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4国内主要眼科会议一览

关键词:国内, 眼科
摘要: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白内障视觉矫正和术后视觉训练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白内障依然是造成儿童终生视力损害的重要疾病之一。相比于成人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多,治疗过程复杂,特别是弱视的发生,严重影响预后,所以术后视觉训练十分必要。目前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觉矫正的方法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人工晶状体的联合应用,但对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植入时机和类型的选择等仍存在争议。遮盖治疗与视觉训练是术后避免弱视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遮盖患眼或健眼的时间和疗程,同时辅以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视觉敏锐度和色觉敏感度,以期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和正常发育。

    作者:梅林;王嵩;严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LASEK治疗近视的疗效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 wavefront -aberration guided combining Q-value optimized LASEK ,WG-QO-LASEK)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WG-QO-LASEK手术患者140例280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视觉主客观检查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未见严重影响视力并发症,132例264眼裸眼视力达到预期矫正度数±0.5D 以内。88眼(31.4%) BCVA提高1行,46眼(16.4%) BCVA提高2行,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量表NEI-RQL-42术后总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各高阶像差比例增高,以球差、彗差增加为主,但未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结论:WG-QO-LASE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林泰南;徐国兴;郑绍斌;张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成功控制高血糖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与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对52例HbA1 c>7%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平均随访6 mo后,血糖浓度控制效果不佳。记录性别、病程,采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患者在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治疗。当HbA1 c≤7%时,再次记录中央角膜厚度,并比较治疗前后的HbA1c 水平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治疗前后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52.30±29.26μm和542.36±27.20μm,平均HbA1c水平分别为(9.36±1.79)%和(6.45±0.70)%,差异显著(P=0.0001,配对t检验)。结论:中央角膜厚度随HbA1 c水平的降低(血糖控制良好)而显著下降,但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时应注意HbA1 c。

    作者:Yesim Altay;Ayse Burcu;Firdevs Ornek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选择80例局部麻醉手术的水平性斜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用7.5g/L罗哌卡因混合20g/L利多卡因分别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和结膜下浸润麻醉,并进行疼痛和眼心反射的评估。结果:患者80例均能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疼痛的评估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试验组评为“优”者12例,“良”者21例,“可”者6例,“差”1例。对照组“优”者2例,“良”者25例,“可”者12例,“差”1例。两组进行秩和检验,P<0.01,两组有显著差异。术中牵拉眼内外直肌数量和出现眼心反射情况为:试验组牵拉肌肉共74条,发生眼心反射26次,对照组牵拉肌肉共76条,发生眼心反射48次,采用χ2检验,P<0.01,两组间眼心反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眼心反射等级差别采用秩和检验,P>0.05,在发生眼心反射患者中,两组间眼心反射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7.5g/L罗哌卡因混合20g/L利多卡因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应用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思明;徐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硅油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但随之出现的并发症又不得不引起眼科医生的关注,其中并发性白内障尤为突出。目前针对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式较为多样,选择一种能使患者快速恢复视力,且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就硅油充填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王若芳;高伟;崔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孕酮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应用孕酮干预,观察孕酮是否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20只、高眼压对照组(B 组)60只、高眼压孕酮干预组(C组)60只。应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C 组在高眼压后即刻予腹腔注射孕酮4.0mg/kg,以后于6,24h以及隔日行皮下注射,B组于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高眼压后1,3,7d分别获取各组大鼠的视网膜组织。 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学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 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 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和C组的大鼠视网膜均发生水肿,C组水肿程度明显低于B组。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 相对定量检测,C组Caspase-3表达程度低于B组。 Caspase-3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于高眼压后第1d 强度大,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TUNEL检测细胞凋亡,B组和C组均出现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和内核层,C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B组。结论:孕酮对大鼠视网膜急性高眼压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曹业宏;高殿文;林乐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

    目的:探索正常SD大鼠及视网膜锥体失功能( RCD )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及其可能存在的诊断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及RCD大鼠,各6只,分别进行红、白、绿及蓝色光的视网膜电图记录,刺激所用的红光波长为625nm,绿光波长为525nm,蓝光波长为470nm,白光为混合光。结果:正常SD大鼠各颜色光ERG表现为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刺激条件下波幅值较红光及白光高;而RCD大鼠各颜色光暗适应ERG的b波波幅值无显著差别,但各颜色光的波幅值均小于SD大鼠;而各颜色光明适应ERG均未记录到明显波形。结论:大鼠对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较为敏感,建议可使用蓝光或者绿光作为大鼠视网膜电图记录的刺激光源。RCD大鼠对各颜色光无特异性的反应,尚不能用颜色光视网膜电图作为其特异的诊断指标。

    作者:曹青林;张磊;安晶;张作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嘌呤受体P2X7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嘌呤受体P2X7在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上的功能意义。方法: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结合TUNEL 计数法分别测定P2 X7激动剂BzATP和拮抗剂OxATP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以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P2 X 7受体激动后可介导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死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较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在同等激动剂浓度下或在同样的时间点,能引起更多的细胞凋亡。而拮抗剂OxATP 可以明显减轻BzATP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其存活率。结论:P2 X 7受体活性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有一定调控作用。

    作者:左炜;祝芸芸;于洪涛;利焕廉;周金文;王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神经轴突的丢失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现有证据表明眼压升高仅仅是青光眼的许多危险因素之一,很多患者虽然已有效地降低了眼压但疾病仍然处于进展中。本文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相关的药理学方法、基因治疗、免疫调节代谢物和接种疫苗、干细胞疗法和生物能疗法,以及目前相关的药物疗法进行综述,展望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新前景。

    作者:胡倩倩;吴仁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5例92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3,6,12mo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随访3~12 mo。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后P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23眼(77%),视力下降者7眼(23%);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44眼(71%),视力下降者18眼(29%)。经过一次全视网膜光凝后,3mo复查FFA,新生血管未退、无灌注区未消失者追加光凝, PPDR 有效率为29眼(97%),PDR有效率为50眼(81%);13眼(14%)出现玻璃体出血转上级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结论: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良好。

    作者:周特红;魏学忠;唐思梦;崔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原因。方法:对2009-07/2013-06在我科住院的46例46眼玻璃体积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结果:本组中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 )所致玻璃体积血多,为16眼(34.8%),其次为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RD)8眼(17.4%),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AMD)8眼(17.4%),再次为玻璃体后脱离(PVD)4眼(8.7%),其它少见原因为视网膜大动脉瘤3眼(6.5%)、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各2眼(4.3%),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脉络膜上腔出血、葡萄膜炎各1眼(2.2%)。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霞琳;汪迎;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眶下神经眶内段走行的 CT 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眶下神经的眶内段走行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 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正常成人骨性眼眶行双眶CT平扫和三维重建,测量眶下管长度、眶下孔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眶下孔到颅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眶下管和上颌骨前壁夹角。每个数值测量5次,取平均值。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对101例正常成人骨性眼眶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3例男性右侧眶下管长度的测量结果为12.97±2.63mm,左侧为13.21±2.73mm。48例女性右侧为12.72±2.70mm,左侧为12.79±2.77mm;眶下孔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的测量结果53例男性右侧为8.69±1.98 mm,左侧为9.01±2.21mm。48例女性右侧为9.14±2.34mm,左侧为9.33±2.18 mm;眶下孔到颅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的测量结果53例男性右侧为33.34±3.33 mm,左侧为33.41±3.01 mm。48例女性右侧为32.33±3.78 mm,左侧为32.39±4.23 mm;眶下管和上颌骨前壁夹角的测量结果53例男性右侧为(79.80±10.38)°,左侧为(81.47±11.70)°。48例女性右侧为(76.30±13.51)°,左侧为(76.04±14.64)°。男性左右侧所测得数值的比较和女性左右侧所测得数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男女同侧所测得数值的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CT对眶下神经走行的测量的研究,能更好为眶下神经相关疾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也避免手术中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作者:刘璐;陈明;柴广睿;王梦;李鹤明;张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 OCT 图像分析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特征。方法:对确诊的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17例34眼应用眼底照相及OCT跟踪观察,于激素冲击疗法后的5,15,30 d再次行上述检查,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及多灶性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网膜水肿减轻甚至消失,神经上皮脱离腔减小,部分脱离腔消失、视网膜基本复位。结论:OCT可清晰观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宋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疗效的比较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96例,其中14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156例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超声乳化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 mo视力情况和散光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基本相当,但其有着良好的经济性,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广泛开展。

    作者:李勇;岳章显;徐海龙;刘钊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与研究

    高度近视( high myopia , HM )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的高危人群。临床上我们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高度近视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时的临床特点,重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避免漏诊或降低误诊率,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和早期诊断的水平。本文就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注意要点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郭艳;邝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尿病血糖波动动物模型建立的初探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建立血糖波动动物模型,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 NC )、正常波动组(NF)、糖尿病模型组(DM)和糖尿病波动组(DF)。首先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模后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3次腹腔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每2 wk进行一次全天血糖检测,根据血糖值绘制“时间-血糖浓度”曲线,观察血糖波动的情况。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和Sclichtkrull Mz值( M值),从四个不同方面来评价血糖的稳定性。结果:NC组大鼠全天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平稳无波动, NF组大鼠血糖在5~10 mmol/L范围内波动, DM和DF组大鼠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20 mmol/L ), DM组血糖波动不大,DF组血糖波动明显;NF和DF两组大鼠的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比较稳定。 NF、DM 与DF三组大鼠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均较NC组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人为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能形成明显的血糖波动,可用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此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重复性好,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盖春柳;赵静如;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173眼玻璃体积血患者进行病因分析,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果:术后诊断:173眼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3眼(48.0%),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4眼(13.9%),Eales病13眼(7.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眼(5.8%),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5.2%),视网膜裂孔8眼(4.6%),视网膜脱离9眼(5.2%),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眼(4.0%),单纯玻璃体积血4眼(2.3%),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1.2%),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眼(1.2%),脉络膜视网膜炎1眼(0.6%),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眼(0.6%)。不同年龄病因分布不同,术后随访3~15mo,术前与术后视力相比,41眼(23.7%)视力不变,115眼(66.5%)视力提高,17眼(9.8%)视力下降。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Eales 病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手术并发症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萃丽;张明媚;陈雪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目的:探讨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滴眼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阿昔洛韦200 mg口服,5次/d,玻璃酸钠眼液点眼,4次/d,当发生角膜基质炎、盘状角膜炎或者角膜内皮炎时使用1g/L氟米龙眼液点眼,4次/d;对照组给予1.5g/L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4次/d。随访3~4 wk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患者局部疼痛及畏光缓解时间、角膜损伤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33)。结论: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满意。

    作者:陈耀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0例40眼纤维血管膜范围>5 P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行20 G及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视力、眼内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 G组手术后1,3,6 mo的佳矫正视力为LogMAR (0.88±0.43)、(0.69±0.23)、(0.45±0.17),20G组手术后1,3,6mo 的佳矫正视力为 LogMAR(0.57±0.32),(0.41±0.21),(0.30±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6~23 mo。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是治疗复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吴林彬;周家承;谭荣强;张蕾;刘姣;郑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一体式三联术有效性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进展时期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一体式三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5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三联手术,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mo,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眼压得到控制,滤过泡弥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成熟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能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快速提高视力,减少了单纯青光眼手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作者:于丹;赵刚平;朱敏;雷玉;黄智;李静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