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璇;彭惠
目的:调查沈阳市风雨坛社区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筛查社区T2DM患者457例,2013年复查其中的92例,并新增312例T2 DM患者,调查其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风雨坛社区2011年和2013年DR患病率分别为15.8%和41.2%。 DR与NDR组比较,年龄、DM 家族史、DM 病程、空腹和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血清肌酐(Scr)、收缩压(SBP)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LDL-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DM病程、HbA1 c、SBP 及 HDL-C 是DR 的独立危险因素。2013年参与复查的92例DM患者,DR进展和新发共31例(33.7%),主要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结论:风雨坛社区居民DR患病率远高于我国北方的其他研究,主要与患者DM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对DM及其眼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疾病的共同作用相关。
作者:吴京阳;刘磊;耿金;柳力敏;陈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紫外线A是否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积聚。方法: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经紫外线 A照射、高渗和低渗培养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定量PCR方法测定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识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测量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细胞内外转运过程。结果:本研究证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 mRNA。高渗(400 mosmol/L )相对于等渗(300mosmol/L)引发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的mRNA升高约3~5倍。高渗同时引发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细胞内积聚。相反,低渗(200 mosmol L/)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外流至细胞外。紫外线A照射明显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向细胞内摄入。与此同时,紫外线A照射还引发细胞膜相应转运蛋白的mRNA的上调。结论:本实验表明紫外线 A可以引发与高渗相类似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的细胞内积聚效应,这种效应对保持细胞内稳态有重要作用。
作者:伍大洋;张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25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平均随访2.2a。结果:组1、组2、组3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8%、68%、64%(组1 vs组2,P=0.249;组1 vs组3,P=0.153;组2 vs 组3,P=0.716)。组1、组2、组3术后获得双眼视者分别有57例(77%)、5例(13%)、1例(4%)(组1 vs 组2,P<0.001;组1 vs组3,P<0.001;组2 vs 组3,P=0.440)。组1、组2、组3分别有66(89%)、27(71%)、8(32%)例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 vs组2,P=0.015;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002)。获得远立体视者组1、组2、组3分别有29例(56%)、5例(24%)、1例(7%)(组1 vs 组2,P=0.013;组1 vs组3,P=0.001;组2 vs组3,P=0.366)。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双眼视、粗糙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恢复均较差。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错失了佳治疗时机,早期手术可优化术后感觉功能结果。
作者:田巧霞;杨先;满滕滕;赵桂秋;孔庆兰;孟岩;高岩;宁美真;张杰;李慧;赵杨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173眼玻璃体积血患者进行病因分析,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果:术后诊断:173眼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3眼(48.0%),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4眼(13.9%),Eales病13眼(7.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眼(5.8%),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5.2%),视网膜裂孔8眼(4.6%),视网膜脱离9眼(5.2%),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眼(4.0%),单纯玻璃体积血4眼(2.3%),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1.2%),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眼(1.2%),脉络膜视网膜炎1眼(0.6%),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眼(0.6%)。不同年龄病因分布不同,术后随访3~15mo,术前与术后视力相比,41眼(23.7%)视力不变,115眼(66.5%)视力提高,17眼(9.8%)视力下降。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Eales 病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手术并发症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萃丽;张明媚;陈雪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 wavefront -aberration guided combining Q-value optimized LASEK ,WG-QO-LASEK)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WG-QO-LASEK手术患者140例280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视觉主客观检查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未见严重影响视力并发症,132例264眼裸眼视力达到预期矫正度数±0.5D 以内。88眼(31.4%) BCVA提高1行,46眼(16.4%) BCVA提高2行,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量表NEI-RQL-42术后总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各高阶像差比例增高,以球差、彗差增加为主,但未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结论:WG-QO-LASE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林泰南;徐国兴;郑绍斌;张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5例92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3,6,12mo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随访3~12 mo。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后P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23眼(77%),视力下降者7眼(23%);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44眼(71%),视力下降者18眼(29%)。经过一次全视网膜光凝后,3mo复查FFA,新生血管未退、无灌注区未消失者追加光凝, PPDR 有效率为29眼(97%),PDR有效率为50眼(81%);13眼(14%)出现玻璃体出血转上级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结论: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良好。
作者:周特红;魏学忠;唐思梦;崔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先天性白内障依然是造成儿童终生视力损害的重要疾病之一。相比于成人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多,治疗过程复杂,特别是弱视的发生,严重影响预后,所以术后视觉训练十分必要。目前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觉矫正的方法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人工晶状体的联合应用,但对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植入时机和类型的选择等仍存在争议。遮盖治疗与视觉训练是术后避免弱视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遮盖患眼或健眼的时间和疗程,同时辅以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视觉敏锐度和色觉敏感度,以期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和正常发育。
作者:梅林;王嵩;严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13~18岁国人正常眼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测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NFLT)参考值范围;研究RNFLT各相关参数与性别、年龄、眼别、民族的关系。方法:应用OCT对13~18岁正常国人201例402眼正常眼,采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NFL )平均厚度分析程序,测量视盘为中心直径3.4 mm的全周平均以及不同象限和不同钟点位的RNFLT。所得资料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年龄、眼别、性别、民族等多个因素对RNFLT的影响。结果:13,14,15,16,17,18岁各年龄段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分别为108.32±9.42,109.23±9.67,110.36±11.14,111.27±10.21,109.23±9.67,112.11±8.83μm,13~18右眼全周平均RNFLT为109.82±8.93μm,左眼全周平均RNFLT为110.33±9.89μm。13~18岁男性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10.14±10.02μm,女性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09.96±11.22μm;13~18汉族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10.22±9.31μm,非汉族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09.87±8.65μm。所有检查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10.02±9.87μm,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的RNFLT分别为146.56±18.88,76.49±13.28,136.64±16.29,82.01±12.55μm。13~18岁各年龄组之间的RNFLT组间比较,以及男/女比较、左/右眼比较、汉族/非汉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全周RNFLT与数据库中的成人RNFLT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女的左右眼比较,右眼1∶00及左眼的1∶00,2∶00,3∶00之间的RNFL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眼上方象限RNFLT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13~18岁正常国人RNFLT和相关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年龄、眼别、性别、民族对该年龄段RNFL平均厚度无明显影响。检查结果与成人测量值有明显差异,涉及RNFL改变的疾病诊断和随诊时不应使用成人标准。
作者:张玉明;王芳芳;黄海;丁芝祥;曾新生;彭燕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2012-05/2013-11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例。 A组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B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C组采用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乳头C/D比值改变及矫正视力、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成本效益及学习曲线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及用药后眼压均无明显差别(P>0.05);经不同手术方式后,C组眼压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不同手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均发生改变,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和B两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恢复时间快,创口小,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学习曲线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亦田;郭灿新;张远超;司马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硅油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但随之出现的并发症又不得不引起眼科医生的关注,其中并发性白内障尤为突出。目前针对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式较为多样,选择一种能使患者快速恢复视力,且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就硅油充填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王若芳;高伟;崔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高度近视( high myopia , HM )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的高危人群。临床上我们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高度近视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时的临床特点,重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避免漏诊或降低误诊率,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和早期诊断的水平。本文就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注意要点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郭艳;邝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75例80眼白内障应用圈垫器和劈核刀进行劈核取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散光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3~12 mo。结果:术后第1d视力0.3~0.5者37眼,≥0.6者21眼,术后1mo 0.3~0.5者43眼,≥0.6者26眼。角膜散光在术后1wk为1.75±0.55D,与术前0.85±0.29D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 0.92±0.48D和3mo 0.89±0.35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眼术中后囊破裂,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内。术后角膜内皮波纹状水肿2眼,术后3d左右消退;斑块状水肿2眼,术后2 wk 内消退。一过性高眼压2眼。结论: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效果好,手术成本低,操作简便,并发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小宁;李盈龙;刘钢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0例40眼纤维血管膜范围>5 P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行20 G及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视力、眼内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 G组手术后1,3,6 mo的佳矫正视力为LogMAR (0.88±0.43)、(0.69±0.23)、(0.45±0.17),20G组手术后1,3,6mo 的佳矫正视力为 LogMAR(0.57±0.32),(0.41±0.21),(0.30±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6~23 mo。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是治疗复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吴林彬;周家承;谭荣强;张蕾;刘姣;郑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 MICS )中三种劈核技术[乳化劈裂法(phaco-chop),分而治之法(divide-and-conquer),拦截劈裂法( stop-and-chop )]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临床病例研究。随机选择135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接受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首先根据LOCS Ⅲ分级标准按晶状体核混浊程度( nuclear opacity , NO )分为三组:NO2组、NO3组及 NO4组,每组患者又依据术中使用劈核方式不同再分成三组:phaco-chop 组, divide-and-conquer 组及 stop-and-chop组。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中央角膜厚度(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 ECC),术中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累积消耗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 ,CDE)、灌注液消耗量( esstimated fluied used ,EFU)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在晶状体核混浊程度为NO4组的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中phaco-chop组使用的UST,CDE和EFU均明显低于divide-and-conquer 组和stop-and-chop 组( P<0.05),且该组术后1 mo 时角膜内皮丢失率也明显低于divide-and-conquer组和stop-and-chop组( P<0.05)。但术后1 mo时在不同晶状体核混浊程度分组中三种劈核方式的BCVA及CCT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三种不同的劈核方式针对轻度和中度核混浊白内障都有良好的疗效。但在重度核混浊白内障中phaco-chop技术显示出更好的超声乳化效率、更少的角膜内皮损伤。
作者:周?莉;王勇;鲍先议;许荣;彭婷婷;孙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42例676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mo,视力≥0.05者670眼,脱盲率99.11%;≥0.3者627眼,脱残率92.75%。后囊膜破裂24眼,角膜水肿54眼,前房渗出26眼,术后高眼压23眼。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适应于大规模的复明工程。
作者:程小健;侯力华;杜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简称中浆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60眼确诊为中心凹旁型CS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32眼和对照组28例28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予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4个疗程。以患者佳矫正视力( BCVA )、自觉症状、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OCT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mo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 P<0.05),治疗后6mo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除个别患者有短暂口干、头晕及心慌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CSC患者的效果明显,可缩短病程,改善视功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徐建锋;陈开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在2008-06/2012-12期间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其中试验组给予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睫状体冷凝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是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21例(95%),显著高于对照组16例(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789, P<0.05)。同时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来说,改良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其眼压,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秀军;胡淑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 )对B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3组:第1组(10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2组(10眼)玻璃体腔注射1次雷珠单抗0.05mL/0.5mg,7d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第3组(10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间隔1mo,第1次注射7d 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随访6 mo ,观察佳矫正视力及OCT检查(干涉光断层扫描仪检查)黄斑中央厚度。结果:患者6 mo后视力显著提高,1组平均提高11个字母,2组提高17个字母,3组提高18个字母。 OCT显示1组黄斑中央厚度平均降低208.7μm,2组降低312.9μm,3组降低326.8μm。1组中视力提高3行以上1例(10%),2组有3例(30%),3组有4例(40%)。结论: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激光治疗,雷珠单抗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并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作者:张雪岩;李艳波;周黎纹;王晓波;罗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建立血糖波动动物模型,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 NC )、正常波动组(NF)、糖尿病模型组(DM)和糖尿病波动组(DF)。首先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模后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3次腹腔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每2 wk进行一次全天血糖检测,根据血糖值绘制“时间-血糖浓度”曲线,观察血糖波动的情况。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和Sclichtkrull Mz值( M值),从四个不同方面来评价血糖的稳定性。结果:NC组大鼠全天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平稳无波动, NF组大鼠血糖在5~10 mmol/L范围内波动, DM和DF组大鼠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20 mmol/L ), DM组血糖波动不大,DF组血糖波动明显;NF和DF两组大鼠的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比较稳定。 NF、DM 与DF三组大鼠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均较NC组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人为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能形成明显的血糖波动,可用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此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重复性好,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盖春柳;赵静如;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