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染色体异常核型三家系六例

刘涛;李琳

关键词:
摘要:家系1 先证者,女,25岁,结婚3年,两次妊娠均于2个月左右胚胎停止发育.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查体: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1例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核型和临床指征分析

    目的 分析101例胎儿产前诊断中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发生率、遗传率,并探讨各种临床指征对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提示价值.方法 对8974名有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孕中期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细胞遗传学检查,诊断为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胎儿父母随后接受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结果 8974份标本中发现羊水染色体结构异常101例(1.13%),包括相互易位39例(0.43%)、罗氏易位21例(0.23%)、倒位13例(0.14%)、缺失9例(0.10%)、衍生9例(0.10%)、标记染色体10例(0.11%).101例病例中,遗传性结构异常69例,占68.3%,新发性结构异常32例,占31.7%.101例结构异常病例的产前诊断指征包括血清学筛查高风险54例,高龄妊娠28例,不良生育史10例,胎儿超声异常9例.将101例病例分成遗传组和新发组,对两组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和产前诊断指征上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中期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多样,致畸风险与产前诊断指征、异常核型类型、是否新发等有关,在遗传咨询中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徐玲玲;毛倩倩;施丹华;张莉超;王振宇;周颖;鲁莉萍;卢文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两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家系IDUA基因的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目的 对两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家系α-L-艾杜糖醛酸酶(α-L-iduronidase,IDUA)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为家系中的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分别对两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家系的先证者及其父母IDUA基因的14个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确定后,抽取绒毛样本对家系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存在IDUA基因第1外显子c.46-57delTCGCTCCTGGCC(p.Ser16_Ala19del)和第8外显子c.1147delC (p.Arg383Alafs* 57)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为c.46 57delTCGCTCCTGGCC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母亲为c.1147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两个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前者为已知突变、后者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产前诊断显示胎儿携带c.46-57delTCGCTCCTGGC杂合缺失突变.家系2先证者存在IDUA基因第6外显子c.721T>C(p.Cys241Arg)和第10外显子c.1491delG(p.Thr497fs27)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为c.721T>C错义杂合突变携带者,父亲为c.1491delG缺失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的两个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均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产前诊断显示胎儿携带c.721T>C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IDUA基因突变是2个粘多糖贮积症Ⅰ型家系的致病原因,我们的结果丰富了IDUA基因突变谱,为家系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欣雨;梅世月;孔祥东;赵振华;蔡奥捷;姚佳梦;李奕颖;秦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例B糖基转移酶基因缺失导致Bel变异型的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1例ABO血型Bel变异型的分子机制.方法 血清学方法检测样本的红细胞和血清;用PCR扩增其ABO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的内含子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通过克隆进行单体型分析,并模建分析其糖基转移酶的三维结构.结果 吸收放散实验检出样本红细胞上有表达极弱的B抗原,血清学表现为Bel.直接测序分析发现ABO基因第6外显子261del/G杂合,第7外显子297 A/G、484del/G、526C/G、657C/T、703G/A、796C/A、803G/C、930G/A杂合.单倍型克隆测序发现有1个O01等位基因和1个新的B等位基因.与B101参考序列相比,新的B等位基因序列中存在484delG,并被红细胞血型抗原基因突变数据库(dRBC NCBI)命名为B120.484delG可导致B糖基转移酶阅读框发生改变而提前终止,三维结构分析显示其蛋白仅保留部分N端结构区域,为不完整的转移酶蛋白.结论 B转移酶基因第484位缺失G可引起酶活性缺失或显著减弱,从而导致Bel表型.

    作者:应燕玲;洪小珍;陈舒;许先国;马开荣;蓝小飞;何吉;朱发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的SLC39A4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检测1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SLC39A4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DNA,同时选取100名无关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用PCR扩增SLC39A4基因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测序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其母亲SLC39A4基因的第6外显子存在c.1110InsG (p.Gly370GlyfsX47→TGA)新的移码突变,患者和其父亲、祖母SLC39A4基因的第5外显子存在新的c.958C>T(p.Q320X)无义突变.100名正常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突变.结论 来源于母亲的c.111oInsG(p.Gly370GlyfsX47→TGA)移码突变和来源于父亲的c.958C>T(p.Q320X)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发病的原因.

    作者:牟韵竹;张正中;杨萍;杨浩;刘一平;刘林莉;陈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47,XX,t(1;9),+9/46,XX,t(1;9)嵌合体一例

    孕妇 31岁,孕5产0,因“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以及胚胎停育1次”就诊.平素月经正常,否认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夫妻表型正常,家系成员中无遗传病或畸形患者.孕19周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取25 mL羊水进行原代培养,收获细胞后行G显带染色,镜下计数50个核型,分析3~5个核型,羊水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胎儿核型为47,XX,t(1;9)(q44;q22),+9[12]/46,XX,t(1;9)(q44;q22)[38],见图1A、1B;孕妇染色体核型为46,XX,t(1;9)(q44;q22),见图2.于孕23周自主决定引产.

    作者:岳发贵;姜雨婷;潘袁;郭巍;刘睿智;朱继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低覆盖度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测15号环状染色体患儿一例

    目的 分析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用低覆盖度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NV sequencing,CNV-seq)进行DNA拷贝数变异分析,然后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双亲核型正常,患儿核型为46,XX,r(15)(p13q26.3),CNV-seq和SNP array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均显示患儿1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缺失区域为15q26.2-q26.3,片段大小约3.60 Mb,包含已知的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的IGF1R等基因.结论 15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染色体区带缺失部位和缺失大小相关.该患儿的15q26微缺失导致IGF1R基因单倍剂量不足与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表型相关.

    作者:潘琼;张丽;张峰婷;金鑫;胡月;朱立彦;程龙飞;张其刚;宁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例1q部分三体综合征患儿的表型及遗传学研究

    目的 明确1例智力低下伴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及来源,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结果 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add(1)(p36.3),其父母核型正常.aCGH检测结果显示患儿的1号染色体1q42q44区存在25.1 Mb的重复,其父母则未见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结论 患儿染色体1q42q44区域微重复可能由低拷贝重复序列通过非等位同源重组机制产生,该重复为新发突变,可能是患儿异常临床表型的原因.

    作者:吴东;张卉;王红丹;侯巧芳;王涛;李涛;杨艳丽;廖世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罕见Joubert综合征伴视觉异常一例

    患儿 男,3个月,系第一胎,足月自然分娩,无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史,出生体重2.9 kg,头围及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患儿父母为非近亲婚配,母亲无孕期射线及污染物暴露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患儿3个月时因肌张力及右眼运动明显异常前来就诊.眼科检查示双眼水平震颤,右眼斜视,无法随物体移动,上睑抬举乏力,但眼底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视网膜色素异常.视盘正常.患儿四肢肌张力偏低,同时伴有生长发育滞后.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小脑蚓部发育不全,显示“磨牙征”,双侧小脑半球间可见“裂隙”样脑脊液填充,小脑上脚增厚、延长,上抬并几乎垂直于桥脑背侧,脚间池变深(图1).患儿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染色体检查显示正常核型.患儿存活至6个月.

    作者:谢文美;赵小荣;王强;周凤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单基因遗传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目前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超过7000余种,大多数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辅助生殖与遗传诊断相结合的一项技术,是产前诊断的一种早期形式.它通过对植入前胚胎的遗传分析,挑选正常的胚胎移植,可以避免单基因疾病遗传给后代.目前PGD技术已在临床上成功应用20余年.本文针对单基因遗传病的PGD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任一昕;乔杰;闫丽盈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的SLC26A4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对1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进行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分析,以明确其突变类型和突变形式,并探讨其突变来源和传递规律.方法 收集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进行SLC26A4基因的全序列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应用Sequencing Analysis Software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对.结果 测序结果提示患儿为SLC26A4c.1522A>G和c.1229C>T的复合杂合突变,父亲为SLC26A4 c.1522A>G杂合突变,母亲为SLC26A41229C>T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 c.1522A>G变异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基因突变,本研究结果对于该家庭的再生育及患儿将来的婚育有指导意义.

    作者:孙东兰;穆卫红;张艳华;高虹;方芳;于湄;赵丽娟;张静;米冬青;常立甲;曹琴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三家系六例

    家系1 先证者,女,25岁,结婚3年,两次妊娠均于2个月左右胚胎停止发育.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查体: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作者:刘涛;李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例由EXT1基因新的剪接突变c.1164+1G>A导致的多发性骨软骨瘤

    目的 对1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EXT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探索其致病机制.方法 PCR-测序分析家系成员外周血DNAEXT1/EXT2基因编码区及邻近序列;计算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筛查、TA克隆-测序分析先证者血组织的EXT1基因转录本,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比较其异常转录本数与正常对照的差异以探讨变异的致病机制.结果 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EXT1基因第3内含子5'剪接位点存在一新的杂合性点突变(c.1164+1G>A),而正常个体未发现该突变;计算机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突变位于保守区并可导致第3外显子跳跃或异常剪接;TA克隆测序及统计分析表明,与正常对照相比,先证者含第3外显子跳跃的转录本数出现增加(P<0.05).结论 c.1164-+ 1G>A导致较多拷贝的EXT1基因转录本第3外显子跳跃,导致具有肿瘤抑制功能的拷贝数减少,从而引起多发性骨软骨瘤的发生.

    作者:郭小艳;陈文旭;林名瑞;施腾飞;黄殿华;王志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第7外显子562C>T突变导致Bw39亚型一例

    目的 对1例ABO亚型标本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和ABO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试管法鉴定ABO表型;应用尿二苷酸半乳糖转移法检测糖基转移酶活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先证者ABO血型基因,并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序列进行双链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先证者标本血清学正定型无A、B抗原,反定型抗-B抗体减弱;血清中未检出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存在B、O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在B基因第7外显子562位有新突变为C>T,导致氨基酸第188位精氨酸变成半胱氨酸.结论 发现一个新B等位基因,被BGMUT数据库命名为Bw39等位基因.

    作者:王笔金;史丽莉;王琳;刘衍春;马玲;张若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一例

    患儿 女,47天,因皮肤黄染1月余入院.患儿为第3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200 9,出生时情况可,无窒息及抢救史.生后1周出现皮肤黄染,生后20天在当地医院予以茵栀黄口服退黄处理,皮肤黄染仍未完全消退,遂来我院门诊以“黄疸消退延迟”收住入院.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食奶可,入睡可,大小便正常.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疾病史.入院体查:T36.5℃,P140次/分,R30次/分,头围37.3 cm,体重4500 9.

    作者:沈玉燕;黎剑;肖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例5p15.33微缺失胎儿的产前诊断

    目的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1名生育过Prader-Willi综合征患儿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SNP-array技术对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筛查,分析芯片检出的所有CNVs,并与其他研究中芯片检出的染色体5p微缺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NP-array检测显示胎儿染色体5p15.33(113 576-457 213)缺失344 kb,缺失片段临床意义不明确;母亲染色体5p15.33相同位置缺失344 kb,父亲的芯片检测结果正常,表明胎儿的5p15.33微缺失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孕妇选择继续妊娠,足月顺产一表型正常男婴,随访未发现异常.结论 通过该病例基本排除了染色体5p15.33(113 576-457 213)缺失344 kb与猫叫综合征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研究中芯片检出的5p微缺失大小、位置及患者表型,为建立5p微缺失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沈学萍;何平亚;方嵘;姚娟;李雯雯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例线粒体复合物Ⅲ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及UQCRB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1例线粒体复合物Ⅲ缺陷症患儿的临床、生化代谢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应用高通量平台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核基因的二代测序,可疑位点经父母一代测序验证,杂合缺失经染色体芯片技术定位并由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患儿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呕吐、气促伴发热、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及低血糖,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急性发作期血中丙氨酸及多个酰基肉碱增高,酮性双羧酸尿;体格生长及智力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测序结果显示患儿UQCR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一个等位基因缺失/一个等位基因小缺失致移码突变c.306_309delAAAA (p.Arg105Lysfs* 22)],其中移码突变已有文献报道,而缺失突变为首次报道.结论 明确了UQCRB基因突变引起的线粒体复合物Ⅲ缺陷症患儿的临床、生化代谢及基因突变特点.

    作者:张婷;洪芳;钱古柃;童凡;周雪莲;黄晓磊;杨茹莱;黄新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巨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一个MYH9相关综合征(MYH9-related disorders,MYH9-RD)家系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血常规,用血涂片法检查血小板和包涵体.提取外周血mRNA和基因组DNA,用PCR扩增MYH9基因的片段,用克隆测序和酶切实验确定突变位点和类型.结果 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和巨大血小板,但患者之间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家系中所有8例患者的MYH9基因第41外显子第37碱基G杂合性缺失(c.5803delG),导致移码突变,造成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ⅡA (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Ⅱ A,NMMHC-Ⅱ A)C端杆状尾部26个氨基酸改变(p.Ala1935Profs* 13).而家系和非家系正常人均无此突变.结论 c.5803delG突变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患者的临床表现提示发生在NMMHC-ⅡA蛋白C端杆状尾部的突变所导致的症状较轻.该突变为新突变,国际上尚未见报道.

    作者:廖文君;罗晓成;张学;陈萍;吴华裕;舒伟;袁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12个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

    目的 对浙江南部地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耳聋家系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及突变类型分析,探讨其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12个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共38名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对其家系成员进行SLC26A4基因全编码区、GJB2基因编码区、GJB3基因c.538C>T、c.547G>A位点以及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m.1555A>G、m.1494C>T位点测序分析,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检测对10个家系的胎儿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 在12个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先证者中,共检出SLC26A4基因双突变11例,单杂合突变1例;所有家系均存在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其中4个家系(33.3%)复合有c.2168A>G突变,另检出IVS5-1G>A、c.946G>T、c.1607A>G、c.2167C>G等4种罕见突变;家系3先证者配偶为GJB2基因c.235delC/c.299-300delAT双突变携带者,家系5先证者另存在c.109G>A杂合突变.产前诊断发现10个家系胎儿中有2例存在SLC26A4基因双突变,6例为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未检出突变.结论 浙江南部地区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SLC26A4基因突变以IVS7-2A>G和c.2168A>G为常见.对SLC26A4基因全编码区序列进行分析可明确绝大部分该类耳聋患者的遗传学病因,这将有助于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作者:项延包;李焕铮;徐雪琴;徐晨阳;陈冲;林小玲;唐少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荧光原位杂交与改良多重荧光PCR毛细管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的价值评估

    目的 评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改进后的多重荧光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multiplex fluorescence advance polymereas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F-aPCR-CE)对胎儿5种染色体(13、18、21、X和Y)非整倍体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1525份孕中期羊水细胞样本,分别采用FISH和MF-aPCR-CE技术进行检测,同步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两种技术检测结果与羊水细胞核型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它们的应用价值.结果1525份羊水样本中,26例非整倍性染色体异常3种方法均检出;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的标记染色体3例,FISH技术未能检出,而MF-aPCR-CE技术提示这3例为Y染色体的结构缺失;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的结构异常核型15例和多态性核型73例,FISH和MF-aPCR-CE两种技术未能梭出.结论FISH技术和MF-aPCR-CE技术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进行快速产前诊断染色体非整倍性异常较好的方法.与FISH相比,MF-aPCR-CE技术具有通量更高、操作更简单和分析结果提示更加全面的优势,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检测,在产前诊断实验室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铁峰;毛倩倩;鲁莉萍;卢文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t(2;3)平衡易位伴反复胚胎停育一例

    患者 男,27岁,结婚2年,因其妻发生两次胚胎停育来我院就诊.夫妇平素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查体:身高171 cm,体重68kg,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精液检查结果:精液量2 mL,精子总活力92.11%(正常参考值≥40%),向前运动力79.61%(正常参考值≥32%),精子浓度144.18×106/mL(正常参考值≥15×106/mL),精子总数288.35×10 6(正常参考值≥39×10 6),正常形态精子率6.48%(正常参考值≥4%).

    作者:陈小丽;李世言;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