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中马拉色菌检测

王瑞;李小红;于建斌

关键词:婴幼儿, 念珠菌病, 马拉色菌
摘要:目的调查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皮损处及非皮损处马拉色菌存在的状况.方法应用直接镜检及派克墨水染色镜检法对37例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患儿皮损及非皮损处马拉色菌进行检测.结果直接镜检均见到念珠菌孢子和/或菌丝;染色后镜检马拉色菌,皮损处阳性率为37.84%(14/37),其中4例(+),4例(2+),6例(3+);非皮损处阳性率35.14%(13/37),其中9例(+),4例(2+).皮损处(2+)及(3+)的阳性例数较多.结论提示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可能合并有马拉色菌感染.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嗜酸性痒疹与寻常性痒疹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嗜酸性痒疹与寻常性痒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嗜酸性痒疹(A组)30例、寻常性痒疹(B组)30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共同点:皮损形态、分布、瘙痒程度、发作情况、病程、浅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相似.主要差异:A组男女比9:1,B组1:1.3;A组嗜酸细胞明显升高,>10%者占96.67%,4例骨穿检查可除外血液病,B组嗜酸细胞无明显变化,均<4%;A组IgE明显升高,8585~23378 U/ml,B组无明显变化;组织病理:A组显示真皮中、上层散在嗜酸细胞,B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嗜酸性痒疹非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亦非痒疹类疾病,而是一种独立性疾病.

    作者:谷雪虹;潘靖;吴大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透明胶带粘取皮屑直接镜检真菌100例观察

    目的寻求真菌直接镜检取材的一条新途径.方法利用透明胶带粘取皮屑,并将胶带粘于滴加有10%KOH溶液的载玻片上,酒精灯加热后镜检.结果透明胶带取材制作的涂片清晰,取材(皮屑)厚度可以自行调控,如果在取材部位重复多次粘贴,可提高真菌检出的阳性率.结论透明胶带取材可为真菌直接镜检提供一项辅助方法,该法适用于有毛皮肤的取材,特别是腹股沟、肛周及阴囊部位,由于位置特殊,应用此法更加便捷.

    作者:吴冰;张少民;马金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根据病情轻重、患者对维甲酸耐受情况,剂量个体化使用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30例.结果30例病例均获得满意疗效,起效时间多数在于1周之内,4周内完全控制症状.仅1例因肝酶升高被终止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及唇炎等不良反应,经处理后能缓解.结论阿维A治疗银屑病疗效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钱利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9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复方甘草酸苷内服联合UVB照射治疗)和对照组(46例,UVB照射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PAS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罗文辉;陈晖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梅毒性虹膜睫状体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因头痛、眼、眼眶疼痛,畏光、流泪2个月于2005年7月31日就诊.1年前全身不明原因出现皮诊,不痛不痒,未予重视.RPR阴性,之后一直未检查.外院眼科仅给予眼药水及眼膏外用,口服克拉霉素未见效.体检:外阴及全身其他部位未见皮疹.

    作者:方菊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继发性下疳样脓皮病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CO2激光术后与下疳样脓皮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4年10月本科诊治的尖锐湿疣患者CO2激光术后继发下疳样脓皮病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50岁,平均27岁,短4周治愈,长9周治愈.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副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结论CO2激光术后创面易被细菌感染,且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可能是引起下疳样脓皮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贾立军;刘艳;赵晓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健康传播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中,世界各国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控制策略,其中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被视为是为有效的疫苗,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传播发挥了充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健康传播理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作者:王明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TGF-β与毛囊发育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包含一系列相关蛋白,主要有转化生长因子βs(TGF-βs),激活素/抑制素和骨形态形成蛋白.其中TGF-β在哺乳动物有三种亚型:TGF-β1,TGF-β2和TGF-β3.毛囊发育过程中的多种信号途径均涉及TGF-β.转基因或基因敲除鼠改变了TGF-β超家族信号途径,其表型表明TGF-β是毛囊发育所必需的.然而,TGF-β在毛囊发育中的确切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源泉;许成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酒渣鼻的关系.方法对55例酒渣鼻患者的血清HP-IgG抗体浓度、消化道症状及抗HP治疗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酒渣鼻患者的血清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抗HP治疗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结论HP感染与酒渣鼻的发生及加重有关.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张建明;王秀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法对236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了8周的临床研究.结果有116例治疗组患者和120例对照组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2周、6周及治疗后8周在疗效评价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轻至中度的红斑、水肿、糜烂、刺痛及瘙痒.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是一种治疗外生殖器疣有效而安全的新药.

    作者:陶苏江;顾军;赵广;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UVA辐射前后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差异分析

    目的使用双向电泳(2-DE)比较UVA辐射前后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的差异,从分子水平探索紫外线辐射所致皮肤细胞蛋白整体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UVA辐射前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色后,用Imaging Master 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①UVA辐射前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676±21和693±28,平均匹配的点数分别为583.43±29.13和591.46±27.23,匹配率达86.22%和85.31%.②UVA辐射前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平均匹配蛋白点数为563.47±19.33.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17个,其中1个点仅在UVA辐射前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另4个点仅在UVA辐射后成纤维细胞中表达;7个点在UVA辐射后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5个点在UVA辐射后成纤维细胞中低表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UVA辐射前后成纤维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两者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以上差异点的发现为研究紫外线对皮肤作用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作者:陈斌;毕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迪皿联合康体多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迪皿联合康体多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皮炎湿疹患者8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口服迪皿5 mg,康体多1 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均1次/d;B组:单服迪皿5 mg,1次/d.结果A组有效率(96.43%),B组有效率(60.00%),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96,P<0.01).结论迪皿联合康体多治疗皮炎湿疹具有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重复用药有效的优点.

    作者:吕忠操;高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口交导致阴茎冠状沟淋菌性脓肿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阴茎冠状沟处肿痛10天、流脓3天.自诉发病前3天被娱乐场服务小姐牙齿咬伤阴茎,未做处理,伤后第3天,伤处开始出现红肿、胀痛,并逐日加重,伤后第7天,伤处疼痛加剧并有脓液流出,无尿频、尿急、尿痛,在外院诊治,予左氧氟沙星0.4 g静滴,1次/d,连用3天,未见好转而来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安广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蕈样肉芽肿皮损中IL-10与树突状细胞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疾病进程中IL-10的变化特征与树突状细胞(DC)的关系.方法取皮肤MF肿瘤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AEC,DAB,VIP单染,DAB/VIP双染及DAB/VIP/HistoGreen多染)及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进行原位检测.结果MF肿瘤组织的斑片及斑块期真表皮内IL-10+细胞数明显低于肿瘤期(P<0.05),肿瘤期真皮浸润性T细胞区域可见许多IL-10+细胞,为两种不同的细胞.双染显示IL-10+细胞常聚集在未成熟的DC周围,多染发现吞噬有凋亡细胞的未成熟DC周围有IL-10+细胞存在.结论MF皮损中IL-10增多是这一疾病进展的重要征象,它可能至少有两种细胞分泌,在肿瘤期,IL-10可能通过阻止吞噬有凋亡细胞的DC的成熟诱导抗肿瘤免疫耐受.

    作者:冯爱平;Matthias Lüftl;Lichl Ecka;Alexander Steinkasserer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创摘除术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46例

    本科自2000年2月~2005年5月应用微创摘除术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4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Addison病1例

    报告1例以皮肤色素沉着为突出表现的Addison病.患者男,37岁.全身皮肤变黑8年、恶心呕吐1周.体检:P110次/min,BP 80/60 mmHg.精神萎靡,体形消瘦,巩膜轻度黄染,唇、口腔黏膜和牙龈呈蓝黑色,全身皮肤呈弥漫性黑褐色色素沉着,以额、面、下肢为著,胫前散在数个色素脱失斑.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多.化验发现血皮质醇明显降低,ACTH升高.CT提示:两侧肾上腺弥漫性增生伴左侧肾上腺腺瘤形成.诊断:Addison病,肾上腺危象.补充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好转.

    作者:丁颖果;方红;方德仁;薛小军;王懿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复方甘草甜素片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甜素片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口服复方甘草甜素片75 mg,3次/d,盐酸西替利嗪10 mg,1 次/d,对照组48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于治疗后第14,30天复诊.结果14天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50.00%,对照组有效率31.25%,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x2=1.24,P>0.05);30天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2.26%,对照组有效率58.3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x2=7.65,P<0.01).结论复方甘草甜素片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金春玉;王鹏;翟静波;金哲虎;崔艾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神经梅毒1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对1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既往未接受驱梅治疗,临床表现多样.7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接受首次驱梅治疗的时间较迟,表现为血清固定或血清复发.10例在治疗后1~6月复查脑脊液的各项指标,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下降或转阴,而脑脊液(CSF)-VDRL试验仅2例转阴.结论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是导致神经梅毒的重要因素.神经梅毒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

    作者:许庆芳;赖维;陆春;朱国兴;欧风仙;杨素莲;顾有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产生细胞的检测

    目的明确产生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nti-keratin autoantibody,AK auto Ab)的B细胞的类群和定位.方法取SPF级C57BL/6小鼠的腹腔细胞及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ELISA方法分析培养细胞分泌AK auto Ab的水平,ELISPOT方法分析分泌AK auto Ab的细胞数.结果腹腔细胞中分泌AK auto Ab的细胞数远多于脾细胞,其分泌的抗体滴度也显著高于脾细胞.结论AK auto Ab主要来源于腹腔B细胞,B1细胞可能是产生AK auto Ab的主要细胞.

    作者:邢影;李巍;付萌;田蓉;韩骅;王刚;刘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瘤型麻风误诊为寻常型银屑病1例分析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本文报告1例以寻常型银屑病样皮损为主要表现的瘤型麻风.提示:临床医师遇可疑病例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鉴别,综合分析,必要时应做细菌涂片及皮肤病理学检查,以免误诊.

    作者:段振忠;王琼玉;刘平;王梅;邓云山;王俊民;冯义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