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沈涛
巴德-毕氏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为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研究者迄今已发现21种基因(BBS1~21)可独立导致BBS表型.尽管BBS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借助模式生物,研究者已揭示BBS蛋白参与纤毛功能及细胞内运输等,其中BBS7既是BBSome的一个的独立亚基,又可以通过直接结合BBS的分子伴侣形成复合物,参与相关的调控活动.携带BBS7突变的动物的病理特征与人类患者十分接近,而人类BBS7的发病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本文对BBS7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曾鹏;沈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6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Ⅱactivity,FⅡ∶C)、FⅤ活性(FⅤ activity,FV∶C)、凝血因子Ⅶ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Ⅶactivity,FⅦ∶C)和凝血因子Ⅹ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Ⅹactivity,FⅩ ∶C)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Ⅴ抗原(FⅤ antigen,FⅤ∶Ag).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采用Clustal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同时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先证者PT和APTT均稍延长,分别为15.2s和41.8 s,FⅤ∶C和FⅤ∶Ag降低,分别为55%和62%;其父亲和儿子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60%、65%和31%、40%).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其父亲和儿子也为Gly276Glu杂合子;母亲、哥哥和丈夫为正常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两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ROVEAN(评分-6.214分)结果预示为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评分0.976分)结果预示可引起相应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在野生型蛋白质中,Gly276的主链与Ile298之间有两个氢键,当Gly276突变为Glu276后,原有的氢键没有改变,但由于Glu侧链延长,与周围氨基酸之间增加了空间位阻,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结论 该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此突变遗传自父亲,且与该家系FⅤ水平减低有关.
作者:田孟茶;夏虹;张志珊;金艳慧;苏看看;王明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鉴定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1例Rh血型弱D59型.方法 采用常规血清学试剂对筛查出的D变异型血型做血清学鉴定,结合12种单克隆抗体对该标本RHD抗原表位进行确认;使用PCR-SSP法对弱D型进行基因分型.对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杂合性.结果 在该标本中发现等位基因c.1148T>C,其血清学反应格局符合弱D表型.RHD合子型鉴定其为RHD+/RHD-杂合型.结论 该先证者为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59型.
作者:廖昭平;徐慧英;刘春华;王蕊;项凯华;冯洁;乐芳嘉;吴婷;陶志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针对50个不同临床背景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建立DMD/BMD的个体化产前诊断方案,降低DMD/BMD的发病率.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50个DMD/BMD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仅检出单个外显子缺失者采用PCR扩增验证结果准确性;未发现缺失重复者,采用Sanger测序对DMD基因进行测序;检出突变者,对家系女性亲属进行携带者筛查,对怀孕的携带者行绒毛、羊水或脐血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所有产前诊断标本进行连锁分析,判断是否携带致病单体型,辅助诊断,确保基因诊断结果的准确可靠.产前诊断标本均做母血污染鉴定.结果 50个DMD/BMD家系,23例先证者为DMD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11例为单个外显子的缺失,10例为重复突变,Sanger测序发现5例为外显子编码区的微小突变,1例未查到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突变.50个家系中,有37例孕妇要求产前诊断,其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6例为女性携带者,21例胎儿未检测到突变,21例胎儿出生后进行肌酸激酶检测,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1例家系先证者为第51外显子缺失型,先证者母亲未见异常,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一致,且先证者与胎儿具有相同单体型.先证者母亲未检出异常,但曾连续生育具有相同缺失型突变的DMD/BMD患儿,提示可能为DMD基因第51外显子缺失突变的生殖腺嵌合体.结论 不同临床背景的孕妇,采用多种检测手段不同方案的组合,可以大限度的降低DMD/BMD患儿的出生,为临床诊治、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手段.
作者:李焕铮;徐晨阳;毛义建;卢金芳;项延包;徐雪琴;唐少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孕妇33岁,孕2产1,已生育一名表型及智力正常女孩.此次妊娠17周时进行产前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1∶311).孕21周在我院行羊水穿刺抽取羊水20 mL,进行产前检查.孕期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夫妇非近亲结婚,表型及智力正常.无遗传病家族史.
作者:魏淑彦;杨会欣;封纪珍;贾立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个汉族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家系WA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PCR扩增WAS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域,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正、反向测序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有无WAS基因突变以及突变的位点.测定家系成员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水平.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带WAS基因第2外显子c.257G>A的半合子突变,先证者的母亲为c.257G>A的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他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经查阅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证实该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家系中患者血清BAFF水平明显高于表型正常的成员.结论 WAS基因c.257G>A的突变可能是该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
作者:时伟丽;侯巧芳;张卉;娄桂予;张玉薇;廖世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NAPE-PLD基因rs12540583和FAAH基因rs2295633、rs324420、rs6429600多态性以及两个基因的交互作用与汉族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技术对3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3名正常对照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多因素降维(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rs1254058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18,P<0.0125;x2=18.94,P<0.0125),且AC基因型为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基因型,C等位基因为风险等位基因.MDR分析提示NAPE-PLD和FAAH基因的交互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而四因子模型(rs12540583、rs324420、rs2295633以及rs6429600)是其佳模型.结论 NAPE-PLD基因rs12540583位点的AC基因型以及C等位基因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NAPE-PLD与FAAH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佳模型为四因子模型.
作者:司沛茹;刘书莲;仝冬晓;程美锦;王丽雯;程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Pallister-Killian syndrome,PKS)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分析Affymetrix CytoScan 750K 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志(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例36岁孕34+2周高龄孕妇脐血标本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芯片技术鉴定异常片段来源,运用12pter/12qter探针FISH确认.结果 胎儿脐血G显带染色体核型46,XY[77]/47,XY,+mar[23],出生后新生儿外周血芯片分析结果为arr[hg19] 12p13.33p11.1(173 786~34 835 641)×4,显示12号染色体12p13.33p11.1区段存在34.6 Mb的2次重复;FISH检测显示39%细胞有12号染色体短臂四体.结论 通过结合临床特征,综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FISH技术和芯片技术能准确确认染色体异常片段来源,有效诊断PKS患者.
作者:张文玲;郭志超;汪伟伟;孙永惠;张晨晰;王晓菲;张立文;王成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血清学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进行了胎儿羊水细胞的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分析,探讨SNP-array技术在染色体异常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法分析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外周血白细胞的核型,并采用SNP-array对羊水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高分辨率分析.结果 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为47,XX,+ mar,高分辨率SNP-array结果显示mar为等臂假双着丝粒psu idic(22) (q11.2),提示胎儿在22q11.1-q11.2区间存在1.7 Mb染色体的四倍性,涉及猫眼综合征(Cat eye syndrome,CES)的关键区域.结论 通过结合常规G显带方法和SNP-array技术,明确了1例罕见的染色体异常.高分辨率SNP-array技术能够提供更详细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判定异常染色体的来源.
作者:沈艳艳;孔辉;曾寰;吴琼;陈佳燕;周东兴;张剑;葛运生;丁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1个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家系中两例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两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靶向捕获的高通量测序及一代测序技术对LYST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两例患儿均有免疫缺陷,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的反复感染,二者均表现出皮肤白化;骨髓细胞及血涂片检查两例患儿均出现粗大的嗜酸性包涵体颗粒;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两例患儿的LYST基因均发生c.6077_6078insA(p.Tyr2026Terfs)的纯合突变.结论 基因检测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建刚;王志;张李钰;孙宏利;杨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不明原因发育落后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突变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法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患儿精神发育迟滞,基因测序显示患儿GRIA3基因的第2外显子存在c.455T>C (p.L152P)错义突变,遗传自母亲.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患儿诊断为GRIA3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作者:律玉强;杨亚丽;刘毅;盖中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维吾尔族火棉胶样患儿的TGM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芯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鱼鳞病及鱼鳞病样皮肤病25个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父母核型均正常;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TGM1基因的c.919C>T(p.Arg307Trp)和c.856C>T(p.Arg286Trp)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已知致病突变,后者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TGM1基因c.856C>T(p.Arg286Trp)杂合突变,未检出患儿母亲TGM1基因c.919C>T、c.856C>T的位点突变.结论 TGM1基因c.919C>T和c.856C>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作者:韩锐;段玲;武爽;刘翛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CD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对426例结直肠癌患者及500名正常个体的rs36084323、rs11568821、rs2227981、rs2227982和rs10204525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rs36084323位点G等位基因在显性遗传模型下与TNM分期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发生正关联(OR=1.59,95% CI:1.02~2.48).rs36084323、rs11568821、rs2227981、rs2227982和rs10204525位点组成的单倍型G-G-C-T-A和A-G-C-C-G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负关联.结论 PDCD1基因rs36084323位点AG和GG基因型与TNM分期进展期的结直肠癌存在正关联.而G-G-C-T-A和A-G-C-C-G单倍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负关联.
作者:赵苑村;毛志刚;庞华;赵小红;张姝;高泽华;杨以文;方婷;马其钊;马晓丹;王玉芳;张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抑瘤素M受体(oncostatin M receptor,OSM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中国汉族人群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TaqMan技术对351例DCM患者和418名正常对照者OSMR基因的rs2292016及rs2278329两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对其中200例患者随访了(49.85±22.52)个月,分析OSMR基因多态性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rs2292016位点的GT基因型增加了DCM的发病风险(OR=1.45,95%CI:1.09~1.92,P=0.01),rs2278329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未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中,rs2292016位点的GG基因型为DCM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HR=1.69,95%CI:1.11~2.63,P=0.017).结论 OSMR基因rs2292016位点多态性与DC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作者:代小惠;彭瑛;周斌;李春梅;宋慧子;窦青瑜;谢晓川;饶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性腺发育及生育功能异常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方法 对因原发闭经、性腺发育异常、卵巢功能早衰、不孕不育等原因就诊的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1386例患者中,共114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8.2%.性染色体异常52例,占异常核型的45.6%.其中特纳综合征24例,占性染色体异常的46.2%;克氏综合征18例,占34.6%;47,XYY 3例、47,XXX 3例、性反转2例、两性畸形2例,比率分别为5.8%、5.8%、3.8%、3.8%.结论 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原发闭经、性腺发育异常、卵巢功能早衰、不孕不育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该类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赵芹;朱春江;郑茜;姚丽波;唐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寻找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运用高通量测序对该家系的先证者173个遗传性眼病相关基因的序列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的其他患者与携带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先证者存在X染色体连锁、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RP2基因第2外显子c.570_571 ins GAAGATGCTGT插入突变,家系中的女性携带者均有该致病基因的杂合突变,男性患者均携带有该致病基因的半合子突变.结论 该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RP2基因第2外显子的c.570_571ins GAAGATGCTGT插入突变可能为该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突变,可以根据该突变对家系中的携带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亢鸿飞;白楠;梅世月;孔祥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2例分别表现为多发畸形和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应用靶向基因测序技术对2例患儿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用Ingenuity变异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检出的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例1的CHD7基因的第36外显子存在c.7957C>T(p.Arg2653*)无义突变;例2的CHD7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c.718C>T (p.Gln240*)无义突变.Sanger测序结果验证了两例患儿CHD7基因的突变,患儿的父母均未检测到突变,患儿CHD7基因的突变均为新生突变(de novo).结论 CHD7基因突变是两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作者:李国强;李牛;胥雨菲;李娟;丁宇;沈亦平;王秀敏;王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单基因遗传病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ddPCR技术对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游离核酸、羊水DNA进行父源性致病基因位点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羊水DNA进行父源性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结果 ddPCR技术对孕妇外周血游离核酸检测结果与羊水DNASanger测序结果一致,显示两家系胎儿均携带父源性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结论 ddPCR技术可对微量样本进行准确、灵敏、稳定的定性分析,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核酸,为父源性单基因遗传病产前诊断提供了有效、快捷、安全的检测方法.
作者:徐佩文;邹洋;李杰;黄色新;高明;康冉冉;解洪强;王丽娟;颜军昊;高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鉴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新等位基因A*26:82,分析新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双链直接测序分型技术进行中华骨髓库志愿者HLA分型,对其中1例HLA-A位点无完全匹配结果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测序分型方法进行鉴定并进行血清学特异性鉴定和家系调查.结果 先证者在HLA-A位点有一个未知的新碱基序列,该序列与HLA-A* 26:01:01:01为相近,仅在第4外显子上有1个碱基突变,即第746位C→A,并导致密码子225发生ACC→ AAC变化,编码氨基酸由苏氨酸(Thr)变为天冬酰胺(Asn).结论 经DNA测序鉴定为一个新HLA-A等位基因,基因序列注册号为JQ913144,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A*26:82,其血清学特异性为HLA26.
作者:张秀铮;王玉青;韩增林;朱传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明确2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胎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性质,探讨3q微缺失与CHD的关系.方法 提取CHD胎儿脐带组织的DNA,用全基因组低覆盖度测序检测其CNVs.结果 2例CHD胎儿均携带3q微缺失.病例1表现为室间隔缺损、唇腭裂,携带3q29区1.66 Mb的缺失,涉及3q29微缺失综合征的所有关键基因.病例2表现为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携带3q28区240 kb的缺失,未发现明确与该片段相关的致病信息.结论 3q29微缺失可能导致CHD、唇腭裂等多发畸形.全基因组低覆盖度测序可用于检测CNVs.
作者:龙伟;顾建东;欧阳俊;贾赛玉;张玢;刘建兵;虞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