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应用总结

赵春阳;李永雄;李冬莲;黄国舜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外路显微手术
摘要:目的: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2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穿刺排液、冷凝、裂孔定位、硅胶垫压等关键技术。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89.5%,总复位率96.7%;术后1mo,矫正视力>0.05者89.8%,>0.3者35.2%;一次穿刺排液成功83.6%,硅胶垫压环扎后需再穿刺排液占13.1%;显微镜下裂孔冷凝定位准确率82.9%,术中调整后准确率90.0%;术中硅胶位置调整占6.6%,需再次手术调整占10.6%;95.4%硅胶垫压后缘位于角膜缘后20 mm以前,4.6%位于20 mm以后。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可获得期望的临床效果,其关键技术应用简便、可靠,出现偏差时可适时调整;视网膜可观察范围达角膜缘后20mm,大眼轴高度近视者可达角膜缘后20~24 mm。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期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分析

    目的:对比OCT测量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NFLT)。方法:收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100名正常人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以及对照组接受OCT检查测量RNFLT,同时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平均RNFLT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视盘上方以及5∶00,11∶00,12∶00位RNFLT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6mo,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视盘上方,视盘颞侧,视盘下方RNFLT变化的关系。结论:本研究证实控制血糖可以影响RNFLT,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平均RNFLT以及视盘上方RNFLT有轻微减少。

    作者:赵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重度眼化学伤急性期处理及羊膜移植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中重度眼化学伤的急性期处理和羊膜移植的效果分析,探讨治疗眼化学伤的有效途径。方法:收集Ⅱ度及以上的中重度眼化学伤患者36例43眼的基本资料,通过分析致伤原因、致伤程度、视力、并发症等观察临床疗效。结果:Ⅱ度烧伤的视力恢复效果较好,55.6%的视力恢复到0.6及以上。酸烧伤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80.0%,碱烧伤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行羊膜移植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69.7%,早期未行羊膜移植眼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烧伤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40.0%)低于碱烧伤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行羊膜移植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60.6%)低于早期未行羊膜移植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急性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及早开展羊膜移植,对于患者的视力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冰;方晏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选择80例局部麻醉手术的水平性斜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用7.5g/L罗哌卡因混合20g/L利多卡因分别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和结膜下浸润麻醉,并进行疼痛和眼心反射的评估。结果:患者80例均能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疼痛的评估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试验组评为“优”者12例,“良”者21例,“可”者6例,“差”1例。对照组“优”者2例,“良”者25例,“可”者12例,“差”1例。两组进行秩和检验,P<0.01,两组有显著差异。术中牵拉眼内外直肌数量和出现眼心反射情况为:试验组牵拉肌肉共74条,发生眼心反射26次,对照组牵拉肌肉共76条,发生眼心反射48次,采用χ2检验,P<0.01,两组间眼心反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眼心反射等级差别采用秩和检验,P>0.05,在发生眼心反射患者中,两组间眼心反射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7.5g/L罗哌卡因混合20g/L利多卡因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应用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思明;徐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173眼玻璃体积血患者进行病因分析,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果:术后诊断:173眼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3眼(48.0%),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4眼(13.9%),Eales病13眼(7.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眼(5.8%),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5.2%),视网膜裂孔8眼(4.6%),视网膜脱离9眼(5.2%),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眼(4.0%),单纯玻璃体积血4眼(2.3%),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1.2%),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眼(1.2%),脉络膜视网膜炎1眼(0.6%),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眼(0.6%)。不同年龄病因分布不同,术后随访3~15mo,术前与术后视力相比,41眼(23.7%)视力不变,115眼(66.5%)视力提高,17眼(9.8%)视力下降。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Eales 病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手术并发症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萃丽;张明媚;陈雪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紫外线A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渗透压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影响

    目的:紫外线A是否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积聚。方法: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经紫外线 A照射、高渗和低渗培养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定量PCR方法测定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识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测量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细胞内外转运过程。结果:本研究证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 mRNA。高渗(400 mosmol/L )相对于等渗(300mosmol/L)引发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的mRNA升高约3~5倍。高渗同时引发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细胞内积聚。相反,低渗(200 mosmol L/)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外流至细胞外。紫外线A照射明显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向细胞内摄入。与此同时,紫外线A照射还引发细胞膜相应转运蛋白的mRNA的上调。结论:本实验表明紫外线 A可以引发与高渗相类似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的细胞内积聚效应,这种效应对保持细胞内稳态有重要作用。

    作者:伍大洋;张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2012-05/2013-11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例。 A组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B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C组采用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乳头C/D比值改变及矫正视力、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成本效益及学习曲线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及用药后眼压均无明显差别(P>0.05);经不同手术方式后,C组眼压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不同手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均发生改变,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和B两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恢复时间快,创口小,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学习曲线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亦田;郭灿新;张远超;司马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透明角膜切口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28眼高度近视患者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眼压、屈光度数、角膜内皮计数、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及晶状体混浊情况。结果:高度近视患者28眼均顺利植入了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随访6mo,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基本位于正位,无明显倾斜、偏位。未发现白内障、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在具备熟练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的前提下,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有较好的预测性及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较少,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林;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一体式三联术有效性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进展时期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一体式三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5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三联手术,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mo,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眼压得到控制,滤过泡弥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成熟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能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快速提高视力,减少了单纯青光眼手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作者:于丹;赵刚平;朱敏;雷玉;黄智;李静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成功控制高血糖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与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对52例HbA1 c>7%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平均随访6 mo后,血糖浓度控制效果不佳。记录性别、病程,采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患者在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治疗。当HbA1 c≤7%时,再次记录中央角膜厚度,并比较治疗前后的HbA1c 水平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治疗前后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52.30±29.26μm和542.36±27.20μm,平均HbA1c水平分别为(9.36±1.79)%和(6.45±0.70)%,差异显著(P=0.0001,配对t检验)。结论:中央角膜厚度随HbA1 c水平的降低(血糖控制良好)而显著下降,但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时应注意HbA1 c。

    作者:Yesim Altay;Ayse Burcu;Firdevs Ornek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不同劈核技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 MICS )中三种劈核技术[乳化劈裂法(phaco-chop),分而治之法(divide-and-conquer),拦截劈裂法( stop-and-chop )]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临床病例研究。随机选择135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接受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首先根据LOCS Ⅲ分级标准按晶状体核混浊程度( nuclear opacity , NO )分为三组:NO2组、NO3组及 NO4组,每组患者又依据术中使用劈核方式不同再分成三组:phaco-chop 组, divide-and-conquer 组及 stop-and-chop组。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中央角膜厚度(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 ECC),术中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累积消耗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 ,CDE)、灌注液消耗量( esstimated fluied used ,EFU)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在晶状体核混浊程度为NO4组的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中phaco-chop组使用的UST,CDE和EFU均明显低于divide-and-conquer 组和stop-and-chop 组( P<0.05),且该组术后1 mo 时角膜内皮丢失率也明显低于divide-and-conquer组和stop-and-chop组( P<0.05)。但术后1 mo时在不同晶状体核混浊程度分组中三种劈核方式的BCVA及CCT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三种不同的劈核方式针对轻度和中度核混浊白内障都有良好的疗效。但在重度核混浊白内障中phaco-chop技术显示出更好的超声乳化效率、更少的角膜内皮损伤。

    作者:周?莉;王勇;鲍先议;许荣;彭婷婷;孙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

    目的:探索正常SD大鼠及视网膜锥体失功能( RCD )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及其可能存在的诊断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及RCD大鼠,各6只,分别进行红、白、绿及蓝色光的视网膜电图记录,刺激所用的红光波长为625nm,绿光波长为525nm,蓝光波长为470nm,白光为混合光。结果:正常SD大鼠各颜色光ERG表现为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刺激条件下波幅值较红光及白光高;而RCD大鼠各颜色光暗适应ERG的b波波幅值无显著差别,但各颜色光的波幅值均小于SD大鼠;而各颜色光明适应ERG均未记录到明显波形。结论:大鼠对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较为敏感,建议可使用蓝光或者绿光作为大鼠视网膜电图记录的刺激光源。RCD大鼠对各颜色光无特异性的反应,尚不能用颜色光视网膜电图作为其特异的诊断指标。

    作者:曹青林;张磊;安晶;张作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分析研究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在2008-06/2012-12期间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其中试验组给予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睫状体冷凝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是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21例(95%),显著高于对照组16例(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789, P<0.05)。同时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来说,改良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其眼压,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秀军;胡淑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疗效的比较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96例,其中14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156例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超声乳化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 mo视力情况和散光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基本相当,但其有着良好的经济性,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广泛开展。

    作者:李勇;岳章显;徐海龙;刘钊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 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伴有严重玻璃体积血的6例11眼Terson综合征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视网膜情况行剥膜或硅油填充,观察术后视力、视网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1眼中8眼(73%)术后视力≥0.5,1眼(9%)因术前存在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低于0.1。结论: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但增殖性病变严重的患者术后视力欠佳,对于Terson综合征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建议早期行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干预。

    作者:郑春昌;谭荣强;丁琼;张蕾;吴林彬;周家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洛美利嗪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洛美利嗪(lomerizine,LOM)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 )、糖尿病组( DM )及洛美利嗪组( LOM),每组40只大鼠。 DM和LOM组链脲佐菌素(STZ)按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CON 组给予等量无菌柠檬酸钠溶液腹腔注射。LOM组于糖尿病鼠模型成模后,每日予LOM 60 mg/kg灌胃,CON组和DM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第4,8,12 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TUNEL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1)形态学观察: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可见DM组RGCs出现不同阶段的凋亡征象,且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 LOM组与同期DM组对比,在第8,12 wk时RGCs凋亡征象减弱。(2) TUNEL检测:CON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未见凋亡细胞。 DM组4 wk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偶见TUNEL 阳性细胞,并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CON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LOM组8,12 wk时,与同期DM组比较,染色阳性的RGCs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钙离子浓度检测:DM组与同期CON组比较:DM组8,12 wk 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 P<0.01)。LOM组与同期DM组比较:LOM组8,12 wk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OM对糖尿病大鼠早期 RGCs 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谷瑞东;郝莹莹;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8mm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 d;1 wk;1 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1d;1wk;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作者:张建珠;陈俊洪;黄伯健;江瑜;庄义昭;李雪霞;卢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0例40眼纤维血管膜范围>5 P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行20 G及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视力、眼内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 G组手术后1,3,6 mo的佳矫正视力为LogMAR (0.88±0.43)、(0.69±0.23)、(0.45±0.17),20G组手术后1,3,6mo 的佳矫正视力为 LogMAR(0.57±0.32),(0.41±0.21),(0.30±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6~23 mo。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是治疗复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吴林彬;周家承;谭荣强;张蕾;刘姣;郑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OCT 快速和重复扫描法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快速和重复法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在诊断青光眼中的可重复性意义。方法:应用Stratus OCT测量38例正常人和4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分别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两种方案来测量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RNFL厚度,通过统计各组视盘区域中颞区、上区、下区和鼻区共四个象限的总体平均RNFL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和变异性系数来进行重复性评估。结果: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总体平均RNFL厚度和颞侧、上方、鼻侧、下方RNFL厚度,两组均未显示出差异;而重复扫描方案较之快速扫描在视盘周围测出的平均RNFL厚度具有更高的ICC和更低的CV值,在颞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2),在颞区、鼻区、上区和下区中得出的RNFL厚度的ICC ( CV值)如下:快速扫描分别为0.918(7.2%),0.831(6.82%),0.856(5.12%),0.911(7.19%);而重复扫描的分别为0.927(3.21%),0.962(5.01%),0.909(6.02)%,0.869(4.67%),0.918(6.89%)。结论:OCT测量RNFL厚度中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均具有可重复性的价值,而重复扫描方案在评估RNFL厚度方面更为精确。

    作者:徐育慧;吴良成;姚大庆;徐珰;翁成海;王少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目的:探讨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滴眼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阿昔洛韦200 mg口服,5次/d,玻璃酸钠眼液点眼,4次/d,当发生角膜基质炎、盘状角膜炎或者角膜内皮炎时使用1g/L氟米龙眼液点眼,4次/d;对照组给予1.5g/L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4次/d。随访3~4 wk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患者局部疼痛及畏光缓解时间、角膜损伤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33)。结论: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满意。

    作者:陈耀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