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王微;楚瑞琦;陈静;周蕾
报告1例长期以头部皮肤损害为表现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并分析皮肤损害特征、组织病理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该患者为男性,63岁,以局限性头部皮损反复发作7月为其主要症状.皮损呈多形性,以红斑、脓疱、糜烂及溃疡为主,短期内四肢出现浸润性斑块.骨髓病理及流式细胞术提示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头部皮肤组织病理见血管周围散在的肿瘤细胞,表达MP0阳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复杂,头部浸润是其皮肤受累部位之一.在白血病的诊断以前出现头部皮疹,活检提示有异型细胞浸润,提示白血病的进展及预后不良.
作者:刘素玲;冉玉平;刘卫平;张敏;赵越;黎静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整合式心理治疗对慢性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组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增加整合式心理治疗,比较其与单纯使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与焦虑评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整合式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慢性湿疹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
作者:张磊;王微;楚瑞琦;陈静;周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 82例均为本院2005年4月~2006年3月门诊扁平疣患者,年龄10~44 岁,平均29.5岁.女性多于男性(52:30).病程7天~3年,平均1.5月.皮疹分布于面部、手背等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表现为针帽至扁豆大的皮色或褐色丘疹,13例有同形反应.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3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冷冻、激光、微波、高频电刀以及内服和外用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近半个月内未口服抗病毒药物,近1月未接受过干扰素等免疫调节类药物,近1周内未外用过抗病毒制剂,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者,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孕妇、15岁以下的儿童、对试验药物过敏者不列入观察.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
作者:于建涛;张艳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光化性扁平苔藓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的9例光化性扁平苔藓,其中男8例,女1例,平均44.5岁.结果 8例均可见双耳前及颞、颊部出现境界清楚的紫红或褐色斑片伴环状、网状融合的紫红色扁平丘疹,中央散在点状正常皮肤或色素沉着斑.双耳廓可同时受累,8例患者其他光暴露区域可见类似皮损.9例患者光敏测试均显示光敏感,组织病理特点除典型的扁平苔藓病理象外,还常见毛囊性扁平苔藓改变伴真皮浅层弹性纤维的嗜碱性变.结论 光化性扁平苔藓在临床及病理上均有较特异的表现.
作者:姜一化;陈柳青;陈龙;段逸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 11例均为本院皮肤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患者,其中男3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5,年龄17~47 岁,平均27.8岁;9例患者发病前2~13 天有用药史,其中使用头孢类4例,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磺胺、对乙酰氨基酚、卡马西平各1例,自服用可疑药物至皮损发生时间为8 h~12天,平均4.2天.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银屑病史及家族史.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TLR4 mRNA和TLR9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其中发病与感染相关者10例,与感染无关者20例)和25例正常人PBMCs内TLR2,TLR4,TLR9 mRNA的水平.结果 与感染有关银屑病组、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较正常对照组TLR9 mRN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6和0.016),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LR2和TLR4的水平在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LR9的表达在与感染相关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感染因素,特别是细菌CpG DNA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作用可能通过TLR9介导.
作者:蔡怡华;郑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和IL-4的水平,探讨其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IL-4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CA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CD4+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01);IL-4-CD4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CA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这可能是CA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冬先;江文;陈兴平;陈映玲;杨东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五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各期梅毒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评价各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做特异性抗体定性检测;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做非特异性抗体半定量检测.结果 ELISA,SYP,TPHA,TPPA四种方法对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定性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TRUST对二期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出率高,其余各期阳性率相对较低.结论 ①使用SYP对临床上疑诊梅毒的患者进行筛选,结合TRUST的实验结果可对梅毒进行诊断.②综合考虑梅毒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变化水平才能真实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王华;李代渝;雷丽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II型(HSV-2)CTL表位疫苗对小鼠Th1/Th型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构建的HSV-2 pVAX-gD-CTL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3次,末次免疫后第4周检测小鼠血清中gD IgG水平;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NF-γ,IL4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HSV-2 pVAX-gD-CTL疫苗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INF-γ和IL4,诱导CD4+,CD8+T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并能刺激血清HSV-2 gD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其中pVAX-gD-CTL组在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及其分泌INF-γ水平、CD4+,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方面均显著高于pVAX-gD对照组.结论 CTL表位对单纯疱疹Ⅱ型重组DNA疫苗诱导的Th1型免疫应答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慧兰;周翠;关蕾;赵举峰;樊建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例住院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9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致敏药物苯巴比妥6例、卡马西平4例、磺胺嘧啶和阿司匹林各1例.随访时均已痊愈.结论 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为特征,致敏药物以抗惊厥药为主.
作者:汤建萍;树叶;韦祝;曾迎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报告掌跖部脓疱性二期梅毒疹1例.患者男,40岁.双手及掌跖部脓疱1月,肛周皮肤溃烂2周.皮肤科情况:双掌跖部可见散在分布绿豆至黄豆大小脓疱、溃疡或褐色痂皮,阴囊及肛周可见数个0.5~1.0 cm大小糜烂面,有淡黄色渗液.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好转.现在随访中.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武三卯;李文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七参连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予七参连软膏薄涂患处,对照组外用0.025%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疗程7天.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54.76%,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分别为46.34%,86.05%.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七参连软膏治疗皮炎湿疹安全性好,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皮肤病外用药.
作者:尚静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 41例均为2005年10月~2006年7月本院门诊掌跖脓疱病患者,其中男5例,女36例,年龄30~65 岁,平均45.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7年.患者就诊时均表现为掌跖部位原发性红斑基础上成簇状脓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角质增厚、脱屑、皲裂及灼热感,无发热等全身症状.诊断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皮损位于双侧掌跖13例,单掌部2例,双掌部7例,单跖部5例,双跖部14例.41例患者疱液常规细菌培养及真菌镜检和(或)培养均阴性,无肝肾疾患.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入选.
作者:姜红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报告1例口腔黏膜皮内痣.患者男,15岁.口腔黏膜肿物15年,近3个月来肿物增长较快.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呈巢状痣细胞,其内见较多黑素颗粒,细胞成熟未见核分裂相.诊断:口腔黏膜皮内痣.行右下前牙拔除+肿物切除+局部牙槽骨去除术,并予抗感染治疗,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
作者:张晓云;宁克越;刘国海;王健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20岁.入院时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黏着性鳞屑,胸背部泛发粟粒大小的脓疱,双手黏着性黄厚痂,伴瘙瘁、发热,诊断为药疹.取鳞屑镜检见大量疥虫和虫卵,确诊为挪威疥.外用硫磺软膏治愈.
作者:冯兰珍;刘焕强;王根会;赵云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山莨菪碱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220例采用山莨菪碱治疗;对照1组219例采用甲氰咪胍治疗,对照2组210例采用丹参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分别为74.83%,76.19%,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其复发间隔时间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复发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山莨菪碱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是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理想用药.
作者:杨静;周飞红;黄萌;杨光艳;陈龙;刘辉峰;姜一化;段逸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其活性,探讨红细胞天然免疫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利用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快速天然免疫反应测定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即红细胞CR1天然免疫活性),并设健康对照18例.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和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均<0.05),两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r=0.36,P>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存在低下和紊乱,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参与过敏性紫癜的免疫发病过程.
作者:武娜;肖君刚;白明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Kaposi肉瘤(Kaposi's sarcoma,KS)组织中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与14-3-3β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和原位细胞凋亡标记技术(TUNEL)对14例KS及12例健康人正常皮肤组织进行14-3-3β,细胞增殖指数(PI)及细胞凋亡指数(AI)的检测.结果 14-3-3β蛋白在KS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其阳性反应程度在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KS组织中PI和AI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KS组织中14-3-3β蛋白与PI呈正相关(r=0.671,P<0.01),与AI呈正相关(r=0.649,P<0.05).结论 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均参与了Kaposi肉瘤的发生、发展.14-3-3β的过表达与KS瘤细胞的失控性增殖有关,KS细胞的凋亡与多种途径有关,并可能受到多种负向调节因子的作用.
作者:曾妍;周晓斐;赵瑾;杨丽;芮东升;赵娟;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吖啶橙染色法与革兰染色法检查线索细胞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对100例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分别采用吖啶橙染色法和革兰染色法进行线索细胞检查.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差异(P<0.05),吖啶橙染色法存在假阳性问题,假阳性率为10.5%.结论 临床常规开展吖啶橙染色法检测线索细胞不能替代革兰染色法.
作者:岳颖;车雅敏;纪岩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FN-γ,IL-10与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IL-10浓度,同时以20例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2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结果 与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健康献血者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与健康献血者,IFN-γ及IL-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固定的形成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有关.
作者:刘藕根;黄清水;陈玉;姜美英;梁斌慧;曾敏帆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