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B*55:35的鉴定及家系调查

宋永红;毛永鑫;董魁;陈晓健;谷彦霞;朱传福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 基因分型, 新等位基因, 家系调查
摘要:目的 鉴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并调查其遗传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PCR-SSOP) HLA分型技术发现1个疑似的新HLA等位基因,通过DNA测序鉴定其序列,并与同源性高的HLA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对携带者家系进行调查.结果应用PCR-SSOP进行HLA基因分型时,该样本HLA-B位点反应格局异常.DNA序列分析证实其为1个新HLA-B等位基因.与同源性高的等位基因B*55:02比较,在第2外显子区域中有7个碱基发生改变,导致6个密码子发生了变化,造成2个氨基酸改变,即第69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酸(Glu)变为甲硫氨酸(Met)、第70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酸(Glu)变为丙氨酸(Ala).结论 发现并鉴定了HLA-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GenBank注册号为FJ898284,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55:3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三例

    例1男,29岁,结婚5年妻子孕3次.妻子第1胎足月顺产1名男婴,现已4岁,表型及智力均正常;第2次孕50余天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现孕3个月不明原因出血来我院就诊,B超提示胚胎停育可能,经住院保胎未成功后引产.夫妇双方体健,孕期无病毒感染及毒物接触史,无遗传病家族史.妻子妇科检查无异常.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 (5qter→5q31∷ 1p36→1qter;5pter→5q31∷ 1p36→1pter)(图1a),其妻子及儿子染色体核型均正常.

    作者:张艳华;米冬青;赵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与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

    目的 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免疫表型分型和分子遗传学异常,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于预后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中CD10、BCL6、MUM1的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GCB)型和非GCB型;分别应用BCL6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IgH/BCL2双色双融合探针及MYC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在石蜡包埋的淋巴瘤组织切片上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检测BCL6、BCL2和MYC基因的易位和扩增情况.结果 在59例DLBCL患者中,GCB型占28.8%(17/59),非GCB型占71.2% (42/59).BCL6、BCL2和MYC基因易位的发生率分别为24.1%(14/58)、1.7%(1/59)和5.3%(3/57),BCL6、BCL2和MYC基因扩增的发生率分别为17.2% (10/58)、22.0%(13/59)和21.1%(12/57).BCL6扩增与BCL6易位无相关性(P=0.424),但与BCL2及MYC扩增呈正相关(列联系数C值分别为0.405和0.403,P值均<0.01).在GCB型中BCL6易位的发生率高于非GCB型,而BCL6、BCL2或MYC扩增更常见于非GCB型,差异接近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106).在单因素分析中,免疫分型和国际预后指数积分对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有显著影响(P值分别为0.047和0.001),而BCL6易位和3基因扩增对OS率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150和0.444);在多因素分析中,国际预后指数积分是影响OS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RR=3.843,P=0.017).结论 本组DLBCL患者中GCB亚型较少见,常见的遗传学异常为BCL6易位和BCL6、BCL2及MYC扩增,且3基因扩增之间密切相关,而BCL2易位的发生率低.免疫表型分型对预后的预测意义较小,遗传学异常不能用于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作者:韩永胜;薛永权;杨海燕;张俊;潘金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羊水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临床效应分析

    目的 研究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否具有临床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胰酶-吉姆萨-G显带法对高危孕妇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电话随访.结果 11 058位孕妇羊水细胞中检出inv(9)149例,发生率为1.35%.电话随访到其中98位孕妇,其中54例有流产婚育史的孕妇中有8例发生自然流产,自然流产率为14.81%.在98例孕妇中,除4例孕妇有自然流产或死胎史、2例孕妇主诉有7~8个月胎儿发育不良引产史、1例主诉其配偶携带inv(9)且性功能减退、1例主诉胎儿分娩后左手较右手偏小外,其余孕妇及配偶均未述有任何先天异常或其他重大疾病.能咨询到的其他已分娩的inv(9)婴幼儿也未发现其他先天异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对10 909位非孕inv(9)胎儿孕妇和149例孕inv(9)胎儿孕妇的流产率进行相关性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γ2 =0.047,P>0.05).结论 孕inv(9)胎儿孕妇的流产率完全接近非孕inv(9)胎儿孕妇的流产率,孕inv(9)胎儿孕妇的自然流产率等同于正常人群的自然流产率,inv(9)为属于正常的多态变异,不具有临床遗传效应.

    作者:陈雪娇;戴美珍;刘佳媚;章鸯;章卫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六例20q-继发t(20;21) (q11;q11)易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点

    目的 了解20q-继发t(20;21)(q11;q11)核型异常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20q11/12双色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亚端粒探针以及20号和21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6例20q-继发t(20;21)易位核型异常的患者占本院2000年以来经常规核型分析检测出20q-异常患者总数的2.3%(6/257),其中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例患者均经以上各种探针荧光原位杂交证实存在20q-,其与21号染色体易位断裂点也均为q11.结论 der(20)del(20)(q11q13)t(20;21)(q11;q11)与i(20q-)一样,是20q-的较少见的再现性衍生异常,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和髓系疾病,尤其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少数也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示该类疾病预后较差,易位可能形成新的融合基因从而在该类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春晓;潘金兰;仇惠英;薛永权;陈苏宁;张俊;吴亚芳;沈娟;白淑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 9 bp序列缺失频率分析

    目的 调查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和t RNALys基因间小非编码Ⅴ区串联重复序列9 bp的缺失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方法及DNA序列分析法对105名苗族、97名布依族、102名侗族的男性个体线粒体DNA的9 bp缺失多态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在304名男性中仅发现标准型和短型(即9 bp缺失)两种多态,缺失频率为23.0%(70/304).其中苗族缺失频率为28.6%(30/105)、布依族为26.8%(26/97)、侗族为13.7%(14/102).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 9 bp缺失基因频率均较高,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何燕;单可人;任凌雁;张婷;王婵娟;谢渊;张婵;李林洁;官志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整臂平衡易位两例

    例1 男,32岁.结婚3年,其妻妊娠2次均于孕2个月自然流产.患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无性病史,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族史.妻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妻月经规律、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李琳;刘桂林;郑书琪;张继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两例

    例1 女,23岁.结婚1年,2次妊娠均于50 d左右自然流产.夫妻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无遗传病家族史.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月经规律,妇科检查、优生四项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inv(1) (p11q12),见图1.其父染色体核型为46,XY,inv(1)(p11q12),其母及丈夫核型正常.

    作者:李磊磊;董媛;王瑞雪;于洋;刘睿智;高久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3例超声检查诊断为巨大膀胱、羊水过少胎儿的膀胱内液体,取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染色体制备、核型分析.结果 3例的细胞培养均获得成功,获得了可供计数及核型分析的染色体分裂相.胎儿1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胎儿2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t(1;5)(q22; q12[7]/46,XX[4];胎儿3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结论 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可以用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使孕周较小、巨大膀胱、羊水过少胎儿的产前染色体检查成为可能,是产前诊断的一种新途径.

    作者:高健;戎立敏;梅冰;余小平;郭文潮;李亚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平衡易位两家系四例

    家系1 先证者,女,22岁.结婚1年,2次妊娠均于孕40d左右自然流产.月经规律.查体: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

    作者:诸葛宝忠;李琳;郑书琪;张继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残毁型掌跖角化病GJB2和LOR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探讨2例残毁型掌跖角化病患者的缝隙连接蛋白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和兜甲蛋白(loricrin,LOR)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用PCR技术联合基因测序法对2例残毁型掌跖角化病患者的GJB2和LOR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以其中1例患者的父母和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其中1例患者检测出c.A796G,即p.S266G.其直系亲属、另1例患者和5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在1例患者中发现了LOR基因突变.

    作者:刘玉梅;高歆婧;田歆;李雪梅;张锡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基因错义突变的分子鉴定

    目的 对一个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从基因水平确定其原因,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扩增技术和Sanger测序法对该家系成员的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基因(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OTC)的10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检测潜在的致病突变,以10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先证者新生儿期发病,OTC基因测序发现其第9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c.917G>C,第306位密码子由AGA突变为ACA,精氨酸替换为苏氨酸,即p.R306T.家系成员检测证实先证者母亲及家系中另外两名女性为表型正常的c.917G>C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他家系成员及100名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错义突变c.917G>C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尚未见报道,是一新发现的OTC基因突变位点.

    作者:孟露露;蒋涛;秦岭;马定远;陈玉林;韩树萍;余章斌;郭锡熔;胡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AS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儿童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caspase-3,CASP3)多态性与中国儿童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临床表型的潜在相关性,以寻找中国儿童KD发生发展的高风险分子标记.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实验组包括238例KD患儿,对照组包含年龄与性别组成匹配的364名非KD儿童.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DNA测序技术,对研究对象的CASP3基因包括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113420705在内的3个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别比较KD组与对照组、继发与不继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以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敏感与抗性情况下这些SNP位点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结果 KD组中rs113420705的T等位基因频率与该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3种常见的单倍型中,2种包含SNP rs113420705风险等位基因的单倍型更常见于KD患者组.3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与次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在继发与不继发CALs患者组,以及IVIG治疗敏感与不敏感患者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P3基因rs113420705与中国人群川崎病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该SNP的风险等位基因有希望成为判断中国儿童川崎病易患性的分子遗传标记.CASP3基因风险单倍型的证实为该基因在KD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作者:彭茜;陈昌辉;吴青;李波;廖静;罗彩丹;胡小平;郑植;邓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SPG2和HSP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CSPG2和HSP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汉族散发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方法,收集颅内动脉瘤患者537例以及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1名的外周血样各5 mL并提取基因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的DNA,用单碱基延伸(SNaPshot)法进行SNP分型.选取文献报道的CSPG2和HSPG2基因的两个标签SNPs位点rs251124和rs3767137,分析其与汉族散发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CSPG2和HSPG2基因的两个标签SNPs位点rs251124和rs3767137的基因型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CSPG2rs251124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HSPG2 rs3767137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但其相应的OR值大于1(OR=1.12;95%CI=0.92~1.37).患者组与对照组rs251124、rs3767137的基因型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53).结论 未发现CSPG2和HSPG2基因rs251124、rs3767137 SNPs与中国人颅内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

    作者:朱雄;石毅;鲁芳;黄光富;胡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例合并t(9;22;16) (q34;q11;p13)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患者 女,59岁,因发现血小板升高1个月于2010年5月14日人院.患者1月前曾因干咳去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9.3×108/L,中性粒细胞5.7×109/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519×109/L.予静脉抗感染后咳嗽好转,遂至我院血液科就诊.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8.1×109/L,中性粒细胞6.2×109/L,嗜碱性粒细胞1.3×109/L,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530×109/L,早幼粒细胞2%.入院查体:胸骨下段疑似压痛,脾肋下3横指,质软,表面光滑.

    作者:许晓峰;张学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46,XY,t(X;13)(q26;q22)伴无精症一例

    患者男,31岁.婚后5年未避孕未育来我院就诊.患者性生活规律,射精正常.查体:体格健壮,智力正常,喉结存在,乳腺未见异常,胡须正常.身高175 cm,体重105 kg,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双侧睾丸体积各约20 mL[正常成年男性睾丸体积(19.8±7.1) mL],双侧睾丸、附睾无压痛及结节,双侧精索静脉未触及曲张.精液常规检查,5次均未见精子.夫妇非近亲结婚,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患者内分泌检查:垂体泌乳素0.8 nmol/L(正常参考值<0.91nmol/L),促卵泡生成素7 U/L(正常参考值1~7 U/L),促黄体生成素8 U/L(正常参考值1~8 U/L),雌二醇43.48 pmol/L(正常参考值<180 pmol/L),孕酮0.9 nmol/L(正常参考值<3.2 nmol/L),睾酮9.7 nmol/L(正常参考值9.7~38.2 nmol/L).

    作者:李晓丽;杨炜炜;蓝信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例类孟买血型的家系分析和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对1例类孟买血型个体及其家系进行表型鉴定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 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BO、H抗原;应用PCR技术扩增FUT1编码区序列.PCR产物经双酶切后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先证者红细胞与抗H血清不凝集,血清学鉴定为Bmh.直接测序显示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第547-552位A、G两碱基为纯合型缺失(CAGAGAG-CAGAG),第814位为A/G杂合,因此推测其单倍型分别为547 552delAG、547-552 delAG和814A>G复合突变.先证者母亲、姐姐、妹妹血型均为B型,母亲、姐姐的FUT1基因分别为814A/G杂合和547-552 del/AG杂合,而妹妹为FUT1 547-552 del/AG杂合.先证者的FUT1 547-552 AG缺失和814A>G复合突变均遗传自母亲.结论 在类孟买血型个体中首次发现FUT1 547-552delAG和814A>G复合突变.

    作者:林甲进;黄颖;朱碎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平衡易位伴不良孕产四例

    例1 男,25岁.结婚2年,妻妊娠3次均于50 d左右自然流产.夫妇非近亲结婚,妻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查体: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其妻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

    作者:李琳;唐正香;郑书琪;张继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孕妇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诊断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抽取羊水,经体外细胞培养后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发现的5例罗伯逊易位采用FISH检测间期细胞13、18、21及X/Y的染色体数目,并分析孕妇及其丈夫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 两个胎儿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其中一个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Y,rob(21;21)(q10;q10),FISH检测提示其为21-二体,另一个胎儿核型为46,XY,rob(14;21)(q10;q10),FISH检测证实其为21-三体.另外3个胎儿母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5,XX,rob(14;21)(q10;q10)、45,XX,rob(15;21)(q10;q10)、45,XX,rob(21; 22) (q10; q10),其羊水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6,XX,rob(14;21)(q10;q10)、46,XY,rob(15;21) (q10;q10)、46,XX,rob(21;22)(q10;q10).FISH检测证实其均为21-三体.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FISH检测有助于明确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的诊断,但FISH检测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征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章卫国;张蔚卿;戴美珍;陈雪娇;章鸯;郑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89份羊水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ISH对82例未培养的羊水细胞、2例培养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及5例培养未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以其中79例未培养羊水细胞和2例培养成功羊水细胞的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89例标本均成功杂交,共检出21-三体3例,超雄综合征1例,三倍体1例.羊水培养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与FISH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将FISH应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检测具有快速、直观的优点.FISH也可作为羊水标本未培养成功的补救诊断措施.

    作者:魏萍;李运星;曾兰;陈春;秦胜芳;汪雪雁;席娜;唐书勤;冷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云南省15个少数民族七岁以下儿童G6PD缺乏症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云南省15个少数民族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 对云南省15个少数民族11 759名儿童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采用荧光斑点试验和G6PD/6PGD定量比值法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G6PD缺乏症总检出率为2.5%,男童为3.5%,女童为1.4%,不同年龄G6PD缺乏症检出率男童明显高于女童;G6PD缺乏症检出率各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G6PD缺乏症检出率为0.7%,低于多数少数民族;回归分析,海拔和遗传家族史进入方程,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6PD缺乏症符合X伴性遗传方式:不同年龄组男童明显高于女童,相对高发的地区和民族男童明显高于女童;G6PD缺乏症的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其缺乏率虽然与民族有关,更重要的与地域有关;经过多年的防治,检出率在下降.该调查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进行遗传咨询及进行G6PD缺乏症的预防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作者:姚莉琴;邹团标;王兴田;全星;陈谦;杨发斌;忽丽莎;范丽梅;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