、MCP-1等指标。结果: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异常升高,可能与BD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袁永刚;梁纳;马胜生;郑东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角膜塑型术后眼轴的超声生物测定分析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后眼的前房深度( ACD )、晶状体厚度( LT)、眼轴长度( AL)的变化。方法:对进行角膜塑型镜治疗的120例120眼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将角膜塑形术术前及术后1a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角膜塑型镜治疗1a后,LT较治疗前增厚,其中低度近视组增厚0.14m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中高度近视组增厚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型术后,存在着晶状体屈光力的改变。调节因素可能参与着角膜塑型镜延缓近视发展的机制。

    作者:江霞;张青松;雷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透明角膜切口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28眼高度近视患者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眼压、屈光度数、角膜内皮计数、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及晶状体混浊情况。结果:高度近视患者28眼均顺利植入了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随访6mo,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基本位于正位,无明显倾斜、偏位。未发现白内障、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在具备熟练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的前提下,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有较好的预测性及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较少,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林;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1.5a 随访结果

    目的:调查沈阳市风雨坛社区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筛查社区T2DM患者457例,2013年复查其中的92例,并新增312例T2 DM患者,调查其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风雨坛社区2011年和2013年DR患病率分别为15.8%和41.2%。 DR与NDR组比较,年龄、DM 家族史、DM 病程、空腹和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血清肌酐(Scr)、收缩压(SBP)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LDL-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DM病程、HbA1 c、SBP 及 HDL-C 是DR 的独立危险因素。2013年参与复查的92例DM患者,DR进展和新发共31例(33.7%),主要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结论:风雨坛社区居民DR患病率远高于我国北方的其他研究,主要与患者DM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对DM及其眼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疾病的共同作用相关。

    作者:吴京阳;刘磊;耿金;柳力敏;陈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一体式三联术有效性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进展时期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一体式三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5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三联手术,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mo,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眼压得到控制,滤过泡弥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成熟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能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快速提高视力,减少了单纯青光眼手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作者:于丹;赵刚平;朱敏;雷玉;黄智;李静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5例92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3,6,12mo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随访3~12 mo。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后P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23眼(77%),视力下降者7眼(23%);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44眼(71%),视力下降者18眼(29%)。经过一次全视网膜光凝后,3mo复查FFA,新生血管未退、无灌注区未消失者追加光凝, PPDR 有效率为29眼(97%),PDR有效率为50眼(81%);13眼(14%)出现玻璃体出血转上级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结论: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良好。

    作者:周特红;魏学忠;唐思梦;崔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疗效的比较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96例,其中14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156例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超声乳化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 mo视力情况和散光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基本相当,但其有着良好的经济性,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广泛开展。

    作者:李勇;岳章显;徐海龙;刘钊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应用总结

    目的: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2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穿刺排液、冷凝、裂孔定位、硅胶垫压等关键技术。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89.5%,总复位率96.7%;术后1mo,矫正视力>0.05者89.8%,>0.3者35.2%;一次穿刺排液成功83.6%,硅胶垫压环扎后需再穿刺排液占13.1%;显微镜下裂孔冷凝定位准确率82.9%,术中调整后准确率90.0%;术中硅胶位置调整占6.6%,需再次手术调整占10.6%;95.4%硅胶垫压后缘位于角膜缘后20 mm以前,4.6%位于20 mm以后。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可获得期望的临床效果,其关键技术应用简便、可靠,出现偏差时可适时调整;视网膜可观察范围达角膜缘后20mm,大眼轴高度近视者可达角膜缘后20~24 mm。

    作者:赵春阳;李永雄;李冬莲;黄国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0例40眼纤维血管膜范围>5 P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行20 G及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视力、眼内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 G组手术后1,3,6 mo的佳矫正视力为LogMAR (0.88±0.43)、(0.69±0.23)、(0.45±0.17),20G组手术后1,3,6mo 的佳矫正视力为 LogMAR(0.57±0.32),(0.41±0.21),(0.30±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6~23 mo。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是治疗复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吴林彬;周家承;谭荣强;张蕾;刘姣;郑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OCT 快速和重复扫描法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快速和重复法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在诊断青光眼中的可重复性意义。方法:应用Stratus OCT测量38例正常人和4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分别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两种方案来测量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RNFL厚度,通过统计各组视盘区域中颞区、上区、下区和鼻区共四个象限的总体平均RNFL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和变异性系数来进行重复性评估。结果: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总体平均RNFL厚度和颞侧、上方、鼻侧、下方RNFL厚度,两组均未显示出差异;而重复扫描方案较之快速扫描在视盘周围测出的平均RNFL厚度具有更高的ICC和更低的CV值,在颞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2),在颞区、鼻区、上区和下区中得出的RNFL厚度的ICC ( CV值)如下:快速扫描分别为0.918(7.2%),0.831(6.82%),0.856(5.12%),0.911(7.19%);而重复扫描的分别为0.927(3.21%),0.962(5.01%),0.909(6.02)%,0.869(4.67%),0.918(6.89%)。结论:OCT测量RNFL厚度中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均具有可重复性的价值,而重复扫描方案在评估RNFL厚度方面更为精确。

    作者:徐育慧;吴良成;姚大庆;徐珰;翁成海;王少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