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郭振生
目的探索RAPD指纹图谱测量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间的遗传距离,建立淋球菌基因分型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应用6组随机引物对待测淋球菌现场分离样本株的基因组DNA进行图谱分析,相似性距阵构建和进化树分析.结果同一地区的淋球菌分离株之间存在相当大的DNA多态性,但有一定亲缘关系.TreeView[win32]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结果.结论RAPD可用于鉴别淋球菌临床分离株流行病学关联,是一种实用而敏感的分子技术,有助于了解菌株来源,菌株间的克隆相关性及抗生素耐药性菌株的传播特点.
作者:任燕华;张铁军;周晓明;张涛;王佳音;鲍依稀;张颖华;朱永寿;姜庆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68岁,因双下肢胫前逐渐出现卵圆形中央凹陷的硬化萎缩性黄色斑块3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典型的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特征.
作者:王仁珍;王红;刘劲松;朱正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本文综述了依曲替酸在皮肤科的应用.依曲替酸不仅能够治疗银屑病,还能够治疗其他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如鱼鳞病、可变性红斑角皮症、副肿瘤性肢端角化、厚甲症等,另外依曲替酸还能够治疗某些皮肤肿瘤以及大疱性皮肤病.
作者:常建民;金祖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因面部红斑2月伴全身乏力半月余于2004年8年12日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颈部红斑,日照后加剧,红斑融合,面部浮肿伴脱发,伴午后发热,体温在38℃左右,近半月来感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尤以上肢近端肌肉为著,双上肢上举受限,遂收入院治疗.
作者:侯麦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7~35岁,平均24岁,病程0.5~3年,共有30个皮损,面积0.3 cm×0.1 cm~1.0 cm×1.5 cm,主要分布在面部、胸背部、四肢等.主要诱因有烫伤、外伤、痤疮及美容术后.2治疗方法用消痔灵、醋酸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各0.5 mL配成的混合液.皮损部位常规消毒,从瘢痕边缘进针,根据皮损大小,注入0.1~0.3 mL,注射至瘢痕组织表面呈苍白色,注射后用消毒纱布按揉约1 min.2周注射1次,2次后进行疗效判定.
作者:程琦;刘雄彪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痤疮是困扰青春期男女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如激光、宽带光源及射频仪器已开始用于治疗痤疮,本文将就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周培媚;熊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瘢痕疙瘩组织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SABC法检测24例瘢痕疙瘩和9例正常瘢痕中C5b-9的沉积,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4例瘢痕疙瘩和8例正常瘢痕中IgG、IgA、IgM、C3的沉积.结果瘢痕疙瘩组织IgA和C5b-9的沉积均显著高于正常瘢痕组织.结论瘢痕疙瘩组织局部存在异常的免疫反应,该反应强于正常瘢痕愈合过程中的生理反应,故推测免疫因素在瘢痕疙瘩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肃;郭卫东;吴延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是毛囊闭锁性三联征的一种类型,临床少见,大多治疗方法疗效欠佳.笔者应用阿维A联合仙方活命饮治疗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西恩;岳建平;徐汉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阿维A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阿维A 20 mg/d,顿服,连续服用8周,以用药后症状、体征的总积分下降指数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37例患者治疗8周后痊愈12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86.5%.三种皮损积分下降速度各不相同,脓疱积分下降快,29例患者(占78.4%)4周时积分降为0;鳞屑积分在8周时大部分降为0,共32例(占86.5%);而红斑积分下降慢,8周时仅有10例(占27.0%)降为0.结论采用小剂量阿维A治疗掌跖脓疱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锰;王瑞;于建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选择2003年3月~2005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157例患者纳入观察,部分病例中途退出治疗,实际观察110例,其中,男15例,女95例,年龄12~53岁(平均28.9岁);病程6月~10年;皮疹主要分布于面部(面部以外皮损不作为靶皮损);皮损数目1~20个,大小不等,无红肿、瘙痒等活跃迹象;曾经在院外采用多种治疗手段,至今疗效欠佳,有强烈的求医愿望者;近2周内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无妊娠及心脏病、高血压病史,无聚肌胞过敏史.
作者:陈琦;霍峥;姜方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29例天疱疮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期改善其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全部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29例中男76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5~83岁,平均47.5岁,以41~50岁为多,占35.7%.寻常型占101例(78.3%).口腔或外阴黏膜损害的有79例(61.2%),尼氏征阳性者101例(78.3%).死亡率为3.1%.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对该病的确诊很重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为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结论强的松的首次剂量重症患者用80~100 mg/d,中度患者用50~60 mg/d,轻症患者用30~40 mg/d.必要时,应加用免疫抑制剂等其他药物治疗.
作者:马月眉;马月耳;栗玉珍;杨士华;姚军英;马烈;于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农民,10年前不明原因下肢出现丘疹,瘙痒,后发展至上肢.皮损逐渐增大、增多,瘙痒剧烈,经多种治疗无效.患者一直务农,足月顺产2男3女,家中经济条件好,平素健康,无心肝肾疾患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体检:BP150/76 mmHg,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杨洪;朱建华;钟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发病年龄、平均住院日、神经痛与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其临床类型、并发症、误诊情况、发病季节及后遗神经痛的关系.方法对1999~2004年455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带状疱疹平均发病年龄51岁,平均住院13天,先出现神经痛者198例(43.52%),临床类型:普通型368例(80.88%),特殊型87例(19.12%),带状疱疹并发肿瘤9例(1.98%),并发皮肤细菌感染者34例(7.47%);带状疱疹发病早期误诊65例(14.29%);后遗神经痛发生56例(17.18%),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异.结论带状疱疹发病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作者:王仁珍;王红;王郧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止痒颗粒)32例和对照组(氯雷他定)32例,连续服药4周.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分,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瘁程度进行评分;同时记录SCORAD积分和VAS积分.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4周后,SCORAD积分下降(P<0.05)、VAS积分明显下降(P<0.01).有效率前者为84.4%,后者为43.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12,P<0.01).两组病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止痒颗粒治疗AD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SCORAD积分和VAS积分.其有效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杨瑛;孙继兰;王麦娣;赵天群;王明;杨玉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以珠海、东莞等8所医院的性病门诊和妇产科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采集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8个地区的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49.4%,46.5%,36.1%,33.9%,27.5%,27.1%,25.3%,24.9%;各地区的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支原体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不尽相同.结论各地区应加强对本地区的支原体的检测和耐药监测,以有效治疗支原体感染和控制支原体耐药菌株的的产生和蔓延.
作者:吕世静;陈文青;方欲森;李启欣;肖增璜;林耀堂;卢月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一斑驳病家系先证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经组织病理、电镜检查结合典型的临床特征确立斑驳病的诊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此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家系中先证者存在kit基因第2565位G→C,使密码子TGT→TCT,导致Ser862Cys突变.100例健康对照组不存在此突变.结论Ser862Cys是引起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作者:邓伟平;陆春;朱国兴;林群娣;冯佩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5个月.因腹泻5月,肛周、面部红斑3月,于2005年5月30日入本院治疗.患儿于2004年12月出生后即出现腹泻症状,呈淡黄色水样便,均7~8次/d.2005年2月肛周开始出现红斑,外用皮康霜等药物无好转,后面部、颈部及下肢相继出现相似红斑,伴轻度糜烂,院外多方求治,无明显好转.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小便均正常,睡眠稍差,易激惹.患儿为足月顺产,出生时4 kg,母乳喂养至今,现体重8kg.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阎衡;周村建;张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1.1病例所选的500例患者均以下肢典型的单个或多个疼痛性结节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病理检查确诊.凡是有多形态皮肤损害、伴皮下硬索和斑块、网状青斑静脉曲张、各内脏受损表现均未列入.1.2方法每例取一典型的疼痛性结节红斑处组织、经95%乙醇溶液固定,送病理科做病理检查,根据结果而确诊.
作者:莫报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HPV6型早期蛋白E7在尖锐湿疣初发、复发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早期蛋白E7在尖锐湿疣病情转归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ultrasensitiveTMs-p免疫组化法对56例初发尖锐湿疣患者的活检组织,35例复发尖锐湿疣患者的活检组织及27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的HPV6型E7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56例初发尖锐湿疣患者HPV6型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9.5%,35例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的活检组织中HPV6型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1.4%,27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HPV6型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0.尖锐湿疣患者初发与复发组织的HPV6型E7蛋白表达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HPV6型早期蛋白E7与尖锐湿疣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尖锐湿疣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复发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统计学意义.HPV6型早期蛋白E7与尖锐湿疣的病情转归的联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秀华;宝荣;邓仰福;孙孟炎;赵蔚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报告2例以带状疱疹首诊的艾滋病.例1男,35岁,右侧额、颞、头顶及枕部大面积红斑基础上绿豆至黄豆大小紧张水疱、血疱,右眼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口腔见多处较深在溃疡,颈、耳后、腋下可触及花生粒大小肿大淋巴结,右眼视物有漂浮感,视野及视力下降;例2男,38岁,右侧面颊、颈、肩部、上胸部大面积红斑基础上簇集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尼氏征(-);2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为与年龄不符的严重带状疱疹,但无明显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等症状,均有不洁性交史,经初筛血清HIV-1抗体阳性,并以WB法确诊.提示对50岁以下患有严重带状疱疹的病人,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排除AIDS.
作者:陆原;陈达灿;何雯;翁翊;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