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个纤维蛋白原γ链g.7590G>T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分析

朱丽青;赵秘胜;程小丽;虞丹丹;李小龙;徐斐;王金果;王明山

关键词: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家系,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摘要: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共9人)的外周血样,用自动化血凝仪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C)和抗原水平(fibrinogen antigen,Fg∶Ag);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后直接测序;用Swiss软件对突变蛋白进行预测.结果 先证者APTT、PT和TT均延长,Fg∶C(0.69 g/L)和Fg∶Ag(0.72 g/L)明显降低;其母亲、外祖母Fg∶C分别为0.99 g/L和0.83g/L,Fg∶Ag为1.02 g/L和0.87 g/L,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FGG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7590位置的G>T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D结构域的313位丝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Ser313Ile);其母亲和外祖母亦为Ser313Ile杂合子,其他家系成员则为野生型.模型分析显示Ser313突变为Ile后,同Asn319、Asp320之间的氢键消失,可能影响钙离子的正常结合.此外,该突变导致中性非极性的Ser变成了非极性、疏水性的Ile,使侧链变长,可能影响纤维蛋白原的折叠、构象及稳定性,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结论 纤维蛋白原γ链Ser313Ile的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个Chediak-Higashi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1个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家系中两例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两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靶向捕获的高通量测序及一代测序技术对LYST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两例患儿均有免疫缺陷,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的反复感染,二者均表现出皮肤白化;骨髓细胞及血涂片检查两例患儿均出现粗大的嗜酸性包涵体颗粒;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两例患儿的LYST基因均发生c.6077_6078insA(p.Tyr2026Terfs)的纯合突变.结论 基因检测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建刚;王志;张李钰;孙宏利;杨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例火棉胶样儿TGM1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 对1例维吾尔族火棉胶样患儿的TGM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芯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鱼鳞病及鱼鳞病样皮肤病25个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父母核型均正常;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TGM1基因的c.919C>T(p.Arg307Trp)和c.856C>T(p.Arg286Trp)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已知致病突变,后者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TGM1基因c.856C>T(p.Arg286Trp)杂合突变,未检出患儿母亲TGM1基因c.919C>T、c.856C>T的位点突变.结论 TGM1基因c.919C>T和c.856C>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作者:韩锐;段玲;武爽;刘翛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性腺发育及生育功能异常的染色体分析

    目的 分析性腺发育及生育功能异常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方法 对因原发闭经、性腺发育异常、卵巢功能早衰、不孕不育等原因就诊的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1386例患者中,共114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8.2%.性染色体异常52例,占异常核型的45.6%.其中特纳综合征24例,占性染色体异常的46.2%;克氏综合征18例,占34.6%;47,XYY 3例、47,XXX 3例、性反转2例、两性畸形2例,比率分别为5.8%、5.8%、3.8%、3.8%.结论 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原发闭经、性腺发育异常、卵巢功能早衰、不孕不育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该类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赵芹;朱春江;郑茜;姚丽波;唐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46,XY,t(8;21)伴不育一例

    患者 男,34岁,因结婚5年不育就诊.夫妻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否认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否认家族史.细胞遗传学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无菌条件下抽取外周血0.5 mL,常规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100个分裂相,分析20个核型.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系统(ISCN2013),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8;21)(21qter→2 1q21::8p11.2→8qter;21pter→21q21::8p11.2→Spter)(图1),妻子染色体核型为46,XX.患者父母拒绝染色体检查.

    作者:孙媛;王桂林;邓胜;张玉杰;梁超;王绪华;陈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6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Ⅱactivity,FⅡ∶C)、FⅤ活性(FⅤ activity,FV∶C)、凝血因子Ⅶ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Ⅶactivity,FⅦ∶C)和凝血因子Ⅹ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Ⅹactivity,FⅩ ∶C)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Ⅴ抗原(FⅤ antigen,FⅤ∶Ag).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采用Clustal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同时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先证者PT和APTT均稍延长,分别为15.2s和41.8 s,FⅤ∶C和FⅤ∶Ag降低,分别为55%和62%;其父亲和儿子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60%、65%和31%、40%).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其父亲和儿子也为Gly276Glu杂合子;母亲、哥哥和丈夫为正常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两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ROVEAN(评分-6.214分)结果预示为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评分0.976分)结果预示可引起相应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在野生型蛋白质中,Gly276的主链与Ile298之间有两个氢键,当Gly276突变为Glu276后,原有的氢键没有改变,但由于Glu侧链延长,与周围氨基酸之间增加了空间位阻,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结论 该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此突变遗传自父亲,且与该家系FⅤ水平减低有关.

    作者:田孟茶;夏虹;张志珊;金艳慧;苏看看;王明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例等臂假双着丝粒22q部分四体胎儿羊水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血清学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进行了胎儿羊水细胞的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分析,探讨SNP-array技术在染色体异常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法分析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外周血白细胞的核型,并采用SNP-array对羊水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高分辨率分析.结果 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为47,XX,+ mar,高分辨率SNP-array结果显示mar为等臂假双着丝粒psu idic(22) (q11.2),提示胎儿在22q11.1-q11.2区间存在1.7 Mb染色体的四倍性,涉及猫眼综合征(Cat eye syndrome,CES)的关键区域.结论 通过结合常规G显带方法和SNP-array技术,明确了1例罕见的染色体异常.高分辨率SNP-array技术能够提供更详细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判定异常染色体的来源.

    作者:沈艳艳;孔辉;曾寰;吴琼;陈佳燕;周东兴;张剑;葛运生;丁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一家系23例

    先证者(图1,Ⅳ1)女,21岁,因双手掌和足底皮肤增厚、角化、皲裂多年前来咨询,查体见双手掌跖皮肤增厚,细小或片状脱屑,可见弥漫性黄色斑块,腕部掌侧皮肤明显增厚、隆起,呈胼胝体样,黄色,质硬,病损基本局限于掌跖部皮肤;双手指和指甲异常改变不明显;真菌检测阴性.病情冬天加重,皮肤干燥、皲裂,夏天减轻(图2).自述出生后不久双手掌及足底皮肤出现弥漫分布的红斑、鳞屑,逐年加重,至成年基本保持稳定,无水泡、糜烂、渗出等.局部皮肤干燥出现裂隙时自觉疼痛.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明显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胶原纤维及网状层成纤维细胞轻度增生,排列不规则,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先证者一般情况良好,智力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正常,无其他组织器官病变.

    作者:谢文美;王强;周凤娟;赵小荣;朱春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两例CHARGE综合征患儿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2例分别表现为多发畸形和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应用靶向基因测序技术对2例患儿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用Ingenuity变异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检出的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例1的CHD7基因的第36外显子存在c.7957C>T(p.Arg2653*)无义突变;例2的CHD7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c.718C>T (p.Gln240*)无义突变.Sanger测序结果验证了两例患儿CHD7基因的突变,患儿的父母均未检测到突变,患儿CHD7基因的突变均为新生突变(de novo).结论 CHD7基因突变是两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作者:李国强;李牛;胥雨菲;李娟;丁宇;沈亦平;王秀敏;王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GJA1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探讨1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按显性遗传模式和隐性遗传模式筛选候选致病基因,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在患者中发现一个新发GJA1错义突变c.412G>A,患者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的第138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丝氨酸(p.G138S),并经Sanger测序证实.该变异已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CM030464),可导致眼齿指发育不良.结论 GJA1错义突变c.412G>A可能为该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致病原因.

    作者:曾晖;谢立;唐幂;杨一峰;谭志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两例合并3q微缺失的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明确2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胎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性质,探讨3q微缺失与CHD的关系.方法 提取CHD胎儿脐带组织的DNA,用全基因组低覆盖度测序检测其CNVs.结果 2例CHD胎儿均携带3q微缺失.病例1表现为室间隔缺损、唇腭裂,携带3q29区1.66 Mb的缺失,涉及3q29微缺失综合征的所有关键基因.病例2表现为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携带3q28区240 kb的缺失,未发现明确与该片段相关的致病信息.结论 3q29微缺失可能导致CHD、唇腭裂等多发畸形.全基因组低覆盖度测序可用于检测CNVs.

    作者:龙伟;顾建东;欧阳俊;贾赛玉;张玢;刘建兵;虞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在两个单基因遗传病家系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单基因遗传病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ddPCR技术对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游离核酸、羊水DNA进行父源性致病基因位点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羊水DNA进行父源性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结果 ddPCR技术对孕妇外周血游离核酸检测结果与羊水DNASanger测序结果一致,显示两家系胎儿均携带父源性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结论 ddPCR技术可对微量样本进行准确、灵敏、稳定的定性分析,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核酸,为父源性单基因遗传病产前诊断提供了有效、快捷、安全的检测方法.

    作者:徐佩文;邹洋;李杰;黄色新;高明;康冉冉;解洪强;王丽娟;颜军昊;高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个纤维蛋白原γ链g.7590G>T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分析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共9人)的外周血样,用自动化血凝仪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C)和抗原水平(fibrinogen antigen,Fg∶Ag);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后直接测序;用Swiss软件对突变蛋白进行预测.结果 先证者APTT、PT和TT均延长,Fg∶C(0.69 g/L)和Fg∶Ag(0.72 g/L)明显降低;其母亲、外祖母Fg∶C分别为0.99 g/L和0.83g/L,Fg∶Ag为1.02 g/L和0.87 g/L,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FGG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7590位置的G>T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D结构域的313位丝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Ser313Ile);其母亲和外祖母亦为Ser313Ile杂合子,其他家系成员则为野生型.模型分析显示Ser313突变为Ile后,同Asn319、Asp320之间的氢键消失,可能影响钙离子的正常结合.此外,该突变导致中性非极性的Ser变成了非极性、疏水性的Ile,使侧链变长,可能影响纤维蛋白原的折叠、构象及稳定性,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结论 纤维蛋白原γ链Ser313Ile的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作者:朱丽青;赵秘胜;程小丽;虞丹丹;李小龙;徐斐;王金果;王明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三个先天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明确3个有家族史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外显子组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对先证者进行突变基因及突变位点捕获,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 家系1为多形性白内障,家系2为蓝点状白内障,家系3为珊瑚状白内障.3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1患者均检测出CRYβB2基因c.463C>T(p.Q155X)无义突变,家系2患者均检测出CR YGD基因c.43C>T(p.R14C)错义突变,家系3患者均检测出CRYGD基因c.70C>A(p.P23T)错义突变;这些突变均表现为基因型与疾病共分离.结论 家系1、2和3的致病性突变分别为CR YβB2基因c.463C>T(p.Q155X)突变、CRYGD基因c.43C>T(p.R14C)突变和CRYGD基因c.70C>A(p.P23T)突变,本研究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作者:马成霞;郑广瑛;郝莉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t(15;1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向t(11;17)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一例

    目的 报告1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治疗第13个月向t(11;17)(q23;q2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的病例.方法 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型.结果 患者起病时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均显示为典型的APL,染色体分析核型为t(15;17) (q22;q21),RQ-PCR示PML-RARα融合基因为S型.该患者治疗第13个月时出现疾病反复,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显示转化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为t(11;17)(q23;q21),进一步的荧光原位杂交和RQ-PCR证实具有MLL-AF17q融合基因而非PLZF-RARα.结论 APL治疗后可以继发治疗相关的急性髓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t-AML),t(11;17)(q23;q21)不仅可以出现于变异型APL,还可出现于t-AML,荧光原位杂交和RQ-PCR方法进行融合基因检测是确定诊断的必要手段.

    作者:王峥;李叶;党辉;师岩;何琦;冯麟;鲍立;秦亚溱;刘艳荣;黄晓军;赖悦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巴德-毕氏综合征第7亚型的研究进展

    巴德-毕氏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为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研究者迄今已发现21种基因(BBS1~21)可独立导致BBS表型.尽管BBS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借助模式生物,研究者已揭示BBS蛋白参与纤毛功能及细胞内运输等,其中BBS7既是BBSome的一个的独立亚基,又可以通过直接结合BBS的分子伴侣形成复合物,参与相关的调控活动.携带BBS7突变的动物的病理特征与人类患者十分接近,而人类BBS7的发病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本文对BBS7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曾鹏;沈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两例新生儿经典型半乳糖血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明确2例疑似半乳糖血症患儿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 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进行外显子捕获检测,对患儿及其父母的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用SIFT、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软件对新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 新一代测序检测结果显示例1携带GALT基因c.564G>C(p.Q188H)和c.116A>T(p.D39V)复合杂合突变;例2携带c.754C>T(p.Q252X)和c.904+1G>T复合杂合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2例患儿分别携带c.564G>C(p.Q188H)、c.116A>T(p.D39V)和c.754C>T(p.Q252X)、c.904+ 1G>T突变;例1父亲携带GALT基因c.564G>C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116A>T杂合突变,例2父亲携带c.754C>T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904+1G>T突变,因此患儿的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4个突变经检索HGMD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结论 GALT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2例半乳糖血症患儿的发病原因.

    作者:张海燕;陈栋;刘晨;刘兴锋;盖中涛;刘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染色体异常核型五例

    例1 女,29岁.婚后足月顺产一男婴,出生后自主呼吸微弱,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放弃治疗后死亡.夫妻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无致畸因素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抽取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例1染色体核型为46,XX,t(3;4)(p26;q13)(图1A),丈夫核型正常.例1父母表型、智力均正常.

    作者:鲁婷;王瑾;陶靖;高青;金华;蔡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Antley-Bixl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Antley-Bixler综合征(Antley-Bixler syndrome,ABS)是一种罕见的儿童骨骼畸形综合征,部分患者还伴有生殖器畸形、类固醇激素合成障碍等特征.目前临床上对于ABS的诊断缺乏确切标准,但是颅缝早闭、面中部发育不全和肘部骨性联结等症状是临床诊断基本的依据.ABS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FGFR2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POR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遗传学病因,以及母亲孕期服用高剂量氟康唑药物等.上呼吸道阻塞所致的呼吸困难往往成为危及ABS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ABS的临床特征、病因、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解敏;王红英;陈临琪;李海波;李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专家共识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开展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细胞及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S)技术迎来了快速的增长和发展.为使该项技术更加规范且有效地实施,力求临床诊断的精准和出生子代的安全,经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和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专家讨论,结合国际发展动态和国内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达成以下临床和实验室专家共识.

    作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专家共识》编写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研究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DM1)的临床表现、肌电图以及基因学特点.方法 对3个家系拟诊为DM的先证者以及家系成员分析临床表型,进行肌电图、基因检测.结果 3例先证者均为慢性病程,临床症状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伴有眼部、心脏、内分泌、生殖和神经等多系统损害如白内障、心律失常、脱发、性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等.肌电图具有特征性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结果提示3例先证者DMPK基因3'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异常.结论 DM1临床表型与其他疾病有重叠,结合临床症状、肌电图结果以及早期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DM1的检出率.

    作者:黄宏燕;杨兴隆;徐严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