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李琴;张少维;黄毅

关键词:高度近视,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泪膜破裂时间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2015-01/04期间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或散光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24例48眼,观察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开放距离(AOD500)、术后拱高(ICL-vault)、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IOP)、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术前与术后1、3、6、12mo均采用UBM测量ACD与AOD500四个方位,术前与术后4个随访时间节点的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测量值均较术前降低,OCT测量拱高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CVA、UCVA均较术前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患者平均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BUT与术后4个随访节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术后泪膜稳定性变化不大,患者舒适度较好,满意度高.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IgG4相关性眼病研究进展

    IgG4相关性眼病是一种与IgG4密切相关的慢性系统性疾病,是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及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泪腺、眼外肌、眶下神经等眼部附属器为特征,而且经常是全身系统性病变的首发症状.糖皮质激素对该病治疗有效.本文就近年来IgG4相关性眼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房旭;张丽琼;周媛;刘子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桂林市郊区50岁以上人群视力损伤及致盲眼病调查

    目的:调查桂林市农村地区50岁以上人群中视力损伤及盲的流行病学现状,并对产生视力损伤及盲的原因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桂林市下辖5区12县进行抽样调查,共抽取10252人.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既往患病史、吸烟饮酒史等.登记资料及眼科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计调查10252人,其中男4958人(48.4%),女5294人(51.6%);汉族9218人(89.9%),少数民族1034人(10.1%).目前在桂林市农村地区排名前3位导致双眼视力损害和盲的眼病分别是白内障(0.7%)、黄斑病变(0.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1%).结论:白内障仍是目前桂林市农村地区50岁以上人群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致视力下降及致盲疾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加强基础卫生教育,提高基层医疗资源仍是今后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

    作者:温利辉;凌霄;陈敏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玻璃体手术的时机选择

    目的:分析开放性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手术的时机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3-12/2016-01期间经我院眼科收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62例62眼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31眼.观察组患者于伤后2~4d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于伤后1~2wk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眼部损伤情况和术后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角膜裂伤、视网膜脱落、玻璃体积血以及晶状体破裂等眼部损伤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手术时机与预后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早期对患者行玻璃体手术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作者:陆骏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硅油并发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差异

    目的:分析硅油并发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将我院2014-03/2016-03收治的硅油并发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收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已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研究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92%、Bax蛋白表达阳性率100%、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率100%,而同期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80%、Bax蛋白表达阳性率84%、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率8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油并发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提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部分凋亡因子全程参与硅油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吕海燕;汤咏梅;韩艳玲;张郧芳;成拾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功能定量研究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估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功能.方法:选取2010-03/2014-03我院眼科经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患者30例48眼为观察组(其中局限性水肿18眼,弥漫性水肿24眼,囊样水肿6眼),选取视力0.8以上,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全身情况无异常者15例30眼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组多焦视网膜电图中心凹、黄斑区、黄斑外区a、b波的振幅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凹处观察组和对照组a波的振幅密度分别为25.2±10.48、37.93±7.19nv/deg2,b波的振幅密度分别为77.16±27.97、113.42±11.79nv/deg2;黄斑区观察组和对照组a波的振幅密度分别为14.27±4.99、27.42 ±2.86nv/deg2,b波的振幅密度分别为43.14±14.77、69.99±10.07 nv/deg2;黄斑外区观察组和对照组a波的振幅密度分别为7.82±2.79、11.46±1.54nv/deg2,b波的振幅密度分别为19.85±6.5、31.56±6.0nv/deg2.中心凹处、黄斑区及黄斑外区多焦视网膜电图a、b波振幅密度在局限性黄斑水肿组与弥漫性黄斑水肿组和囊样黄斑水肿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表现为a、b波振幅密度下降,潜伏期延长,振幅密度比潜伏期敏感.

    作者:孙瑞雪;唐广贤;邸平会;任骞;殷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OCT-GPA技术在监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展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的青光眼进展引导分析(guided progression analysis,GPA)技术在判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随访36例45眼POAG患者2a,行视盘OCT、眼底照相及视野检查,至少有4次可信的OCT检查结果.根据视野结果将受试者划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根据基线眼底照相判断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情况(弥漫RNFL缺损、局限缺损、无缺损及无法判断缺损者).由两位青光眼专家根据眼底照相及视野结果将其分为进展型及非进展型.分析OCT-GPA技术同视野、眼底照相判断的一致性,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眼底照相或视野判断为POAG进展者18眼(40%),OCT-GPA判断POAG进展者15眼(33%).以眼底照相及视野判断为标准,OCT-GPA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38.9%和70.4%.OCT-GPA同眼底照相及视野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差(κ=0.211、-0.036).以眼底照相为标准,仅眼底照相判断进展者6眼,2眼为新的盘周出血,4眼为盘沿变窄;仅OCT-GPA判断为进展者9眼,8眼为早期,其中5眼基线眼底照相提示弥漫性RNFL缺损,2眼无明显RNFL缺损.以视野为判断标准,仅视野判断进展者7眼,5眼为中晚期;仅OCT-GPA判断进展者12眼,10眼为早期.结论:OCT-GPA在判断早期POAG进展及弥漫性RNFL缺损上有一定优势,但好联合视野及眼底照相检查共同判断.

    作者:关新辉;李丽;梁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飞秒激光微切口透镜取出术矫正近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微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手术治疗方案将近视患者420例817眼分为观察组(225例431眼)与对照组(195例386眼),观察组采用SMILE术矫正,对照组采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矫正,现对比分析两组患眼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眼裸眼视力等于或优于佳矫正视力的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wk,1、3mo,两组患眼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mo,两组患眼泪膜破裂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mo,观察组患眼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3mo,两组患眼Schirmer Ⅰ试验滤纸条湿润长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术源性角膜前表面三叶草差、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术与SBK术矫正近视的疗效相当,但是前者术后早期有着较好的泪膜稳定性.

    作者:王奇峰;张娟;李洁;张青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筛选40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采取YAG激光治疗,术后1、2wk,1、3、6mo复查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术后6mo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完成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照组采取口服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于治疗后1、3、6mo复查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并填写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治疗后6mo).结果:两组在矫正视力、眼压等方面,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试验组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角OCT测量数据除上方房角测量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术后上方房角>术前),下方、鼻侧、颞侧房角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术后6mo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明显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结论: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罗霁菡;匡毅;赵琳;唐玉容;曾繁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微环境的变化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微环境的变化.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维吾尔族白内障患者30例40眼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无糖尿病维吾尔族患者38例45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7、30、90、180d,观察患者干眼症状、角膜上皮荧光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干眼症状评分的比较,其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80d与术前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FL、BUT和SⅠt在不同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后1、7、30d,两组与术前相比较,FL增加、BUT缩短、SⅠt分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两组与术前相比较,试验组FL增加、BUT缩短、SⅠt分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L、BUT、SⅠt分泌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0d,两组与术前相比较,FL、BUT、SⅠt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维吾尔族白内障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易患干眼.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短期泪膜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后期有逐步恢复趋势,但较其它地区恢复时间较长,可能与新疆地区风沙大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否与种族有一定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谢小东;宋艳;丁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丹酚酸B对糖尿病大鼠角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究丹酚酸B抗氧化应激对糖尿病大鼠角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0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血糖>16.7mmol/L)后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对照组、0.01%丹酚酸B凝胶治疗组、0.05%丹酚酸B凝胶治疗组、0.1%丹酚酸B凝胶治疗组,丹酚酸B治疗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每天分别给予自制相应浓度的丹酚酸B凝胶及空白凝胶点眼,每次1滴,每日3次;检测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观察角膜知觉和透明度,每周1次;造模成功后的第12wk取材,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以及大鼠眼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情况.结果:所有大鼠血糖处在高水平(> 16.7mmol/L),体质量早期上升后期有明显下降.在糖尿病对照组,角膜的知觉和透明度降低,各丹酚酸B凝胶治疗组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较,角膜知觉明显改善,各丹酚酸B治疗组角膜保持透明度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角膜组织中的MDA含量明显减少,角膜组织中SOD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丹酚酸B可以减缓糖尿病大鼠角膜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丹酚酸B能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作者:吴升辉;王燕凤;张晓琴;黄真真;林毅;黄焱;郑卫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盲和低视力患者生存质量与自我效能感和健康状况的关系

    目的:探讨盲和低视力成人患者自我效能感、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其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11眼科康复中心登记的122例122眼盲和低视力成人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健康状况量表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其进行间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盲和低视力成人患者自我效能感及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健康状况、生存质量与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状况中生理健康与生存质量的各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351、0.541、0.412、0.425,均P<0.05),一般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中调节能力呈正相关(r=0.587,P<0.05),社会健康、心理健康与生存质量中的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正向相关(r=0.412、0.357、0.365、0.452,均P<0.05),自我效能感与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呈正相关(r=0.387、0.415、0.451、0.361、均P<0.05).结论:盲和低视力患者生存质量与自我效能感、健康状况相关,治疗过程中应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加强提高自我效能感,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祝芸芸;王恒;左炜;蔡晓华;周金文;利焕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2-03/2015-05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4例152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71眼,试验组52例81眼.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术后3、7、30d的眼压,术中前房出血、穿透结膜瓣,术后浅前房发生、虹膜炎症、前房积血、滤道阻塞、角膜水肿以及脉络膜脱离多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平均视力为1.4±0.4,视力提高者42例64眼(79.0%),对照组平均视力0.8±0.3,视力提高者31例47眼(6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7、30d眼压分别为27.3±4.7、20.7±3.8、16.2±4.4mmHg,对照组术后3、7、30d眼压分别为32.6±3.9、26.5±5.1、20.8 ±4.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前房出血21眼(25.9%)、术中穿透结膜瓣5眼(6.2%),对照组患者术中前房出血37眼(52.1%)、术中穿透结膜瓣16眼(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Ⅰ级浅前房14眼(17.3%)、Ⅱ级浅前房11眼(13.6%)、Ⅲ级浅前房2眼(2.5%),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分别为34眼(47.9%)、18眼(25.4%)、19眼(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虹膜炎症9眼(11.1%)、前房积血10眼(12.3%)、滤道阻塞6眼(7.4%)、角膜水肿8眼(9.9%)、脉络膜脱离2眼(2.5%),对照组术后虹膜炎症21眼(29.6%)、前房积血20眼(28.2%)、滤道阻塞15眼(21.1%)、角膜水肿18眼(25.4%)、脉络膜脱离9眼(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对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廖辉;伍继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2例23眼.观察术前及术后1wk,1、2、3、6mo,1a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1a.完全成功率为52%(12眼),部分成功率22%(5眼),总成功率74%.术前平均眼压为40.59±11.11mmHg(1mmHg=0.133kPa),术后1wk,1、2、3、6mo,1a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0.30±5.07、12.23±4.03、13.87±4.62、16.52±6.09、18.35 ±7.06、19.65±8.26mmHg.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眼中3眼出现少量前房出血,分别于术后4 ~7d自行吸收;2眼出现一过性低眼压,密切观察8~10d后眼压>6mmHg;1眼术后1mo出现渗出性脉络膜脱离,给予局部使用激素后于术后37d复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作者:陈光胜;阳昇;黄红波;韩光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白内障术后视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患者术后视觉满意度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白内障手术作为一种复明手术,势必会受到生物、社会及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将对其影响因素作详尽的阐述以便用于指导临床,提高术后视觉满意度.

    作者:郭宇燕;查旭;张远平;赵学英;马林昆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角膜异物104例104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治疗组55例55眼、对照组49例49眼.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洛美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结果:治疗后1、2wk,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5%、96.4%,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症状体征综合积分在治疗后1、2wk分别为4.82±2.18、1.65±2.2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可加快上皮修复,安全有效.

    作者:沈磊;秦书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印度西部近视儿童视网膜变性的病变程度及其决定性因素

    目的:研究≥3.00D近视儿童视网膜变性的的发病率,类型和决定因素.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0/2011年期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一所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询问并记录高度近视儿童家属成员的近视史,并统计人口信息.由验光师评估每位患者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由眼科医生对患儿进行眼科检查,评估中央和周边视网膜变化.计算出中央及周边视网膜变性的百分比.评估视网膜改变与家族近视史性别、年龄、宗教以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3.00D近视儿童499位(847眼).检查发现150眼(17.7%,95%可信区间15.4 ~ 20.4)玻璃体视网膜退化性改变.黄斑变性、后巩膜葡萄肿及格子样变性比例分别为2.0%、4.6%和18%.眼轴大于24 mm是大于5.00D近视发生玻璃体视网膜退化性改变的显著危险因素(OR=3.88).视觉辅助的依从性为58.4%.499位患儿中8.8%视力低于6/60,他们可借助于低视力保健.结论:近1/5近视患者存在玻璃体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玻璃体视网膜变性较少有严重后果.建议应定期对近视眼进行详细的视网膜检查.

    作者:Khandekar Rajiv;Kulkarni Sucheta;Save Prajacta;Dole Kuldeep;Deshpande Madan;Taras Sudhir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散光矫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近视散光的疗效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矫治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TICL)植入术对近视散光患者视力、轴稳定性及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5-07我院就诊的行TICL术的屈光不正患者72例90眼,术前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术后1wk,3、6mo通过裂隙灯测量TICL散光轴位,术后6mo调查问卷研究患者视觉功能满意度.结果:术后1wk,3、6mo时UCVA和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wk,3、6mo的屈光度和散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3、6mo各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均高于术前(P<0.05);TICL轴位的变化较小,术前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大于98%.结论:T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宋蔚;赵帅;郅瑛;程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填充物的探讨

    目的:探讨如何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的填充物.方法:回顾性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患者46例46眼的临床资料.A组(23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硅油注入术,B组(23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C2F6(20%)注入术,术前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其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以明确分组.对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IS/OS破坏直径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术后随访至少12mo.随访期末A组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9,P<0.05).B组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8,P<0.05).A组裂孔闭合率100%,B组裂孔闭合率为95.2%.A组术后IS/OS破坏直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2,P<0.05),B组术后IS/OS破坏直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7,P<0.05).并发症:A组术后4眼发生高眼压,B组术后1眼裂孔未闭合继发视网膜脱离,再次行硅油注入术后裂孔闭合.B组术后2眼出现玻璃体积血,1眼吸收,1眼再次行玻璃体腔灌洗术.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A组手术方式可以更持久顶压黄斑区视网膜,利于黄斑裂孔闭合,但是需俯卧较长时间及再次手术取出硅油,增加患者身心和经济负担.B组手术方式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填充物,但是存在黄斑裂孔不闭合需再次手术的风险.我们将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作为术前合理选择手术方案的标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许静;冯洁;叶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MMP-2和TIMP-2的含量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目的:检测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MMP-2和TIMP-2的含量并探究它们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5/2015-12在武警总医院就诊的13例高度近视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1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眼轴患者为对照组.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MMP-2及TIMP-2含量,并比较两检测指标与眼轴长度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高度近视组血清中MMP-2和TIMP-2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1=0.027和P2=0.048).MMP-2含量在高度近视组为10.21(9.26~11.49)pg/mL,而在对照组为11.56(11.03~15.14) pg/mL;TIMP-2含量在高度近视组为79.69 (72.86~93.89) pg/mL,而在对照组中为93.16(87.54 ~ 100.97) pg/mL.TIMP2/MMP2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血清中MMP-2及TIMP-2含量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1=-0.512,P1=0.007;r2=-0.604,P2 =0.001);TIMP2/MMP2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85,P=0.052).结论:血清中MMP-2及TIMP-2的含量随眼轴的增加而降低,且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作者:王晓娜;吴志鸿;张小丽;张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飞秒LASIK术后早期综合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近视患者接受飞秒LASIK术后早期的综合视觉质量,探讨双通道系统(OQAS)在视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9/2015-09进行飞秒LASIK手术近视患者48例96眼,使用OQAS检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共四个时间点的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 frequency,MTF cutoff)、眼内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三个指标,并从客观方面分析和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早期的视觉质量.结果:术后3 mo的MTF截止空间频率优于术前,OSI在术后1wk和1mo均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 mo恢复至术前水平.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对SR、OSI与MTF截止空间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R、OSI两者皆与MTF截止空间频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o结论:飞秒LASIK术后视力恢复快,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MIT截止空间频率、SR、OSI检查结果可作为综合指标来评价临床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黄雄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