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性水疱病1例

洪岭;张胜兰;谢志芳

关键词:糖尿病性, 空腹血糖, 周林频谱仪, 药物治疗, 四肢末端, 临床资料, 控制不佳, 右手掌, 消渴丸, 降糖灵, 诊断, 皮肤, 麻木, 黄豆, 患者, 烘烤, 查体, 波动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1998年查体时发现血糖高,诊断为糖尿病,服用消渴丸、降糖灵等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FPG)波动在10 mmol/L左右.200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末端麻木、发凉、刺痛.2004年12月10日晚因感觉右手发凉,在家自行用周林频谱仪烘烤右手,直至皮肤发红,整个过程约20 min.次日发现右手掌出现5个水疱,不痛不痒,黄豆粒大小,壁薄透明,水疱周围无红晕.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与糠酸莫米松乳膏联用为治疗组,前者连用4周,后者连用2周,单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为对照组,连用4周.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x2=0.0071,P>0.05).结论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的应用可减少治疗慢性湿疹时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

    作者:钟华杰;吴原;宋颖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HPV6型E7在尖锐湿疣初发与复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HPV6型早期蛋白E7在尖锐湿疣初发、复发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早期蛋白E7在尖锐湿疣病情转归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ultrasensitiveTMs-p免疫组化法对56例初发尖锐湿疣患者的活检组织,35例复发尖锐湿疣患者的活检组织及27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的HPV6型E7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56例初发尖锐湿疣患者HPV6型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9.5%,35例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的活检组织中HPV6型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1.4%,27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HPV6型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0.尖锐湿疣患者初发与复发组织的HPV6型E7蛋白表达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HPV6型早期蛋白E7与尖锐湿疣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尖锐湿疣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复发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统计学意义.HPV6型早期蛋白E7与尖锐湿疣的病情转归的联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秀华;宝荣;邓仰福;孙孟炎;赵蔚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黑头粉刺痣并发右耳轻度混合性耳聋1例

    报告1例黑头粉刺痣并发右耳轻度混合性耳聋,本例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均符合黑头粉刺痣.但其近来出现的右耳轻度混合性耳聋是否与本病有必然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楚瑞琦;王咏梅;楚瑞珏;鲁楠;李玉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斑驳病c-kit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研究一斑驳病家系先证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经组织病理、电镜检查结合典型的临床特征确立斑驳病的诊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此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家系中先证者存在kit基因第2565位G→C,使密码子TGT→TCT,导致Ser862Cys突变.100例健康对照组不存在此突变.结论Ser862Cys是引起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作者:邓伟平;陆春;朱国兴;林群娣;冯佩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报告

    报告3例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患者均为先天发病,例1,2为左侧颜面部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皮损大部分或部分重叠,面积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例3为右侧头皮鲜红斑痣并右侧颜面太田痣.

    作者:王中影;杨春俊;刘盛秀;骆娣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治疗银屑病的一个新的药物作用靶标--角蛋白17

    角蛋白17(K17)分子是银屑病表皮特异性表达的标志蛋白.K17具有刺激T细胞活化的作用,而活化的T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又可诱导K17高表达,从而在K17分子和T细胞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的环路,产生针对K17的自身免疫反应,是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和抗K17基因工程抗体均能抑制银屑病表皮KC的增生和局部炎症反应,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乃至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对银屑病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反义核酸和RNA干扰技术从基因水平封闭K17分子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诱导其凋亡,揭示了将K17分子作为银屑病一种新的治疗靶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效、特异的治疗性抗体或基因治疗方案,有望为银屑病的生物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王刚;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以带状疱疹首诊的艾滋病2例

    报告2例以带状疱疹首诊的艾滋病.例1男,35岁,右侧额、颞、头顶及枕部大面积红斑基础上绿豆至黄豆大小紧张水疱、血疱,右眼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口腔见多处较深在溃疡,颈、耳后、腋下可触及花生粒大小肿大淋巴结,右眼视物有漂浮感,视野及视力下降;例2男,38岁,右侧面颊、颈、肩部、上胸部大面积红斑基础上簇集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尼氏征(-);2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为与年龄不符的严重带状疱疹,但无明显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等症状,均有不洁性交史,经初筛血清HIV-1抗体阳性,并以WB法确诊.提示对50岁以下患有严重带状疱疹的病人,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排除AIDS.

    作者:陆原;陈达灿;何雯;翁翊;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小剂量阿维A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阿维A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阿维A 20 mg/d,顿服,连续服用8周,以用药后症状、体征的总积分下降指数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37例患者治疗8周后痊愈12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86.5%.三种皮损积分下降速度各不相同,脓疱积分下降快,29例患者(占78.4%)4周时积分降为0;鳞屑积分在8周时大部分降为0,共32例(占86.5%);而红斑积分下降慢,8周时仅有10例(占27.0%)降为0.结论采用小剂量阿维A治疗掌跖脓疱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锰;王瑞;于建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因面部红斑2月伴全身乏力半月余于2004年8年12日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颈部红斑,日照后加剧,红斑融合,面部浮肿伴脱发,伴午后发热,体温在38℃左右,近半月来感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尤以上肢近端肌肉为著,双上肢上举受限,遂收入院治疗.

    作者:侯麦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依曲替酸在皮肤科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依曲替酸在皮肤科的应用.依曲替酸不仅能够治疗银屑病,还能够治疗其他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如鱼鳞病、可变性红斑角皮症、副肿瘤性肢端角化、厚甲症等,另外依曲替酸还能够治疗某些皮肤肿瘤以及大疱性皮肤病.

    作者:常建民;金祖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止痒颗粒)32例和对照组(氯雷他定)32例,连续服药4周.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分,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瘁程度进行评分;同时记录SCORAD积分和VAS积分.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4周后,SCORAD积分下降(P<0.05)、VAS积分明显下降(P<0.01).有效率前者为84.4%,后者为43.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12,P<0.01).两组病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止痒颗粒治疗AD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SCORAD积分和VAS积分.其有效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杨瑛;孙继兰;王麦娣;赵天群;王明;杨玉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肠病性肢端皮炎1例

    1临床资料患儿男,5个月.因腹泻5月,肛周、面部红斑3月,于2005年5月30日入本院治疗.患儿于2004年12月出生后即出现腹泻症状,呈淡黄色水样便,均7~8次/d.2005年2月肛周开始出现红斑,外用皮康霜等药物无好转,后面部、颈部及下肢相继出现相似红斑,伴轻度糜烂,院外多方求治,无明显好转.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小便均正常,睡眠稍差,易激惹.患儿为足月顺产,出生时4 kg,母乳喂养至今,现体重8kg.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阎衡;周村建;张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冷冻与负压吸引相结合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5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一种冷冻与负压吸引相结合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新方法,解决特殊部位白瘢风白斑区表皮的祛除问题.方法受皮区采用冷冻发疱的方法,供皮区仍采用表皮细胞分离机方法.结果56例病人,共移植504片,其中全部成活410片,部分成活59片,失败35片,按病人皮损面积恢复情况计算,痊愈率为82.1%,总有效率为94.6%.结论冷冻与负压吸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特殊部位白癜风效果优于供受皮区同时采用负压吸引取皮的方法.

    作者:李思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氧透射辅助药物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本科2002年1月~2005年3月应用氧透射辅助其他药物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76例均为本科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包括急性点滴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2~58岁,平均35岁;进行期24例,静止期12例)和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6~60岁,平均43岁;进行期27例,静止期13例).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病史.

    作者:侯冬梅;杜鹃;代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78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西药治疗对照组38例,治疗前后检测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组痊愈35例,显效3例,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9例,有效率76.3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5.616,P<0.01).两组治疗前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各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过敏性紫癜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全血黏度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梁玉华;姜建阁;霍晶;管雪峰;吴文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碘化钾与伊曲康唑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碘化钾与伊曲康唑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对实验性孢子丝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孢子丝菌皮内和系统感染模型,分别设立对照组、碘化钾组、伊曲康唑组及碘化钾和伊曲康唑联合用药组,检测各组真菌培养阳性率、组织中孢子数目及炎症浸润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皮内感染皮损中孢子数目减少,系统感染组织器官真菌培养阳性率降低,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上述两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皮内感染三个用药组都可引起炎症细胞的浸润增加,联合用药组以巨噬细胞的增加尤为明显.结论碘化钾与伊曲康唑联合治疗小鼠孢子丝菌皮内感染和系统感染均优于两种药物单独应用.

    作者:吕雪莲;刘晓明;马洁浩;侯素春;王华;王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雄冰涂膜剂治疗隐翅虫皮炎41例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01年5月~2003年9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皮疹分布于颜面、颈、躯干、四肢、外阴部;81例中单一皮疹34例,多发皮疹47例,病程1~7天,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者4例,按就诊单、双日期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吴广侠;赵玉海;冯占铎;林锋;雷涛;姜政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吉林市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吉林市HIV/AIDS现状,寻找流行规律和特点,为今后制定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4~2004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4~2004年共确认HIV感染者168例,诊断艾滋病病人64例,死亡43例.流行病学特征,呈明显的灶状分布,HIV感染者主要在30~49岁年龄段(占73.81%);传播途径以经单采血浆途径为主(占86.31%),未来将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结论吉林市HIV感染者目前以卖血浆而被感染为主;多数HIV感染者卖血浆时正处在生育阶段,造成母婴传播的几率极大,要密切跟踪监测,杜绝二代病例的发生.

    作者:王雪松;刘宝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HPV6型E6与结核杆菌HSP70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目的构建HPV6型E6抗原与结核杆菌HSP70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和纯化.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结核杆菌HSP70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经测序正确后,再通过PCR方法扩增HPV6型E6基因片段,测序后插入HSP70基因的5'端,构建HPV6E6与结核杆菌HSP70的N端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GEX-E6-HSP70;在含有该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进行诱导表达和分离纯化.结果成功地构建了pGEX-E6-HSP70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表达产物与抗GST抗体在113 kD处有很强的交叉反应;大肠杆菌超声破碎后的上清液用SDS-PAGE检测到表达的蛋白多为可溶性融合蛋白;经GST融合蛋白表达系统纯化,得到了E6与结核杆菌HSP70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结论成功获得HPV6型E6与结核杆菌HSP70的融合蛋白,为研究HPV6型E6与结核杆菌HSP70融合蛋白疫苗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材料.

    作者:党育平;范雪莉;孙林朝;沈柱;王刚;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输血传播病毒的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了71例新入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输血传播病毒(TTV)DNA.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TV感染率为31.0%,明显高于对照组.TTV感染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结论TTV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见并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继发TTV感染易发因素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作者:孙乐栋;曾抗;刁友涛;陈明玉;林子刚;王茜;周再高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