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梅毒12例临床分析

许庆芳;赖维;陆春;朱国兴;欧风仙;杨素莲;顾有守

关键词:神经梅毒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对1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既往未接受驱梅治疗,临床表现多样.7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接受首次驱梅治疗的时间较迟,表现为血清固定或血清复发.10例在治疗后1~6月复查脑脊液的各项指标,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下降或转阴,而脑脊液(CSF)-VDRL试验仅2例转阴.结论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是导致神经梅毒的重要因素.神经梅毒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中马拉色菌检测

    目的调查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皮损处及非皮损处马拉色菌存在的状况.方法应用直接镜检及派克墨水染色镜检法对37例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患儿皮损及非皮损处马拉色菌进行检测.结果直接镜检均见到念珠菌孢子和/或菌丝;染色后镜检马拉色菌,皮损处阳性率为37.84%(14/37),其中4例(+),4例(2+),6例(3+);非皮损处阳性率35.14%(13/37),其中9例(+),4例(2+).皮损处(2+)及(3+)的阳性例数较多.结论提示婴幼儿擦烂性念珠菌病可能合并有马拉色菌感染.

    作者:王瑞;李小红;于建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TGF-β与毛囊发育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包含一系列相关蛋白,主要有转化生长因子βs(TGF-βs),激活素/抑制素和骨形态形成蛋白.其中TGF-β在哺乳动物有三种亚型:TGF-β1,TGF-β2和TGF-β3.毛囊发育过程中的多种信号途径均涉及TGF-β.转基因或基因敲除鼠改变了TGF-β超家族信号途径,其表型表明TGF-β是毛囊发育所必需的.然而,TGF-β在毛囊发育中的确切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源泉;许成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健康传播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中,世界各国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控制策略,其中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被视为是为有效的疫苗,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传播发挥了充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健康传播理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作者:王明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UVA辐射前后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差异分析

    目的使用双向电泳(2-DE)比较UVA辐射前后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的差异,从分子水平探索紫外线辐射所致皮肤细胞蛋白整体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UVA辐射前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色后,用Imaging Master 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①UVA辐射前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676±21和693±28,平均匹配的点数分别为583.43±29.13和591.46±27.23,匹配率达86.22%和85.31%.②UVA辐射前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平均匹配蛋白点数为563.47±19.33.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17个,其中1个点仅在UVA辐射前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另4个点仅在UVA辐射后成纤维细胞中表达;7个点在UVA辐射后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5个点在UVA辐射后成纤维细胞中低表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UVA辐射前后成纤维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两者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以上差异点的发现为研究紫外线对皮肤作用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作者:陈斌;毕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肇庆市2029例孕产妇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肇庆市孕产妇梅毒流行状况.方法按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的统一部署开展梅毒筛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发现孕产妇梅毒患者14例,筛查人群感染率为0.69%,无/待业孕产妇的梅毒感染率高;未婚较已婚孕产妇的梅毒感染率高;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有婚外性行为的占42.9%;病例的婚检率较低,只有21.4%.结论肇庆市孕产妇的梅毒感染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已危害妇女及新生儿的健康,开展全方位性病监测工作和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

    作者:邓仲明;陈勇;崔健祥;刘宇崙;陈发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幼女阴道异物误诊1例

    患者女,5岁.阴道脓性分泌物反复发作1年.X光片检查发现阴道内柳叶形金属发夹1枚.

    作者:赵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创摘除术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46例

    本科自2000年2月~2005年5月应用微创摘除术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4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药联合UVN照射治疗掌跖脓疱病2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万应胶囊、中药外洗方熏洗联合UVN照射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掌跖脓疱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口服万应胶囊2粒,2次/d,加中药外洗方熏洗联合UVN照射治疗,共4周;对照组16例,UVN照射同时外用地塞米松霜治疗.运用PASI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PASI评分治疗前为10.93±2.26,治疗后为2.43±2.08,有效率82.14%.对照组有效率4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UVN照射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好.

    作者:贺雪文;吴芝英;侯爱华;陈娅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疗效观察

    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以往被认为是一种血源性皮肤结核病,用抗痨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满意.本科自2000~2005年应用雷公藤联合美满霉素治疗此病,并与利福平、异烟肼比较,获满意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文阁;明玉华;刘丽丽;王敏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蕈样肉芽肿皮损中IL-10与树突状细胞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疾病进程中IL-10的变化特征与树突状细胞(DC)的关系.方法取皮肤MF肿瘤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AEC,DAB,VIP单染,DAB/VIP双染及DAB/VIP/HistoGreen多染)及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进行原位检测.结果MF肿瘤组织的斑片及斑块期真表皮内IL-10+细胞数明显低于肿瘤期(P<0.05),肿瘤期真皮浸润性T细胞区域可见许多IL-10+细胞,为两种不同的细胞.双染显示IL-10+细胞常聚集在未成熟的DC周围,多染发现吞噬有凋亡细胞的未成熟DC周围有IL-10+细胞存在.结论MF皮损中IL-10增多是这一疾病进展的重要征象,它可能至少有两种细胞分泌,在肿瘤期,IL-10可能通过阻止吞噬有凋亡细胞的DC的成熟诱导抗肿瘤免疫耐受.

    作者:冯爱平;Matthias Lüftl;Lichl Ecka;Alexander Steinkasserer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梅毒性虹膜睫状体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因头痛、眼、眼眶疼痛,畏光、流泪2个月于2005年7月31日就诊.1年前全身不明原因出现皮诊,不痛不痒,未予重视.RPR阴性,之后一直未检查.外院眼科仅给予眼药水及眼膏外用,口服克拉霉素未见效.体检:外阴及全身其他部位未见皮疹.

    作者:方菊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酒渣鼻的关系.方法对55例酒渣鼻患者的血清HP-IgG抗体浓度、消化道症状及抗HP治疗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酒渣鼻患者的血清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抗HP治疗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结论HP感染与酒渣鼻的发生及加重有关.

    作者:王忠永;邱会芬;张建明;王秀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三氯乙烯致药疹样皮炎6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三氯乙烯引发的职业性皮肤病.方法对本院2003~2004年收治的6例职业性三氯乙烯致药疹样皮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新工人,潜伏期平均25天,发病剧烈程度与所接触三氯乙烯浓度不成正比,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3例皮损为重症多形红斑,另3例为剥脱性皮炎;其中4例伴严重肝损害.结论皮肤科医生应加强对三氯乙烯引发的药疹样皮炎的认识,避免误诊的发生.

    作者:李红;梁霄;王治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1例

    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临床表现较为严重,维甲酸类药物具有抗角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抑制皮肤良、恶性肿瘤的多种药理作用.笔者采用阿维A联合干扰素IFNα-2b、甲泼尼龙治疗1例难治性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段振忠;耿松梅;袁景奕;王梅;曾维惠;王俊民;彭振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

    报告1例酸菜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患儿女,10岁.面部红肿伴灼热及胀痛1天,尿蛋白(1+).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 mg/d,治疗3 d,肿胀明显减轻,尿常规恢复正常.

    作者:季福玲;何勤;蒋燕萍;余德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神经梅毒1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对1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既往未接受驱梅治疗,临床表现多样.7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接受首次驱梅治疗的时间较迟,表现为血清固定或血清复发.10例在治疗后1~6月复查脑脊液的各项指标,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下降或转阴,而脑脊液(CSF)-VDRL试验仅2例转阴.结论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是导致神经梅毒的重要因素.神经梅毒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

    作者:许庆芳;赖维;陆春;朱国兴;欧风仙;杨素莲;顾有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药敏分析

    目的研究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体外药敏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IST2支原体试剂盒做解脲脲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解脲脲原体体外敏感药物前三位是原始霉素、交沙霉素、强力霉素.耐药前二位是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结论在医院周边地区解脲脲原体耐药普遍.治疗其引起的泌尿生殖道疾病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如条件不许可时,首选交沙霉素或强力霉素.

    作者:庄殿英;彭洁;马发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9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复方甘草酸苷内服联合UVB照射治疗)和对照组(46例,UVB照射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PAS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罗文辉;陈晖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迪皿联合康体多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迪皿联合康体多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皮炎湿疹患者8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口服迪皿5 mg,康体多1 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均1次/d;B组:单服迪皿5 mg,1次/d.结果A组有效率(96.43%),B组有效率(60.00%),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96,P<0.01).结论迪皿联合康体多治疗皮炎湿疹具有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重复用药有效的优点.

    作者:吕忠操;高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嗜酸性痒疹与寻常性痒疹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嗜酸性痒疹与寻常性痒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嗜酸性痒疹(A组)30例、寻常性痒疹(B组)30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共同点:皮损形态、分布、瘙痒程度、发作情况、病程、浅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相似.主要差异:A组男女比9:1,B组1:1.3;A组嗜酸细胞明显升高,>10%者占96.67%,4例骨穿检查可除外血液病,B组嗜酸细胞无明显变化,均<4%;A组IgE明显升高,8585~23378 U/ml,B组无明显变化;组织病理:A组显示真皮中、上层散在嗜酸细胞,B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嗜酸性痒疹非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亦非痒疹类疾病,而是一种独立性疾病.

    作者:谷雪虹;潘靖;吴大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