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报告

王中影;杨春俊;刘盛秀;骆娣凤

关键词:鲜红斑痣, 太田痣
摘要:报告3例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患者均为先天发病,例1,2为左侧颜面部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皮损大部分或部分重叠,面积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例3为右侧头皮鲜红斑痣并右侧颜面太田痣.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依曲替酸在皮肤科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依曲替酸在皮肤科的应用.依曲替酸不仅能够治疗银屑病,还能够治疗其他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如鱼鳞病、可变性红斑角皮症、副肿瘤性肢端角化、厚甲症等,另外依曲替酸还能够治疗某些皮肤肿瘤以及大疱性皮肤病.

    作者:常建民;金祖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报告

    报告3例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患者均为先天发病,例1,2为左侧颜面部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皮损大部分或部分重叠,面积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例3为右侧头皮鲜红斑痣并右侧颜面太田痣.

    作者:王中影;杨春俊;刘盛秀;骆娣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HPV6型E6与结核杆菌HSP70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目的构建HPV6型E6抗原与结核杆菌HSP70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和纯化.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结核杆菌HSP70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经测序正确后,再通过PCR方法扩增HPV6型E6基因片段,测序后插入HSP70基因的5'端,构建HPV6E6与结核杆菌HSP70的N端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GEX-E6-HSP70;在含有该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进行诱导表达和分离纯化.结果成功地构建了pGEX-E6-HSP70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表达产物与抗GST抗体在113 kD处有很强的交叉反应;大肠杆菌超声破碎后的上清液用SDS-PAGE检测到表达的蛋白多为可溶性融合蛋白;经GST融合蛋白表达系统纯化,得到了E6与结核杆菌HSP70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结论成功获得HPV6型E6与结核杆菌HSP70的融合蛋白,为研究HPV6型E6与结核杆菌HSP70融合蛋白疫苗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材料.

    作者:党育平;范雪莉;孙林朝;沈柱;王刚;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结节性红斑500例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1.1病例所选的500例患者均以下肢典型的单个或多个疼痛性结节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病理检查确诊.凡是有多形态皮肤损害、伴皮下硬索和斑块、网状青斑静脉曲张、各内脏受损表现均未列入.1.2方法每例取一典型的疼痛性结节红斑处组织、经95%乙醇溶液固定,送病理科做病理检查,根据结果而确诊.

    作者:莫报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氧透射辅助药物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本科2002年1月~2005年3月应用氧透射辅助其他药物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76例均为本科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包括急性点滴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2~58岁,平均35岁;进行期24例,静止期12例)和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6~60岁,平均43岁;进行期27例,静止期13例).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病史.

    作者:侯冬梅;杜鹃;代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广东省不同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比较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以珠海、东莞等8所医院的性病门诊和妇产科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采集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8个地区的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49.4%,46.5%,36.1%,33.9%,27.5%,27.1%,25.3%,24.9%;各地区的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支原体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不尽相同.结论各地区应加强对本地区的支原体的检测和耐药监测,以有效治疗支原体感染和控制支原体耐药菌株的的产生和蔓延.

    作者:吕世静;陈文青;方欲森;李启欣;肖增璜;林耀堂;卢月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黑头粉刺痣并发右耳轻度混合性耳聋1例

    报告1例黑头粉刺痣并发右耳轻度混合性耳聋,本例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均符合黑头粉刺痣.但其近来出现的右耳轻度混合性耳聋是否与本病有必然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楚瑞琦;王咏梅;楚瑞珏;鲁楠;李玉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笔者近年来应用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柴胡注射液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扁平疣128例,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8例扁平疣患者均为2002年1月~2004年11月来本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男51例,女77例,年龄15~42岁,平均24.3岁,病程平均1.2年.皮损多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隆起性丘疹,表面较光滑,呈正常肤色或淡褐色.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前臂以及手背等处.

    作者:杨正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止痒颗粒)32例和对照组(氯雷他定)32例,连续服药4周.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分,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瘁程度进行评分;同时记录SCORAD积分和VAS积分.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4周后,SCORAD积分下降(P<0.05)、VAS积分明显下降(P<0.01).有效率前者为84.4%,后者为43.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12,P<0.01).两组病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止痒颗粒治疗AD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SCORAD积分和VAS积分.其有效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杨瑛;孙继兰;王麦娣;赵天群;王明;杨玉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淋球菌的RAPD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探索RAPD指纹图谱测量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间的遗传距离,建立淋球菌基因分型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应用6组随机引物对待测淋球菌现场分离样本株的基因组DNA进行图谱分析,相似性距阵构建和进化树分析.结果同一地区的淋球菌分离株之间存在相当大的DNA多态性,但有一定亲缘关系.TreeView[win32]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结果.结论RAPD可用于鉴别淋球菌临床分离株流行病学关联,是一种实用而敏感的分子技术,有助于了解菌株来源,菌株间的克隆相关性及抗生素耐药性菌株的传播特点.

    作者:任燕华;张铁军;周晓明;张涛;王佳音;鲍依稀;张颖华;朱永寿;姜庆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以带状疱疹首诊的艾滋病2例

    报告2例以带状疱疹首诊的艾滋病.例1男,35岁,右侧额、颞、头顶及枕部大面积红斑基础上绿豆至黄豆大小紧张水疱、血疱,右眼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口腔见多处较深在溃疡,颈、耳后、腋下可触及花生粒大小肿大淋巴结,右眼视物有漂浮感,视野及视力下降;例2男,38岁,右侧面颊、颈、肩部、上胸部大面积红斑基础上簇集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尼氏征(-);2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为与年龄不符的严重带状疱疹,但无明显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等症状,均有不洁性交史,经初筛血清HIV-1抗体阳性,并以WB法确诊.提示对50岁以下患有严重带状疱疹的病人,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排除AIDS.

    作者:陆原;陈达灿;何雯;翁翊;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肠病性肢端皮炎1例

    1临床资料患儿男,5个月.因腹泻5月,肛周、面部红斑3月,于2005年5月30日入本院治疗.患儿于2004年12月出生后即出现腹泻症状,呈淡黄色水样便,均7~8次/d.2005年2月肛周开始出现红斑,外用皮康霜等药物无好转,后面部、颈部及下肢相继出现相似红斑,伴轻度糜烂,院外多方求治,无明显好转.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小便均正常,睡眠稍差,易激惹.患儿为足月顺产,出生时4 kg,母乳喂养至今,现体重8kg.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阎衡;周村建;张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天疱疮12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129例天疱疮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期改善其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全部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29例中男76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5~83岁,平均47.5岁,以41~50岁为多,占35.7%.寻常型占101例(78.3%).口腔或外阴黏膜损害的有79例(61.2%),尼氏征阳性者101例(78.3%).死亡率为3.1%.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对该病的确诊很重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为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结论强的松的首次剂量重症患者用80~100 mg/d,中度患者用50~60 mg/d,轻症患者用30~40 mg/d.必要时,应加用免疫抑制剂等其他药物治疗.

    作者:马月眉;马月耳;栗玉珍;杨士华;姚军英;马烈;于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他扎罗汀凝胶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治疗斑块状银屑病30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他扎罗汀凝胶和恩肤霜联合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联合组予他扎罗汀凝胶和恩肤霜1次/d外用;单用组他扎罗汀单独外用.结果3个月后,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基愈率联合组与单用组分别为66.7%和40.0%,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联合组与单用组分别为13.3%和24.0%.结论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好,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用,起效更快,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怡;郭振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输血传播病毒的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了71例新入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输血传播病毒(TTV)DNA.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TV感染率为31.0%,明显高于对照组.TTV感染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结论TTV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见并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继发TTV感染易发因素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作者:孙乐栋;曾抗;刁友涛;陈明玉;林子刚;王茜;周再高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治疗银屑病的一个新的药物作用靶标--角蛋白17

    角蛋白17(K17)分子是银屑病表皮特异性表达的标志蛋白.K17具有刺激T细胞活化的作用,而活化的T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又可诱导K17高表达,从而在K17分子和T细胞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的环路,产生针对K17的自身免疫反应,是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和抗K17基因工程抗体均能抑制银屑病表皮KC的增生和局部炎症反应,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乃至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对银屑病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反义核酸和RNA干扰技术从基因水平封闭K17分子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诱导其凋亡,揭示了将K17分子作为银屑病一种新的治疗靶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效、特异的治疗性抗体或基因治疗方案,有望为银屑病的生物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王刚;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基底细胞癌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双乳房出现斑疹4年,逐渐扩大来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乳房出现2个黄豆大红斑,皮疹逐渐扩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曾治疗.2年前,右腹部出现一个同样皮疹.1年前,左乳房处皮疹增大明显,并破溃.患者外用红霉素软膏,皮疹未愈,渐扩大.

    作者:周毅成;王永晨;金会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雄冰涂膜剂治疗隐翅虫皮炎41例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01年5月~2003年9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皮疹分布于颜面、颈、躯干、四肢、外阴部;81例中单一皮疹34例,多发皮疹47例,病程1~7天,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者4例,按就诊单、双日期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吴广侠;赵玉海;冯占铎;林锋;雷涛;姜政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冷冻与负压吸引相结合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5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一种冷冻与负压吸引相结合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新方法,解决特殊部位白瘢风白斑区表皮的祛除问题.方法受皮区采用冷冻发疱的方法,供皮区仍采用表皮细胞分离机方法.结果56例病人,共移植504片,其中全部成活410片,部分成活59片,失败35片,按病人皮损面积恢复情况计算,痊愈率为82.1%,总有效率为94.6%.结论冷冻与负压吸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特殊部位白癜风效果优于供受皮区同时采用负压吸引取皮的方法.

    作者:李思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激光和冷冻治疗男性尿道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CA)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系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治疗后易复发.近年来发生于男性尿道的CA不断增多,由于其部位特殊,在治疗及控制复发上存在一定难度,本科于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71例男性尿道CA用激光和冷冻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洪英;王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