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糖尿病酮症伴寻常性银屑病1例

王秋艳

关键词:成人糖尿病, 酮症, 体重减轻, 空腹血糖, 实验室检查, 总胆固醇, 椭圆形, 四肢皮肤, 皮疹, 尿糖, 临床资料, 甘油三脂, 紫红色, 皮肤科, 不规则, 硬币, 阳性, 系统, 酮体, 体型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体重减轻2月,全身皮疹1月余,多饮、乏力十多天.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体重减轻约10 kg,1月前出现全身皮疹,十多天前自觉口干、多饮、多尿及乏力,门诊空腹血糖18.82 mmol/L,尿糖(3+).既往体键,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体型肥胖,系统检查无特殊.皮肤科情况:头、躯干、四肢皮肤散在黄豆至硬币大小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紫红色斑片和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Auspitz's征阳性(图1).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8.90 mmol/L,总胆固醇13.55mmol/L,甘油三脂18.67 mmol/L,尿糖(3+),酮体(+).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CTL表位DNA疫苗的Th1/Th2免疫应答研究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II型(HSV-2)CTL表位疫苗对小鼠Th1/Th型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构建的HSV-2 pVAX-gD-CTL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3次,末次免疫后第4周检测小鼠血清中gD IgG水平;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NF-γ,IL4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HSV-2 pVAX-gD-CTL疫苗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INF-γ和IL4,诱导CD4+,CD8+T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并能刺激血清HSV-2 gD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其中pVAX-gD-CTL组在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及其分泌INF-γ水平、CD4+,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方面均显著高于pVAX-gD对照组.结论 CTL表位对单纯疱疹Ⅱ型重组DNA疫苗诱导的Th1型免疫应答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慧兰;周翠;关蕾;赵举峰;樊建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5%苯扎溴铵溶液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外用5%苯扎溴铵溶液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5%苯扎溴铵溶液准确涂于疣体上,并压迫1~2 min,1次/d,连用3~14天至疣体消退;对照组采用二氧化碳激光碳化至疣体组织在肉眼视线完全消失.随访半年观察皮损消失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8.46%,对照组治愈率63.6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外用5%苯扎溴铵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操作简单,复发率低.

    作者:邓吉成;孙晓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结节性硬化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2岁.面部丘疹结节10年.患者10年前在持续发热1月痊愈后,面部出现红色皮疹,后逐渐增多,抓破后出血,无自觉症状.因患儿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记不清何时开始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白斑,手指甲周出现赘生物.1年前开始无规律的癫痫发作,多则2次/d.患儿自幼有智力缺陷,记忆力差,行为迟钝,学习吃力.父母非近亲结婚,弟弟5岁目前无异常,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神志清楚,反应较迟钝.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眼距稍宽,鼻梁低平,面部正中簇集性淡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结节,米粒至黄豆大,触之较硬(图1).

    作者:刘俐伶;马玉昕;符青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罕见口腔黏膜皮内痣1例

    报告1例口腔黏膜皮内痣.患者男,15岁.口腔黏膜肿物15年,近3个月来肿物增长较快.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呈巢状痣细胞,其内见较多黑素颗粒,细胞成熟未见核分裂相.诊断:口腔黏膜皮内痣.行右下前牙拔除+肿物切除+局部牙槽骨去除术,并予抗感染治疗,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

    作者:张晓云;宁克越;刘国海;王健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拔毛癖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头顶部片状毛发缺失.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顶部左侧见一5.0 cm×3.0 cm毛发脱失区,椭圆形境界较清楚,但不整齐,上有少许断发,脱发区边缘处无毛发松动,肤色淡红,局部无鳞屑及头皮萎缩,毛囊口清楚,眉毛、指(趾)甲无异常.患儿近期有用左手拔头顶部毛发习惯.

    作者:段强;李葆春;张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LR2,TLR4,TLR9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TLR4 mRNA和TLR9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其中发病与感染相关者10例,与感染无关者20例)和25例正常人PBMCs内TLR2,TLR4,TLR9 mRNA的水平.结果 与感染有关银屑病组、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较正常对照组TLR9 mRN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6和0.016),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LR2和TLR4的水平在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LR9的表达在与感染相关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感染因素,特别是细菌CpG DNA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作用可能通过TLR9介导.

    作者:蔡怡华;郑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例住院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9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致敏药物苯巴比妥6例、卡马西平4例、磺胺嘧啶和阿司匹林各1例.随访时均已痊愈.结论 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为特征,致敏药物以抗惊厥药为主.

    作者:汤建萍;树叶;韦祝;曾迎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和IL-4的水平,探讨其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IL-4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CA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CD4+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01);IL-4-CD4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CA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这可能是CA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冬先;江文;陈兴平;陈映玲;杨东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鱼腥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对比及远期随访观察

    目的 观察鱼腥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患者静滴鱼腥草注射液100~200 mL/d,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1%普鲁卡因注射液30~60 mL、维生素C注射液3 g静滴,两组均外用牛皮癣素膏,15天1疗程,共2个疗程.并进行3年的随访.结果 两组均有较好疗效,疗程结束差异无显著性(P>0.05).鱼腥草对于预防银屑病复发有很好的疗效.结论 鱼腥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有效,对预防其复发疗效较好.

    作者:王鹏;迪丽努尔;高瑾;普雄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整合式心理治疗对慢性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整合式心理治疗对慢性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组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增加整合式心理治疗,比较其与单纯使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与焦虑评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整合式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慢性湿疹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

    作者:张磊;王微;楚瑞琦;陈静;周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长期以头部皮肤损害为表现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例

    报告1例长期以头部皮肤损害为表现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并分析皮肤损害特征、组织病理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该患者为男性,63岁,以局限性头部皮损反复发作7月为其主要症状.皮损呈多形性,以红斑、脓疱、糜烂及溃疡为主,短期内四肢出现浸润性斑块.骨髓病理及流式细胞术提示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头部皮肤组织病理见血管周围散在的肿瘤细胞,表达MP0阳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复杂,头部浸润是其皮肤受累部位之一.在白血病的诊断以前出现头部皮疹,活检提示有异型细胞浸润,提示白血病的进展及预后不良.

    作者:刘素玲;冉玉平;刘卫平;张敏;赵越;黎静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腰骶臀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合并脑白质病1例

    患者男,42岁.腰骶部皮肤褐色斑42年,伴肿物24年.查体见全身皮肤有较多米粒至绿豆大小、圆形的棕褐色斑及咖啡斑,并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肿物.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巨大神经纤维瘤.头部CT报告脑白质病.行腰骶臀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大部分切除术,手术切除瘤体42 kg.脑白质病与本病是否有必然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沈俊萍;沈为兴;程树杰;杨季红;魏希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黑棘皮病合并胃低分化腺癌1例

    患者女,49岁.反复腹胀、返酸2年,肤色变黑伴瘙痒3月、加重2周.皮肤科情况:颈、双腋下、腹股沟及四肢远端皮肤明显增厚,黑褐色,皮纹加深、干燥呈绒毛状增生,密集成片.病理活检符合黑棘皮病.胃镜检查见胃小弯侧有一巨大溃疡,覆有污苔,周围黏膜呈堤状隆起,质硬,易出血,组织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予化疗联合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作者:朱健伟;骆丹;范志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维A酸受体γmRNA在依曲替酸处理前后的改变

    目的 研究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维甲酸受体(RAR)γmRNA在依曲替酸处理前后的改变.方法 用0.1μmol/L和1.0μmol/L依曲替酸处理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后12 h,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维甲酸受体γ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可表达少量的维甲酸受体γmRNA;0.1μmol/L依曲替酸处理后,RARγmRNA的表达无明显增高,为正常对照组的1.8倍(P>0.05);1.0μmol/L依曲替酸处理后,RARγ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为正常对照组4.0倍(P<0.01).结论 低浓度依曲替酸(低于0.1μmol/L)对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RARγ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较高浓度的伊曲替酸可明显诱导RARγmRNA的表达.

    作者:罗素菊;彭振辉;郑焱;徐浩翔;曹振平;张磐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老年人足部血管肉瘤1例

    患者男,84岁.临床表现为右足部暗红色浸润性肿快伴自发性破溃出血.组织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血管肉瘤.同时做了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杨如学;王琳;张晓;徐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过敏性紫癜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其活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其活性,探讨红细胞天然免疫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利用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快速天然免疫反应测定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即红细胞CR1天然免疫活性),并设健康对照18例.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和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均<0.05),两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r=0.36,P>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存在低下和紊乱,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参与过敏性紫癜的免疫发病过程.

    作者:武娜;肖君刚;白明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Kaposi肉瘤组织中14-3-3β,PI及AI的检测

    目的 探讨Kaposi肉瘤(Kaposi's sarcoma,KS)组织中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与14-3-3β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和原位细胞凋亡标记技术(TUNEL)对14例KS及12例健康人正常皮肤组织进行14-3-3β,细胞增殖指数(PI)及细胞凋亡指数(AI)的检测.结果 14-3-3β蛋白在KS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其阳性反应程度在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KS组织中PI和AI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KS组织中14-3-3β蛋白与PI呈正相关(r=0.671,P<0.01),与AI呈正相关(r=0.649,P<0.05).结论 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均参与了Kaposi肉瘤的发生、发展.14-3-3β的过表达与KS瘤细胞的失控性增殖有关,KS细胞的凋亡与多种途径有关,并可能受到多种负向调节因子的作用.

    作者:曾妍;周晓斐;赵瑾;杨丽;芮东升;赵娟;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红斑期蕈样肉芽肿1例

    患者男,48岁.双下肢红斑、鳞屑3年,皮肤异色1年,皮损境界清楚,进行性加重,伴瘙痒.组织病理检查见多个深染的单一核细胞侵入表皮,并形成Pautrier微脓肿,真皮内单一核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蕈样肉芽肿(MF).予以干扰素治疗,皮损略缓解,病情稳定.

    作者:陈燕辉;于建斌;张江安;李琳;陈建立;曹鸿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去疣酊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82例均为本院2005年4月~2006年3月门诊扁平疣患者,年龄10~44 岁,平均29.5岁.女性多于男性(52:30).病程7天~3年,平均1.5月.皮疹分布于面部、手背等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表现为针帽至扁豆大的皮色或褐色丘疹,13例有同形反应.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3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冷冻、激光、微波、高频电刀以及内服和外用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近半个月内未口服抗病毒药物,近1月未接受过干扰素等免疫调节类药物,近1周内未外用过抗病毒制剂,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者,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孕妇、15岁以下的儿童、对试验药物过敏者不列入观察.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

    作者:于建涛;张艳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治疗组30例外擦2%夫西地酸乳膏,2~3 次/d;对照组30例外擦2%莫匹罗星软膏,3次/d,疗程7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6.6%;对照组有效率9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乳膏与莫匹罗星软膏对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均有较好疗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张洁;刁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