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陵;宋翔
患者男,36岁.躯干、四肢脓疱、蛎壳状结痂伴消瘦40天.查体见躯干、四肢散在分布的脓疱约20个,核桃至鸡蛋大小,基底潮红浸润,表面结蛎壳状厚痂,疼痛明显.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近40天体重下降约8 kg.TPHA(+),RPR 1:64(+),HIV(-),空腹血糖8.52 mmol/L,餐后血糖14.54 mmol/L,确诊为二期梅毒合并Ⅱ型糖尿病,予以苄星青霉素及降糖药口服,治疗3周,皮疹完全消退,体重不再下降.现随访中.
作者:张春梅;郭盛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2003年10月~2006年11月本科门诊符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诊断标准[1]的患者,皮损为局限性,受累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0%;年龄1~79岁,性别不限.
作者:邓吉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回族.因反复皮疹16年,加重1周,头痛、双下肢麻木无力、无尿1天入院.患者16年前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曾用迪银片、维胺酯、强的松等药物治疗,皮疹反复发作.
作者:张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和肺淀粉样变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性皮肤并肺淀粉样变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病人皮肤主要表现为网状褐色斑、苔藓样变和结节,皮损组织病理见均质嗜伊红物质沉积于真皮乳头和网状层,刚果红染色阳性;肺部CT显示结节、纤维状条索、斑片状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节切除后,病理结果显示淀粉样变.结论 混合型皮肤淀粉样变临床少见,并发临床罕见的结节型肺淀粉样变,诊断依靠病理活检,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抗炎、抗菌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楚瑞琦;尹文彬;王咏梅;张红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皮肤病有效的药物较少,一些特殊的皮肤病或经过系统治疗而疗效不佳者,有必要寻找有特殊疗效的药物.本文主要对羟氯喹、氨苯砜和沙利度胺(反应停)在皮肤科的新用途、作用机制、代谢及不良反应等做一综述.
作者:廉佳;张峻岭;卢桂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26岁.反复双手关节痛4年,风团样皮疹3年,皮肤皱纹增多、松弛1年.经查ANA,抗dsDNA,24h尿蛋白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性全身皮肤松弛症.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后皮肤松弛明显改善.
作者:何钠;韦高;林有坤;庄晓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2例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例1女,38岁,病程4年,皮损发生于上胸部.例2男,36岁,病程7年,皮损发生于右肩胛部、腰背部和胸部.2例皮损均为簇集排列的多发性皮肤结节,具有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大量由平滑肌纤维组成的束状或团块状结构,Masson染色阳性.
作者:杨雅骊;王培光;汤华阳;陈秋萍;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体外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并研究人参皂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IFN-γ,Anti Fas Ab作用于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HaCaT诱导细胞凋亡,并检测人参皂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50 ng/mL IFN-γ和25 ng/mL Anti Fas Ab共同作用可以诱导21.5%角质形成细胞HaCaT凋亡.8种人参皂甙中,Mx,CK和Re可逆转Anti Fas A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逆转率分别为18.4%,14.5%和9.6%.结论 IFN-γ和Anti Fas Ab共同作用可诱导HaCaT细胞凋亡.人参皂甙Mx,CK和Re对Anti Fas A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影;涂彩霞;郝大程;张蕴颖;杨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例1男,63岁.躯干、双上肢起环形红斑1年.例2男,58岁.背部起环状红斑10个月.2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诊断为巨大型环状肉芽肿.
作者:田庆均;陈龙;孔庆云;张开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55岁.胸、腰背部出现米粒大小的暗红色或肤色丘疹,伴瘙痒4月余.皮肤科情况:前胸部、双上肢内侧及腰背部可见散在的扁平丘疹,粟粒大小,暗红色,皮损表面光亮,未见明显鳞屑及Wickham纹,组织病理示:毛囊性扁平苔藓.
作者:薛晓昉;耿松梅;霍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CA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深入访谈形式,对已确诊的84例女性CA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对尖锐湿疣相关知识知晓甚少,有的患者在已知男方患病的情况下仍未采取防范措施而被感染,患者对疾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占调查人数87%.结论 医疗保健机构要加强女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赵江碧;刘燕;宿仕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为统一支原体药敏检验试剂的实验药物浓度,规范报告方式,利于各实验室结果相互参照和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比较7家品牌试剂所配用的实验药物浓度、13家医院检验报告单.结果 7家试剂的11种实验药物中有4种浓度一致,另7种低和(或)高浓度不一致;加入药敏反应孔的样品量有50μL和100 μL两种,致使药物浓度相差更大.13家医院报告单都只报告支原体阳性与否及对实验药物敏感、中介度或耐药.结论 建议7种药物(低/高)浓度分别统一为:环丙沙星(1/4)mg/L,司帕沙星(1/4)mg/L,左氧氟沙星(1/4)mg/L,克拉霉素(2/8)mg/L,交沙霉素(2/8)mg/L,红霉素(2/8)mg/L,阿奇霉素(1/4)mg/L;试剂加样量统一为100 μL.规范报告方式,支原体和实验药物应附单位和浓度值.
作者:翟文海;蔡三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银屑灵片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瘀滞肌肤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1∶1)试验方法将98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阿维A胶囊、银屑灵片;对照组口服阿维A胶囊,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PASI积分.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PASI积分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组痊愈32例(68.08%),显效9例(19.15%),好转4例(8.51%),无效2例(4.20%);对照组分别为23例(51.11%)、8例(17.78%)、7例(15.56%)和7例(15.5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意图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维A胶囊结合银屑灵片治疗瘀滞肌肤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作者:黄咏菁;吴元胜;廖列辉;王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例1女,50岁,因急性阑尾炎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T11-12椎间隙穿刺)经右下腹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7天拆线,康复出院.
作者:周世伟;谢洪;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生期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探讨它们在皮肤血管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增生期皮肤血管瘤标本中eNOS,iNOS和VEGF的表达,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42例血管瘤组织表达VEGF,32例表达iNOS,37例表达eNOS,血管畸形表达较弱或不表达eNOS,iNOS和VEGF;eNOS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iNOS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阳性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iNOS对VEGF的表达和在调节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VEGF和iNOS两者对血管瘤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雷水生;涂亚庭;朱晓琴;胡志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假性阿洪病.患儿男,4岁,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指(趾)脱落,无汗,毛发稀疏,指甲发育不良,掌跖角化,痛觉缺失.
作者:吴佳纹;喻标;肖生祥;李伯埙;王俊民;原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农民.阴茎肿物渐增大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阴茎肿物,无自觉症状,无疼痛、瘙痒和泌尿系感染,未予任何治疗.近来皮损逐渐增大.
作者:夏育民;徐世正;梁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6例中男3例,女3例;年龄31~64岁,平均46.7岁;病程20天~3月.均已婚.3例有不洁性生活史.6例皮损表现均类似湿疹皮炎,伴有剧烈瘙痒,按皮炎湿疹或真菌感染治疗(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真菌制剂)均无效.确诊后予苄星青霉素治疗,瘙痒消失,皮损消退,全部治愈.
作者:吕静;李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78例患者均来自2003年9月~2005年9月本院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19~72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18个月.对照组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龄17~63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
作者:李金辉;张丽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12月~2006年6月本科门诊掌跖疣患者125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男87例,女38例;年龄13~60岁(平均28.2岁);病程3~18个月(平均4.3个月);患者疣体数1~10余个,呈散在或集簇性分布,患者共分成384个照射野,单个疣体面积为0.3 cm×0.2 cm~3.0 cm×4.0 cm.其中58例曾接受过激光、冷冻或外用药物治疗.
作者:郭三陵;宋翔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