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维斌;董正邦;王飞
目的 了解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感染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应答推动抽样法(RDS),招募符合条件的MSM进行相关行为的寻问式匿名调查和检测前咨询、采集血液进行HIV/梅毒等血清学检测,建立随访队列.结果共调查采血40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7.8%,梅毒累计感染率23.8%、现症感染率12.7%,HIV合并梅毒现症感染、梅毒累计感染的比例分别为16.7%和40.0%.单因素分析,不同经济收入、寻找性伴场所、近6个月性伴数、近6个月性伴主要来自偶然性伴、首次性交年龄、近6个月性伴大年龄,是否近1年接受过同伴教育、梅毒感染(累计感染)者HIV感染率,不同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取向、经济收入、寻找性伴场所、首次性交年龄、距首次性交时间、近6个月性伴大年龄,是否近6个月性伴主要是妻子、在家认识性伴者等梅毒感染率(累计感染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感染HIV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浴室/公园/网络为主要性伴场所场所、近6月性伴数≥6、首次性交年龄≥19岁、近6月性伴主要来自偶然性伴.梅毒感染(累计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离异/丧偶/同居、性伴大年龄≥26岁、近6月主要在家里认识性伴、浴室/公园寻找性伴.结论 绵阳市MSM人群HIV/梅毒感染率较高,受多性伴、性伴来源、性伴年龄特征等因素影响,应针对性加大干预力度.
作者:王毅;徐杰;李志军;张光贵;李六林;樊静;贾蜀光;杨红;姚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82岁.右侧面颊部赘生物1年余,明显增大4个月.皮肤科检查见右侧颊部一角化性赘生物,顶端呈牛角样,突出皮面约7cm,褐黑色,质地硬如骨,基底部约6cm×5cm大小肿块,圆形,界清,红肿,轻压痛,无破溃及分泌物渗出.结合病理及临床诊断:面部鳞癌合并巨大皮角.治疗采取扩大切除植皮术.
作者:何泳洁;曹碧兰;袁伟;颜廷凯;熊琦;黄洋;曾令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22岁.临床皮损特征为白色非毛囊性坚实丘疹,局部无痤疮及其他炎症病史.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厚,真皮胶原纤维轻度增生;弹力纤维染色显示弹力纤维断裂、减少,局灶性消失.手足X线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丘疹性弹力纤维离解.
作者:王红梅;肖尹;纪华安;陈丹;王庆文;薛丑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北京市尖锐湿疣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北京市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上报的尖锐湿疣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北京市共报告尖锐湿疣病例17 489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9.61/10万、22.50/10万、24.65/10万、20.58/10万和19.38/10万.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区县是朝阳区、丰台区和海淀区,这3个区的病例占北京市病例总数的43.85%.男女性别比为1.06∶1,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间. 结论 20~49岁人群是重点防治人群,同时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应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尖锐湿疣和其他性病的流行.
作者:徐敏;王玉琴;卢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患者皮损在共聚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下的影像特征.方法 对入选患者的选定皮损处进行共聚激光扫描显微镜扫描,再取该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对这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皮损处的CLSM影像可见表皮棘层多处不规则断开或未完全断开,形成较多裂隙,棘层广泛松解,棘细胞间桥消失,但少数细胞间桥仍存在;因棘层松解而形成的腔隙中有单个或成团脱落的棘层松解细胞,基底细胞层有“绒毛”形成.结论 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患者CLSM影像具有特征性表现,但该研究样本数有限,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作者:雷东春;徐丽敏;梁淑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在体外抑制人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和迁移的能力及对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的影响情况,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CCK-8比色试剂盒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Transwell微孔隔离小室迁移实验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CCR7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24h的IC50值为0.20μg/mL;雷公藤内酯醇能显著地抑制A375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P<0.01),侵袭抑制率约为82.84%;经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0μg/mL,0.2μg/mL和0.4μg/mL)处理后,A375细胞中CCR7蛋白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具有抗A375细胞增殖和体外迁移能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其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相关,并且该作用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作者:吴凤;高君;夏颖;朱里;钱悦;涂亚庭;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19岁.左手掌反复出现水疱、脓疱伴瘙痒2月余.体检:左手掌见多处淡红色轻度脱屑性斑疹、斑片,伴有小水疱、脓疱及结痂,右手掌散在多个水疱.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左手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大量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口服强的松30mg/d后皮损迅速消退.
作者:张惠丰;赵世享;高敏;林国书;杨春俊;林达;李卉;王培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左鼻背部肿物1年余.初始患者左鼻背部出现一绿豆大小丘疹,伴瘙痒,近半年皮疹逐渐增大,形成胡豆大小的肿块,偶伴痒痛,无头晕、头痛、鼻塞等不适.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鼻背部有一约1.0cm×0.8cm大小的肿物,呈红褐色,表面光滑,有毛细血管扩张,肿物上可见黑褐色小结节.质地中等,无毛发生长,边界清楚,基底不深,无明显压痛(图1a).
作者:朱颜俊;郎玲;卞彩云;路永红;瓦庆彪;章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损中C3的沉积与血清中抗体的阳性率、补体C3水平及病情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检测皮损部位的免疫反应物;常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及补体;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评分(SLEDAI).结果 65例SLE患者中,37例(56.92%)真表皮交界处有一种或几种抗体和/或补体沉积,即DIF阳性,将65例患者按皮损中C3的沉积情况分成3组:DIF阴性组28例(43.08%),C3沉积组21例(32.31%)和仅有其他抗体沉积而无C3沉积组16例(24.62%).各组间血清抗体ANA,dsDNA,SSA,RNP和Sm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3沉积组的血清C3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且C3沉积组的病情活动性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C3单独及与其他抗体在皮损部位的沉积,比DIF阴性组和仅有其他抗体而无C3沉积组具有更低的血清C3水平及更高的病情活动性.
作者:张淑娟;潭国珍;朱妮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颜面播散性粟粒状狼疮(lupus miliaris facici,LMF)的发病机理.方法 选择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门诊20例颜面播散性粟粒状狼疮患者和1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10例色素痣边缘正常皮肤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L-37,HBD-2和HBD-3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皮肤比较,LL-37,HBD-2和HBD-3在LMF的表皮全层高表达,以中上层为著(P均<0.001);在毛囊、皮脂腺、小汗腺、血管壁、组织细胞和巨细胞的胞浆亦有高表达;它们在银屑病皮损中为中表达和高表达;但是HBD-2和HBD-3在LMF皮损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银屑病皮损(P均<0.001),LL-37的表达则与银屑病相似(P>0.05).结论 抗菌肽LL-37,HBD-2和HBD-3均参与LMF的免疫反应过程.
作者:蔡林;孙青苗;田珊;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腰部出现持续性红斑2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腰部出现红斑,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沿腰部向两侧扩展,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皮炎”予激素类软膏(具体不详)外搽,无效,遂至本院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侧腰部见带状分布淡红斑片,界清,伴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退色,其上无丘疹、水疱及脱屑,Darier征(一),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胸片检查均正常.腰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不等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中部可见小血管增生(图2);Giemsa染色示毛细血管周围散在梭形细胞内有紫红色异染颗粒(图3).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疹性毛细血管扩张症(TMEP).
作者:张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39岁.脱发2个月,反复颈、臀部脓范疹1个月,右臀部硬块、破溃10天.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1∶32;梅毒螺旋体明胶抗体试验(TPHA)(+).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连用3周.4周后复查RPR滴度1:16,无继续脱发.脓疱疹消失,臀部破溃愈合,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消退.
作者:孙宏伟;吴江;陈俊;李宏科;程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双手及双足角化过度十余年.患者自婴儿期开始无明显诱因双手手指及双足足趾岀现红斑,继而出现皮肤粗糙增厚,蔓延至指腹、手掌、手背、双足底及足背,皮肤增厚逐渐明显,呈蜡黄色斑块状,反复脱屑、皲裂,偶有瘙痒及疼痛,双手活动未受限,指/趾甲增厚、浑浊.其父母近亲结婚,患者弟弟7岁,无类似病史.体检:双侧耳屏前各有一皮色球状结节,软骨样硬度(图1),余未见异常.
作者:公丽红;李红宾;张道军;黄云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面部及耳廓鳞屑性粘着红斑,前胸、双上肢大小不等暗红色斑块、结节,部分中央有暗红色萎缩.ESR38mrn/h,ANA(+) 1:320,Sm(-),dsDNA(+),抗SSB抗体(+),抗Rib.p抗体(2+).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黏蛋白沉积.结合该患者病情,对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乌日娜;张巧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真菌培养确诊的56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淋巴管型15例(26.78%),固定型41例(73.21%).发病部位主要为面部(76.78%).主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肉芽肿(64.29%).结论 儿童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真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可提供诊断线索,斯皮仁诺口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琴;张悦;程岩峰;韩秀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DPCP治疗16例斑秃患者,2%DPCP外搽秃发区致敏,1周后用0.001%DPCP外搽患者头皮,每周1次,并据患者反应增加浓度观察其治疗反应及副作用,并与局部外用米诺地尔酊2次/d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坚持治疗的11例患者中,8例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为72.73%,达到良好反应的中位时间为(9.07±3.96)月,停止治疗后复发率为25.00%,12.50%患者出现较严重副作用.对照组13例坚持治疗,4例患者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30.77%,复发率为2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CP治疗斑秃有效率高,安全性相对较好,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张琼翔;吴云;李秉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47岁.双上肢、躯干出现黑色斑点3年余,与毛囊分布区一致患者从事汽车维修工作,长期接触固化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累及毛囊基底膜带,形成毛囊周围裂隙,真皮浅层较多噬色素细胞,毛细血管周围及毛囊附属器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诊断:职业性黑变痛.
作者:曾雪;吴小红;王煜明;丁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 方法 将50例患者分为2组.A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B组单独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于12,16周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12周后A组有效率为68.4%,B组有效率为41.8%,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周后A组有效率为75.4%,B组有效率为69.1%,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不同分期皮损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疗效均优于稳定期. 结论 A,B两组疗法均有效,进展期疗效优于稳定期,A组皮损较B组起效早且复色时间提前.
作者:柳君如;张峻岭;程琳;徐士福;马秀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龟头红斑、血疱、色素脱失2年余.患者2年前龟头系带连接处岀现一直径1cm大小的红斑,无明显不适,约10d后消退,不留瘢痕,无脱屑肥厚.此后性生活时,原红斑处会有破损伴少量出血,并在其两侧出现血疱,直径约0.5cm,疱壁紧张,呈半圆形,黑色,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无放射痛.约1周后自行消退,结痂伴少许细小脱屑.此后每次性生活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约1年前发现血疱结痂周围环形色素减退斑,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分别以“单纯疱疹”、“摩擦性皮炎”等对症处理,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本科.自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尿痛、尿线变细、排尿困难等,精神、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相同患者,否认冶游史.
作者:叶藤;卢彬;陆洪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口服氟康唑胶囊、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包皮环切长防治复发性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治疗组(46例)给予氟康唑胶囊200 mg,1次/d,连服3d,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早、晚各1次,2周为1个疗程,炎症控制后行包皮环切术.对照组(40例)给予氟康唑胶囊连服6d,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2周.治疗后2周及2,4和6个月时随访.结果 2周后,两组痊愈率分别为89.13%和8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4.88%,9.76%和9.76%,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3.53%.38.24%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念珠菌包皮龟头炎安全有效,并能有效减少复发.
作者:许向前;邓列华;张弘;李健清;郭节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