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9份羊水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魏萍;李运星;曾兰;陈春;秦胜芳;汪雪雁;席娜;唐书勤;冷媚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 产前诊断, 羊水细胞
摘要: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ISH对82例未培养的羊水细胞、2例培养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及5例培养未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以其中79例未培养羊水细胞和2例培养成功羊水细胞的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89例标本均成功杂交,共检出21-三体3例,超雄综合征1例,三倍体1例.羊水培养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与FISH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将FISH应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检测具有快速、直观的优点.FISH也可作为羊水标本未培养成功的补救诊断措施.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三例

    例1男,29岁,结婚5年妻子孕3次.妻子第1胎足月顺产1名男婴,现已4岁,表型及智力均正常;第2次孕50余天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现孕3个月不明原因出血来我院就诊,B超提示胚胎停育可能,经住院保胎未成功后引产.夫妇双方体健,孕期无病毒感染及毒物接触史,无遗传病家族史.妻子妇科检查无异常.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 (5qter→5q31∷ 1p36→1qter;5pter→5q31∷ 1p36→1pter)(图1a),其妻子及儿子染色体核型均正常.

    作者:张艳华;米冬青;赵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17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的研究

    目的 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通过常规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巢式PCR扩增及测序等技术相结合,对217例成人ALL患者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全面分析,并探讨其临床预后意义.结果 成人ALL遗传学异常以t(9;22)(q34;q11)/ BCR-ABL融合基因常见(56.3%),其次为复杂核型(13.8%),其它异常占29.9%;经荧光原位杂交确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22.4%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未发现Ph染色体;遗传学预后分组高危组患者随年龄增大递增;高危组B-ALL亚型高于标危组(98.4% vs.65.7%,P=0.000),高危组3个月(67.3% vs.85.1%,P=0.042)、6个月(55.1%vs.80.4%,P=0.008)、12个月(34.0% vs.59.1%,P=0.017)和24个月(13.0% vs.36.6%,P=0.010)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均显著低于标危组,中位OS时间高危组(11个月,95%CI:8.0~13.9)比标危组(19个月,95%CI:10.8~27.1)显著缩短(P=0.001).结论 成人ALL具有特征性遗传学异常,本组预后分组对判断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正确分层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临床上单独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漏诊率高,建议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提高细胞及分子遗传学亚型的正确诊断水平.

    作者:刘娟;张闰;葛峥;林忠琨;柳萍;仇海荣;朱广荣;杨慧;吴雨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3例超声检查诊断为巨大膀胱、羊水过少胎儿的膀胱内液体,取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染色体制备、核型分析.结果 3例的细胞培养均获得成功,获得了可供计数及核型分析的染色体分裂相.胎儿1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胎儿2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t(1;5)(q22; q12[7]/46,XX[4];胎儿3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结论 胎儿膀胱穿刺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可以用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使孕周较小、巨大膀胱、羊水过少胎儿的产前染色体检查成为可能,是产前诊断的一种新途径.

    作者:高健;戎立敏;梅冰;余小平;郭文潮;李亚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异常血红蛋白(Hb J-Bangkok)合并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型分析

    目的 分析异常血红蛋白[Hb J-Bangkok(βCD56 GGC>GAC)]杂合子及其合并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突变的双重杂合子的血液学指标,分析携带该异常血红蛋白突变的表型特征及其对β地中海贫血表型的修饰作用.方法 收集1个携带有Hb J-Bangkok/β-地贫突变的家系以及3例散发的Hb J-Bangkok携带者样本,对其进行血常规分析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并测定α和β珠蛋白基因型.结果 家系中的父亲和3例散发样本均为Hb J-Bangkok杂合子,红细胞参数均正常,但血红蛋白电泳显示有Hb J异常带,无其他临床表型.先证者为Hb J-Bangkok合并β地贫IVS-Ⅱ-654突变的双重杂合子,其血液学表型与单纯β地贫杂合子类似,具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特征,血红蛋白电泳结果Hb A2上升,并有高含量HbJ异常带.结论 单纯Hb J-Bangkok杂合子无临床表型.Hb J-Bangkok合并β地贫突变不会加重其临床症状.因此携带Hb J-Bangkok突变不会对个体的临床表型产生影响.当Hb J-Bangkok突变携带者与β-地贫携带者婚配时无需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赵颖;商璇;熊符;刘彦慧;娄季武;徐湘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89份羊水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ISH对82例未培养的羊水细胞、2例培养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及5例培养未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以其中79例未培养羊水细胞和2例培养成功羊水细胞的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89例标本均成功杂交,共检出21-三体3例,超雄综合征1例,三倍体1例.羊水培养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与FISH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将FISH应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检测具有快速、直观的优点.FISH也可作为羊水标本未培养成功的补救诊断措施.

    作者:魏萍;李运星;曾兰;陈春;秦胜芳;汪雪雁;席娜;唐书勤;冷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六例20q-继发t(20;21) (q11;q11)易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点

    目的 了解20q-继发t(20;21)(q11;q11)核型异常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20q11/12双色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亚端粒探针以及20号和21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6例20q-继发t(20;21)易位核型异常的患者占本院2000年以来经常规核型分析检测出20q-异常患者总数的2.3%(6/257),其中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例患者均经以上各种探针荧光原位杂交证实存在20q-,其与21号染色体易位断裂点也均为q11.结论 der(20)del(20)(q11q13)t(20;21)(q11;q11)与i(20q-)一样,是20q-的较少见的再现性衍生异常,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和髓系疾病,尤其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少数也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示该类疾病预后较差,易位可能形成新的融合基因从而在该类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春晓;潘金兰;仇惠英;薛永权;陈苏宁;张俊;吴亚芳;沈娟;白淑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孕妇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诊断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抽取羊水,经体外细胞培养后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发现的5例罗伯逊易位采用FISH检测间期细胞13、18、21及X/Y的染色体数目,并分析孕妇及其丈夫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 两个胎儿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其中一个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Y,rob(21;21)(q10;q10),FISH检测提示其为21-二体,另一个胎儿核型为46,XY,rob(14;21)(q10;q10),FISH检测证实其为21-三体.另外3个胎儿母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5,XX,rob(14;21)(q10;q10)、45,XX,rob(15;21)(q10;q10)、45,XX,rob(21; 22) (q10; q10),其羊水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6,XX,rob(14;21)(q10;q10)、46,XY,rob(15;21) (q10;q10)、46,XX,rob(21;22)(q10;q10).FISH检测证实其均为21-三体.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FISH检测有助于明确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的诊断,但FISH检测同源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征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章卫国;张蔚卿;戴美珍;陈雪娇;章鸯;郑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例类孟买血型的家系分析和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对1例类孟买血型个体及其家系进行表型鉴定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 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BO、H抗原;应用PCR技术扩增FUT1编码区序列.PCR产物经双酶切后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先证者红细胞与抗H血清不凝集,血清学鉴定为Bmh.直接测序显示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第547-552位A、G两碱基为纯合型缺失(CAGAGAG-CAGAG),第814位为A/G杂合,因此推测其单倍型分别为547 552delAG、547-552 delAG和814A>G复合突变.先证者母亲、姐姐、妹妹血型均为B型,母亲、姐姐的FUT1基因分别为814A/G杂合和547-552 del/AG杂合,而妹妹为FUT1 547-552 del/AG杂合.先证者的FUT1 547-552 AG缺失和814A>G复合突变均遗传自母亲.结论 在类孟买血型个体中首次发现FUT1 547-552delAG和814A>G复合突变.

    作者:林甲进;黄颖;朱碎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230份孕中期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开展孕中期脐带血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B超引导下对1230份妊娠19~33周的孕妇行脐带血穿刺,抽取脐带血1~2 mL,培养、制片及G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1230份脐带血培养成功1225份,共检出异常核型68例,其中数目异常6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8例.结论 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脐带血穿刺,进行染色体分析是安全可靠的产前检查方法,对于减少遗传缺陷儿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秀华;郭辉;肖伟伟;曾君;欧阳志斌;梁灼健;李启运;戴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平衡易位两家系四例

    家系1 先证者,女,22岁.结婚1年,2次妊娠均于孕40d左右自然流产.月经规律.查体: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

    作者:诸葛宝忠;李琳;郑书琪;张继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三个Fabry病家系GLA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

    目的 分析3个Fabry病家系GLA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及相关成员GLA基因编码序列与剪切位点DNA序列变异,分析致病性突变与临床表型关系.结果 在家系1先证者GLA基因第5外显子中发现1个未经报道的错义突变c.797A>C(D266A),家系2先证者GLA基因第5外显子中发现1个错义突变c.644A>G(N215S),家系3先证者GLA基因第2外显子中发现1个无义突变c.355C>T(Ql19X).家系1与家系3先证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家系2先证者临床则以肥厚性心肌病为特点.结论 首次发现的GLA基因c.797A>C(D266A)突变是第266位密码子第6个被证实的错义突变,已报道的另5种突变均有致病性,在正常非相关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提示GLA基因c.797A>C突变很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N215S和Q119X系首次发现于中国Fabry病家系的突变.GLA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具有较为显著的表型差异.

    作者:田茂露;晏元龙;熊加川;刘晓霞;杨元;胡章学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四倍体新生儿一例

    患者男,5天,皮肤黄染2天,发热1天.现病史:患儿系第2胎第2产,孕40周,出生时患儿有窒息抢救史,抢救过程除有吸氧外,其他具体情况不详.2天前发现皮肤黄染,逐渐加深加重,一直未消退,无哭吵声,吃奶差,体温38度,口吐沫,故来本院治疗.查体:双眼距宽,眼裂小,人中短,双耳廓卷曲,舌弓高,哭声小.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痰鸣音.四肢肌张力减低,心音亢进.辅助检查:彩超:房间隔缺损(Ⅱ型)8 mm,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左房右室增大.脐部有血性分泌物.初步入院诊断:(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新生儿败血症;(3)新生儿肺炎;(4)新生儿脑病;(5)先天性心脏病;(6)新生儿脐部出血.家系调查: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22周岁,表型正常,身体健康.第1胎第1产女孩,表型正常,现已2周岁,身体健康.父亲25周岁,表型正常,身体健康,无特殊家族异常.

    作者:霍小春;张小珍;余继英;韩峰;乐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46,XY,t(8;10)(q22;p11.2)伴不育一例

    患者男,35岁,汉族.冈婚后4年未避孕、妻子从未怀孕到我院就诊.查女方月经规则,双侧输卵管通畅.患者身高174 cm,体重58 kg,表型及智力正常,双方均无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患者精液检查显示少精,弱精,夫妇非近亲结婚,双方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其它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陈东红;武蓉珍;周灵玲;周美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两例

    例1 女,23岁.结婚1年,2次妊娠均于50 d左右自然流产.夫妻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无遗传病家族史.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月经规律,妇科检查、优生四项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inv(1) (p11q12),见图1.其父染色体核型为46,XY,inv(1)(p11q12),其母及丈夫核型正常.

    作者:李磊磊;董媛;王瑞雪;于洋;刘睿智;高久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 9 bp序列缺失频率分析

    目的 调查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和t RNALys基因间小非编码Ⅴ区串联重复序列9 bp的缺失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方法及DNA序列分析法对105名苗族、97名布依族、102名侗族的男性个体线粒体DNA的9 bp缺失多态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在304名男性中仅发现标准型和短型(即9 bp缺失)两种多态,缺失频率为23.0%(70/304).其中苗族缺失频率为28.6%(30/105)、布依族为26.8%(26/97)、侗族为13.7%(14/102).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线粒体DNA 9 bp缺失基因频率均较高,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何燕;单可人;任凌雁;张婷;王婵娟;谢渊;张婵;李林洁;官志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性,26岁,因结婚1年多未育就诊.患者男性外观,喉结小,胡须稀少,身高170 cm,体重60 kg,无肘外翻,乳房未发育.专科检查:阴茎小,阴囊小,质软,阴毛稀少,呈倒三角形,尿道开口正常,附睾及精索无明显异常.B超检查:左右侧阴囊内分别见12 mm×7 mm、13 mm×6 mm睾丸样回声,前列腺大小25 mm×18 mm×15 mm,盆腔内未见明显卵巢及子宫样回声.精液检查:精液体积少,无精子.

    作者:曾艳;张涛;张建军;许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三例及家系分析

    例1女,35岁,3次不良孕产史,常规检查夫妇双方生殖系统无明显异常改变.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收获制片,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例1核型为46,XX,inv (3),被确诊为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第4次受孕后,怀孕至20周时,无先兆流产症状,B超提示,胎儿宫内发育正常,产前筛查结果提示无21三体、18三体、神经管畸形高风险.行羊水穿刺术,将10 mL羊水种至3 mL的F10培养基中,培养5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细胞生长情况,如果出现大小不等的小克隆,进行换液,培养至7天时,再次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如若有3~4个大克隆形成时,用0.02% EDTA溶液稀释胰酶溶液浓度为0.25%,对贴壁细胞进行消化,常规收集细胞,G显带分析,胎儿核型为46,XX,已出生.

    作者:李娟;陆莉;柴晓静;陈轩;赵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46,X,t(X;14)伴继发闭经一例

    患者女,27岁,已婚.因继发闭经来我院就诊.18岁月经初潮后月经稀发,23岁闭经,需依赖药物调节人工周期.查体:身高158 cm,体重47 kg,双乳房略发育,无腋毛,阴毛稀少,妇科B超显示子宫、卵巢均小.家族中无类似病例.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外周血2 mL,肝素抗凝,进行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显带、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t(X;14) (Xpter→ Xq22∷ 14q11→14qter;14pter→ 14q11∷Xq22→Xqter),见图1.

    作者:王晓旭;吴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B*55:35的鉴定及家系调查

    目的 鉴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并调查其遗传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PCR-SSOP) HLA分型技术发现1个疑似的新HLA等位基因,通过DNA测序鉴定其序列,并与同源性高的HLA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对携带者家系进行调查.结果应用PCR-SSOP进行HLA基因分型时,该样本HLA-B位点反应格局异常.DNA序列分析证实其为1个新HLA-B等位基因.与同源性高的等位基因B*55:02比较,在第2外显子区域中有7个碱基发生改变,导致6个密码子发生了变化,造成2个氨基酸改变,即第69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酸(Glu)变为甲硫氨酸(Met)、第70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酸(Glu)变为丙氨酸(Ala).结论 发现并鉴定了HLA-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GenBank注册号为FJ898284,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55:35.

    作者:宋永红;毛永鑫;董魁;陈晓健;谷彦霞;朱传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基因错义突变的分子鉴定

    目的 对一个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从基因水平确定其原因,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扩增技术和Sanger测序法对该家系成员的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基因(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OTC)的10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检测潜在的致病突变,以10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先证者新生儿期发病,OTC基因测序发现其第9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c.917G>C,第306位密码子由AGA突变为ACA,精氨酸替换为苏氨酸,即p.R306T.家系成员检测证实先证者母亲及家系中另外两名女性为表型正常的c.917G>C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他家系成员及100名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错义突变c.917G>C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尚未见报道,是一新发现的OTC基因突变位点.

    作者:孟露露;蒋涛;秦岭;马定远;陈玉林;韩树萍;余章斌;郭锡熔;胡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