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玉强;杨亚丽;刘毅;盖中涛
家系1先证者,男,3个月,因表型异常、生长发育迟缓就诊.先证者为第1胎,顺产,出生体重2600 g.父亲26岁,母亲27岁,表型正常,无自然流产史,孕期无药物服用史,无毒物接触史,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先证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der(6)t(6;16)(16pter→ 16q22∷ 6p25→ 6qter) pat,见图1;先证者母亲染色体核型未见明显异常,父亲染色体核型为46,XY,t(6;16) (16pter→16q22∷ 6p25→6qter;16pter→16q22∷6p25→6pter),见图2.
作者:刘建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儿男,5岁4个月,因精神发育迟缓来我院就诊.查体:身高110 cm(约为同龄儿的10~25百分位),体重17.5 kg(约为同龄儿的10~25百分位),对外界反应淡漠.头围小,眼距宽,鼻梁低平,鼻尖上翘.肘内弯受限,小指屈曲.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发育差.外生殖器检查:男性外阴,阴茎略小,睾丸如豆粒大小,质地软.家系调查:父亲31岁,母亲29岁,均未从事有毒或有害工作,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方系非近亲婚配,其母孕1产1.细胞遗传学检查:经其父母知情同意,抽取患儿外周血样,常规培养染色体,G显带分析,其染色体核型为49,XXXXY[16]/48,XXXY[14](图1).患儿父母拒绝做染色体检查.
作者:李林飞;陈重芬;赵鼎;宋银森;李娴;王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CD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对426例结直肠癌患者及500名正常个体的rs36084323、rs11568821、rs2227981、rs2227982和rs10204525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rs36084323位点G等位基因在显性遗传模型下与TNM分期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发生正关联(OR=1.59,95% CI:1.02~2.48).rs36084323、rs11568821、rs2227981、rs2227982和rs10204525位点组成的单倍型G-G-C-T-A和A-G-C-C-G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负关联.结论 PDCD1基因rs36084323位点AG和GG基因型与TNM分期进展期的结直肠癌存在正关联.而G-G-C-T-A和A-G-C-C-G单倍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负关联.
作者:赵苑村;毛志刚;庞华;赵小红;张姝;高泽华;杨以文;方婷;马其钊;马晓丹;王玉芳;张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小脑综合征、慢扫视运动、周围神经病、认知障碍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其致病基因已被定位,该基因编码ataxin-2蛋白,编码区内的CAG重复序列扩增突变引起蛋白多聚谷氨酰胺链延伸,从而导致发病.本文就近年来SCA2在临床、病理、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荆凤;杨丹;陈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性腺发育及生育功能异常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方法 对因原发闭经、性腺发育异常、卵巢功能早衰、不孕不育等原因就诊的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1386例患者中,共114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8.2%.性染色体异常52例,占异常核型的45.6%.其中特纳综合征24例,占性染色体异常的46.2%;克氏综合征18例,占34.6%;47,XYY 3例、47,XXX 3例、性反转2例、两性畸形2例,比率分别为5.8%、5.8%、3.8%、3.8%.结论 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原发闭经、性腺发育异常、卵巢功能早衰、不孕不育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该类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赵芹;朱春江;郑茜;姚丽波;唐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不明原因发育落后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突变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法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患儿精神发育迟滞,基因测序显示患儿GRIA3基因的第2外显子存在c.455T>C (p.L152P)错义突变,遗传自母亲.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患儿诊断为GRIA3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作者:律玉强;杨亚丽;刘毅;盖中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标记(BACs-on-Beads,BoBs)技术联合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对宁波地区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 比较分析2779例高危孕妇的羊水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和BoBs检测结果.结果 对于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13、18、21、X和Y染色体),BoBs检测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诊断符合率为98.78%;BoBs还检出未被核型分析发现的8例微重复;BoBs未检出核型分析中的1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0例嵌合体及1例三倍体.结论 BoBs技术作为新的分子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其通量高、速度快以及可对9种微缺失综合征做出诊断,是传统核型分析很好的补充,提高了本地区产前诊断的水平.
作者:施丹华;张莉超;毛倩倩;周颖;徐玲玲;鲁莉萍;卢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NAPE-PLD基因rs12540583和FAAH基因rs2295633、rs324420、rs6429600多态性以及两个基因的交互作用与汉族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技术对3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3名正常对照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多因素降维(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rs1254058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18,P<0.0125;x2=18.94,P<0.0125),且AC基因型为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基因型,C等位基因为风险等位基因.MDR分析提示NAPE-PLD和FAAH基因的交互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而四因子模型(rs12540583、rs324420、rs2295633以及rs6429600)是其佳模型.结论 NAPE-PLD基因rs12540583位点的AC基因型以及C等位基因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NAPE-PLD与FAAH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佳模型为四因子模型.
作者:司沛茹;刘书莲;仝冬晓;程美锦;王丽雯;程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未进行CD138分选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进行检测的灵敏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109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初诊时常规核型分析与FISH检测的结果.结果 常规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的总体检出率为24.8%(27/109),FISH为51.2%(56/109).13号染色体缺失的FISH检出率为31.2%(34/109),常规核型分析为13.8%(15/109),FISH的灵敏度更高.17号染色体缺失的FISH检出率为7.3%(8/109),常规核型分析为5.5%(6/109),两者灵敏度相仿.高危核型(亚二倍体、13-/13q-、17-/17p-)及FISH阳性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明显偏短.结论 FISH检测及常规核型分析对于判断MM的预后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FISH的总体检出率高于常规核型分析,且耗费时间短,但费用高,且只能检测特定范围的改变,而核型分析虽然检出率低,但可对所有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改变进行识别.两者联合使用不仅能提高MM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还能够对其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作者:姚颖;魏炜;王攀峰;徐云;颜霜;潘金兰;傅琤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报告1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治疗第13个月向t(11;17)(q23;q2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化的病例.方法 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型.结果 患者起病时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均显示为典型的APL,染色体分析核型为t(15;17) (q22;q21),RQ-PCR示PML-RARα融合基因为S型.该患者治疗第13个月时出现疾病反复,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显示转化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为t(11;17)(q23;q21),进一步的荧光原位杂交和RQ-PCR证实具有MLL-AF17q融合基因而非PLZF-RARα.结论 APL治疗后可以继发治疗相关的急性髓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t-AML),t(11;17)(q23;q21)不仅可以出现于变异型APL,还可出现于t-AML,荧光原位杂交和RQ-PCR方法进行融合基因检测是确定诊断的必要手段.
作者:王峥;李叶;党辉;师岩;何琦;冯麟;鲍立;秦亚溱;刘艳荣;黄晓军;赖悦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巴德-毕氏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为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研究者迄今已发现21种基因(BBS1~21)可独立导致BBS表型.尽管BBS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借助模式生物,研究者已揭示BBS蛋白参与纤毛功能及细胞内运输等,其中BBS7既是BBSome的一个的独立亚基,又可以通过直接结合BBS的分子伴侣形成复合物,参与相关的调控活动.携带BBS7突变的动物的病理特征与人类患者十分接近,而人类BBS7的发病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本文对BBS7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曾鹏;沈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维吾尔族火棉胶样患儿的TGM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芯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鱼鳞病及鱼鳞病样皮肤病25个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父母核型均正常;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TGM1基因的c.919C>T(p.Arg307Trp)和c.856C>T(p.Arg286Trp)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已知致病突变,后者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TGM1基因c.856C>T(p.Arg286Trp)杂合突变,未检出患儿母亲TGM1基因c.919C>T、c.856C>T的位点突变.结论 TGM1基因c.919C>T和c.856C>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作者:韩锐;段玲;武爽;刘翛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QF-PCR)对羊水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准确性及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QF-PCR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6034例孕妇的6066份羊水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QF-PCR与核型分析均检出了135例21、18、13号和X、Y染色体的数目异常,一致率为100%.对67例羊水细胞培养失败的样本成功进行了QF-PCR检测;鉴定出7例母血细胞或母体细胞污染的羊水标本;对32对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STR位点的一致性进行了鉴定,22对的STR位点不一致;检出12例胎儿的STR位点荧光峰面积比值处于临界值或部分为异常值,提示可能有染色体数目异常,经核型证实均为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嵌合体.结论 QF-PCR是产前诊断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必要补充,在快速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秦胜芳;汪雪雁;陈希敏;叶梦玲;陈春;魏萍;曾兰;邓艺;李运星;席娜;宋筱;孙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按显性遗传模式和隐性遗传模式筛选候选致病基因,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在患者中发现一个新发GJA1错义突变c.412G>A,患者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的第138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丝氨酸(p.G138S),并经Sanger测序证实.该变异已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CM030464),可导致眼齿指发育不良.结论 GJA1错义突变c.412G>A可能为该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致病原因.
作者:曾晖;谢立;唐幂;杨一峰;谭志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个汉族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家系WAS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PCR扩增WAS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域,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正、反向测序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有无WAS基因突变以及突变的位点.测定家系成员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水平.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带WAS基因第2外显子c.257G>A的半合子突变,先证者的母亲为c.257G>A的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他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经查阅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证实该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家系中患者血清BAFF水平明显高于表型正常的成员.结论 WAS基因c.257G>A的突变可能是该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
作者:时伟丽;侯巧芳;张卉;娄桂予;张玉薇;廖世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儿男,因出生后反应差,吃奶量少,皮肤黄染3天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39+6剖宫产.有宫内窘迫史,出生时颜面青紫,呼吸表浅,哭声弱,反应差.经吸痰、输氧、拍打足底等抢救数分钟后全身转红.查体:患儿反应差,眼裂小,耳位低,上颚弓高尖.双手食指、中指屈曲畸形,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四肢肌张力低.头颅CT示脑缺血缺氧改变;听力筛查双耳未通过,听性脑干反应报告左耳未通过,右耳通过.患儿母亲28岁,父母亲表型均无异常,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乐萍;霍小春;黎文婷;张小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针对50个不同临床背景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建立DMD/BMD的个体化产前诊断方案,降低DMD/BMD的发病率.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50个DMD/BMD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仅检出单个外显子缺失者采用PCR扩增验证结果准确性;未发现缺失重复者,采用Sanger测序对DMD基因进行测序;检出突变者,对家系女性亲属进行携带者筛查,对怀孕的携带者行绒毛、羊水或脐血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所有产前诊断标本进行连锁分析,判断是否携带致病单体型,辅助诊断,确保基因诊断结果的准确可靠.产前诊断标本均做母血污染鉴定.结果 50个DMD/BMD家系,23例先证者为DMD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11例为单个外显子的缺失,10例为重复突变,Sanger测序发现5例为外显子编码区的微小突变,1例未查到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突变.50个家系中,有37例孕妇要求产前诊断,其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6例为女性携带者,21例胎儿未检测到突变,21例胎儿出生后进行肌酸激酶检测,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1例家系先证者为第51外显子缺失型,先证者母亲未见异常,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一致,且先证者与胎儿具有相同单体型.先证者母亲未检出异常,但曾连续生育具有相同缺失型突变的DMD/BMD患儿,提示可能为DMD基因第51外显子缺失突变的生殖腺嵌合体.结论 不同临床背景的孕妇,采用多种检测手段不同方案的组合,可以大限度的降低DMD/BMD患儿的出生,为临床诊治、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手段.
作者:李焕铮;徐晨阳;毛义建;卢金芳;项延包;徐雪琴;唐少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新型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system 9)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部分敲除HIF1α基因,以探讨转录因子HIF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的功能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以HIF1α-exon 1为靶点,设计两条sgRNA序列,构建CRISPR/cas9系统,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中敲除HIF1α基因,并利用CCK8、Transwell实验分析部分敲除HIF1α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 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HIF1α部分敲除成功.部分敲除HIF1α基因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可显著抑制DU1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结论 成功构建了HIF1α 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统,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该系统可为深入研究HIF1α基因的功能提供新的工具.
作者:许云屹;徐苗;张孟尼;谭珺娅;苏征征;陈雪芹;周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1个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家系中两例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两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靶向捕获的高通量测序及一代测序技术对LYST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两例患儿均有免疫缺陷,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的反复感染,二者均表现出皮肤白化;骨髓细胞及血涂片检查两例患儿均出现粗大的嗜酸性包涵体颗粒;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两例患儿的LYST基因均发生c.6077_6078insA(p.Tyr2026Terfs)的纯合突变.结论 基因检测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建刚;王志;张李钰;孙宏利;杨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明确2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胎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性质,探讨3q微缺失与CHD的关系.方法 提取CHD胎儿脐带组织的DNA,用全基因组低覆盖度测序检测其CNVs.结果 2例CHD胎儿均携带3q微缺失.病例1表现为室间隔缺损、唇腭裂,携带3q29区1.66 Mb的缺失,涉及3q29微缺失综合征的所有关键基因.病例2表现为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携带3q28区240 kb的缺失,未发现明确与该片段相关的致病信息.结论 3q29微缺失可能导致CHD、唇腭裂等多发畸形.全基因组低覆盖度测序可用于检测CNVs.
作者:龙伟;顾建东;欧阳俊;贾赛玉;张玢;刘建兵;虞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