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应用总结

赵春阳;李永雄;李冬莲;黄国舜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外路显微手术
摘要:目的: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2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穿刺排液、冷凝、裂孔定位、硅胶垫压等关键技术。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89.5%,总复位率96.7%;术后1mo,矫正视力>0.05者89.8%,>0.3者35.2%;一次穿刺排液成功83.6%,硅胶垫压环扎后需再穿刺排液占13.1%;显微镜下裂孔冷凝定位准确率82.9%,术中调整后准确率90.0%;术中硅胶位置调整占6.6%,需再次手术调整占10.6%;95.4%硅胶垫压后缘位于角膜缘后20 mm以前,4.6%位于20 mm以后。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可获得期望的临床效果,其关键技术应用简便、可靠,出现偏差时可适时调整;视网膜可观察范围达角膜缘后20mm,大眼轴高度近视者可达角膜缘后20~24 mm。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眼内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结核病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并且极易复发。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当感染眼睛时,可引起眼前段、眼后段及眼的附属器官等病变。本文的目的是阐述眼内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晓璇;彭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洛美利嗪对膳食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洛美利嗪(LOM)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54只随机分为两组,高脂饲料喂养19wk,其中一组同时每天按80 mg/kg给予LOM灌胃。筛选出肥胖组( DIO )和肥胖+洛美利嗪组( DIO+LOM ),对照组(CON)小鼠给予基础饲料。至第19wk末,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RGCs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CON 组比较, DIO组小鼠RGCs体积变小,细胞质分布紊乱,核染色质发生固缩,而DIO+LOM组小鼠RGCs的形态学改变较DIO组明显减轻。 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 DIO组小鼠GCL层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其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P<0.01),DIO+LOM组RGCs的凋亡率与DIO组比较显著降低( 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DIO组小鼠RGCs内Ca2+荧光染色明显增强,其荧光染色强度比值显著升高( P<0.01),而DIO+LOM组RGCs内Ca2+荧光染色强度较DIO组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洛美利嗪对肥胖引起的RGCs的损伤和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内Ca2+超载有关。

    作者:白霞;赵剑;赵文青;陈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Behcet 病患者血清 TNF-α和 IFN-γ及 MCP-1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Behcet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血清TNF-α、IFN-γ、MCP-1的水平。方法:BD患者25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献血员30例,抽取血清检测TNF-α、IFN-γ、MCP-1等指标。结果: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异常升高,可能与BD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袁永刚;梁纳;马胜生;郑东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孕酮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应用孕酮干预,观察孕酮是否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20只、高眼压对照组(B 组)60只、高眼压孕酮干预组(C组)60只。应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C 组在高眼压后即刻予腹腔注射孕酮4.0mg/kg,以后于6,24h以及隔日行皮下注射,B组于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高眼压后1,3,7d分别获取各组大鼠的视网膜组织。 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学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 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 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和C组的大鼠视网膜均发生水肿,C组水肿程度明显低于B组。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 相对定量检测,C组Caspase-3表达程度低于B组。 Caspase-3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于高眼压后第1d 强度大,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TUNEL检测细胞凋亡,B组和C组均出现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和内核层,C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B组。结论:孕酮对大鼠视网膜急性高眼压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曹业宏;高殿文;林乐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眼外肌调整缝线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调整缝线手术。患儿术前为中度远视,且术前配戴足度镜矫正屈光不正>6 mo,非调节部分的斜视度稳定在+20△~+35△范围内。术中双内直肌后退3~5 mm,保留1~2 mm缝线调整量,术后第1 d根据眼位调整缝线。术后1wk;1,3,6,12mo随访,观察眼位、残余斜视度和视功能情况。结果:术后第1 d缝线原位眼位即达正位22例,6例过矫,2例欠矫,正位率为73%。经过缝线调整,正位率达到100%。术后1wk;1,3,6,12mo残余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9△±2.8△,+4.4△±4.3△,+3.8△±3.6△,+2.9△±3.5△,+2.7△±4.1△,视远斜视度分别为+5.6△±3.2△,+4.0△±3.1△,+3.4△±3.4△,+2.5△±3.4△,+2.3△±3.9△。术后1,6,12 mo分别与术后1 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3例(43%),术后有双眼单视功能者23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整缝线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准确的一次性矫正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有效的减少术后过矫或欠矫问题。

    作者:唐晓蕾;王晓莉;陈小虎;张然;曾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42例676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mo,视力≥0.05者670眼,脱盲率99.11%;≥0.3者627眼,脱残率92.75%。后囊膜破裂24眼,角膜水肿54眼,前房渗出26眼,术后高眼压23眼。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适应于大规模的复明工程。

    作者:程小健;侯力华;杜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与研究

    高度近视( high myopia , HM )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的高危人群。临床上我们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高度近视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时的临床特点,重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避免漏诊或降低误诊率,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和早期诊断的水平。本文就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注意要点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郭艳;邝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洛美利嗪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洛美利嗪(lomerizine,LOM)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 )、糖尿病组( DM )及洛美利嗪组( LOM),每组40只大鼠。 DM和LOM组链脲佐菌素(STZ)按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CON 组给予等量无菌柠檬酸钠溶液腹腔注射。LOM组于糖尿病鼠模型成模后,每日予LOM 60 mg/kg灌胃,CON组和DM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第4,8,12 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TUNEL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1)形态学观察: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可见DM组RGCs出现不同阶段的凋亡征象,且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 LOM组与同期DM组对比,在第8,12 wk时RGCs凋亡征象减弱。(2) TUNEL检测:CON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未见凋亡细胞。 DM组4 wk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偶见TUNEL 阳性细胞,并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CON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LOM组8,12 wk时,与同期DM组比较,染色阳性的RGCs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钙离子浓度检测:DM组与同期CON组比较:DM组8,12 wk 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 P<0.01)。LOM组与同期DM组比较:LOM组8,12 wk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OM对糖尿病大鼠早期 RGCs 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谷瑞东;郝莹莹;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25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平均随访2.2a。结果:组1、组2、组3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8%、68%、64%(组1 vs组2,P=0.249;组1 vs组3,P=0.153;组2 vs 组3,P=0.716)。组1、组2、组3术后获得双眼视者分别有57例(77%)、5例(13%)、1例(4%)(组1 vs 组2,P<0.001;组1 vs组3,P<0.001;组2 vs 组3,P=0.440)。组1、组2、组3分别有66(89%)、27(71%)、8(32%)例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 vs组2,P=0.015;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002)。获得远立体视者组1、组2、组3分别有29例(56%)、5例(24%)、1例(7%)(组1 vs 组2,P=0.013;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366)。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双眼视、粗糙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恢复均较差。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错失了佳治疗时机,早期手术可优化术后感觉功能结果。

    作者:田巧霞;杨先;满滕滕;赵桂秋;孔庆兰;孟岩;高岩;宁美真;张杰;李慧;赵杨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嘌呤受体P2X7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嘌呤受体P2X7在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上的功能意义。方法: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结合TUNEL 计数法分别测定P2 X7激动剂BzATP和拮抗剂OxATP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以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P2 X 7受体激动后可介导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死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较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在同等激动剂浓度下或在同样的时间点,能引起更多的细胞凋亡。而拮抗剂OxATP 可以明显减轻BzATP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其存活率。结论:P2 X 7受体活性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有一定调控作用。

    作者:左炜;祝芸芸;于洪涛;利焕廉;周金文;王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脑瘫患儿伴发视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常见的视觉障碍情况,为临床早期行眼部筛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促进脑瘫患儿的视觉康复。方法:对223例确诊为脑瘫的患儿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间接检眼镜或Retcam Ⅱ检查眼底,散瞳验光检查了解屈光状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了解视觉通路传导,记录并分析常见的视觉障碍。结果:脑瘫患儿223例中,主要的视觉障碍表现为斜视、屈光不正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部分患儿还同时伴有不同类型的眼底病变。其中有174例伴有不同类型的斜视,内斜常见为121例,外斜次之为36例,垂直性斜视者15例,眼球震颤者2例。129例247眼存在屈光不正,复性远视散光118眼,单纯远视51眼,混合散光33眼,复性近视散光19眼,单纯远视散光21眼,单纯近视散光4眼,单纯近视1眼。194例381眼存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主要表现为P2波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51例伴有不同类型的眼底改变,视神经萎缩及眼底出血为常见。结论:脑瘫患儿常常伴发不同类型的视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视觉质量及全身康复,重视眼部常规检查及视觉训练,对患儿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及脑瘫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罗瑜琳;唐璟;谭艺兰;邓姿峰;肖志刚;陶利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11-03/2013-06采用高频电刀切开鼻腔黏膜、术中止血、烧灼固定泪囊黏膜瓣与鼻黏膜瓣,亚甲蓝泪囊染色,以及泪道引流管植入和膨胀海棉支撑固定吻合口等方法,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37例43眼,观察手术效果,探讨术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结果:本组37例43眼,治愈42眼(97.7%),好转1眼(2.3%),总有效率100%;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高频电刀切开鼻腔黏膜、术中止血、烧灼固定黏膜瓣,亚甲蓝泪囊染色,以及泪道引流管植入和膨胀海棉支撑固定吻合口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术中常见的问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罗中伶;张立新;岳耀光;朱国平;骆晓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疗效的比较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96例,其中14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156例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超声乳化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 mo视力情况和散光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基本相当,但其有着良好的经济性,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广泛开展。

    作者:李勇;岳章显;徐海龙;刘钊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173眼玻璃体积血患者进行病因分析,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果:术后诊断:173眼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3眼(48.0%),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4眼(13.9%),Eales病13眼(7.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眼(5.8%),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5.2%),视网膜裂孔8眼(4.6%),视网膜脱离9眼(5.2%),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眼(4.0%),单纯玻璃体积血4眼(2.3%),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1.2%),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眼(1.2%),脉络膜视网膜炎1眼(0.6%),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眼(0.6%)。不同年龄病因分布不同,术后随访3~15mo,术前与术后视力相比,41眼(23.7%)视力不变,115眼(66.5%)视力提高,17眼(9.8%)视力下降。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Eales 病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手术并发症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萃丽;张明媚;陈雪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一体式三联术有效性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进展时期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一体式三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5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三联手术,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mo,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眼压得到控制,滤过泡弥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成熟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能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快速提高视力,减少了单纯青光眼手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作者:于丹;赵刚平;朱敏;雷玉;黄智;李静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14国内主要眼科会议一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式在 PACG 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眼小梁切除、超声乳化术式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 ,PACG)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从2011-05/2012-05到我院接受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1例,年龄46~82岁,对51例患者皆进行小梁切除术( trabeculectomy , TL )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 Phacoemulsification ,PE)吸除,同时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联合治疗降眼压效果较好,术后研究对象视力恢复结果比较满意,且可以明显将前房深度(中央部分)加深;同时研究对象并发症较少,所有研究对象术中都没有出现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总成功率达到97%,失败率很低。结论:TL联合UE治疗PACG,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降低眼压的效果,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和矫正,可以加深眼部前房深度,同时手术成功率比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而,其综合效果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作者:徐苏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较多。前房解剖结构的改变与青光眼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AS-OCT )具有检查快速、非接触、高分辨率、精确定量化测量等特点,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青光眼术后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作者:赵黎;李青松;柯梅青;张兴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5例92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3,6,12mo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随访3~12 mo。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后P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23眼(77%),视力下降者7眼(23%);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44眼(71%),视力下降者18眼(29%)。经过一次全视网膜光凝后,3mo复查FFA,新生血管未退、无灌注区未消失者追加光凝, PPDR 有效率为29眼(97%),PDR有效率为50眼(81%);13眼(14%)出现玻璃体出血转上级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结论: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良好。

    作者:周特红;魏学忠;唐思梦;崔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陕西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及手术情况,并评价由白内障造成的致盲率及术后效果。方法:于2011-01/12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陕西省留坝县、黄陵县、蓝田县调查3494人,其中≥50岁人群2124人。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及详细的眼科检查。采用WHO视力诊断标准和我国白内障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实际受检者1912人,应答率为90.0%。调查人群的白内障患病率为36.66%,其中50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率为15.80%,70岁以上人群则上升到68.71%,白内障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P<0.01)。此人群白内障致双眼盲和双眼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1.99%和7.17%,其中50岁人群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单眼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0.51%,0.63%,1.90%,2.53%,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分别上升到4.55%,5.35%,16.44%,18.81%。不同年龄组白内障致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86只白内障手术眼中,实施ECCE手术眼58只,实施PHACO手术眼23只,实施ICCE手术眼5只。其中术后矫正视力≥0.3术眼中ECCE占69.09%, PHACO占23.64%, ICCE 占7.27%,脱残率为63.95%,脱盲率为91.86%。结论:目前白内障在陕西省农村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陕西省防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白内障的患病率、致盲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PHACO手术已在农村开展,但PHACO的普及率和手术技术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田芳;任百超;何媛;贾俊;刘慧峰;裴金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