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亢鸿飞;白楠;梅世月;孔祥东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 RP2基因,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摘要:目的 寻找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运用高通量测序对该家系的先证者173个遗传性眼病相关基因的序列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的其他患者与携带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先证者存在X染色体连锁、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RP2基因第2外显子c.570_571 ins GAAGATGCTGT插入突变,家系中的女性携带者均有该致病基因的杂合突变,男性患者均携带有该致病基因的半合子突变.结论 该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RP2基因第2外显子的c.570_571ins GAAGATGCTGT插入突变可能为该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突变,可以根据该突变对家系中的携带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在两个单基因遗传病家系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单基因遗传病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ddPCR技术对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游离核酸、羊水DNA进行父源性致病基因位点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羊水DNA进行父源性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结果 ddPCR技术对孕妇外周血游离核酸检测结果与羊水DNASanger测序结果一致,显示两家系胎儿均携带父源性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结论 ddPCR技术可对微量样本进行准确、灵敏、稳定的定性分析,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核酸,为父源性单基因遗传病产前诊断提供了有效、快捷、安全的检测方法.

    作者:徐佩文;邹洋;李杰;黄色新;高明;康冉冉;解洪强;王丽娟;颜军昊;高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三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家系HPGD基因突变的鉴定

    目的 应用DNA测序和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技术对3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家系进行HPGD基因的突变分析,了解中国PHO患者可能的热点突变.方法 PCR扩增HPG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衔接区,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针对先证者候选突变位点,通过HRM完成家系验证,并进一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HRM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鉴定.结果 3例PHO先证者均存在HPGD基因第3外显子c.310_311delCT (p.L104Afs*3)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子,1例为杂合子.对先证者和家系成员及正常对照样本的HRM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的曲线型,经测序验证表明3种曲线分别为野生型与突变c.310_311delCT的杂合子和纯合子.结论 c.310_311delCT(p.L104Afs*3)很可能是中国PHO患者的基因突变热点,HRM分析检测HPGD基因突变具有方便快捷、灵敏特异的优点,可作为PHO患者及携带者突变筛查HPGD基因突变的优选方法.

    作者:张婉莹;王韬;黄帅武;赵秀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49,XXXXY/48,XXXY嵌合型Klinefelter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5岁4个月,因精神发育迟缓来我院就诊.查体:身高110 cm(约为同龄儿的10~25百分位),体重17.5 kg(约为同龄儿的10~25百分位),对外界反应淡漠.头围小,眼距宽,鼻梁低平,鼻尖上翘.肘内弯受限,小指屈曲.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发育差.外生殖器检查:男性外阴,阴茎略小,睾丸如豆粒大小,质地软.家系调查:父亲31岁,母亲29岁,均未从事有毒或有害工作,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方系非近亲婚配,其母孕1产1.细胞遗传学检查:经其父母知情同意,抽取患儿外周血样,常规培养染色体,G显带分析,其染色体核型为49,XXXXY[16]/48,XXXY[14](图1).患儿父母拒绝做染色体检查.

    作者:李林飞;陈重芬;赵鼎;宋银森;李娴;王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个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WAS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1个汉族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家系WA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PCR扩增WAS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域,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正、反向测序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有无WAS基因突变以及突变的位点.测定家系成员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水平.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带WAS基因第2外显子c.257G>A的半合子突变,先证者的母亲为c.257G>A的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他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经查阅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证实该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家系中患者血清BAFF水平明显高于表型正常的成员.结论 WAS基因c.257G>A的突变可能是该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

    作者:时伟丽;侯巧芳;张卉;娄桂予;张玉薇;廖世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应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HIF1α基因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目的 应用新型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system 9)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部分敲除HIF1α基因,以探讨转录因子HIF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的功能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以HIF1α-exon 1为靶点,设计两条sgRNA序列,构建CRISPR/cas9系统,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敲除HIF1α基因,并利用CCK8、Transwell实验分析部分敲除HIF1α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 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HIF1α部分敲除成功.部分敲除HIF1α基因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可显著抑制DU1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结论 成功构建了HIF1α 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该系统可为深入研究HIF1α基因的功能提供新的工具.

    作者:许云屹;徐苗;张孟尼;谭珺娅;苏征征;陈雪芹;周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一例Rh血型弱D59型

    目的 鉴定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1例Rh血型弱D59型.方法 采用常规血清学试剂对筛查出的D变异型血型做血清学鉴定,结合12种单克隆抗体对该标本RHD抗原表位进行确认;使用PCR-SSP法对弱D型进行基因分型.对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杂合性.结果 在该标本中发现等位基因c.1148T>C,其血清学反应格局符合弱D表型.RHD合子型鉴定其为RHD+/RHD-杂合型.结论 该先证者为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59型.

    作者:廖昭平;徐慧英;刘春华;王蕊;项凯华;冯洁;乐芳嘉;吴婷;陶志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oBs技术联合核型分析在宁波地区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标记(BACs-on-Beads,BoBs)技术联合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对宁波地区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 比较分析2779例高危孕妇的羊水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和BoBs检测结果.结果 对于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13、18、21、X和Y染色体),BoBs检测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诊断符合率为98.78%;BoBs还检出未被核型分析发现的8例微重复;BoBs未检出核型分析中的1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0例嵌合体及1例三倍体.结论 BoBs技术作为新的分子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其通量高、速度快以及可对9种微缺失综合征做出诊断,是传统核型分析很好的补充,提高了本地区产前诊断的水平.

    作者:施丹华;张莉超;毛倩倩;周颖;徐玲玲;鲁莉萍;卢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研究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DM1)的临床表现、肌电图以及基因学特点.方法 对3个家系拟诊为DM的先证者以及家系成员分析临床表型,进行肌电图、基因检测.结果 3例先证者均为慢性病程,临床症状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伴有眼部、心脏、内分泌、生殖和神经等多系统损害如白内障、心律失常、脱发、性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等.肌电图具有特征性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结果提示3例先证者DMPK基因3'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异常.结论 DM1临床表型与其他疾病有重叠,结合临床症状、肌电图结果以及早期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DM1的检出率.

    作者:黄宏燕;杨兴隆;徐严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产前无创DNA筛查高风险孕妇羊水穿刺诊断符合率分析

    目的 分析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NIPS)提示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结果,探讨二者的符合率.方法 对92例产前NIPS提示染色体数目异常高风险孕妇(其中包括21三体高风险62例、13三体高风险5例、18三体高风险1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高风险11例、其他常染色体数目异常高风险3例)的羊水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羊水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非整倍体57例,诊断符合率为62%.其中21三体诊断的符合率为69%(43/62).结论 NIPS诊断符合率不同于筛查检出率,高风险孕妇仍需通过产前诊断才能确诊胎儿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

    作者:胡祝明;朱海波;李琳琳;何晶;刘睿智;张红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例合并6q21-q22.31微缺失的锁骨颅骨发育不良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发育迟缓伴多发畸形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分析其预后及发生机制,为临床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G显带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和DNA.结果 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del(6)(q22),inv(6) (p21.1q21),其父母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aCGH检测结果显示患儿6p21.1区存在800 kb杂合缺失,包含RUNX2基因,6q21-q22.31区存在11.79 Mb杂合缺失,其父母未检测到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结论 患儿为染色体新发倒位,两处微缺失均为新发突变,具有致病性.6p21.1区域RUNX2基因微缺失导致锁骨颅骨发育不良,6q21-q22.31区域微缺失可能与患儿脑部结构发育异常相关.

    作者:吴东;李涛;侯巧芳;霍晓东;王鑫;王涛;杨艳丽;刘红丽;廖世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HLA新等位基因A*26:82的序列分析及家系遗传

    目的 鉴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新等位基因A*26:82,分析新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双链直接测序分型技术进行中华骨髓库志愿者HLA分型,对其中1例HLA-A位点无完全匹配结果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测序分型方法进行鉴定并进行血清学特异性鉴定和家系调查.结果 先证者在HLA-A位点有一个未知的新碱基序列,该序列与HLA-A* 26:01:01:01为相近,仅在第4外显子上有1个碱基突变,即第746位C→A,并导致密码子225发生ACC→ AAC变化,编码氨基酸由苏氨酸(Thr)变为天冬酰胺(Asn).结论 经DNA测序鉴定为一个新HLA-A等位基因,基因序列注册号为JQ913144,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A*26:82,其血清学特异性为HLA26.

    作者:张秀铮;王玉青;韩增林;朱传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Antley-Bixl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Antley-Bixler综合征(Antley-Bixler syndrome,ABS)是一种罕见的儿童骨骼畸形综合征,部分患者还伴有生殖器畸形、类固醇激素合成障碍等特征.目前临床上对于ABS的诊断缺乏确切标准,但是颅缝早闭、面中部发育不全和肘部骨性联结等症状是临床诊断基本的依据.ABS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FGFR2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POR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遗传学病因,以及母亲孕期服用高剂量氟康唑药物等.上呼吸道阻塞所致的呼吸困难往往成为危及ABS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ABS的临床特征、病因、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解敏;王红英;陈临琪;李海波;李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例火棉胶样儿TGM1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 对1例维吾尔族火棉胶样患儿的TGM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芯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鱼鳞病及鱼鳞病样皮肤病25个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父母核型均正常;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TGM1基因的c.919C>T(p.Arg307Trp)和c.856C>T(p.Arg286Trp)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已知致病突变,后者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TGM1基因c.856C>T(p.Arg286Trp)杂合突变,未检出患儿母亲TGM1基因c.919C>T、c.856C>T的位点突变.结论 TGM1基因c.919C>T和c.856C>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作者:韩锐;段玲;武爽;刘翛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个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家系致病基因突变的鉴定

    目的 对一个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为家系的遗传学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该家系成员临床信息及外周血,对先证者进行晶状体视网膜病变相关基因Panel PCR扩增,经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经一代验证鉴定该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并采集胎儿羊水DNA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检测出先证者存在两个杂合突变:LRP5基因c.1695dupC和ZNF408基因c.552-563del (--AGTGGTGACAGA--),证实均来源于其患病母亲.ZNF408基因c.552-563del为非移码突变,家系中未患病者存在该突变,考虑其为非致病突变.经检索ExAC外显子组整合数据库、dbSNP和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LRP5基因c.1695dupC突变未见报道.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突变位点.结论 应用高通量及一代测序技术联合提高突变位点检出效率并能提供可靠的产前诊断.LRP5基因c.1695dupC为新发移码突变,该突变的报道增加了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突变谱,为进一步理解、诊断该疾病提供遗传学基础.

    作者:苏宁;秦利涛;王红丹;肖海;郭谦楠;李涛;廖世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继发肺动脉高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以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为首发症状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方法 采用芯片捕获ENG、ACVRL1和SMAD4三个基因全部外显子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法检测.结果 高通量测序检出先证者ACVRL1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c.814C>T(p.Gln272Ter,Het),其母亲及两儿子均同时携带该致病位点.结论 本病例及其家属ACVRL1基因突变位点为c.814C>T(p.Gln272Ter).对PH尤其是合并HHT者进行基因检测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患病风险预测.

    作者:杜旭芹;王旖然;叶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6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Ⅱactivity,FⅡ∶C)、FⅤ活性(FⅤ activity,FV∶C)、凝血因子Ⅶ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Ⅶactivity,FⅦ∶C)和凝血因子Ⅹ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Ⅹactivity,FⅩ ∶C)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Ⅴ抗原(FⅤ antigen,FⅤ∶Ag).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采用Clustal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同时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先证者PT和APTT均稍延长,分别为15.2s和41.8 s,FⅤ∶C和FⅤ∶Ag降低,分别为55%和62%;其父亲和儿子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60%、65%和31%、40%).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其父亲和儿子也为Gly276Glu杂合子;母亲、哥哥和丈夫为正常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两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ROVEAN(评分-6.214分)结果预示为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评分0.976分)结果预示可引起相应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在野生型蛋白质中,Gly276的主链与Ile298之间有两个氢键,当Gly276突变为Glu276后,原有的氢键没有改变,但由于Glu侧链延长,与周围氨基酸之间增加了空间位阻,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结论 该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此突变遗传自父亲,且与该家系FⅤ水平减低有关.

    作者:田孟茶;夏虹;张志珊;金艳慧;苏看看;王明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代测序技术确诊一例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患儿

    目的 对1例不明原因发育落后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突变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法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患儿精神发育迟滞,基因测序显示患儿GRIA3基因的第2外显子存在c.455T>C (p.L152P)错义突变,遗传自母亲.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患儿诊断为GRIA3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作者:律玉强;杨亚丽;刘毅;盖中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一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GJA1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探讨1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按显性遗传模式和隐性遗传模式筛选候选致病基因,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在患者中发现一个新发GJA1错义突变c.412G>A,患者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的第138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丝氨酸(p.G138S),并经Sanger测序证实.该变异已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CM030464),可导致眼齿指发育不良.结论 GJA1错义突变c.412G>A可能为该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致病原因.

    作者:曾晖;谢立;唐幂;杨一峰;谭志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t(15;1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向t(11;17)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一例

    目的 报告1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治疗第13个月向t(11;17)(q23;q2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的病例.方法 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型.结果 患者起病时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均显示为典型的APL,染色体分析核型为t(15;17) (q22;q21),RQ-PCR示PML-RARα融合基因为S型.该患者治疗第13个月时出现疾病反复,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显示转化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为t(11;17)(q23;q21),进一步的荧光原位杂交和RQ-PCR证实具有MLL-AF17q融合基因而非PLZF-RARα.结论 APL治疗后可以继发治疗相关的急性髓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t-AML),t(11;17)(q23;q21)不仅可以出现于变异型APL,还可出现于t-AML,荧光原位杂交和RQ-PCR方法进行融合基因检测是确定诊断的必要手段.

    作者:王峥;李叶;党辉;师岩;何琦;冯麟;鲍立;秦亚溱;刘艳荣;黄晓军;赖悦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荧光定量PCR在产前诊断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QF-PCR)对羊水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准确性及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QF-PCR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6034例孕妇的6066份羊水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QF-PCR与核型分析均检出了135例21、18、13号和X、Y染色体的数目异常,一致率为100%.对67例羊水细胞培养失败的样本成功进行了QF-PCR检测;鉴定出7例母血细胞或母体细胞污染的羊水标本;对32对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STR位点的一致性进行了鉴定,22对的STR位点不一致;检出12例胎儿的STR位点荧光峰面积比值处于临界值或部分为异常值,提示可能有染色体数目异常,经核型证实均为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嵌合体.结论 QF-PCR是产前诊断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必要补充,在快速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秦胜芳;汪雪雁;陈希敏;叶梦玲;陈春;魏萍;曾兰;邓艺;李运星;席娜;宋筱;孙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