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6,XX,t(6;7)伴习惯性流产一例

贾颐舫;吴爱华;邱毅;张渝

关键词:子宫大小, 妇科检查, 发育正常, 智力, 阴道, 无压, 外阴, 体重, 身高, 流产, 结婚, 患者, 怀孕, 宫颈, 附件, 查体
摘要:患者女,36岁,结婚4年,怀孕4次,均在孕60天左右流产.查体:身高158 cm,体重52 kg,智力正常.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发育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大小正常、无压痛,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指(趾)畸形一家系三例

    先证者男,10岁.因走路困难来院就诊.查体:智力及语言正常,双手只有拇指、无名指、小指,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并指.双脚只有拇趾,其余四指并趾.染色体检查正常.根据上述体征诊断为先天性指(趾)畸形.家系调查:3代中有3人发病,分别是先证者和其外祖父、表妹,其外祖父左手食指和中指并指,其表妹左手无名指指尖裂指.

    作者:张德峰;高健;朱俊真;余小平;郝玉宾;郭文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韩国人calpain-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组合型的分析

    目的分析发现于墨西哥裔美国人群中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calpain-10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tide polymorphism,SNP)及其组合型在韩国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312名健康韩国人calpain-10基因UCSNP -43、-19、-63位点的基因型及其组合型,计算基因型、等位基因和组合型频率.结果 UCSNP -43位点基因型频率为1/1型的是86.2%、1/2型的是13.5%、2/2型的是0.3%,等位基因频率为G的是0.930、A 0.070.UCSNP -19位点基因型频率为1/1型的是9.9%、1/2型的是44.6%、2/2型的是45.5%,等位基因频率为D的是0.322、I的是0.678.UCSNP -63位点基因型频率为1/1型的是57.4%、1/2型的是35.9%、2/2型的是6.7%,等位基因频率为C的是0.754、T的是0.246.各基因型分布匀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韩国人中上述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组合类型共见12种,75.6%由3种基因型组合构成.按UCSNP -43,-19,-63排列,分别为GG-DI-CC(单倍型组合111/121)、GG-DI-CT(112/121)、GG-II-CC(121/121),其频率分别为10.6%、28.8%、36.2%.结论韩国人calpain-10基因SNP分布与白人、美籍墨西哥人及美籍Pima印第安人等种族间存在较大差异,与中国和日本人群较为相近,其112/121单倍型组合频率显著高于美籍墨西哥人.

    作者:许青松;许松姬;洪润哲;李宽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的HLA-DRB1等位基因DRB1*1212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目的验证一个新的HLA等位基因HLA-DRB1*1212的序列. 方法采用盐析法抽提样本基因组DNA,利用HLA-DRB1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先证者HLA-DRB1等位基因的第2外显子,PCR产物经割胶回收后进行测序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方法验证测序发现突变点.结果先证者有两个HLA-DRB1等位基因,其中一个为HLA-DRB1*090102,另一个HLA-DRB1等位基因,经BLAST验证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AY899825).与接近的DRB1*120101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的等位基因仅在第2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即第199位A→C,导致第67位氨基酸Ile→Leu. 结论该等位基因为新的HLA-DRB1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DRB1*1212.

    作者:朱发明;章伟;吕沁风;何吉;王炜;韩浙东;严力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三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 AR-JP)parkin基因的突变及临床特征.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15个AR-JP家系先证者的parkin基因进行突变研究.结果发现3个家系有parkin基因的突变,其中2个家系含parkin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分别为第2外显子的202-203delAG及第9外显子的1069-1074delGTGTCC;另一家系发现一个杂合点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1422(T→C).其中1069-1074delGTGTCC和1422(T→C)为新的突变.3个家系共6名患者,发病年龄18~31岁,平均25.2±5.7岁;病情进展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症状波动常见;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结论我国的AR-JP家系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含parkin基因突变的AR-JP患者有帕金森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

    作者:郭纪锋;唐北沙;张玉虎;刘洪建;严新翔;陈涛;沈璐;江泓;夏昆;蔡芳;潘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三例

    例1 男,25岁,婚后2年妻子未孕.男性第2性征欠佳,无胡须及腋毛.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外周血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观察20个中期分裂相,核型分析10个.染色体核型为:48,XXYY.

    作者:常东;曲颖波;张红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Hunter综合征患者IDS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目的研究Hunter综合征患者的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的突变情况,为产前基因诊断等打下基础.方法应用尿粘多糖含量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分析对1例Hunter综合征患者及其父母的IDS基因的突变热点第9、3、8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 并对PCR-DHPLC检出的突变样品进行直接测序.结果经PCR-DHPLC分析发现该患者的IDS基因第9外显子有明显异常峰形;DNA序列分析进一步发现该外显子发生一新的移码突变,突变部位在第482位密码子(TTA)内,即cDNA第1569 bp的T后插入了2个T,致使新肽链提前在第483位遇上终止密码TAA,导致新肽链从原来的550个氨基酸缩短至482个.该患儿为这一突变的半合子,而其母为这一突变的杂合子.结论 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是诊断Hunter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发现的移码突变(1569+TT)导致肽链比正常的少了68个氨基酸,从而引起IDS酶活性明显降低,可能是该Hunter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原因.

    作者:郭奕斌;林群娣;杜传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流产、不孕不育关系的探讨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关于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否有遗传效应,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可能是一种正常的多态性现象.而近年来,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具有遗传效应的报道日渐增多,为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细胞遗传效应,我们对2803例有不孕不育或流产史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倩莹;孙筱放;孔舒;郑育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K562细胞VEGF基因表达下调后的基因表达谱改变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因VEGF表达下调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RZ转染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方法验证核酶基因已转入K562细胞;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反应检测白血病细胞中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VEGF基因表达下调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用逆转录PCR验证PCNA、GSN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RZ转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筛选两周获得阳性克隆,PCR检测证实核酶基因整合入白血病细胞基因组DNA;与K562及K562/PC细胞(转染空质粒的K562细胞)相比,转染VEGF核酶基因的K562/RZ细胞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芯片中共有表达差异的基因191条,包括周期相关基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癌基因以及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等基因,其中104条表达下调,87条表达上调.逆转录PCR证实GSN基因表达上调,PCNA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VEGF基因表达下调能引起白血病K562细胞株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这些基因的改变可能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许文林;沈慧玲;吴朝阳;唐华容;王法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绒毛培养法检出20三体一例

    患者女,37岁,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5年5月14日,曾于2005年6月25日、7月13日及7月21日先后3次行超声检查显示:宫内妊娠,未见明显胎心搏动.胚胎未随停经时间的增长而相应发育,考虑胚胎已停止发育,来我院遗传门诊就诊,要求查明自然流产原因.

    作者:潘敏;胡舜妍;易翠兴;廖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2q部分三体综合征二例

    患儿女,新生儿.系第1胎,孕42周顺产,Apgar评分8分-9分-9分(1 min-5 min-10 min),羊水混浊Ⅲ°.查体:出生体重2315 g.身长45 cm,头围32 cm,胸围31 cm.前额凸,眼距宽,眼裂小,鼻梁扁,小颌,后颈赘皮,躯体前屈,不能仰卧,双上肢、双下肢屈曲,被动活动不能完全伸展,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状,双手通贯手.

    作者:李红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X染色体上六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陕西西安汉族人群6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DXS7130、DXS1214、DXS6799、DXS6804、DXS7424和DXS7133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随机抽取陕西西安汉族118名女性和90名男性无关个体静脉血,提取DNA,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结果.结果在6个基因座中,DXS7130、DXS6799、DXS6804、DXS7424和DXS7133分别检出9个、6个、6个、7个和7个等位基因;分别检出21、14、15、17和12种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别分布在0.0112~0.4101、0.0160~0.4840、0.0050~0.3713、0.0053~0.3632和0.0059~0.5235之间,DXS1214检出8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布在0.0104~0.3161之间;此6个位点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此6个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有较高的个体识别率,在个体识别和女孩的亲权鉴定中有应用价值,对疾病相关研究有实际意义.

    作者:冯雪;王艳;樊瑛;余兵;李生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染色体显带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进行产前诊断

    染色体病是引起先天异常的重要原因,在妊娠期取胎儿脐血做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染色体异常的胎儿,避免这些胎儿出生.我们应用显带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产前诊断一例胎儿染色体异常.

    作者:李立;谭跃球;李麓芸;卢光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声门上喉癌的染色体异常和重要相关基因的研究

    目的筛查声门上喉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的异常染色体和重要基因. 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分析喉声门上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L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NA拷贝数的差异.应用cDNA芯片结合聚类分析研究喉声门上癌癌旁组织、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CGH结果表明每例喉癌平均涉及12.9个染色体的异常,其中出现高频率扩增的染色体区集中在3q15-21 (14/18)、5p12-13 (11/18)、8q22-24 (6/18)、11q12-13 (8/18)、15q21-23 (7/18) and 18p11 (8/18),而高频率缺失的染色体区集中在1p13-21 (8/18)、3p21-23 (14/18)、5q21-22 (14/18)、9p12-pter (11/18) and 13q21-31 (8/18).聚类分析将表达差异的基因分为3组.表达差异在5倍以上的基因12个,在由癌旁至癌阶段、癌至转移阶段均存在表达异常的基因3个.这15个重要基因是喉癌新的相关基因,其中4个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Ⅴa, PPBP, EPHX2 andPON1与喉癌相关性的研究未见报道,而且,SH3GL2位于高频率缺失的染色体区9p12-pter.结论我们发现的特异染色体区和重要基因将为喉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富伟能;尚超;黄带发;徐振明;孙兴和;孙开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A2M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关联

    目的探讨α2-巨球蛋白基因(α2-macroglobulin gene, A2M)第24外显子1000G/A及第18外显子5′端剪接点5个碱基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多态与中国北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关联.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87例PD、73例ET和100名健康对照者 A2M G/A和I/D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检测. 结果 (1) A2M基因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PD与ET、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组的G等位基因和GA基因型明显高于ET、对照组(P<0.05);而ET与对照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A2M基因I/D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 在PD、ET、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1) G/A位点多态与PD的发病有关联,G/A位点多态与ET无关. (2)I/D位点多态与中国北方PD、ET无关.

    作者:肖颖;张本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两例唐氏综合征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又名先天愚型或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发现早、常见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严重智力障碍、特殊面容、体格发育落后,并常伴有多发畸形.由于唐氏综合征无法治疗,因此,及早在产前发现、阻止其出生,是产前诊断的重要任务.

    作者:章瑜;朱依敏;黄荷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内蒙古地区鄂温克族人群HLA-DRB1基因多态性

    目的对内蒙古鄂温克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Ⅱ类基因DRB1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方法采用DNA序列分析的分型技术(sequencing based typing,SBT),对84名鄂温克族个体进行分析.结果 DRB1等位基因中,共检出25种等位基因,内蒙古鄂温克族以DRB1*03011(14.88%)的频率高,其次为DRB1*09012(13.69%)、*07011 (8.92%) 、* 04011(9.52%)、12011(8.33%).结论鄂温克族人群中HLA-DRB1分布特征有其独特性,为本民族的人类学及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海荣;毕力夫;苏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技术对24例DLBCL患者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扩增/缺失进行检测,分析CGH检测结果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24例DLBCL中62.5%病例发生染色体水平的扩增/缺失,20.8%病例发生累及6q的缺失,16.7%病例发生累及18q扩增;CGH检测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GH异常组患者Ann arbor分期多为Ⅱ~Ⅳ期,出现全身症状的几率较高,治疗疗效较差,生存期较短,但两组结果外累及发生几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基因组水平发生的遗传物质扩增/缺失是DLBCL常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6q15-21缺失和18q11-ter扩增是DLBCL非随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CGH检测异常是DLBCL不良临床过程和预后标志.

    作者:夏海龙;陈丽娟;陈冰;金晓龙;陈赛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46,XX,inv(6)(p23;q23)一例

    患者女,25岁,结婚2年,早期自然流产2次.患者月经正常,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正常.患者夫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X,inv(6)(pter→p23∷q23→p23∷q23→qter).其夫核型正常,家系其他成员未作染色体检查.

    作者:邢江涛;李刚荣;孙丽;张玉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Marie Unna型遗传性毛发稀少一家系

    先证者男,25岁,因头皮毛发脱落10余年来我科就诊.自述其毛发在12岁以前与常人无明显区别,之后逐渐开始脱落,服用多种药物和中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而进行性发展至整个头皮.眉毛、睫毛和胡须渐受累.患者为足月顺产.查体未发现骨骼和牙齿发育的异常,无明显智力障碍.皮肤专科检查发现整个头皮毛发稀少、细且轻度卷曲(图1),其他长毛部位毛发稀疏,余无异常发现.头皮组织学检查发现,表皮大致正常, 真皮中可见毛囊数目明显减少,汗腺数目和分布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真表皮均未见明显萎缩, 皮下脂肪层未见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分析显示有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表现为15号染色体短臂加长(15p+,100%),1号染色体次缢痕着色加深(1h+,100%).

    作者:刘斌;范雪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46,XY,t(13;20) 伴自然流产

    患者男,26岁.其妻自然流产3次,现怀孕80多天阴道流血,B超显示胚胎停止发育而就诊.查体:身高168 cm,体重59 kg.表型及智力正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分别抽取患者夫妇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Y,t(13;20) (13pter→13q22∷20q13→20pter;20pter→20q13∷13q22→13pter).其妻核型正常.

    作者:张万兴;李玲;胡少华;罗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