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田巧霞;杨先;满滕滕;赵桂秋;孔庆兰;孟岩;高岩;宁美真;张杰;李慧;赵杨晴

关键词:外斜视, 远期, 术后, 立体视, 恒定性, 间歇性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25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平均随访2.2a。结果:组1、组2、组3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8%、68%、64%(组1 vs组2,P=0.249;组1 vs组3,P=0.153;组2 vs 组3,P=0.716)。组1、组2、组3术后获得双眼视者分别有57例(77%)、5例(13%)、1例(4%)(组1 vs 组2,P<0.001;组1 vs组3,P<0.001;组2 vs 组3,P=0.440)。组1、组2、组3分别有66(89%)、27(71%)、8(32%)例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 vs组2,P=0.015;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002)。获得远立体视者组1、组2、组3分别有29例(56%)、5例(24%)、1例(7%)(组1 vs 组2,P=0.013;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366)。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双眼视、粗糙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恢复均较差。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错失了佳治疗时机,早期手术可优化术后感觉功能结果。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包括29例29眼具有高危因素如新生血管、葡萄膜炎、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和发育性的难治性青光眼。13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16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滤过泡形态特点以及术后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随访12 mo。结果:术后6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1/13(84.6%),对照组10/16(62.5%)(P<0.05);术后12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0/13(76.9%),对照组10/16(62.5%)(P<0.05)。术后12mo,羊膜组和对照组眼压分别从术前50.3±11.3,49.7±10.7mmHg降至15.7±1.1,19.8±2.3mmHg (P<0.05)。由于滤过过强,对照组术后早期出现低眼压3例(18.8%),羊膜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出现包裹性滤过泡6例(37.5%),羊膜组仅出现1例(7.7%)。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平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作者:侯韶宁;付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3-G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1因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在我院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48例48眼,记录术前和术后1 mp佳矫正视力,观察眼压、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眼底病情的变化,随访时间4~18 mo。结果: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视力提高43眼(90%),视力≥0.12者36眼(75%),视力≥0.3者15眼(31%),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显著性( P=0.00)。术后有6眼(13%)低眼压,5眼(10%)发生脉络膜脱离,13眼(27%)出现前房炎症反应,16眼(33%)术后早期高眼压,10眼(21%)术后玻璃体腔出血,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未发生。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海波;杨艳华;徐少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期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分析

    目的:对比OCT测量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NFLT)。方法:收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100名正常人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以及对照组接受OCT检查测量RNFLT,同时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平均RNFLT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视盘上方以及5∶00,11∶00,12∶00位RNFLT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6mo,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视盘上方,视盘颞侧,视盘下方RNFLT变化的关系。结论:本研究证实控制血糖可以影响RNFLT,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平均RNFLT以及视盘上方RNFLT有轻微减少。

    作者:赵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硅油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但随之出现的并发症又不得不引起眼科医生的关注,其中并发性白内障尤为突出。目前针对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式较为多样,选择一种能使患者快速恢复视力,且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就硅油充填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王若芳;高伟;崔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对疑似高眼压症者视神经相关参数的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者与疑似高眼压症者眼底视神经相关参数的差异性。方法:分别对疑似高眼压症组36眼,正常眼压对照组43眼的各部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pRNFL )、视盘相关参数、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 mGCCT )及视野指数进行测定,对其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组与疑似高眼压症组的平均、上方及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相关参数(盘沿面积,视杯容积,平均杯盘比)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斑区上方、下方及平均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面积、平均变异( MD)和模式标准差( PS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疑似高眼压症者的平均、上、下方及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相关参数(盘沿面积,视杯容积,平均杯盘比),黄斑区上方、下方及平均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发生了改变。

    作者:要青清;刘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2012-05/2013-11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例。 A组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B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C组采用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乳头C/D比值改变及矫正视力、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成本效益及学习曲线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及用药后眼压均无明显差别(P>0.05);经不同手术方式后,C组眼压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不同手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均发生改变,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和B两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恢复时间快,创口小,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学习曲线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亦田;郭灿新;张远超;司马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11-03/2013-06采用高频电刀切开鼻腔黏膜、术中止血、烧灼固定泪囊黏膜瓣与鼻黏膜瓣,亚甲蓝泪囊染色,以及泪道引流管植入和膨胀海棉支撑固定吻合口等方法,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37例43眼,观察手术效果,探讨术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结果:本组37例43眼,治愈42眼(97.7%),好转1眼(2.3%),总有效率100%;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高频电刀切开鼻腔黏膜、术中止血、烧灼固定黏膜瓣,亚甲蓝泪囊染色,以及泪道引流管植入和膨胀海棉支撑固定吻合口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术中常见的问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罗中伶;张立新;岳耀光;朱国平;骆晓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成功控制高血糖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与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对52例HbA1 c>7%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平均随访6 mo后,血糖浓度控制效果不佳。记录性别、病程,采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患者在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治疗。当HbA1 c≤7%时,再次记录中央角膜厚度,并比较治疗前后的HbA1c 水平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治疗前后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52.30±29.26μm和542.36±27.20μm,平均HbA1c水平分别为(9.36±1.79)%和(6.45±0.70)%,差异显著(P=0.0001,配对t检验)。结论:中央角膜厚度随HbA1 c水平的降低(血糖控制良好)而显著下降,但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时应注意HbA1 c。

    作者:Yesim Altay;Ayse Burcu;Firdevs Ornek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 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伴有严重玻璃体积血的6例11眼Terson综合征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视网膜情况行剥膜或硅油填充,观察术后视力、视网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1眼中8眼(73%)术后视力≥0.5,1眼(9%)因术前存在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低于0.1。结论: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但增殖性病变严重的患者术后视力欠佳,对于Terson综合征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建议早期行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干预。

    作者:郑春昌;谭荣强;丁琼;张蕾;吴林彬;周家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浆病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简称中浆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60眼确诊为中心凹旁型CS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32眼和对照组28例28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予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4个疗程。以患者佳矫正视力( BCVA )、自觉症状、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OCT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mo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 P<0.05),治疗后6mo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除个别患者有短暂口干、头晕及心慌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CSC患者的效果明显,可缩短病程,改善视功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徐建锋;陈开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Behcet 病患者血清 TNF-α和 IFN-γ及 MCP-1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Behcet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血清TNF-α、IFN-γ、MCP-1的水平。方法:BD患者25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献血员30例,抽取血清检测TNF-α、IFN-γ、MCP-1等指标。结果: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异常升高,可能与BD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袁永刚;梁纳;马胜生;郑东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疗效的比较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96例,其中14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156例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超声乳化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 mo视力情况和散光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基本相当,但其有着良好的经济性,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广泛开展。

    作者:李勇;岳章显;徐海龙;刘钊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两种疾病均有一定遗传倾向,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临床检查及临床症状有一定相似性,常合并发生,一种疾病的诊断易被另一种诊断所混淆或掩盖,尤其在遇到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相关检查异常时,要仔细甄别是其本身视功能异常,还是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诊断。另外,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会相互促进而加重疾病的症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正确治疗。因此正确、全面、及时做出诊断是临床的难点。

    作者:李庆和;李岳美;吴斯琪;薛安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他克莫司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 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 ,VKC)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双盲试验,安慰剂对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16例门诊患者,将1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对照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基础液,观察期为28 d。对研究眼眼部体征和自觉症状分别进行单项评分,以治疗前后眼部体征总分变化量为主要疗效指标,主观症状为次要疗效指标。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症状和体征在用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用药后各个时期的自觉症状评分均低于用药前,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用药后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体征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第一次复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两次复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变化量(用药前评分-用药后评分)在用药后第一次复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两次复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克莫司滴眼液能改善VKC患者的体征与症状,对于使用抗过敏滴眼液无明显改善的VKC,具有迅速、优良的改善效果,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鑫;唐静;王琼;邓应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 DR 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是糖尿病严重和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是一多功能蛋白质,研究表明它在DR中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抗氧化应激特性来实现的。本文就PEDF在DR中的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赵春会;吕红彬;周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原因。方法:对2009-07/2013-06在我科住院的46例46眼玻璃体积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结果:本组中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 )所致玻璃体积血多,为16眼(34.8%),其次为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RD)8眼(17.4%),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AMD)8眼(17.4%),再次为玻璃体后脱离(PVD)4眼(8.7%),其它少见原因为视网膜大动脉瘤3眼(6.5%)、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各2眼(4.3%),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脉络膜上腔出血、葡萄膜炎各1眼(2.2%)。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霞琳;汪迎;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较多。前房解剖结构的改变与青光眼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AS-OCT )具有检查快速、非接触、高分辨率、精确定量化测量等特点,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青光眼术后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作者:赵黎;李青松;柯梅青;张兴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14国际主要眼科会议一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OCT 快速和重复扫描法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快速和重复法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在诊断青光眼中的可重复性意义。方法:应用Stratus OCT测量38例正常人和4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分别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两种方案来测量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RNFL厚度,通过统计各组视盘区域中颞区、上区、下区和鼻区共四个象限的总体平均RNFL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和变异性系数来进行重复性评估。结果: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总体平均RNFL厚度和颞侧、上方、鼻侧、下方RNFL厚度,两组均未显示出差异;而重复扫描方案较之快速扫描在视盘周围测出的平均RNFL厚度具有更高的ICC和更低的CV值,在颞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2),在颞区、鼻区、上区和下区中得出的RNFL厚度的ICC ( CV值)如下:快速扫描分别为0.918(7.2%),0.831(6.82%),0.856(5.12%),0.911(7.19%);而重复扫描的分别为0.927(3.21%),0.962(5.01%),0.909(6.02)%,0.869(4.67%),0.918(6.89%)。结论:OCT测量RNFL厚度中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均具有可重复性的价值,而重复扫描方案在评估RNFL厚度方面更为精确。

    作者:徐育慧;吴良成;姚大庆;徐珰;翁成海;王少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BRVO 合并黄斑水肿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 )对B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3组:第1组(10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2组(10眼)玻璃体腔注射1次雷珠单抗0.05mL/0.5mg,7d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3组(10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间隔1mo,第1次注射7d 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随访6 mo ,观察佳矫正视力及OCT检查(干涉光断层扫描仪检查)黄斑中央厚度。结果:患者6 mo后视力显著提高,1组平均提高11个字母,2组提高17个字母,3组提高18个字母。 OCT显示1组黄斑中央厚度平均降低208.7μm,2组降低312.9μm,3组降低326.8μm。1组中视力提高3行以上1例(10%),2组有3例(30%),3组有4例(40%)。结论: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激光治疗,雷珠单抗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并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作者:张雪岩;李艳波;周黎纹;王晓波;罗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