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梅;宋峰伟;杨卫华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手术单眼视设计中不同的近附加度数对白内障患者预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2/2017-02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白内障患者84例168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单眼视设计中近附加度数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低近附加度数组(1.25 ~ 1.75D)和高近附加度数组(2.25~2.75D)每组各42例8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6mo双眼裸眼近视力、中距离视力、远视力及立体视,以及治疗前后的视功能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低近附加度数组患者的双眼裸眼中、远视力分别为0.27 ±0.20、0.09±0.08,高近附加度数组患者的双眼裸眼中、远视力分别为0.29±0.25、0.10±0.07,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近附加度数组患者的双眼裸眼近视力为0.03±0.06,显著优于低近附加度数组0.0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评分分别为27.93±4.52、28.24±4.91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评分分别为82.04±14.31、81.22±13.7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F-14评分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近附加度数组患者正常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及黄斑立体视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7.6%、31.0%、21.4%,高近附加度数组正常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及黄斑立体视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2.9%、23.8%、33.3%,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的两种近附加度数对提高单眼视设计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视功能生存质量及立体视均有相似的优越性.
作者:陈鸣;曾流芝;杨洋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治疗大散光患者的2a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的大散光患者17例33眼,年龄18 ~ 36岁,其中散光-3.50 ~-4.00D者12例24眼,散光-4.25-5.00D 5例9眼;合并球镜+1.00 ~0D者4例7眼,合并-1.00 ~0D者13例26眼.采用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手术切口长度为2mm,位于120°,角膜帽的厚度均为120μm,透镜直径6.6~6.8mm,帽直径为7.3 ~ 7.5mm.观察时间点为术后1d,1wk,1、3、6mo,1、2a.分别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等效球镜、残余残光度数、角膜地形图SimK平均值及SimK值的差值.结果:与术前裸眼视力相比,术后1d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wk裸眼视力相比,术后1、3、6mo,1、2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视力均无增加或减少两行及以上,目标屈光度为+0.25D.与术后1d相比,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及残余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SimK等效值、SimK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期观察SMILE治疗大散光均安全有效,稳定性及可预期高,术后2a角膜形态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庆和;李岳美;齐绍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于眼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泪膜稳定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7-02在我院治疗的100例120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60眼,对照组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泪膜稳定性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UT及SI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F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BUT及SIt水平分别为11.24±0.22s及11.4±0.17mm/5min,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FL水平为1.78±0.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IL-1β及TNF-α水平分别为34.38±5.58ng/L及134.47±12.14ng/L,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能有效缓解干眼症患者的症状,增加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炎症因子水平,疗效可靠.
作者:陆桠媛;任洁;葛潇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姜玉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观察硬性角膜接触镜长期配戴的安全性.方法:本组观察对象为2014-10/2016-01于我院进行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的近视患者60例120眼以及无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将白天配戴RGP的患者26例52眼设为白天配戴组,只在夜间配戴OK镜的患者34例68眼设为夜间配戴组,无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设为对照组.戴镜前、戴镜1、6mo,1、2a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羊齿状试验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检测.结果:白天配戴组与夜间配戴组戴镜后各时间点BUT、SⅠt均较戴镜前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6mo,1、2a白天配戴组BUT、SⅠt显著低于夜间配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配镜前、配镜1、6mo后泪液羊齿状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镜1、2a白天配戴组与夜间配戴组≥Ⅲ级眼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配戴组与夜间配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可使泪液分泌量降低,泪膜稳定性下降.
作者:侯爱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甘肃省兰州市小学生干眼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10/11期间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抽取2所小学共1 347人作为调查对象,均进行干眼问卷调查及相关眼科检查确定诊断,并应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小学生干眼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实际受检者共有1268人,应答率为94.14%;诊断干眼271例,患病率为21.37%.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男生、高年级组小学生、经常使用滴眼液、不良用眼习惯、配戴角膜接触镜、视频终端设备日使用时间长、学习压力大为干眼患病危险因素.结论:干眼已成为困扰小学生生活及学习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引起广泛重视.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合理用眼,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干眼对小学生眼部健康的损害.
作者:卢聪聪;刘勤;白惠玲;谢琳;钱美伶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急性高眼压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自噬及副凋亡的发生,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IOP损伤3d,1、4、8wk组.利用高眼压(elevated intraocularpressure,IOP)前房灌注法建立SD大鼠急性IOP损伤模型,取各组大鼠的视网膜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利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细胞质中自噬体及胞质空泡的产生,验证自噬及副凋亡的发生.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鼠RGCs细胞质中包裹着电子致密物的双层或多层膜的自噬泡,正常对照组、急性IOP损伤后3d,1、4、8wk组,RGCs细胞质中每50μm2自噬泡数量分别为0.79±0.43、2.14±0.36、2.29±0.47、1.57±0.51、1.21±0.43个,急性IOP损伤后各组大鼠RGCs内每50 μm2自噬泡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仅见少量LC3阳性表达,LC3阳性细胞百分比15.90%.急性IOP损伤后3d,1、4、8wk组大鼠GCL中LC3阳性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IOP损伤后3d,1、4、8wk组大鼠每200μm内RGCs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IOP后3d持续至8wk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由线粒体和/或内质网肿胀形成的细胞质空泡.结论:急性IOP损伤后RGCs涉及自噬和副凋亡的激活,各种类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可作为单一细胞死亡的形式或多种细胞死亡形式共存,参与急性IOP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作者:魏婷;高珊;马波;高宁;康前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将临床检查确诊的非缺血型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38例38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行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78D前置镜、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wk,1、2、3、6、9、12mo患眼BCVA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thickness,CMT)的变化,记录患者与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2、3、6、9、12mo时患眼BCVA分别为0.89±0.62、0.64±0.59、0.55±0.62、0.46±0.43、0.53±0.67、0.43±0.38、0.42±0.29、0.40±0.3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间点患眼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治疗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2、3、6、9、12mo时患眼CMT分别为683.25±236.47、298.65±116.12、276.89±107.28、281.55±99.62、251.41±119.47、240.58 ± 88.62、231.74±75.36、209.51±84.68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间点患眼CM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1次者11眼,注射2次者18眼,注射3次者2眼,注射4次者3眼,>4次者4眼,平均玻璃体腔注药次数为2.01 ±1.42次,再次注射后CMT厚度较注射前降低.随访期间未发生与药物及玻璃体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可以用于治疗非缺血型BRVO,其可促进黄斑水肿吸收,有效地提高患眼视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朱江;孙红艳;史亚波;秦兵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眼表鳞状上皮瘤(OSSN)是临床上少见的眼表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且易与翼状胬肉等混淆,给诊断造成困难.近年来,各种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干扰素(interferon,IFN)广泛应用于OSSN治疗,大幅度降低复发率,OSSN诊断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化.了解当前OSSN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OSSN研究.
作者:李经纬;杨燕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正常人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为POAG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组观察对象为2014-11/2017-11于我院就诊的POAG患者100例123眼,设为观察组,选择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体检人群50例100眼,设为对照组,根据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将POAG患者分为早期组36例44眼、进展期组40例50眼与晚期组24例29眼;采用OCT测量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平均RNFL厚度,各象限MD采用全自动视野计测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平均RNFL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组、进展期组与晚期组平均RNFL厚度依次变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组、进展期组与晚期组MD依次变增加,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平均RNFL厚度与MD均呈负相关(r=-0.675、-0.667、-0.560、-0.711、-0.660,均P<0.001).结论:OCT检查显示POAG患者RNFL厚度较正常人群明显变薄,且随着病情进展RNFL厚度越薄,且与患眼MD有密切联系.
作者:戈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3/2017-03本院收治的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脑力组患者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常规组患者不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觉功能、近立体视锐度、眼位情况.结果:在同视机视觉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无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mo后,脑力组眼位维持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可有效促进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
作者:刘彦芳;林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独采用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与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4-08/2016-08于我院眼科治疗的DME患者70例99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9眼单独行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治疗,观察组50眼在此基础上术前5 ~7d加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各时期中央黄斑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渗漏面积以及黄斑水肿渗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BCVA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MT、RNV渗漏面积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黄斑水肿渗漏发生,术后观察组黄斑水肿渗漏眼数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联合治疗DME疗效更优,视力改善更显著.
作者:任红苗;高志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对曲安奈德与雷珠单抗用于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观察比较.方法:将2016-02/2017-05我院收治的84例弥漫性D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1:1的配对原则将患者分为Ⅰ、Ⅱ两组,两组均采用激光光凝手术治疗,Ⅰ组光凝术前予以曲安奈德辅助治疗,Ⅱ组术前予以雷珠单抗辅助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Ⅱ组患者治疗后3mo临床总有效率为93%,高于Ⅰ组总有效率77% (x2=4.981,P=0.02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BCVA、CMT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Ⅱ组治疗后1、3mo BCVA指标改善优于Ⅰ组(P<0.05);Ⅱ组治疗后1、3、6mo CMT改善更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3,P=0.621).两组均未发生视网膜脱落、眼内炎、白内障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与曲安奈德相比较,雷珠单抗用于弥漫性DME的疗效更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碧华;何宇;辛梅;陈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角膜是人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膜的生物材料性质确定了其在角膜扩张和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离体测量、在体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角膜生物力学在系统性疾病、扩张性角膜病、青光眼、近视等眼科疾病中的特点与临床应用进行了回顾.
作者:许雅利;邵雪丽;金婉卿;胡斌;汤雪姣;连燕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0眼),研究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mo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明显比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术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相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的提高、眼压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燕;汪亮;李娟;李朝晖;程方圆;刘会德;李晨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介导、在转录后水平诱导同源基因的mRNA降解来关闭其基因表达的过程.RNAi技术投入少、周期短、操作简单,被广泛运用于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几乎成为一种标准化技术工具,在生物医学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眼球相对密闭且免疫豁免,非常适合应用RNAi进行治疗,尤其在白内障领域,RNAi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RNAi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该技术在白内障研究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婉荣;张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6/2016-12我院确诊的DME患者73例80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 mo两组患者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 mo,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患者BCVA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黄斑上方、下方、颞侧、鼻侧环状区的视网膜厚度和平均视网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性反应、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内炎等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纯视网膜激光治疗相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DME在改善视力、恢复视网膜功能方面效果更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李秋霞;段国平;曾琦;胡蓉;罗玲慧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评估在初治圆锥角膜患者中的角膜密度及其与前和后角膜仰角的相关性.方法:使用Pentacam检测圆锥角膜.角膜密度测量是通过直径12 mm的区域测量,分为环形同心区域和深度,测量更多的角膜前后仰角.根据地形圆锥角膜分类对圆锥角膜进行分类.结果:研究包括152例患者[72例圆锥角膜患者(46例男性,26例女性)和80例健康对照受试者(50例男性,30例女性)].两组间角膜2 mm中心处和角膜环状2~6mm直径处角膜密度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16.40±2.18 GSU,N=15.31±1.25 GSU,P<O.0001).当不同深度的密度测量值时,前部层呈现高值,明显高于中央层和后层的值.当测量不同深度密度值时,前层呈现高值(KC=23.69±3.71 GSU,N=20.91±2.52 GSU,P<0.0001),显著高于中央层和后层值(KC=14.34±1.70GSU,N=13.61±1.21 GSU,P=0.001;KC=11.40±1.23GSU,N=12.35±0.88,P=0.002).各层深度(前、中、后)角膜密度测量值与后角膜高度值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显著相关(分别为r=0.293,r=0.278和r=0.294).角膜光密度测定每层深度和角膜前角抬高之间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性(分别为r=-0.211,r=-0.101,r=0.99).在对照组受试者中,未发现每层深度角膜前/后角膜高度和角膜后向散射的显著相关性.结论:光密度图显示前圆锥角膜中央区域的光后向散射较高.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光密度值与角膜0~2、6~10、10 ~12 mm环状区域前、中、后各层角膜高度相关.
作者:Mohammad Mirzaei;Nazli Taheri;Hossein Akhlaghi;Hesam Sadat Hashemi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eAM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GNKI)和万方医学网,收集建库至2017-11康柏西普和常规疗法治疗eAMD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按照修改后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9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康柏西普显著降低随访1、3、6、12mo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显著提高随访3、6mo患者裸视视力及随访6mo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康柏西普治疗组较对照组远期疗效更好,但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能够显著降低eAMD患者CMT,改善裸视视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总有效率,远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好.
作者:李春杏;刘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05/2017-04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9例77眼,根据HbA1c水平分为低HbA1c组(HbA1c<8.0%)24例47眼和高HbA1c组(HbA1c≥8.0%)15例30眼,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22例44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HbA1c水平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高HbA1c组患者HbA1c(10.45%±1.30%)、FBG(10.67t1.64mmol/L)、2hPG(15.98± 1.38mmol/L)水平均高于低HbA1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SRT)、黄斑部体积(CV)及平均黄斑区厚度(CAT)均低于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2型DM患者CSRT、CV、CAT与HbA1c、FBG、2hPG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bA1c水平与D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具有相关性,可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其防治提供重要指导.
作者:杨怡;李克勤;牛梅民;黄怀洁;谢月书;张小娟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