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号环状染色体一例

乐萍;张小珍;霍小春;余继英;韩峰

关键词:
摘要:患者 男,12岁,因生长缓慢数年(年生长速率<4 cm),智力低下来我院就诊.患儿系异卵双胎之弟,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2.0 kg,新生儿Apgar评分10分.查体:身材矮小,四肢匀称,身高134 cm,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正常均值2个标准差,体重34 kg,小头,眼裂小,无内眦赘皮,鼻不塌,耳位不低,小下颌,无通贯掌.患儿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病史,其双胞胎哥哥身高157 cm,智力及体格发育正常.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一例猫叫综合征患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目的 对1例猫叫综合征患儿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对患儿外周血进行常规G显带分析,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异常拷贝数区域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der(5)(p?).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显示其在5p14.2-p15.3处存在23.263Mb的片段缺失,12号染色体12p31区域存在14.602 Mb的片段重复.重复片段连接至5p14.2处,形成5号衍生染色体,即arr cgh 5p15.3p14.2(PLEKHG4B→CDH12)×1 pat,12p13.33p13.1(IQSEC3→GUC Y2C)× 3 pat.荧光原位杂交证实患儿存在5p末端缺失及12p末端重复.结论 5号染色体不平衡易位导致患儿5p末端缺失可能是患儿的病因.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具有高分辨、高通量和高准确性的优点,适用于全基因组拷贝变异分析.

    作者:罗福薇;罗彩群;谢建生;耿茜;刘红;李芳;陈武斌;王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两个X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对两个X连锁隐性遗传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X-linked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XLHED)家系进行ED1基因突变分析,为罹患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 综合应用序列分析及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方法,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ED1基因突变分析,并针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对女性成员进行检测.采集家系1胎儿的羊水细胞进行产前诊断,包括致病突变位点的分析、ED1基因内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的单倍型连锁分析、性别鉴定及核型分析.结果 家系1先证者缺失ED1基因第1外显子及下游2个STR位点DXS8269,DXS1422区域,其余外显子序列分析未见异常,其女儿为该缺失突变的携带者;结合连锁分析、性别鉴定及核型分析结果,家系1胎儿为男性非ED1基因缺失突变携带者,胎儿足月分娩后随访,为健康个体.家系2先证者经序列分析检测到ED1基因第3外显子c.463C>T(R155C)错义突变,母亲为c.463C>T(R155C)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 ED1基因第1外显子区域缺失和错义突变R155C是导致2个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家系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ED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合单倍型分析,能准确地对该类家系提供产前诊断.

    作者:朱海燕;王皖骏;朱瑞芳;朱湘玉;杨滢;吴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一例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患儿的CYP17A1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对1例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17α-hydroxylase/17,20-lyase deficiency,17OHD)的患儿进行CYP17A1基因突变分析,同时分析中国17OHD患者的CYP17A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CYP17A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较典型:高血压、低血钾、性激素和皮质醇明显低于正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患者的CYP17A1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c.987C>A(p.Y329X)以及c.985del(p.Y329TfsX89)复合杂合突变,分别生成包含328和417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结论 在患者的CYP17A1基因上发现了c.985del和c.987C>A复合杂合突变.我国患者中常见类型为错义突变,且集中于第6和第8外显子.

    作者:杨科;张冰;崔淑娴;郭谦楠;侯巧芳;李前程;廖世秀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46,XX,t(17;18)(p10;q10)伴胚胎停育一例

    患者 女,20岁,结婚1年,孕2产0,两胎间隔半年,均于孕2月左右B超检查显示胎儿无心跳搏动.诊断为胚胎停止发育,行人工流产术.患者表型及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否认遗传病家族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处理、镜检6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12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X,t(17;18)(17pter→17p10∶∶18q10→18qter;18pter→18p10∶∶17q10→17qter).其母亲染色体核型与患者核型相同,其父亲和丈夫核型正常.

    作者:王康英;林华;徐美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生儿Prader-Willi综合征一例

    患儿 女,汉族,出生后1d,喂养困难.患儿为第2胎第2产,胎龄39+3周,择期剖腹产.无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史.出生体重2.9 kg,生后阿氏评分不详.生后6h开奶,吃奶差,吸吮无力,伴有哭声弱,自主活动少,无发热、抽搐、呕吐,大小便正常.父母表型正常,均26岁,母孕期无妊娠相关并发症,无用药史.患儿兄3岁,体健.入院查体:反应低下,皮肤无黄染、紫绀及发花,肢端温暖,刺激后哭声弱,头颅外观正常,呼吸表浅,呼吸节律规整,无呻吟、鼻翼煽动及三凹征,双肺深吸气末可闻及水泡音,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

    作者:张新华;郭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475份绒毛、羊水及脐血穿刺标本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不同孕期的绒毛、羊水以及脐血穿刺标本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就诊的2475位单胎孕妇,年龄19~45岁,孕龄为12~31周.其中绒毛穿刺标本115例,羊水穿刺标本1674例,脐带穿刺标本686例.结果 共检出异常核型101例,阳性率为4.08%.结论 对具有指征的孕妇进行产前核型分析有利于及时发现染色体异常胎儿.

    作者:范佳鸣;许平;张丽芳;曾艳;钱飞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taxin-3相互作用蛋白A3IP的克隆与细胞及组织定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根据前期筛选到的与ataxin-3蛋白羧基端相互作用的A3IP部分序列,进行A3IP基因的克隆,并探讨其细胞及组织定位情况.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及Northern印迹方法克隆A3IP基因并检测其转录本在人体组织和人脑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3IP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A3IP蛋白在人体各组织和人脑不同部位的表达及定位情况.结果 对A3IP基因序列全长阅读框进行了cDNA克隆及序列拼接;检测了A3IP的3个转录本(1 kb、1.35 kb、6 kb)在人体不同组织和人脑不同部位的表达谱;获得了A3IP-pEGFP在COS-7细胞和人大脑皮质、小脑、肌肉、周围神经、肝脏、肾脏的表达及定位情况.结论 所克隆的A3IP基因编码ataxin-3的一种相互作用蛋白A3IP,其3个剪切本在人体多种组织和人脑不同部位广泛表达,是一种细胞胞浆蛋白.

    作者:黄凤珍;侯漩;王果;蔡芳;房海燕;潘乾;夏昆;唐北沙;江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3d)和17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卒中组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卒中185例,小动脉闭塞性(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脑卒中104例.选取MMP-3基因rs3025058(-11715A/6A),rs522616(-709A/G)及rs679620(133A/G)3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法对MMP-3基因3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3个位点存在不完全连锁不平衡,且基因多态性均与LAA型脑卒中相关(P<0.05).在显性模型中,rs3025058位点5A5A+5A6A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6A6A基因型携带者的1.72倍(P=0.017,OR=1.72,95%CI:1.10~2.69);rs522616位点GG+ AG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0.52倍(P=0.005,OR=0.52,95%CI:0.33~0.82);rs679620位点AA+ GA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1.55倍(P=0.042,OR=1.55,95%CI:1.01~2.37).但是,3个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与SAO型脑卒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LAA组5A-A-A及6A-A-A单倍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A-G-G单倍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MMP-3血清水平在LAA型脑卒中急性期增高明显,SAO型脑卒中次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MMP-3基因rs3025058,rs522616及rs679620多态性可能与LAA型脑卒中易感性相关.

    作者:马爱军;范凌燕;李文健;赵洪芹;韩莹;姜雪松;伊朋;李翠玲;宋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及孕早期产前诊断

    目的 对1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对1个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6名正常成员的GJB6基因(Cx30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在确定突变后,取胎盘绒毛活检样本进一步行产前诊断.结果 在该家系的2例患者中检测出GJB6基因c.31G>A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了GJB6蛋白N-末端区域第11位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p.G11R),6名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也携带有GJB6基因c.31G>A突变.在终止妊娠后,流产物突变分析的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GJB6基因c.31G>A(p.G11R)错义突变是该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

    作者:刘宁;史惠蓉;吴庆华;江淼;孔祥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甘肃地区17042例育龄者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育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042例生育障碍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共检出异常核型334例(1.96%),其中常染色体异常209例(1.23%)、性染色体异常122例(0.72%)、性反转3例(0.02%).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精液异常的重要病因.

    作者:张爱萍;柳立军;毛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TCF7L2基因rs7903146C/T多态性与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中转录因子7-类似物2(transcription factor 7-like 2,TCF7L2)基因rs7903146C/T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和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及血脂、血清脂联素(plasma adiponectin,PA)的关系.方法 应用Sanger直接测序法对延边朝鲜族310人(患者190例和正常对照120人)和汉族344人(患者255例和正常对照组89人)TCF7L2基因rs7903146C/T多态性进行分析.应用ELAS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和PA.结果 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汉族高于朝鲜族(0.022 vs.0.008);延边朝鲜族的EH患者TT和CT基因型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M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有增高趋势(P=0.09和P=0.07),但在汉族的MS、T2DM和EH患者各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DM组、EH组和正常对照组携带CT基因型或TT基因型PA水平明显高于携带CC基因型(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T2DM、MS和EH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清PA水平MS组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TCF7L2基因rs7903146C/T多态位点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延边朝鲜族EH患病危险因子,但与延边朝鲜族T2DM易感性不相关,该多态性与延边汉族的T2DM和EH易感性也不相关;T等位基因影响PA水平,低血清PA是MS发生的危险因素.rs7903146C/T多态存在种族和民族差异.

    作者:王玉萍;王伟杰;盛天昕;崔正伟;金艳花;金燕;张子波;金雄吉;周文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手脚指(趾)分指畸形一家系20例

    先证者(Ⅲ) 女,4 2岁,身高160 mm.智力及语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牙、头发、指甲、皮肤和眼睛等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双下肢长骨发育正常.左手食指指骨缺如,伴第2掌骨变短畸形,中指、无名指第1节指骨并指,中指第2、3节指骨缺如;右手食指指骨缺如,伴第2掌骨缺如,中指第2、3节指骨缺如.左、右足第2、3跖骨缺如伴第2、3趾趾骨缺如,(踇)趾跖趾关节畸形(图1).

    作者:舒安利;易传安;柳苗苗;黄翠芹;陈设;杨淑梅;何强;李熙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13号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罗氏易位伴正常精子染色体一例

    患者 男,39岁,因继发性不育来我院就诊.患者与其妻同居14年,结婚2年,性生活正常.其妻6年前右侧输卵管妊娠1次.查体:身高169 cm,体重59 kg,发育良好,表型无异常,男性生殖专科检查无异常,性激素(泌乳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游离睾酮、雌二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常规精液分析显示精子浓度波动于(7~9)×106/mL,精浆生化(果糖、中性α葡萄糖苷酶、锌、乳酸脱氢酶)均在正常范围.家系调查:其父母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均已婚,生育正常子女.

    作者:费前进;潘承双;黄学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SNP芯片技术产前鉴别额外小标记染色体

    目的 用SNP芯片技术对1例产前发现的疑难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进行鉴定,明确其遗传物质的来源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 对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携带来源不明sSMC的胎儿进行SNP芯片全基因组扫描检测,结果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结果 胎儿染色体核型示46,X,+mar,芯片结果确定sSMC为Yp11.2-11.3重复、Yq11.2区域缺失,FISH结果证明sSMC来源于Y染色体.结论 明确胎儿核型为46,X,idic(Y)(pter→ p11.2∶∶11.2→pter).Yq11.2区的缺失与男性无精症相关.芯片技术可一次性排除23对染色体大于1 Mb的微缺失和重复,明确遗传学机制,适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和微缺失重复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作者:徐雪琴;王平;唐少华;李焕铮;郑昭科;谢番妮;吕建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应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诊断缺失型脊肌萎缩症

    目的 评价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诊断缺失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00例SMA临床确诊患儿和110名对照样本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N),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识别扩增片段中SMN1和SMN2的4个差异位点用来诊断SMN1的纯合缺失,并以多重连接探针扩增进行验证.结果 100例SMA样本中基因组测序显示差异位点仅有SMN2基因特有碱基峰,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检测示SMN1与SMN2拷贝数为0∶2或0∶3,表明SMN1基因纯合缺失.对照组中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仅为SMN1基因特有碱基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0,为SMN2纯合缺失.10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均为杂合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2,未显示SMN1和SMN2的缺失.所有测序结果与MLPA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进行缺失型脊肌萎缩症的分子诊断中具有特异、准确、实用的特点.

    作者:曹延延;瞿宇晋;宋昉;白晋丽;金煜炜;王红;李燕;张文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46,XY,t(10;21)平衡易位一例

    患者 男,28岁,汉族,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吸烟少量,喝酒少量,从事室内装潢工作,接触油漆10年余.患者的3次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结果显示均为少弱精症,精子密度分别为14.63百万/mL和12.07百万/mL,精子活力(A级+B级)分别为26.23%和43.70%.因其妻反复自然流产5次,均于孕1~2个月胚胎停止发育来我院就诊,孕期无感染史,亦无有毒化学物质和射线等致畸因素接触史,妇科检查正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夫妻双方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计数10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30个,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10;21)(10pter→ 10q22∶∶21q22→21qter;21 pter→2 1q22∶∶10q22→10qter)(图1).患者妻子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胡方方;顾娟;祁玉娟;尹倩倩;王鸣;王一波;曹义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一个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家系ALDH5A1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对1例临床怀疑且经尿筛查诊断为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的患儿及家系进行ALDH5A1基因突变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辅助遗传咨询.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例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患儿及其父母的ALDH5A1基因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同时检测100名健康对照者的ALDH5A1基因以排除多态性变异.结果 患儿携带有ALDH5A1基因编码区序列第3外显子c.527G>A(p.Gly176Glu)和第4外显子c.691G>A(p.Glu231Lys)两种杂合突变,其母亲为c.527G>A杂合突变携带者,父亲为c.691G>A杂合突变携带者.另外患儿还存在两种已报道的核酸多态性改变:c.545C>T杂合突变和c.538C>T纯合突变.患儿的c.545C>T突变来源于父亲,c.538C>T突变分别来源于父母.100名健康对照者中未检测到c.527G>A和c.691G>A突变.结论 c.527G>A(p.Gly176Glu)和c.691G>A(p.Glu231 Lys)错义突变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突变.

    作者:姜淑贞;舒剑波;张玉琴;范文轩;孟英韬;宋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6号环状染色体一例

    患者 男,12岁,因生长缓慢数年(年生长速率<4 cm),智力低下来我院就诊.患儿系异卵双胎之弟,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2.0 kg,新生儿Apgar评分10分.查体:身材矮小,四肢匀称,身高134 cm,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正常均值2个标准差,体重34 kg,小头,眼裂小,无内眦赘皮,鼻不塌,耳位不低,小下颌,无通贯掌.患儿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病史,其双胞胎哥哥身高157 cm,智力及体格发育正常.

    作者:乐萍;张小珍;霍小春;余继英;韩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四例

    例1 26岁,社会性别为男性,婚后2年未避孕,其妻未孕.查体:有喉结,胡须稀疏,无乳房发育,阴毛呈倒三角形分布,阴茎及双侧阴囊发育正常,双侧睾丸体积各2 mL,质软,双侧可触及输精管及精索.精液常规检测提示无精子.精液生精细胞学分析:未见各级生精细胞.生殖激素检测:泌乳素(PRL)0.24 pmol/L(正常参考值:0.15~1.03 pmol/L),卵泡刺激素(FSH)42.00 U/L(正常参考值:0.8~15 U/L),黄体生成素(LH)32.00 U/L(正常参考值:0.4~6.8 U/L),睾酮(T)2.57 nmol/L(正常参考值:11.10~ 54.13 nmol/L),雌二醇(E2) 278.92 pmol/L(正常参考值:36.7~367 pmol/L).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基因检测:SRY基因阴性;AZF基因位点sY84、sY86、sY127、sY134、sY143、sY152、sY157、sY254、sY255缺失.

    作者:李磊磊;董媛;杜日成;姜雨婷;武婧;刘睿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基因研究是探索该疾病病因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的研究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寻找研究相关基因,再逐一对相关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试图找到与主动脉夹层有高度关联的基因突变,从而解释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及发展.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是多基因疾病,多基因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另有一些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的基因易感性疾病同时也印证其基因的改变及作用.

    作者:李永生;符伟国;董智慧;王利新;王玉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