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NA干扰在白内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黄婉荣;张悦

关键词:RNA干扰, siRNA, 基因, 白内障
摘要: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介导、在转录后水平诱导同源基因的mRNA降解来关闭其基因表达的过程.RNAi技术投入少、周期短、操作简单,被广泛运用于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几乎成为一种标准化技术工具,在生物医学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眼球相对密闭且免疫豁免,非常适合应用RNAi进行治疗,尤其在白内障领域,RNAi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RNAi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该技术在白内障研究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RNA干扰在白内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介导、在转录后水平诱导同源基因的mRNA降解来关闭其基因表达的过程.RNAi技术投入少、周期短、操作简单,被广泛运用于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几乎成为一种标准化技术工具,在生物医学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眼球相对密闭且免疫豁免,非常适合应用RNAi进行治疗,尤其在白内障领域,RNAi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RNAi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该技术在白内障研究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婉荣;张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05/2017-04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9例77眼,根据HbA1c水平分为低HbA1c组(HbA1c<8.0%)24例47眼和高HbA1c组(HbA1c≥8.0%)15例30眼,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22例44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HbA1c水平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高HbA1c组患者HbA1c(10.45%±1.30%)、FBG(10.67t1.64mmol/L)、2hPG(15.98± 1.38mmol/L)水平均高于低HbA1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SRT)、黄斑部体积(CV)及平均黄斑区厚度(CAT)均低于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2型DM患者CSRT、CV、CAT与HbA1c、FBG、2hPG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bA1c水平与D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具有相关性,可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其防治提供重要指导.

    作者:杨怡;李克勤;牛梅民;黄怀洁;谢月书;张小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改良黄斑裂孔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改良黄斑裂孔手术与传统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方法:连续选取2014-04/2017-06就诊于我院的IMH患者28例28眼,接受我院同一医师独立完成的手术治疗,分为两组.A组13例为传统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C3F8填充治疗组(简称传统组),B组15例为改良吲哚菁绿染色内界膜剥除联合黄斑裂孔整复空气填充治疗组(简称改良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wk,1、3、6mo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手术时间、末次复查时裂孔的闭合率、俯卧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和术后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俯卧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组相比,改良吲哚菁绿染色内界膜剥除联合黄斑裂孔整复空气填充可以获得同样较高的裂孔闭合率,而且手术操作步骤简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器械进出切口的次数,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俯卧时间明显缩短,舒适度高、依从性好.

    作者:罗丽华;高立新;王薇;刘力苇;唐思梦;侯艳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翼状胬肉转位术联合羊膜移植加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转位术与羊膜移植加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观察对象为2014-12/2016-12于我院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72例80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39眼行翼状胬肉转位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观察组37例41眼在此基础上加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随访1a,观察术后视力变化,评价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复发率以及角膜愈合天数,术前、术后1d,1、3、6、12mo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检测眼压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疗效Ⅰ级19眼、Ⅱ级11眼、Ⅲ级8眼、Ⅳ级3眼,对照组Ⅰ级16眼、Ⅱ级12眼、Ⅲ级8眼、Ⅳ级3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提升20眼、无变化17眼、视力下降4眼,对照组视力提升16眼、无变化17眼、视力下降6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愈合时间为3.43±1.03d,对照组为5.13±1.1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3、6、12mo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1眼角膜瘢痕,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眼压升高、角膜散光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翼状胬肉转位术联合羊膜移植加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显著提高角膜愈合时间,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作者:张霞;唐强;许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简称为BKC,是指一类继发于睑缘炎的慢性角结膜炎性病变[1],在临床上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类容易被误诊、漏诊的疾病,导致延误治疗.病情迁延不愈或不合理的治疗可造成患者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眼表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BKC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临床上对其诊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诊治标准.针对现状,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对BKC的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刘又言;徐小凤;王宁;王大庆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eAM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GNKI)和万方医学网,收集建库至2017-11康柏西普和常规疗法治疗eAMD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按照修改后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9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康柏西普显著降低随访1、3、6、12mo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显著提高随访3、6mo患者裸视视力及随访6mo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康柏西普治疗组较对照组远期疗效更好,但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能够显著降低eAMD患者CMT,改善裸视视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总有效率,远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好.

    作者:李春杏;刘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OCT测量正常人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研究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正常人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为POAG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组观察对象为2014-11/2017-11于我院就诊的POAG患者100例123眼,设为观察组,选择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体检人群50例100眼,设为对照组,根据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将POAG患者分为早期组36例44眼、进展期组40例50眼与晚期组24例29眼;采用OCT测量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平均RNFL厚度,各象限MD采用全自动视野计测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平均RNFL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组、进展期组与晚期组平均RNFL厚度依次变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组、进展期组与晚期组MD依次变增加,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视盘全周、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平均RNFL厚度与MD均呈负相关(r=-0.675、-0.667、-0.560、-0.711、-0.660,均P<0.001).结论:OCT检查显示POAG患者RNFL厚度较正常人群明显变薄,且随着病情进展RNFL厚度越薄,且与患眼MD有密切联系.

    作者:戈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CRVO伴视网膜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523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伴视网膜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1/2017-01于我院治疗的CRVO伴视网膜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患者70例70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523激光治疗的35例35眼患者设为观察组,仅采用523激光治疗的35例35眼患者设为对照组,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 mo后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眼压变化情况,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评价治疗前后视网膜病变进展情况,跟踪随访观察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mo后两组患者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提高1行、提高2行、提高3行及以上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CR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mo后OCT、FFA检查黄斑水肿消退25眼(71%),显著高于对照组19眼(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6.292,P=0.012),治疗后1mo两组患者新生血管明显减退,观察组治疗后1 mo复发2眼(6%),对照组复发10眼(29%),观察组治疗后3mo复发3眼(9%),对照组复发19眼(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523激光治疗CRVO伴视网膜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患者,能提高患者视力,促进视网膜渗出、出血的吸收.

    作者:王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17-β雌二醇和他莫昔芬对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和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在慢性高眼压小鼠模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前房注射磁珠堵塞房角构建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将C57BL/6成年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eads组、E2组和E2+TAM组.采用眼压计监测各组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变化;HE染色观察并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Bin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数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造模后2wk内,Beads组小鼠平均眼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2组和E2+TAM组眼压均明显低于Bea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2+ TAM组小鼠平均眼压较E2组更低.造模2wk后,Beads组小鼠视网膜RGCs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而皮下注射E2+TAM可明显抑制该现象.造模2wk后,各组小鼠中央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eads组小鼠视网膜GFAP蛋白表达量升高,注射E2和E2+TAM后,GFAP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皮下注射E2和E2+TAM均能降低慢性高眼压模型小鼠眼内压,增加RGCs存活数量,且降低视网膜GFAP蛋白表达量,表明E2和TAM在青光眼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雪云;邓琴琴;沈吟;邢怡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临床分析,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对象为2016-01/2017-01于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40例,40例患者中手术眼为6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wk,比较治疗前后存在Ⅰ、Ⅱ、Ⅲ级视功能人数比例,采用视近、视远WORTH四孔灯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6wk的中央及周边融合情况进行比较,采用颜少明颜氏随机点立体图(stereoscopic test charts,STC)评价术前和术后2、6wk近立体视,采用同视机画片对患者术前、术后2、6wk的远立体视进行评估.结果:视功能Ⅰ、Ⅱ、Ⅲ级术前人数分别为26例(65%)、9例(22.5%)、5例(12.5%),术后2wk分别为10例(25%)、17例(42.5%)、13例(32.5%),术后6wk分别为8例(20%)、18例(45%)、14例(35%),术前与术后2、6wk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和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RTH四孔灯检查结果显示术前中央融合人数比例显著低于术后2、6wk,术后6wk中央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后2wk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2、6wk周边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近立体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远立体视人数比例分别为24例(60%)与39例(97.5%),较术前6例(15%)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矫正手术能显著改善双眼单视功能,挽救患者的远、近立体视以及中央融合功能.

    作者:王娟;刘素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眼表鳞状上皮瘤研究进展

    眼表鳞状上皮瘤(OSSN)是临床上少见的眼表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且易与翼状胬肉等混淆,给诊断造成困难.近年来,各种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干扰素(interferon,IFN)广泛应用于OSSN治疗,大幅度降低复发率,OSSN诊断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化.了解当前OSSN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OSSN研究.

    作者:李经纬;杨燕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短期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老年干眼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老年干眼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06/2017-05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干眼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均双侧发病,取右眼为观察眼.观察组50眼应用1g/L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1g/L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照组50眼应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分别于用药前、用药2wk时,进行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检测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染色(OSS)评分、球结膜上皮细胞中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CD11b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Schirmer Ⅰ实验结果、OSDI、BUT、OSS、HLA-DR及CD11b表达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OSDI、OSS、CD11b均明显下降,BUT均明显上升,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OSDI、OSS、HLA-DR明显低于对照组,BU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表达与OSDI、OSS呈正相关,与BUT呈负相关.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短期应用普拉洛芬能够有效提升老年干眼症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普拉洛芬治疗机制可能与其对HLA-DR的抑制作用有关.

    作者:李玉婵;刘兵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角膜密度测定法及其与角膜前、后仰角的相关性

    目的:评估在初治圆锥角膜患者中的角膜密度及其与前和后角膜仰角的相关性.方法:使用Pentacam检测圆锥角膜.角膜密度测量是通过直径12 mm的区域测量,分为环形同心区域和深度,测量更多的角膜前后仰角.根据地形圆锥角膜分类对圆锥角膜进行分类.结果:研究包括152例患者[72例圆锥角膜患者(46例男性,26例女性)和80例健康对照受试者(50例男性,30例女性)].两组间角膜2 mm中心处和角膜环状2~6mm直径处角膜密度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16.40±2.18 GSU,N=15.31±1.25 GSU,P<O.0001).当不同深度的密度测量值时,前部层呈现高值,明显高于中央层和后层的值.当测量不同深度密度值时,前层呈现高值(KC=23.69±3.71 GSU,N=20.91±2.52 GSU,P<0.0001),显著高于中央层和后层值(KC=14.34±1.70GSU,N=13.61±1.21 GSU,P=0.001;KC=11.40±1.23GSU,N=12.35±0.88,P=0.002).各层深度(前、中、后)角膜密度测量值与后角膜高度值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显著相关(分别为r=0.293,r=0.278和r=0.294).角膜光密度测定每层深度和角膜前角抬高之间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性(分别为r=-0.211,r=-0.101,r=0.99).在对照组受试者中,未发现每层深度角膜前/后角膜高度和角膜后向散射的显著相关性.结论:光密度图显示前圆锥角膜中央区域的光后向散射较高.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光密度值与角膜0~2、6~10、10 ~12 mm环状区域前、中、后各层角膜高度相关.

    作者:Mohammad Mirzaei;Nazli Taheri;Hossein Akhlaghi;Hesam Sadat Hashemi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高糖环境下内质网应激及其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蛋白质折叠和组装的主要细胞器,在多种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作用下,细胞内发生蛋白质错误折叠、腔内未折叠蛋白蓄积或钙离子平衡紊乱的状态称为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高糖环境下,蛋白质的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并产生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影响ER上的通道功能和伴侣蛋白的缓冲作用,改变了钙离子的平衡状态,形成ERS.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高糖环境下ERS可以引起多种眼科疾病,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在高糖环境下ERS及其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陆佳骏;盛敏杰;李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三种不同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比较

    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和Davidson固定液固定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筛选佳眼球固定液和固定时间.方法: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Ⅰ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h、Ⅱ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Ⅲ~Ⅴ组眼球放入Davidson固定液分别固定3、6、24h;Ⅵ组眼球在Davidson固定液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的固定效果.结果: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为理想,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的固定效果与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液固定的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结论:Davidson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豚鼠眼球用Davidson固定液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作者:宋惠欣;蒋文君;毕宏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眼科2012-01/2017-06收治的眼眶肿瘤患者52例56眼均行颅脑核磁共振(MRI)及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明确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并行开眶手术治疗,入路方式包括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统计所有患者肿瘤切除情况、视力恢复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有7例8眼(14%)肿瘤残留,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肿瘤残留率(23%)高于外侧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视力提高者28例30眼(54%)、无变化者18例19眼(34%)、下降者6例7眼(13%);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包括意外视力丧失2例2眼、瞳孔改变2例2眼、上睑下垂3例3眼、眼动障碍5例6眼,主要集中发生于老年患者;三种手术入路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23%、19%、29%)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52例患者中有3例3眼(5%)复发,内外侧联合开眶术术后复发率(14%)明显高于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成功摘除眼眶肿瘤、改善或稳定视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作者:青格勒图;李琳;新吉夫;陆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SMILE治疗大散光2a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治疗大散光患者的2a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的大散光患者17例33眼,年龄18 ~ 36岁,其中散光-3.50 ~-4.00D者12例24眼,散光-4.25-5.00D 5例9眼;合并球镜+1.00 ~0D者4例7眼,合并-1.00 ~0D者13例26眼.采用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手术切口长度为2mm,位于120°,角膜帽的厚度均为120μm,透镜直径6.6~6.8mm,帽直径为7.3 ~ 7.5mm.观察时间点为术后1d,1wk,1、3、6mo,1、2a.分别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等效球镜、残余残光度数、角膜地形图SimK平均值及SimK值的差值.结果:与术前裸眼视力相比,术后1d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wk裸眼视力相比,术后1、3、6mo,1、2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视力均无增加或减少两行及以上,目标屈光度为+0.25D.与术后1d相比,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及残余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SimK等效值、SimK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期观察SMILE治疗大散光均安全有效,稳定性及可预期高,术后2a角膜形态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庆和;李岳美;齐绍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观察硬性角膜接触镜长期配戴的安全性.方法:本组观察对象为2014-10/2016-01于我院进行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的近视患者60例120眼以及无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将白天配戴RGP的患者26例52眼设为白天配戴组,只在夜间配戴OK镜的患者34例68眼设为夜间配戴组,无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设为对照组.戴镜前、戴镜1、6mo,1、2a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羊齿状试验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检测.结果:白天配戴组与夜间配戴组戴镜后各时间点BUT、SⅠt均较戴镜前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6mo,1、2a白天配戴组BUT、SⅠt显著低于夜间配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配镜前、配镜1、6mo后泪液羊齿状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镜1、2a白天配戴组与夜间配戴组≥Ⅲ级眼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配戴组与夜间配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可使泪液分泌量降低,泪膜稳定性下降.

    作者:侯爱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两种联合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0眼),研究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mo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明显比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术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相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的提高、眼压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燕;汪亮;李娟;李朝晖;程方圆;刘会德;李晨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角膜绷带镜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和疼痛评分及角膜规则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角膜绷带镜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疼痛程度评分和角膜表面规则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2015-09/2017-09就诊于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并行手术治疗的64例64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角膜绷带镜分组,A组34眼术后配戴1wk角膜绷带镜,B组30眼术后不使用角膜绷带镜.采用荧光素钠角膜染色法评价翼状胬肉患者术后1d和1wk时角膜上皮愈合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2h,1d,1wk时疼痛程度;采用角膜地形图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1 mo时角膜表面规则指数、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和角膜散光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1d,1wk时角膜上皮愈合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前角膜表面规则指数、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及角膜散光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 mo时角膜表面规则指数、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及角膜散光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有助于角膜上皮愈合,减轻术后刺激症状,改善角膜表面规则度,降低术后角膜散光.

    作者:朱红梅;宋峰伟;杨卫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