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中荣;梁贵方;孟庆芝;黄伟东;黄润平
1 一般资料 本院2003年1月~2007年6月83例带状疱疹患者,男48例,女35例,年龄23~78岁.肿瘤、器官移植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引起的患者除外.将8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3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上无显著差异.
作者:岳秀俊;王艳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入选标准:年龄18~76岁,均有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病程1~7天,无紫外线光疗禁忌症及光敏性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和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非妊娠期或哺乳期;治疗前未使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共80例,均为2005年3月~2006年11月本科门诊患者,根据初诊就诊号采用计算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作者:沈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中EB病毒(EBV)的潜伏感染情况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20例SPTL组织中的EBV感染;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 20例SPTL中5例(25%)EBER1/2原位杂交阳性,6例(30%)的P53阳性.统计学分析,二者具有相关性(r=0.533,P<0.05).结论 部分SPTL病例伴EBV潜伏感染,伴有EBV感染的SPTL患者可能预后较差.SPTL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可能与EBV的感染有关.
作者:万川;王琳;徐晨;李俸媛;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报告1例面中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23岁,鼻尖、口周、下颌部皮肤浸润性红斑1年半.免疫组化符合NK/T细胞淋巴瘤.给予放、化疗,皮疹基本消失,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赵志力;杨蓉娅;王文岭;苏有明;樊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 38例均为2007年3~5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芒果皮炎的患者,男14例,女24例;年龄3~42岁,其中3~12岁者29例,占76.3%;12岁以上者9例.
作者:温苏荣;王世民;卫仿泽;谭升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首乌、川芎等中药水提取物混合剂对体外培养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头皮毛囊分别设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中药组.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毛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 首乌、川芎、甘草、侧柏叶提取物混合剂中剂量组(100 μg/mL和200 μg/mL)可加速毛发生长,延长毛发生长长度和生长时间.高剂量组(1 000μμg/mL和2 000/μgmL)抑制毛发生长,同时缩短毛发生长时间.低剂量组(2 μg/mL和20 μg/mL)对毛发生长无明显作用.结论 中剂量首乌、川芎等提取物混合剂对体外培养的人头皮毛囊生长有促进作用.
作者:谷朝霞;汪旸;杨淑霞;赵玉萍;涂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4岁,高校学生.右侧臀部、外阴出现皮疹,伴疼痛、排尿困难5天.患者5天前劳累后右侧阴囊、臀部出现皮疹,伴轻度疼痛,有灼热感,排尿无力,未予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完全不能排尿,出现尿潴留.
作者:李美洲;丁政云;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在皮肤黑素瘤成瘤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系L929与小鼠皮肤黑素瘤细胞系B16为研究对象,细胞共培养体外诱导L929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学检测a-SMA的表达,Western blot证实表型的变化;建立C57小鼠皮肤黑素瘤移植瘤动物模型,研究L929成纤维细胞对B16黑素瘤移植成瘤率的影响.结果 B16黑素瘤细胞可以诱导部分L929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变化;L929成纤维细胞可提高B16黑素瘤细胞移植成瘤率.结论 肿瘤细胞外基质中的成纤维细胞与皮肤黑素瘤细胞的成瘤性有关.
作者:崔荣;冯捷;阎小宁;李文彬;张彩晴;胡刚;史丙俊;魏玉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脂溢性角化症的各病理分型对Survivin染色的表达情况.方法 脂溢性角化症患者63例,组织病理分型,免疫组化ABC法进行Survivin染色观察.结果 脂溢性角化症的各病理分型染色结果显示①棘层肥厚型14/21例阳性,7/21例弱阳性;②角化过度型:16/20例染色阳性,4/20例显示较弱染色;③腺样型:9/13例染色阳性,4/13弱染色;④刺激型:1/9例弱染色,其余染色阴性.结论 脂溢性角化病普遍表达Survivin,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凋亡抑制相关.
作者:孙令;栾莉;王傲雪;孙晓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由解脲脲原体感染引起的小鼠阴道炎模型并了解强力霉素对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 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5组.采用注射外源性雌激素,阴道接种解脲脲原体标准菌株的方法建立小鼠阴道炎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治疗组进行一疗程强力霉素治疗(2 mg/kg).结果 小鼠全部感染成功.感染后小鼠有非淋菌性尿道炎类似的临床表现.解脲脲原体感染可逆行波及其他器官.用药后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感染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小鼠仍有部分未消除解脲脲原体感染.结论 建立了解脲脲原体感染小鼠致生殖道炎症的模型;单一疗程的强力霉素治疗不能完全清除解脲脲原体.
作者:潘展砚;黄欣;黄峥烨;徐燕萍;叶元康;沈亮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报告1例臀部皮肤巨大褥疮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全身转移.患者女,33岁.车祸后臀部巨大褥疮22年,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3个月,下腹部皮肤转移1个月,全身骨转移半个月.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作者:王文鑫;王晓彦;王革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女性原发性生殖器疱疹(GH)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HSV-Ⅱ抗体以及分泌物中的HSV-Ⅱ抗原.结果 HSV-Ⅱ中IgG均阴性的138例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中HSV-Ⅱ抗原阳性78例(56.52%);HSV-Ⅱ中IgM抗体阳性130例(94.2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抗原阳性率(P<0.01).典型病例组抗原阳性65例(87.84%),IgM抗体阳性66例(89.19%);不典型病例组抗原阳性13例(20.31%),IgM抗体阳性64例(100.00%).结论 对于皮损时间短,症状典型者可检测HSV-Ⅱ抗原;皮损时间长,或反复者可检测HSV-Ⅱ抗体,可以有效提高HSV感染的临床诊断率.
作者:李牧;李晓丽;吕海侠;李芬霞;李昭荣;王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 3次/d治疗,如有渗出者先给予3%硼酸湿敷.对照组26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每周评分,4周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4.62%)显著高于对照组(53.8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阮仁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热休克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产生IL-6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分别置于42℃,44℃或46℃水浴箱中30 min,然后恢复37℃,5%CO2恒温培养,24 h后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6的表达;在相同温度的热休克(44℃)处理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HaCaT细胞分泌IL-6的水平.结果 热休克可刺激HaCaT细胞分泌IL-6增加,24 h后细胞上清液IL-6表达呈温度依赖性上升,44℃热休克刺激HaCaT细胞后,与对照相比,其IL-6的分泌在6 h时开始明显增加,并呈时间依赖性增高.结论 热休克可诱导体外培养的人HaCaT细胞IL-6分泌增加,此异常增多的IL-6可能在皮肤光老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快速鉴定皮肤癣菌病临床标本中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以皮肤癣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一对半真菌通用引物(NS5、ITS1、ITS4)行半巢式PCR扩增rDNA上的ITS段,用限制性内切酶BciT130 Ⅰ及Dde Ⅰ酶切目的片段,凝胶电泳.结果 7种65株常见皮肤癣菌培养菌株和17例临床标本的半巢式PCR-RFLP图谱特异;且临床标本与相应的培养菌株酶切图谱一致.结论 半巢式PCR-RFLP方法适合培养菌株和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
作者:张明莉;杨国玲;李文利;安利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 7例均为本科2002~2006年诊治的sweet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8~56岁,平均42岁.病程5~56天,平均26天.
作者:纪明开;翁立强;程波;刘茁;施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药组方在体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细胞的方法培养患者DC,经中药组方作用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的变化,MTT法观察DC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及ELISA法观察分泌IL-12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DC经中药组方作用后,CD83的表达均明显上调,CD86的表达及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有一定的抑制;对IL-12的产生均显著性下降.结论 复方中药对患者的DC的抗原递呈能力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IL-12的分泌起强烈抑制作用.
作者:杨莉;李艳佳;刘京生;杨继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麻风病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 对55例有皮肤损害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做组织病理活检,HE染色及抗酸染色.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表明,51例标本出现了麻风病改变,如上皮样和泡沫样细胞肉芽肿及神经损害等病变,其中46例查到抗酸杆菌;4例病理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但同样表现为抗酸性.结论 对皮肤有红斑等慢性损害的病例,应结合临床、病理和抗酸染色三种检测方法,才能明确诊断麻风病.
作者:张万鹏;吴慰师;董秀芹;蔡明钢;陈维雄;张裕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局部序贯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7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B-UVB联合局部序贯疗法)及NB-UVB治疗组,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结果 联合组比NB-UVB组起效更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局部序贯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李璟蓉;邓列华;徐爱莉;郭梅艳;李克俭;林幼娜;徐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冷冻联合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66例肛周尖锐湿疣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冷冻去疣后外用α-2b干扰素凝胶,B组采用激光去疣后外用α-2b干扰素凝胶,C组涂派特灵液去疣后外用α-2b干扰素凝胶,3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结果 有效率比较:A,B两组,A,C两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冷冻联合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更好.
作者:陈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