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凌保东;雷军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子生物学, Staphylococcus Aureus, 多重耐药性, 耐药基因, 内酰胺类, 临床治疗, 决定因子, 抗生素, 抗菌药, 辅助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不仅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内在耐药性,而且通过获得其它耐药基因而呈现对多数其它类抗菌药的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问题。本文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就MRSA耐药决定因子(mec)与辅助基因(fem)在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粘连蛋白的病理生理

    随着生命科学的拓展,人们对过去研究重视不够的细胞外间质产生了兴趣,其中纤维粘连蛋白的病理生理受到广泛关注。纤维粘连蛋白(Fn)是细胞外间质中的一种粘连糖蛋白。主要有血浆Fn和细胞Fn两种形式。Fn广布于组织和体液中,羊水中的Fn结构与上述两种形式Fn不同,故称为第三种Fn。Fn由二个至数个肽键亚单位组成。不同来源Fn的生物活性的差异主要是Fn分子糖苷化程度不同所致。Fn在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合成,受mRNA调控。Fn包含有5个特定结构效应的肽键片段,其含量和性质的改变与各种生理与病理过程相关,可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作者:肖国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对成人学生《药理学》期中考试方式的探索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不仅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内在耐药性,而且通过获得其它耐药基因而呈现对多数其它类抗菌药的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问题。本文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就MRSA耐药决定因子(mec)与辅助基因(fem)在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凌保东;雷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药理实验中动物给药途径的改进方法

    为解决药理实验教学中,动物来源不足的矛盾,在我校97、98级、99级药剂专业和其它统招生实验课中,将教材中有关家兔耳静脉注射给药法的内容改进为小白鼠尾静脉注射给药法,实验结果与原实验方法相一致。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增加了学习动手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同时也节省了经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临床操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苟英;马一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NO)的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

    一氧化氮(NO)这个“不起眼”的小分子,因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90年代以来即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各类专题研究报道较多,本文仅对NO的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综述如下:1?NO的发现概况发现NO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因美国药理学家Furchgott,在研究乙酰胆碱(Ach)对血管的作用时,发现引起舒张作用(1978年),这与他本人从1953年研究Ach对血管起收缩作用以来,极为矛盾。Furchgott于是反复检查实验过程,终相信实验无误,确信Ach对血管起舒张作用。在实验过程中,他还发现“血管内膜损伤会使血管丧失对Ach的舒张反应”和“血管的内皮细胞是Ach引起血管舒张的关键”。这个实验结果使他想到:在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某种物质介导这种舒张作用。之后,他用构思精妙、技术简单的实验证实了该物质的存在,于1982年发表论文,称该物质为(血管)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终于1987年证实EDRF就是NO。

    作者:覃琥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胰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缺失,表现为高血糖症和胰岛素抗性的疾病,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抗性关系密切,Ⅱ型糖尿病在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能控制血糖水平时,需要求助于药物治疗。传统的磺酰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由于易引起低血糖或酸中毒使两类药使用受限。近年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一些优秀品种先后用于临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

    作者:佟红岩;刘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22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观察了我院近3年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61例患者中真感染22例(36.0%)、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为72、73%.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医院真菌感染并不少见,感染后预后差,主要防治措施是合理应用抗生素早期诊治真菌感染.

    作者:洪文昕;张玲;张复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中药川芎近年来药理学研究进展

    川芎为伞形科值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根茎或川芎Ligusticum?Wallichii?Franceh的根茎,亦名芎穷、抚芎等,味辛、性温。入肝、胆经。具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主治风冷头痛、胁痛腹疼、寒痹筋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难产、产后瘀阻疼痛、痈疽闪疡。1988年王普善曾以“中药川芎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认为,川芎是著名的传统中药之一,我国古代对川芎单味药及其方剂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历代本草及医书均有详细记载,但前人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并未作深入系统的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也不多见,故关于川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则是近几十年才进行研究。但已有一些专著中作了综述,故现就川芎近几年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作一小的综述,作为对川芎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参考。

    作者:包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几种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IL)又称白介素,是细胞因子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家族,近年来对这个家族的研究,报导甚多。所谓细胞因子网络(Nekwork cytoking)是指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及受体表达均具有网络的特点,即一种细胞因子可与多种靶细胞作用,一种靶细胞又可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不同细胞因子之间彼此可以诱生,增减受体的表达,相互协同或拮抗,以进行调节并影响生物学效应。下面就白介素家族中若干成员的生的学作用及其在一睦疾病中的发病机理进行综述。

    作者:龙中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要重视老药新用的临床价值及研究

    药物除了其常规或原有治疗作用外,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一些其它疾病或临床症状群,且通过临床实践具有较好的效果,这无论是对于药物本身还是整个临床医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在药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基础医学的研究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和意义。(1)老药新用是药理学发展的过程和形式;(2)老药新用推动了医学基础理论和发展;(3)老药新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具有“多,快,好,省”的特点。由于当前药物新用种类繁多,新用途广泛,涉及疾病多。

    作者:王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吗啡成瘾大鼠脑电图的频谱信号分析

    在系统观察大鼠吗啡成瘾不同阶段脑电图时我们发现大鼠成瘾后脑电图有特殊改变,表现为波形、频率及幅度的变异.为了考察该变化的含义,我们将经过A/D转换记录与贮存于计算机内的大鼠脑电图信息依频率(H2)分为0-0.5、0.5-4、4-8、8-13、13-40、40-50等6个频段,采用频谱分析方法对大鼠脑电图各频段能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比较大鼠未用吗啡(对照)、吗啡成瘾、短期戒断、长期戒断、复用及纳络酮阻断等不同时期各频段能量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大鼠吗啡成瘾后4-8H2波段(θ波)能量明显增多,并随戒断逐渐恢复,而戒断后复用吗啡该波段又增多,纳络酮阻断后该波段明显减少;8-13H2波段(α段)也随吗啡成瘾而增多,并且在戒断期持续不变,但随纳络酮阻断而恢复.而13-40H2波段(β波)则呈相反改变,即成瘾后减少,戒断期逐渐恢复,复用吗啡又减少、纳络酮阻断后则明显增多.上述现象似可作为吗啡使用不同阶段的指征.由于脑电图反映了大脑容积导体综合电变化,而脑电图的记录与电脑离分析技术联系起来用于成瘾研究可能有潜在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周明康;罗代升;周颖恒;杨辉;何倩;李智;张莉;刘应兵;张益珍;徐建国;赵妍君;蒋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抗解浸膏镇咳、祛痰作用的实验观察

    抗解浸膏是由黄苓、黄柏、金银花等组方,经现代制剂工艺制成的浸膏,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的治疗.以1.51、2.52和5.04g(生药)/kg给小鼠灌胃1.0小时后,采用浓氨水气雾刺激30秒钟,记录各实验鼠3.0分钟内的咳嗽次数,以磷酸可待因和生理盐水分别作阳性和阴性对照,抗解浸膏三个剂组的咳嗽次数分别为22. 9(19.3、20.4(7.8和19.9(10.2,与生理盐组(37.5(16.7)比较,2.52和5.04g(生药)/kg具有显著抑制(P《0.05)浓氨水所致的小鼠咳嗽,而1.51g(生药)/kg具有镇咳作趋势,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另以同样剂量给小鼠灌胃后0.5小时,各鼠腹腔注射0.5%酚红溶液0.5ml,以酚红气管排泌法,测定气管灌洗液于560nm处的光密度,并以化痰口服液和生理盐水分别作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显示,抗解浸膏三个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能显著地促进气管对酚红的排泌(P《0.05,0.001和0.01),表明具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作者:包旭;包定元;李建农;杨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抗MRSA药物潜在的作用靶位Fem因子

    在现代药物研究中,药物新靶点的发现往往是新药创制的前提和条件。随着人们对MRSA耐药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fem基因与细菌胞壁合成的关系及其在细菌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已得到初步阐明。本文将根据现有文献,展望fem因子作为抗葡萄球菌药物作用靶位的可能性。

    作者:雷军;凌保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七味红花殊胜丸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文研究了七味红花殊胜丸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七味红花殊胜丸高、中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四氯化碳(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升高并提高血清总蛋白含量(TP),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高、中剂量能显著抑制D-半乳糖胺盐酸盐(D-Gla)所致急性损伤小鼠ALT及肝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各剂量组对小鼠异硫氰酸苯酯(APIT)所致黄胆模型均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清总胆红素(SB)及ALT作用;高剂量组能明显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示七味红花殊胜丸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降酶退黄作用明显.

    作者:陈齐英;黄明;陈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神经核与呼吸调控初步探讨

    传统观点认为,面神经核属于躯体运动神经核,其功能是控制面部表情肌的活动.然而,我们曾偶然观察到,大鼠面神经核内有的神经元投射到双侧延髓头端腹侧呼吸组(DZheng et al. , Brain Research 782:113-125,1998),提示面神经核可能还参与呼吸活动的调控.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实验和结果如下:1)切断面神经引起其运动神经元发生逆行溃变后,面神经核内尚存留着一些较小的形态正常的神经元.2)面运动神经元溃变后,面神经核内电泳神经束路示踪剂PHA-L,可在下列结构中观察到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末稍:对侧面神经核,同侧孤束核和舌下神经前置核,双侧疑核、旁巨细胞外侧核和前庭神经核.3)电刺激面神经核可引起膈神经放电活动出现吸气切断等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面神经核除通过运动性传出投射支配表情肌的活动外,还通过向脑干内的广泛投射发挥对其它生理功能(如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川;张承武;管振龙;陈应诚;郑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创新-21世纪教育的选择

    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水平.所以,创新是21世纪教育的选择.要实现创新思想的教育,就必须要打破旧的传统教育.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思维的开发要从青少年抓起,创新是人脑本身的一种潜能的开发,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育的开放性以及注重智能教育的创造性.要使创新思想在教育中实施,首先是教育方针必须反映创新精神,扭转教育观念,并注意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而开展素质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必要途径.一、创新思想的提出二、创新精神的内涵三、创新思想教育的实施和要求四、开展素质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必要途径

    作者:梁建清;王永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对胡崎主编的《生理学》教材几处表述的修改建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豚鼠心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

    用于膜片钳实验的细胞必须具备细胞膜完整、表面光洁、活性良好.这类细胞既可以通过原代培养方式获得,也可通过急性酶分离方法获得.细胞情况如何是膜片钳实验是否成功的第一个关键性步骤.本研究总结多年的经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豚鼠心肌细胞分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作者:周亮;曾晓荣;杨艳;刘智飞;李妙龄;裴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SPA与IVF受精率的比较

    生殖医学理论的发展及技术进步为临床治疗不育不孕症提供了有效手段.在体外实验室条件上让人卵与精子共同孵育完成受精过程,发育到早期胚胎阶段植入母体即为第一代试管婴儿(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这个过程中,精、卵的品质直接影响IVF成功与否.在IBF中发现即使精液常规检测各项指标正常的精液标本其精子用于IVF也常常有受精失败的情况.就其原因,受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精子数量及精子活动能力指标并不能代表精子受精力的高低.对这类由精子受精力低下所致的不育病例,有效的治疗措施同少、弱精症一样,宜选用卵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方式(ICSI)即第二代试管婴儿.因此,准确评估精子受精力,正确选择助孕手段,无疑可增加助孕措施成功的可能性.

    作者:岳利民;张金虎;何亚平;黄萍;王丽;刘伟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孤啡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1995年Meunier和Reinscheid等几乎同时从脑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孤啡肽(OFQ)或痛敏肽,并证明孤啡肽特异性结合阿片样受体(opioid-like?receptor?1,OLR1)为OFQ的同源性配体。由于孤啡肽前体的分子结构与阿片类前体,如强啡肽和脑啡肽原的前体分子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它也可能有着巨大的潜在生物学功能。为此,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唐勇;郝亮;罗群英;蒲艺;余曙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四川省生理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