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吴志鸿;张小丽;张翠
目的:研究影响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眼科住院诊治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儿9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并术后回访1a,分析其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就诊年龄、手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手术前近立体视功能、手术后眼位等.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Timus立体视功能、斜视临床分型不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婴幼儿期行外斜视术的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后恢复的患儿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作者:姚雪辉;张士宏;丁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ranibizumab,IVR)、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及两者联合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眼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将临床确诊为PDR并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142例169眼纳入研究.A组:PPV术前行IVR患者35例41眼,B组:PPV术前行PRP患者34例39眼,C组:PPV术前行IVR和PRP患者32例38眼,D组:PPV术前未行IVR及PRP患者41例51眼.比较4组患眼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使用电凝情况、医源性裂孔、眼内硅油填充及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四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0.03±8.91、71.13±8.89、68.60±6.73、103.23±17.44min,A、B、C组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比D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的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31,P>0.05).四组术中使用电凝的眼数分别为8、11、7、38眼,A、B、C组术中使用电凝的眼数明显比D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D=27.499 、x2BD=19.105、x2CD=27.405,均P<0.0167);A、B、C组术中使用电凝的眼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05,P>0.05).四组术中硅油填充的眼数分别为6、7、5、28眼,A、B、C组术中硅油填充的眼数明显比D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D=15.818、x2BD=12.6982D=18.014,均P<0.0167);A、B、C组术中硅油填充的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0.360,P>0.05).四组术中出现持续或严重出血的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09,P>0.05).PPV术后1mo,四组平均BCVA分别为0.274±0.151、0.175±0.079、0.277±0.137、0.177±0.059,A、B、C组平均BCVA均比D组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wk,四组玻璃体再次出血的眼数分别为5、5、4、20眼,A、B、C组术后玻璃体再次出血的眼数均比D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D=8.385 、x2BD=7.675 、xcD=9.100,均P<0.0167);术后1、3mo 四组术中玻璃体再次出血眼数组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mo=2.933、x23mo=2.249,P>0.05).结论:PDR患眼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前行IVR、PRP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电凝止血、眼内填充物的使用率,有效提高患眼视力.
作者:刘青;艾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微环境的变化.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维吾尔族白内障患者30例40眼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无糖尿病维吾尔族患者38例45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7、30、90、180d,观察患者干眼症状、角膜上皮荧光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干眼症状评分的比较,其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80d与术前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FL、BUT和SⅠt在不同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后1、7、30d,两组与术前相比较,FL增加、BUT缩短、SⅠt分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两组与术前相比较,试验组FL增加、BUT缩短、SⅠt分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L、BUT、SⅠt分泌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0d,两组与术前相比较,FL、BUT、SⅠt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维吾尔族白内障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易患干眼.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短期泪膜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后期有逐步恢复趋势,但较其它地区恢复时间较长,可能与新疆地区风沙大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否与种族有一定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谢小东;宋艳;丁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眼底检查及眼底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量供应眼部循环的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以及供应脉络膜循环的睫状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的收缩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以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重点观察服药前以及服用芪明颗粒3 mo之后的OA和PCA的血流参数,定量评价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在服用芪明颗粒3mo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两组患者眼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PSV及EDV均有所加快,阻力指数下降,且与服药之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芪明颗粒可以改善眼部微循环状态,包括视网膜及脉络膜,改善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供应.
作者:李科军;赵晓彬;赵智华;樊芳;武晓静;贾志旸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矫治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TICL)植入术对近视散光患者视力、轴稳定性及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5-07我院就诊的行TICL术的屈光不正患者72例90眼,术前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术后1wk,3、6mo通过裂隙灯测量TICL散光轴位,术后6mo调查问卷研究患者视觉功能满意度.结果:术后1wk,3、6mo时UCVA和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wk,3、6mo的屈光度和散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3、6mo各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均高于术前(P<0.05);TICL轴位的变化较小,术前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大于98%.结论:T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宋蔚;赵帅;郅瑛;程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如何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的填充物.方法:回顾性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患者46例46眼的临床资料.A组(23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硅油注入术,B组(23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C2F6(20%)注入术,术前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其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以明确分组.对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IS/OS破坏直径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术后随访至少12mo.随访期末A组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9,P<0.05).B组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8,P<0.05).A组裂孔闭合率100%,B组裂孔闭合率为95.2%.A组术后IS/OS破坏直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2,P<0.05),B组术后IS/OS破坏直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7,P<0.05).并发症:A组术后4眼发生高眼压,B组术后1眼裂孔未闭合继发视网膜脱离,再次行硅油注入术后裂孔闭合.B组术后2眼出现玻璃体积血,1眼吸收,1眼再次行玻璃体腔灌洗术.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A组手术方式可以更持久顶压黄斑区视网膜,利于黄斑裂孔闭合,但是需俯卧较长时间及再次手术取出硅油,增加患者身心和经济负担.B组手术方式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填充物,但是存在黄斑裂孔不闭合需再次手术的风险.我们将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作为术前合理选择手术方案的标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许静;冯洁;叶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昆明市及周边地区高海拔条件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母亲孕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使用宽视野数字化眼底照相机(RetcamⅡ),对2010-05/2014-12到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早产儿及部分足月小样儿(出生体质量均≤2000g)共1010例进行视网膜检查,收集ROP的发病数据及患儿母亲孕期相关资料,对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早产儿1010例中发现ROP患儿139例278眼,患病率为13.76%,其中1期病变80例(57.55%),2期病变42例(30.22%),3期病变9例(6.47%),4期病变4例(2.88%),5期病变4例(2.88%).阈值病变9例(6.47%).ROP组与正常眼底组早产儿在出生体质量、胎龄、宫内窘迫、多胎妊娠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昆明市高海拔低氧分压地区,ROP患病率为13.76%,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宫内窘迫、多胎妊娠是ROP发生的主要孕期因素.
作者:肖亦爽;许江涛;金顺祥;夏红玉;吴斯琪;赵书萍;朱婷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损伤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612例1111眼的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WHO制定的盲和低视力标准,分析高度近视盲和低视力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盲和低视力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高度近视患者612例1111眼,其中达到盲标准的共86眼(7.7%),达到低视力标准的共172眼(15.5%);年龄、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均是高度近视盲和低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性别、家族遗传史与患者盲和低视力无显著相关性(P>0.05);6~20岁组(232眼)、21 ~ 40岁组(407眼)视力损伤眼分别有21眼(9.1%)和51眼(12.5%),其中弱视是两组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分别有17眼(81.0%)和30眼(58.8%);41 ~60岁组(323眼)、>60岁组(149眼)视力损伤眼分别有105眼(32.5%)和81眼(54.4%);其中眼底病变是两组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分别有86眼(81.9%)和75眼(92.6%).结论:高度近视对视力的损伤严重,年龄、眼轴长度及后巩膜葡萄肿是独立危险因素.弱视是青少年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眼底病变是中年以上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兴亮;喻谦;杨建华;唐文婷;薛安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的青光眼进展引导分析(guided progression analysis,GPA)技术在判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随访36例45眼POAG患者2a,行视盘OCT、眼底照相及视野检查,至少有4次可信的OCT检查结果.根据视野结果将受试者划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根据基线眼底照相判断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情况(弥漫RNFL缺损、局限缺损、无缺损及无法判断缺损者).由两位青光眼专家根据眼底照相及视野结果将其分为进展型及非进展型.分析OCT-GPA技术同视野、眼底照相判断的一致性,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眼底照相或视野判断为POAG进展者18眼(40%),OCT-GPA判断POAG进展者15眼(33%).以眼底照相及视野判断为标准,OCT-GPA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38.9%和70.4%.OCT-GPA同眼底照相及视野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差(κ=0.211、-0.036).以眼底照相为标准,仅眼底照相判断进展者6眼,2眼为新的盘周出血,4眼为盘沿变窄;仅OCT-GPA判断为进展者9眼,8眼为早期,其中5眼基线眼底照相提示弥漫性RNFL缺损,2眼无明显RNFL缺损.以视野为判断标准,仅视野判断进展者7眼,5眼为中晚期;仅OCT-GPA判断进展者12眼,10眼为早期.结论:OCT-GPA在判断早期POAG进展及弥漫性RNFL缺损上有一定优势,但好联合视野及眼底照相检查共同判断.
作者:关新辉;李丽;梁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圆锥角膜以进行性角膜前突和变薄,导致不规则散光和视功能损害为特征.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圆锥角膜基质降解和变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紫外光A/核黄素角膜交联术(corneal crosslinking,CXL)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唯一能够延缓甚至阻止圆锥角膜病情进展的保守治疗方法.CXL对角膜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MMPs的影响研究较少.研究表明,CXL后患者泪液中的MMPs出现变化,而对基质中MMPs的影响尚无报道.进一步研究CXL后MMPs的变化有助于理解CXL后圆锥角膜的病理生理进程,以及CXL稳定圆锥角膜病情的作用机制.
作者:贾洪真;彭秀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开放囊袋-人工晶状体(IOL)单襻睫状沟固定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1-03-01/2013-12-31影响视力的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0例13眼,做角巩膜缘隧道切口,环形撕囊后,使用虹膜拉钩,固定脱位晶状体,完成超声乳化手术.植入IOL,剪开晶状体脱位一侧囊袋,翻转前囊,上襻位于囊袋内,下襻单针经缝合固定于睫状沟.结果:所有患者佳矫正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IOL稳定,没有进展性偏位.结论:虹膜拉钩可以稳定脱位的晶状体,使超声乳化手术顺利完成.开放下方囊袋,IOL呈半游离状态,下襻睫状沟缝合固定可维持IOL的长期稳定,避免囊袋进行性偏移,造成IOL偏位.
作者:张晓山;崔迎春;张业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减轻异物感和刺激症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05/2013-06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86例86眼,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其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缘内2.5~7mm,随机分为两组:软性角膜接触镜和对照组,每组43例43眼.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组在手术结束时涂入氧氟沙星眼膏于角膜结膜表面,配戴角膜接触镜,不用纱布敷眼,术后2d取下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用纱布覆眼,比较术后2、6、8、24、48、72h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及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差异,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翼状胬肉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8、24、48、72h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软性角膜接触镜组分别为0.80±0.41、0.89±0.52、0.42±0.49、0.28±045、0.30±0.43、0.25±0.35分;对照组分别为2.56±0.52、2.57 ±0.25、1.85 ±0.67、1.44±0.50、1.42±0.52、0.85±0.53分;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组患者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对照组为1.58±1.35分,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组为0.89±1.12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对照组为2.69±4.34mm2,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组为0.18±0.46m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随访3~ 12(平均4.50±1.25)mo,未见感染、复视、植片愈合不良,有2眼发生鼻侧伤口处球形肉芽,经表面麻醉下切除后未复发.结论:软性角膜接触镜可明显减轻翼状胬肉术后疼痛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杨建;秦海燕;孙峰;吴兵;杨学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不同剂量的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07/2015-10就诊于我院的黄斑水肿患者,随机纳入2mg组和4mg组54例54眼,进行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2wk~1mo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1、3、6mo随访患者视力、黄斑厚度、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mg组和4mg组患眼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术后均可使患者视力提高,黄斑厚度变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视力提高和黄斑厚度变薄程度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mg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黄斑水肿,疗效与4mg剂量相当,临床可选择2mg剂量代替4mg.
作者:周慧兰;翁伟君;戴丹;王丁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3.00D近视儿童视网膜变性的的发病率,类型和决定因素.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0/2011年期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一所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询问并记录高度近视儿童家属成员的近视史,并统计人口信息.由验光师评估每位患者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由眼科医生对患儿进行眼科检查,评估中央和周边视网膜变化.计算出中央及周边视网膜变性的百分比.评估视网膜改变与家族近视史性别、年龄、宗教以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3.00D近视儿童499位(847眼).检查发现150眼(17.7%,95%可信区间15.4 ~ 20.4)玻璃体视网膜退化性改变.黄斑变性、后巩膜葡萄肿及格子样变性比例分别为2.0%、4.6%和18%.眼轴大于24 mm是大于5.00D近视发生玻璃体视网膜退化性改变的显著危险因素(OR=3.88).视觉辅助的依从性为58.4%.499位患儿中8.8%视力低于6/60,他们可借助于低视力保健.结论:近1/5近视患者存在玻璃体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玻璃体视网膜变性较少有严重后果.建议应定期对近视眼进行详细的视网膜检查.
作者:Khandekar Rajiv;Kulkarni Sucheta;Save Prajacta;Dole Kuldeep;Deshpande Madan;Taras Sudhir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与非临床路径患者在住院成本、手术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收集2014-09-01/2015-09-01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或老年性白内障(ICD 10:H25.901)、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D 10:13.4102+13.701)的患者649例.其中,临床路径组为108例,非临床路径组为541例.用住院费用和误工费之和来衡量住院成本,用术后视力改变量来衡量效果,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在床位费、诊查费、护理费、检查费、化验费、住院总费用等方面所需要的费用明显少于非路径组;临床路径组的人均误工费明显少于非临床路径组;临床路径组与非路径组之间的术后视力改变量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路径组的成本-效果比要低于非临床路径组,说明临床路径组的方案较优.结论:临床路径的方案较优,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并不会影响白内障手术术后的疗效;临床路径通过控制平均住院日而降低了有关费用支出;临床路径通过规范诊疗行为而降低了有关费用支出.
作者:李婵;薛雨顺;任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客观评价晶状体材质、后表面形态对囊袋弯曲速度的影响.方法:非随机化临床试验.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A1-UV组15例15眼,AO组15例15眼,IQ组15例15眼.分别在术后1d,1、2、4wk,通过裂隙灯观察术眼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囊袋与人工晶状体边缘贴合程度.结果:术后1d囊袋弯曲系数,A1-UV组为3.34±0.22,AO组为3.00±0.19,IQ组为3.45±0.42,三组的囊袋弯曲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5,P<0.05).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1-UV组和AO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2,P<0.05),A1-UV组和IQ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P>0.05),AO组和IQ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9,P<0.05).术后1wk囊袋弯曲系数,A1-UV组为4.01±0.04,AO组为3.08 ±0.26,IQ组为3.50±0.44,三组的囊袋弯曲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07,P<0.05).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1-UV组和AO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64,P<0.05),A1-UV组和IQ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3,P<0.05),AO组和IQ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4,P>0.05).术后2wk囊袋弯曲系数,A1-UV组为4.04±0.08,AO组为3.15±0.32,IQ组为3.53±0.47,三组的囊袋弯曲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9,P<0.05).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1-UV组和AO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6.69,P<0.05),A1-UV组和IQ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8,P<0.05),AO组和IQ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7,P>0.05).术后4wk囊袋弯曲系数,A1-UV组为4.04±0.08,AO组为3.16±0.36,IQ组为3.65±0.46,三组的囊袋弯曲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4,P<0.05).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1-UV组和AO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5,P<0.05),A1-UV组和IQ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P<0.05),AO组和IQ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52,P>0.05).结论:囊袋弯曲速度受晶状体材质、后表面形态的共同影响.术后1d,影响囊袋弯曲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晶状体的材质,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可以加快囊袋弯曲速度.术后1 ~ 4wk,材质因素的影响减弱,影响囊袋弯曲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晶状体的机械结构.具有高后凸形态的人工晶状体能够快速形成囊袋弯曲,加快囊袋与人工晶状体的黏附,减少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迁移、增殖的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宁;钱丽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角膜异物104例104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治疗组55例55眼、对照组49例49眼.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洛美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结果:治疗后1、2wk,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5%、96.4%,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症状体征综合积分在治疗后1、2wk分别为4.82±2.18、1.65±2.2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可加快上皮修复,安全有效.
作者:沈磊;秦书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与口服羟苯磺酸钙在治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引起的黄斑水肿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2012-01/2015-01在我院眼科治疗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72例7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黄斑区水肿,或原有黄斑水肿加重.按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行玻璃体腔注射TA(0.025 mL,1mg),简称注射组36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简称口服组36眼.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1、3、6mo BCVA、CMT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眼压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服组治疗后1、3、6mo BCVA、CMT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眼压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3、6mo,注射组的BCVA、CMT均明显优于同时间段口服组的BCVA、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治疗后同时间段的眼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见严重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1mg的TA在改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BCVA、CMT方面明显优于口服羟苯磺酸钙,两种药物治疗后均未引发明显的副作用及严重并发症,治疗安全性较好.
作者:史勇洪;贾岩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干眼症状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14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和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重组牛bFGF眼用凝胶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 mo进行干眼症状评分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 (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测,统计分析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和SⅠt、BU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经配对t检验发现以上三个测量值在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后组间比较仅发现观察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和BU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干眼的治疗,联合应用传统人工泪液聚乙二醇和重组牛bFGF较单独应用聚乙二醇可显著改善患者眼部不适,明显延长BUT,有效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疗效更为理想.
作者:杨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一种高精度方法评价AcrySof散光型人工晶体的旋转稳定性.方法:收录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中、高度散光患者(104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在规定的复查时间接受必要的检查.通过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AcrySof散光型人工晶体的稳定性.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远视力(UDVA)、佳矫正远视力(CDVA)以及显然验光结果.通过配对T检验及ANOVA检验分析结果.结果:研究共纳入104眼,从术前检查至后一次术后复查持续24个月.7次复查时间点观察到AcrySof散光型人工晶体的位置没有显著变化,P=0.863;所有患者的裸眼远视力(logMAR,4.39±0.27至4.77±0.22;P<0.001)、佳矫正远视力(logMAR,4.54±0.25至4.93±0.14;P<0.001)以及显然验光[度(D),-1.27±0.98至-0.97±0.71,P=0.003]均有显著改善.术后调制传递函数(MTF)较术前提高.结论:研究显示AcrySof散光型人工晶体具有很好的旋转稳定性.该种人工晶体可以减少显然验光的柱镜度数、提高视力并改善视力相关的生活质量.
作者:许薇薇;王均清;陶冶;李朝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