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的疗效

张萃丽;张明媚;陈雪艺

关键词: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割术, 病因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173眼玻璃体积血患者进行病因分析,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果:术后诊断:173眼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3眼(48.0%),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4眼(13.9%),Eales病13眼(7.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眼(5.8%),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5.2%),视网膜裂孔8眼(4.6%),视网膜脱离9眼(5.2%),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眼(4.0%),单纯玻璃体积血4眼(2.3%),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1.2%),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眼(1.2%),脉络膜视网膜炎1眼(0.6%),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眼(0.6%)。不同年龄病因分布不同,术后随访3~15mo,术前与术后视力相比,41眼(23.7%)视力不变,115眼(66.5%)视力提高,17眼(9.8%)视力下降。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Eales 病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手术并发症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陕西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及手术情况,并评价由白内障造成的致盲率及术后效果。方法:于2011-01/12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陕西省留坝县、黄陵县、蓝田县调查3494人,其中≥50岁人群2124人。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及详细的眼科检查。采用WHO视力诊断标准和我国白内障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实际受检者1912人,应答率为90.0%。调查人群的白内障患病率为36.66%,其中50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率为15.80%,70岁以上人群则上升到68.71%,白内障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P<0.01)。此人群白内障致双眼盲和双眼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1.99%和7.17%,其中50岁人群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单眼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0.51%,0.63%,1.90%,2.53%,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分别上升到4.55%,5.35%,16.44%,18.81%。不同年龄组白内障致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86只白内障手术眼中,实施ECCE手术眼58只,实施PHACO手术眼23只,实施ICCE手术眼5只。其中术后矫正视力≥0.3术眼中ECCE占69.09%, PHACO占23.64%, ICCE 占7.27%,脱残率为63.95%,脱盲率为91.86%。结论:目前白内障在陕西省农村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陕西省防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白内障的患病率、致盲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PHACO手术已在农村开展,但PHACO的普及率和手术技术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田芳;任百超;何媛;贾俊;刘慧峰;裴金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洛美利嗪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洛美利嗪(lomerizine,LOM)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 )、糖尿病组( DM )及洛美利嗪组( LOM),每组40只大鼠。 DM和LOM组链脲佐菌素(STZ)按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CON 组给予等量无菌柠檬酸钠溶液腹腔注射。LOM组于糖尿病鼠模型成模后,每日予LOM 60 mg/kg灌胃,CON组和DM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第4,8,12 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TUNEL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1)形态学观察: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可见DM组RGCs出现不同阶段的凋亡征象,且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 LOM组与同期DM组对比,在第8,12 wk时RGCs凋亡征象减弱。(2) TUNEL检测:CON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未见凋亡细胞。 DM组4 wk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偶见TUNEL 阳性细胞,并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CON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LOM组8,12 wk时,与同期DM组比较,染色阳性的RGCs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钙离子浓度检测:DM组与同期CON组比较:DM组8,12 wk 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 P<0.01)。LOM组与同期DM组比较:LOM组8,12 wk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OM对糖尿病大鼠早期 RGCs 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谷瑞东;郝莹莹;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点的中浆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 TTT)治疗渗漏点位于旁中心凹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简称中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TT治疗经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自愿选择TTT治疗的患者19例23眼,其中男17例,女2例;左眼9只,右眼14只。年龄32~52(平均44.00±4.973)岁。我们运用810红外激光进行TTT治疗。随访所有患者TTT治疗后1,2,6mo的视力( Snellen视力表转换成LogMAR以便分析)、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结果:在接受治疗1 mo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渗漏消失者14眼(6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神经上皮无脱离;在治疗2 mo 后渗漏消失、神经上皮脱离愈合者21眼(91%);6mo 后23眼全部无渗漏、无神经上皮脱离。74%的患者在6 mo 后视力提高≥3行。治疗后2 mo时FFA显示渗漏点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吸收且视力无下降者视为治疗成功,治疗后6 mo时视网膜下液仍持续存在且视力无改善者则视为治疗失败。结论:TTT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的CSC在短期内安全有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改善CSC 的预后。

    作者:肖庆;曾军;唐罗生;赵屹女;孙红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3-G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1因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在我院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48例48眼,记录术前和术后1 mp佳矫正视力,观察眼压、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眼底病情的变化,随访时间4~18 mo。结果: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视力提高43眼(90%),视力≥0.12者36眼(75%),视力≥0.3者15眼(31%),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显著性( P=0.00)。术后有6眼(13%)低眼压,5眼(10%)发生脉络膜脱离,13眼(27%)出现前房炎症反应,16眼(33%)术后早期高眼压,10眼(21%)术后玻璃体腔出血,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未发生。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海波;杨艳华;徐少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14国际主要眼科会议一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BRVO 合并黄斑水肿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 )对B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3组:第1组(10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2组(10眼)玻璃体腔注射1次雷珠单抗0.05mL/0.5mg,7d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3组(10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间隔1mo,第1次注射7d 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随访6 mo ,观察佳矫正视力及OCT检查(干涉光断层扫描仪检查)黄斑中央厚度。结果:患者6 mo后视力显著提高,1组平均提高11个字母,2组提高17个字母,3组提高18个字母。 OCT显示1组黄斑中央厚度平均降低208.7μm,2组降低312.9μm,3组降低326.8μm。1组中视力提高3行以上1例(10%),2组有3例(30%),3组有4例(40%)。结论: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激光治疗,雷珠单抗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并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作者:张雪岩;李艳波;周黎纹;王晓波;罗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他克莫司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 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 ,VKC)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双盲试验,安慰剂对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16例门诊患者,将1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对照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基础液,观察期为28 d。对研究眼眼部体征和自觉症状分别进行单项评分,以治疗前后眼部体征总分变化量为主要疗效指标,主观症状为次要疗效指标。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症状和体征在用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用药后各个时期的自觉症状评分均低于用药前,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用药后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体征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第一次复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两次复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变化量(用药前评分-用药后评分)在用药后第一次复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两次复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克莫司滴眼液能改善VKC患者的体征与症状,对于使用抗过敏滴眼液无明显改善的VKC,具有迅速、优良的改善效果,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鑫;唐静;王琼;邓应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一体式三联术有效性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进展时期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一体式三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5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三联手术,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mo,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眼压得到控制,滤过泡弥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成熟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能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快速提高视力,减少了单纯青光眼手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作者:于丹;赵刚平;朱敏;雷玉;黄智;李静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孕酮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应用孕酮干预,观察孕酮是否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20只、高眼压对照组(B 组)60只、高眼压孕酮干预组(C组)60只。应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C 组在高眼压后即刻予腹腔注射孕酮4.0mg/kg,以后于6,24h以及隔日行皮下注射,B组于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高眼压后1,3,7d分别获取各组大鼠的视网膜组织。 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学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 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 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和C组的大鼠视网膜均发生水肿,C组水肿程度明显低于B组。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 相对定量检测,C组Caspase-3表达程度低于B组。 Caspase-3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于高眼压后第1d 强度大,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TUNEL检测细胞凋亡,B组和C组均出现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和内核层,C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B组。结论:孕酮对大鼠视网膜急性高眼压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曹业宏;高殿文;林乐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先天性白内障视觉矫正和术后视觉训练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白内障依然是造成儿童终生视力损害的重要疾病之一。相比于成人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多,治疗过程复杂,特别是弱视的发生,严重影响预后,所以术后视觉训练十分必要。目前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觉矫正的方法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人工晶状体的联合应用,但对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植入时机和类型的选择等仍存在争议。遮盖治疗与视觉训练是术后避免弱视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遮盖患眼或健眼的时间和疗程,同时辅以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视觉敏锐度和色觉敏感度,以期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和正常发育。

    作者:梅林;王嵩;严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 OCT 图像分析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特征。方法:对确诊的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17例34眼应用眼底照相及OCT跟踪观察,于激素冲击疗法后的5,15,30 d再次行上述检查,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及多灶性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网膜水肿减轻甚至消失,神经上皮脱离腔减小,部分脱离腔消失、视网膜基本复位。结论:OCT可清晰观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宋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重度眼化学伤急性期处理及羊膜移植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中重度眼化学伤的急性期处理和羊膜移植的效果分析,探讨治疗眼化学伤的有效途径。方法:收集Ⅱ度及以上的中重度眼化学伤患者36例43眼的基本资料,通过分析致伤原因、致伤程度、视力、并发症等观察临床疗效。结果:Ⅱ度烧伤的视力恢复效果较好,55.6%的视力恢复到0.6及以上。酸烧伤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80.0%,碱烧伤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行羊膜移植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69.7%,早期未行羊膜移植眼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烧伤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40.0%)低于碱烧伤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行羊膜移植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60.6%)低于早期未行羊膜移植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急性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及早开展羊膜移植,对于患者的视力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冰;方晏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LASEK治疗近视的疗效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 wavefront -aberration guided combining Q-value optimized LASEK ,WG-QO-LASEK)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WG-QO-LASEK手术患者140例280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视觉主客观检查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未见严重影响视力并发症,132例264眼裸眼视力达到预期矫正度数±0.5D 以内。88眼(31.4%) BCVA提高1行,46眼(16.4%) BCVA提高2行,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量表NEI-RQL-42术后总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各高阶像差比例增高,以球差、彗差增加为主,但未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结论:WG-QO-LASE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林泰南;徐国兴;郑绍斌;张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应用总结

    目的: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2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穿刺排液、冷凝、裂孔定位、硅胶垫压等关键技术。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89.5%,总复位率96.7%;术后1mo,矫正视力>0.05者89.8%,>0.3者35.2%;一次穿刺排液成功83.6%,硅胶垫压环扎后需再穿刺排液占13.1%;显微镜下裂孔冷凝定位准确率82.9%,术中调整后准确率90.0%;术中硅胶位置调整占6.6%,需再次手术调整占10.6%;95.4%硅胶垫压后缘位于角膜缘后20 mm以前,4.6%位于20 mm以后。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可获得期望的临床效果,其关键技术应用简便、可靠,出现偏差时可适时调整;视网膜可观察范围达角膜缘后20mm,大眼轴高度近视者可达角膜缘后20~24 mm。

    作者:赵春阳;李永雄;李冬莲;黄国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神经生长因子眼科给药途径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是作用于神经系统重要的生物活性蛋白之一,在眼科临床中应用广泛,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给药及局部给药。局部给药具有目标性,相对全身给药能更有效的达到必要的眼部浓度且减少了发生副作用的风险,已成为眼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随着给药途径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受到关注。本综述研究为神经生长因子在眼科局部给药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曾爱能;黄丽娜;王凡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两种疾病均有一定遗传倾向,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临床检查及临床症状有一定相似性,常合并发生,一种疾病的诊断易被另一种诊断所混淆或掩盖,尤其在遇到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相关检查异常时,要仔细甄别是其本身视功能异常,还是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诊断。另外,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会相互促进而加重疾病的症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正确治疗。因此正确、全面、及时做出诊断是临床的难点。

    作者:李庆和;李岳美;吴斯琪;薛安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包括29例29眼具有高危因素如新生血管、葡萄膜炎、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和发育性的难治性青光眼。13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16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滤过泡形态特点以及术后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随访12 mo。结果:术后6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1/13(84.6%),对照组10/16(62.5%)(P<0.05);术后12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0/13(76.9%),对照组10/16(62.5%)(P<0.05)。术后12mo,羊膜组和对照组眼压分别从术前50.3±11.3,49.7±10.7mmHg降至15.7±1.1,19.8±2.3mmHg (P<0.05)。由于滤过过强,对照组术后早期出现低眼压3例(18.8%),羊膜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出现包裹性滤过泡6例(37.5%),羊膜组仅出现1例(7.7%)。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平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作者:侯韶宁;付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原因。方法:对2009-07/2013-06在我科住院的46例46眼玻璃体积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结果:本组中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 )所致玻璃体积血多,为16眼(34.8%),其次为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RD)8眼(17.4%),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AMD)8眼(17.4%),再次为玻璃体后脱离(PVD)4眼(8.7%),其它少见原因为视网膜大动脉瘤3眼(6.5%)、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各2眼(4.3%),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脉络膜上腔出血、葡萄膜炎各1眼(2.2%)。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霞琳;汪迎;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LASIK 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术后早期(1d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应用3D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并分析LASIK手术后100例200眼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5,30,60min及1d)的角膜前表面4mm光学区的各高阶像差的 RMS 值,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LASIK术后5~60 min角膜前表面顶点区各高阶像差均明显增大,但均于术后1d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像差中Z17的RMS值增大幅度大达1126.98%( P<0.01), Z12增加幅度小为147.92%( P=0.03);各高阶像差增大的峰值不同,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单峰值期、双峰值和平台型三类;平均角膜中央厚度在术后30,60min较术后5min时明显增加,并在术后1d明显降低。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顶点区高阶像差会出现明显增大并于1d内恢复至术前水平。

    作者:刘爽;郭楠楠;邱岩;翟国光;李耀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